这五本书影响几位哈佛教授一生

2016-03-23 12:55郭英剑
博览群书 2016年2期
关键词:莫尔哈佛日记

郭英剑

书,可以影响人、塑造人、成就人。对普通人如此,对成功人士更不例外。

2015年5月28日,在哈佛有着132年历史的《哈佛公报》(The Harvard Gazette)刊出了一篇文章,题为“成就了他们的那些书籍”(The Books that Shaped Them)。在这篇文章中,有6位不同领域的哈佛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回顾了那些对自己的成长帮助极大的书籍。

这6位哈佛教授,有些提到了对自己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本书,而有些则谈到很多部。对此,我做了筛选,选取成就了5位哈佛教授、对他们的人生与学术都产生了广泛影响的5本书介绍给大家,以飨读者。需要说明的是,一位身为基督徒的教授推荐的是《圣经》,而《圣经》在西方文学与西方文化中的地位无需赘述,也正因为如此,我就不再列入下文加以介绍了。

长篇小说《大街》

辛顿(Elizabeth Hinton)是哈佛大学历史学及非裔与非裔美国研究领域的助理教授。她提到的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一部书是非裔美国作家安·佩特里(Ann Petry)的长篇小说《大街》(The Street)。

佩特里(1908-1997)是第一位作品畅销达百万册以上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而她的这部作品就是《大街》。《大街》出版于1946年,故事以二战期间的哈莱姆(Harlem)为背景,描述了鲁铁·约翰逊(Lutie Johnson)这位黑人单身母亲的一生。该小说是一部针砭社会不公的名作。小说主人公鲁铁在其一生中,面临着来自社会上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与阶级歧视。

小说伊始,鲁铁坚信由富兰克林所倡导的美国梦,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工作,勤俭持家,她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经济上获得独立,搬出自己所在的第116街,也就能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子巴布(Bub)创造美好的生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她一再遭受挫折、挫败,在梦想破灭后,最终走上杀人犯罪道路。

辛顿教授说,自己从上大学时就很喜欢这部小说。她也一直对暴力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什么因素造成了个人要以暴力行为去对抗他人以及组织之类的话题感兴趣。她认为,佩特里的小说揭示了社会经济的残酷现实最终会对普通富有梦想的美国人造成致命的伤害。小说主人公鲁铁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关头,都遭遇到来自社会力量的打击,进而使她对美国梦的那份执着与追求一点一点地消失,最终落入绝望的境地,走上犯罪道路。

辛顿教授指出,小说中所描述的包容、公平等系列社会问题,在当今的美国社会依旧存在,特别是对于女性、少数族裔以及低收入者,就更是如此。因此,自己每次阅读,都会令自己既回望过去,更思考当下。

日记体小说《艾德里安·莫尔的秘密日记,十三又四分之三岁》

帕克斯(David C. Parkes)是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家。他说,对自己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是《艾德里安·莫尔的秘密日记,十三又四分之三岁》(The Secret Diary of Adrian Mole, Aged 13,以下简称《秘密日记》)。

《秘密日记》的作者苏·唐三德(Sue Townsend,1946-2014)是一位英国作家,因幽默而闻名,特别是因为在系列作品中创造了艾德里安·莫尔这一形象而声名大噪。

莫尔这一形象最初出现在广播剧中,后来作品才扩充为其他文类。在上世纪80年代的十年间,唐三德有关莫尔的作品是英国销售量最大的虚构类作品。后来,这一系列共计9部作品最终以莫尔日记的形式出版。前期的作品叙述了撒切尔时代的一个青少年的形象,后来则主要描述了艾德里安·莫尔的中年生活。

《秘密日记》是上述有关莫尔形象的喜剧小说系列作品的第一部,以日记的形式写就,集中描述了一个自信能够成为知识分子的十几岁少年对未来的忧虑。故事情节安排在1981与1982年,其中提到了当时的诸多历史大事件,包括福克兰群岛战争(又称英国阿根廷马岛战争)、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王妃的世纪婚礼以及威廉王子的诞生等。小说中,莫尔是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的激烈批评者,甚至把撒切尔列为自己的敌人之一。小说的喜剧特征,或者说是其幽默之处,主要表现在莫尔那很不靠谱的叙事上,他看上去天真无邪,但又自信满满,由此去看待和解读周围的人和事,自然不乏误解与曲解,但在这些笑声中,引发读者去思考现实以及社会问题。

《秘密日记》出版于1982年10月7日,一出版即受到热捧,到1985年就卖出了190万册。

帕克斯教授自小生长在英国,像自己的同时代人一样喜欢《秘密日记》。他至今记得作品中的一句名言:“也许到将来我有名了,我的日记曝光了,人们就会理解一位十三又四分之三岁、尚未被发现的知识分子的痛楚。”帕克斯说,他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写自己的日记的。

半自传体小说《云雀之歌》

欧佳(Carol Oja)是哈佛大学的音乐教授。她喜欢的作品是美国著名作家薇拉·凯瑟的《云雀之歌》。

凯瑟(Willa Sibert Cather,1873-1947)生长于弗吉尼亚州和内布拉斯加州,毕业于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在匹茨堡生活过10年,33岁时移居纽约,此后主要居住在这里,一直到老。凯瑟的作品主要以反映美国西部大平原的生活为主,作品包括《啊,拓荒者!》(O Pioneers!,1913)、《云雀之歌》(The Song of the Lark,1915)、《我的安东妮亚》(My Antonia,1918)等,曾经因为小说《我们自己人》(One of Ours,1922)获得过普利策奖。

《云雀之歌》是凯瑟的第三部小说,一般被认为是其大草原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其余两部为《啊,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妮亚》。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克朗伯格(Thea Kronborg)在歌唱上极有天赋,由于出生在美国西部小镇,没有条件和机会去实现她心目中的美国梦。但她不畏生活的艰难,始终怀着对美的向往,勇敢地走出小镇去专心学习音乐,在这个过程中,她认识了自己,了解了自己的力量与才华之所在,最终成为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一颗明星,实现了她从小而起的那个梦想。

欧佳教授说,书籍有时能让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或者部分的身影。《云雀之歌》就是这样一部让她从中看到自己的作品。她说,自己从少女时代开始阅读这部作品,后来经常会想起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的形象,而每每总能看到自己的身影。在《云雀之歌》中,主人公克朗伯格出生于20世纪之交,后来成为一个歌剧院巨星。而命运几乎与克朗伯格相似,欧佳教授也来自明尼苏达州北部的一座矿区小镇,那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在青春期的少女时代,她连卡拉OK歌厅中的麦克都不敢碰。但在看了《云雀之歌》后,她一下子就迷上了这部作品,一位女性作家创作了一部与女性艺术创作有关的作品,而且这位女性大获成功!

正是克朗伯格的成功,激励着这位同样来自小镇的少女欧佳,最终成为了哈佛大学的一位音乐教授。

长篇小说《瓦解》

范如银(Michael VanRooyen)是哈佛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的教授,也是一位阅读兴趣极其广泛的学者。他在采访中提到,自己喜欢很多作家及其作品,包括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但相比较而言,他更喜欢英国著名作家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黑暗之心》和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的《瓦解》。同时,他还提到了美国当代作家欧文(John Irving,1942-)的长篇小说《为欧文·米尼祈祷》(A Prayer for Owen Meany),以及美国小说家图勒(John Kennedy Toole,1937-1969)的长篇小说《笨伯联盟》(A Confederacy of Dunces)等。

在这里,我着重介绍一下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的《瓦解》。

阿契贝(Chinua Achebe,1930-2013)是尼日利亚小说家、诗人、批评家,从2009年到他去世,一直担任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的教授。阿契贝使用英文进行文学创作。他的《瓦解》(Things Fall Apart)是其第一部小说,创作于1958年,通常被认为是其代表作,也是当代非洲文学中最为著名,也最为人所知的一部作品。

《瓦解》被认为是一部后殖民小说,也是一部用英文撰写的非洲小说。小说一出版就获得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赢得了读者的热捧。到目前为止,这部小说是非洲学校中必读书目,也是英语国家中被广泛阅读的作品。

《瓦解》的题目来自于英国著名诗人叶芝(W. B. Yeats)的《第二次降临》(The Second Coming),是一部反映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尼日利亚之前伊博族(Ibo)人的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作品的主人公是伊博族的领袖奥贡喀沃(Okonkwo),他身强力壮、充满睿智,在乡里声望极高,一度被奉为英雄,但由于傲慢和恐惧,最终被逐出家园。等到7年之后他再回到家乡,那里已经是白人和天主教当家做主的天下了,就连自己的长子都皈依了天主教。小说以他含恨自缢而告终。这样一部小说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极富人文主义情怀,加上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出色的写作与叙事技巧,使之成为非洲文学中的精品。小说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述奥贡喀沃的家庭和个人历史、伊博族的风俗习惯;第二与第三部分重点描述了英国殖民主义与基督传教士之于伊博族的占领与影响。

范如银教授说,如果说海明威总是让他反省自身老要去看看世界的那份欲望的话,那么,因为自己曾经有过在非洲多年旅行的经历,无论是康拉德的《黑暗之心》还是阿契贝的《瓦解》,都帮助自己对非洲的美丽及其悲剧有了更深的感受和了解。

散文集《下一次将是烈火》

莱文森(Meira Levinson)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副教授,对她影响至深的作品是鲍德温的《下一次将是烈火》。

詹姆斯·鲍德温(James Arthur Baldwin,1924-1987)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诗人和社会评论家。其成名作是散文集《土生子的札记》(Notes of a Native Son,1955),着重探讨了20世纪中期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所存在的种族、性别以及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

《下一次将是烈火》(The Fire Next Time,1963)是作者继《土生子的札记》之后另一部针砭时弊的重要作品,有两篇长散文组成。两篇文章最初发表在《纽约客》上,令鲍德温名声鹊起,于1963年成为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当年该书甫一出版,鲍德温即成为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代言人,也成为美国社会中的公众人物,经常在电视上露面,并到大学校园去发表演讲,名噪一时。

《下一次将是烈火》以书信的形式探讨了美国历史中的种族问题,以及种族与宗教间的关系,其中特别从鲍德温自己的青年经历出发,涉及了基督教与哈莱姆地区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关系。其传递的爱与理解的观念,曾经在美国引起极大的争议和讨论。该书被认为是上世纪60年代种族关系方面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莱文森教授说,自己第一次接触《下一次将是烈火》这本书,是在亚特兰大的一所黑人中学,那时自己还是一位青年教师。当时,这所中学的孩子们对她这样一位来自耶鲁和牛津的白人毕业生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爱戴,为此,她非常感动,也决心充分信任自己的学生并爱护他们,去了解他们的悲欢离合,努力去为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她认为,这样的帮助,不仅对他们个人有利,对他们的家庭、所在的社区以及整个国家都有利。

莱文森教授认为,《下一次将是烈火》这本带给了自己深远影响的作品,不仅鞭挞了美国白人种族主义者对于黑人的迫害,也对过去以及当代人们对种族主义现象视而不见或者麻木不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她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距该书出版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再看美国当下在弗格森、纽约、南加州、巴尔的摩等地所发生的种种种族冲突事件,都说明鲍德温所反映的现实与社会问题依旧存在,在种族问题上,美国还没有彻底的改变。

莱文森教授说,现如今,作为哈佛教育学院的一名教师,她在为未来的教育家和教育界的领导人打造未来。为此,她努力帮助他们,要他们意识到,在想要去改变世界时,该如何去反思自己所肩负的道德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常会让学生去阅读并思考《下一次将是烈火》这部书。而令她感到欣慰的是,这部书像令她在青年时受到震动一样,在当今的青年学子身上,同样产生了反响。正因为如此,莱文森教授说,迄今为止,这部书依旧对自己有着深刻的影响。

文学的力量与价值

稍加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影响了哈佛教授的这5本书,全部都是文学作品。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次采访的时间是在5月底,暑假即将来临,这样一份书单的出炉,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学生夏季阅读提供书目。在《哈佛公报》采访哈佛教授的时候,并没有把书目限定在文学作品(literature),而是询问影响了、成就了他们事业与人生的都有哪些书籍(books)。因此,无论从采访者的角度还是从被采访者的角度来看,都不会限定在文学作品之上。而这些教授几乎是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文学作品对于自己的影响(要知道,接受采访的这5位教授各自的研究领域,分别是历史、计算机、音乐、医学和教育,没有一位是专门研究文学的),由此,我们或许可以说,文学,在这些哈佛教授的人生与事业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影响了他们,也造就了他们。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的力量与价值。

那么,文学的力量与价值具体体现在哪里呢?如果不从文学的教科书中去寻找答案,仅只从这5位教授的书单与采访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文学的力量与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反映现实之真。优秀的作品会真切地反映现实,不仅感动读者,使之有认同感,还让他们对世界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其次,呈现思想之源。优秀的作家会提供深刻的思想与洞见,进而使作品不仅在情感上打动读者,更会使读者在思想与认识上有所领悟与升华。再次,描绘榜样之路。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会为读者提供可供借鉴的人物及其足资借鉴的人生道路,无论现实社会多么黑暗,这些人物都会像灯塔一般指引着读者走向光明。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这些成为了哈佛教授的学者,其自身努力的决心与行动的力量,才是他们最终走向成功人生的决定性因素。虽然说,情感的波澜与思想的洞见能够激发人们的梦想,而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但没有行动的力量与坚持的努力,一切都只能是空中楼阁,所有美好的梦想都难以实现。

人们常说,读书改变命运。但在一个物质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中,这话常常受到讥讽和嘲笑,因为很多人认为读书无用、读书人愚钝。我以为,不能一味指责崇尚物质利益的人对于读书以及读书人的蔑视,因为读书人也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仅只是读了书,仅只会思考,而忘记了行动?

因此,在我看来,“读书改变命运”的内涵其实是说:读书改变思想,思想转化为行动,而唯有行动才能改变命运。

细细品味上述哈佛大学教授个体的阅读经验以及人生的发展轨迹,或许能够使我们在读书之外获取更多的人生智慧。

猜你喜欢
莫尔哈佛日记
骑笤帚疙瘩的小男巫
85%哈佛新生反对特朗普
最奇葩重婚犯:25名妻子145个孩子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加男子娶27妻生145子 却反对一夫多妻合法化
哈佛讲堂里的狗
成长日记
哈佛讲堂里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