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草原牧民定居问题研究综述

2016-03-25 05:38张振华新疆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草食家畜 2016年1期
关键词:综述

张 倩,张振华(新疆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西部草原牧民定居问题研究综述

张倩,张振华*
(新疆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摘要:随着国家对牧区生态建设的强化和旨在改变牧区贫困落后面貌的坚定信心,牧区牧民的定居问题成为各界的广泛关注的焦点,涉及内容多为政策导向、生产生活转变、现代草原畜牧业、综合效益分析等方面,但对牧民心理适应、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牧民个人的定居意愿、城镇化定居过程中社区民族工作的研究仍显薄弱,是今后牧民定居问题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西部草原;牧民定居;综述

10.16863/j.cnki.1003-6377.2016.01.001

牧民定居政策是国家站在整体综合发展的高度,制定的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关乎社会全面建设、关乎个人的综合性的战略政策,它的顺利实施对牧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稳疆富民的实现有着重大意义。随着我国六大草原牧区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牧民人口定居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多数研究学者是以对牧区的实证调研为论述依据,对牧民定居工程的政策导向、牧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变化、现代草原畜牧业、综合效益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这些研究的材料和成果,对进一步了解西部牧区牧民的总体定居进展情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为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推进牧民定居工程的建设,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1 西部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的重要研究内容

西部草原牧区的牧民定居成了科技生态学、社会民族学、统计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学者研究的重点。但从目前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仍未出现系统的关于研究牧民定居的专著。从搜集文献结果分析发现,以牧民定居问题研究为起点,形成了以下几个重要的研究专题内容。

1.1关于牧区牧民定居政策导向的研究

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不断推进,关于牧民定居政策导向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李晓霞在《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演变》中从牧民定居政策实施的背景出发,论述了牧民定居政策的演变及其对牧民生产、生活交往所产生的影响,指出“使牧民从游牧变为定居,就成为政府力求改变牧区生产落后与牧民生活艰苦的一贯不变的政策,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只是实施速度与程度方面的调整。[1]”阿德力汗.叶斯汗(哈萨克族)的《加快和完善新疆游牧民族定居的对策》深刻地分析了要改变牧区牧民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因素,并提出了具体的实现牧业增产增效、牧民增收、牧区全面发展的对策建议。而郭文慧在《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游牧民族定居问题研究》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游牧民族的定居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定居存在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不适等问题为主线,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改善措施。类似观点的文章还有:张家骝的《甘南藏族牧民定居问题调查研究—以玛曲县仁钦村牧民定居点为例》、徐平等的《游牧民定居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季方、樊自立的《塔里木河流域游牧定居的初步研究》、李静的《牧民定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由此发现,学者们对于游牧民定居政策性向导进行了科学性、及时性的研究。

1.2关于牧民定居转变的研究

牧民定居是国家站在战略高度下主导的一场社会变革。从游牧到定居,牧民发生了超越性的变化,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古老的游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这些引起了学术界的颇多关注。学者们对于牧民定居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研究成果颇多。如:孟琳琳的《生态移民对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以敖力克嘎查为例》、张来富的《巴里坤草原哈萨克族从游牧到定居的经济行为变迁研究》、宝鲁尔的《肃北蒙古族定居牧民社会变迁研究》、张伦的《牧民定居:传统游牧业的重大社会经济变革》和《实现牧民定居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则是从宏观角度较为系统地分析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牧民定居所引发的经济、婚俗、生活交往等社会的变迁以及存在的经济、生态等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社会服务现状、发展特色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完善定居工程的对策与建议[2]。类似的文章还有:王宁的《新疆游牧民族定居与牧区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李霞的《从游牧到定居—北疆牧区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张建军和汪俊的《从游牧到农耕:一个哈萨克村落五十年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系统深刻地分析了牧民定居前后以及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变化。

除对定居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变迁进行考察外,部分学者还针对牧区牧民定居前后牧民所发生的心理变化、定居后牧民对新文化生活的适应等问题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具有代表性文章有周亚成的《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的文化心理变化与心理疏导》、《哈萨克族定居前后文化生活比较研究—以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胡阿根村为例》从社会学和民族学角度,阐述了探讨了定居对哈萨克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指出“无论何种方式的定居都使其传统文化发生着变化,文化心理意识的变化随之产生……定居既给牧民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造成了相应的心理压力,因此对定居牧民进行心理疏导,是牧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途径之一。[3]”同时,指出牧民定居后接受新的文化方式,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是一个过程,这些方面的变化也刺激了牧民经济的增长,提高了定居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1.3关于牧民定居产生的效益分析的研究

牧民定居工程是由政府组织和动员的旨在改变牧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让牧民从传统游牧业中解放出来,投身牧区现代化建设,进而实现牧业增产增收,维护边疆稳定的战略性的综合性工程。对于牧民定居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尤其关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更是各界学者研究的重点。

在社会效益方面:彭定萍在《关于牧民定居与社区构建的效益分析—以夏河县牧民定居桑科新村为例》一文中指出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是实现牧民社会转型的重要环节、城镇化进程中的最初阶段,在促进牧区经济发展、改善牧区草原生态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秦明等在《新疆巴里坤县牧民定居与效益分析》中指出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大规模地扩展牧区基础配套设施,有力地解决了牧区的教育、卫生、医疗、就业等问题,对提高牧民文化素质、提升生活质量和融洽民族关系、稳疆富民具有深远意义;张涛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木马民定居模式与效应分析》中“从不同层面上分析了牧民定居对提高牧民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建设小康社会的作用和效应。[5]”高新才、王娟娟在《牧民定居工程的经济社会效应—基于玛曲县的调查分析》中也指出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是牧区社会重构的过程,是“加强牧区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提高牧区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创造了条件…….还将加速牧区社会发育和进步的步伐,促进牧区社会不断融入现代主流社会[6]。”

在经济效益方面:夏热古丽.穆力达坤等《牧民定居前后经济收入与恩格尔系数的对比分析—以北疆3个典型牧区为例》通过对北疆3个典型牧区的159户牧民家庭进行调查分析显示定居后的牧民总收入、人均收入显著提高、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而且在定居牧民中,高收入牧民比重也呈增加趋势,牧民定居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7]。郭亮的《藏区牧民定居效应分析—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则站在宏观经济的角度,主张草原牧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来解决牧民定居后的经济发展问题;李艳在《游牧民定居后的经济发展研究》指出牧民定居与否不仅关乎着牧民是否脱贫致富,也关乎着畜牧业现代化转型,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倡实现牧民定居力主改善牧区落后面貌,构建和谐牧区、实现边境牧区和谐稳定。

在生态效益方面:姜冬梅的《草原牧区生态移民研究》,根据对内蒙古的5个移民新村87户移民的调查分析,认为“研究生态移民既是保护草场资源,恢复草场植被的需要,也是解除移民后顾之忧,巩固迁移成果,降低回迁率的需要[8];”李霞、李万明在《新疆牧民定居情况的调查分析—以福海县为例》中强调定居工程应采取“定人先定畜、定畜先定草”的原则,扩展人工饲草料基地的建设。牧民定居转变了传统的放牧饲养方式,减少了对天然草原的依赖程度,不仅能解决草场超额载畜的问题,缓解人畜、草畜矛盾,更能保护生态环境和草原植被的恢复[2]。高新才、王娟娟在《生态经济视域下的游牧人口定居研究—以甘南牧区为例》一文中,“阐述了甘南牧区概况,从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角度,分析了游牧人口定居的必要性”并指出选择合理的定居模式是推进定居工程的关键所在[9];贺卫光在《甘肃牧区牧民定居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中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牧区牧民定居问题就必须将牧民草原畜牧业的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型畜牧业[10]。

2 草原牧区牧民定居问题研究的特点

从总的分析发现,多数学者对草原牧区牧民定居问题的研究是基于对各大草原牧区定居点实证考察为导向,以定居中出现的问题为基点,提出的相应完善措施。在牧民定居现状、牧民生产生活的转变、现代草原畜牧业等方面成果显著,这对于我们了解定居工程的建设历史与现状、牧区社会转型等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但是,从现有成果中不难发现学者多数是站在宏观角度来研究牧民定居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而缺少对牧民定居的适应性以及迁移成本和自愿等微观深入方面的研究。

2.1缺乏对牧民心理与文化适应的调查研究

牧民长期以游牧为生计,在转场适应中形成了特有的游牧文化。游牧文化是植根于各族游牧人民生活中的文化,是在各族游牧人民生活当中活态的、传承着的文化,也是牧民对草原生态环境做出的适应性选择。牧民定居使其面临着居住环境与人际关系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牧民心理变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变迁。“民族心理不仅是区分一个族群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维系一个族群的重要纽带,是族群生存与发展中最活跃的动因,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表现在民族和族群文化中的精神底蕴。[11]”而“文化的变化要以民族心理变化为前提,而民族文化整体变化反过来又制约民族心理的变化。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的外化,民族心理是民族文化的内化,两者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转换、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12]”定居牧民由于失去了原先熟悉的社会生活模式,牧民由于对新的环境不适应,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焦虑与困惑,造成对定居致富丧失信心。因此,面对巨大的社会文化变迁,如何调整牧民文化适应的心理,缓解他们恐惧、排斥心理,探索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减轻牧民的心理压力以及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面临的巨大考验,应是今后关注与深化的重点。

2.2缺乏对牧民个人的迁移定居意愿和成本的调查研究

牧民定居是国家基于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采取政府倡导,牧民自愿的原则来实施的惠民工程。而“牧民定居意愿是牧民在宏观经济、社会、生态、制度的变迁中,从自身和家庭的微观利益出发,综合考虑了多方因素做出的理性选择。[13]”其中,牧区牧民自身的身体状况、家庭组成结构、家庭经济收入来源是对整个牧区牧民定居意愿影响最大的因素。牧民定居意愿对国家政策实施的成功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明显不足,部分学者也只是在分析牧民定居的问题中谈到了牧民定居的定居意愿问题,具体剖析研究与牧民定居意愿相关的文章还未出现。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对牧民定居意愿进行深层剖析的研究,为国家有关牧民定居政策的实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2.3缺乏对牧民城镇化定居过程中社区民族工作的调查研究

牧区多数位于生态脆弱、多民族杂居、宗教氛围浓厚的边境线,这就决定了其在国家社会发展、边疆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14]。牧民定居政策是国家力图改变牧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牧区的快速发展、牧民增收的一项长期的、持久的政策。而在选择牧民定居模式上,西部各大牧区探索出一条集中式的县城定居、就近原则的乡镇定居、沿主要交通干道定居的主要定居模式。从各大牧区的长远发展出发,城镇化的集中定居模式是牧区快速发展的必要选择。但是,在推进牧民城镇定居过程中,各牧区均出现了定居牧民与新社区组织、新的社会交往模式的矛盾。那么,如何在推进牧民定居城镇化的过程中妥善地解决牧民与新社区存在的矛盾,这就对基层的政府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有关定居点社区民族问题方面的研究很少。因此,今后应加强对定居点尤其是城镇式定居点的社区服务工作、社区民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强化定居牧民与新的社会组织的重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构建和谐的牧区建设方面的研究。

2.4缺乏对安置牧民定居中保护传统文化的调查研究

文化作为一种特定地域、特定民族为适应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而产生的生存模式和社会结构。而草原文化作为一种复合的多元型文化,是“由草原游牧经济生活、地理环境和马背民族的历史传统等作用而出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复合体”[15]是经过岁月长期洗礼的物质与精神世界财富的总和。牧区牧民的独特传统的文化正是在长期游牧转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但在现今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牧民在面对社会发展矛盾、文化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转变传统生计方式时,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将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牧民的定居会使传统的游牧文化缺失草原游牧这种大环境,民族文化失去了它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很大程度上影响本民族语言的传承,导致民族民俗文化趋向弱化。在牧民定居过程中“如何引进现代科学思想和技术,使之成为定居牧民社会文化的新内容,就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许多研究和实践表明,其中如何使特定人口或族群的传统文化得到有力的保护,并且使它在发展过程中发挥它的价值,又能够得到扬弃发展,这个问题对于草原地区的定居社会来讲,更具有特殊的意义。[16]”但现有的研究成果显示,学者们多注重文化的变迁,对如何在安置牧民定居以及牧区文化转型期间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研究较为缺乏,这也是以后研究的重点方面。

针对前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关于牧民定居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而且呈现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综合而言,针对牧民定居问题,我们应从定居政策的纵向研究、牧民心理调适能力、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等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为国家制定牧民定居政策、实现稳疆富民和社会的全面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晓霞.新疆游牧民定居与草原生态[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5):

[2]李霞,李万明.新疆牧民定居情况的调查分析—以福海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10).

[3]周亚成.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的文化心理变化与心理疏导[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1).

[4]彭定萍,贺卫光.夏河游牧民定居社区适应性的现状研究—基于夏河牧区定居新村的实地调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1).

[5]张涛.甘南藏族自治州牧民定居模式与效应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3,(6).

[6]高新才,王娟娟.牧民定居工程的经济社会效应—基于玛曲县的调查分析[J].开发研究,2007,(5).

[7]夏热古丽.穆力达坤.牧民定居前后经济收入与恩格尔系数的对比分析—以北疆3个典型牧区为例[J].草业科学,2013(9).

[8]姜冬梅.草原牧区生态移民研究—以内蒙古为例[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11.

[9]高新才,王娟娟.生态经济视域下的游牧人口定居研究—以甘南牧区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1). [10]贺卫光.西北民族地区牧民定居意愿调查研究—以甘肃省肃南县康乐乡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5).

[11]崔延虎.游牧民定居的再社会化问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2(10).

[12]李静.民族心理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

[13]李甘兰.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心理[J].东疆学刊,2001,(10).

[14]王惠,苏尤力,许承云.边境牧民定居工程推进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05):101-103.

[15]马桂英.略论草原文化的特征[J].天府新疆,2006,(1).

[16]贺卫光.甘肃牧区牧民定居与草原生态保护[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5).

The Summary of the Settlement of Herdsmen of Western Grassland

ZHANG Qian,ZHANG Zhen-hua*
(College of Marxism,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832003,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pastoral areas,the problem of the settlement of herdsme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whole society.The research about the settlement of herdsmen covering - oriented,the change of the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the modern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comprehensive benefits,etc.However,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aspects on the psychological adaption of herdsmen,the 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research on the settled intention of the herdsmen,the micro-patterns and the ethnic problems of sett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western grassland;settlementof herdsmen;summary

收稿日期:2015-10-22,修回日期:2015-10-28

通讯作者:张振华(1954-),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新疆屯垦戍边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张倩(1991-),女,硕士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E-mail:1415735191@qq.com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新疆哈萨克游牧民族大定居问题研究"(14XMZ075)

中图分类号:S8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377(2016)01-0001-05

猜你喜欢
综述
认知需要研究综述
氢能有轨电车应用综述
综述的写作格式
5G应用及发展综述
机器学习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深度学习认知计算综述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