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式启动 等

2016-03-25 16:53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6年3期

人体“零件”按需定制又进一步

可能有不少人想过:要是进医院跟进4S店一样就好了,能修的修,修不好了直接换掉,省心省事杜绝后患。这一设想有望成为现实——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近日开发出一种改进版的生物打印机,用它能打印人体尺寸的、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多种形状的人体组织。

电脑首胜职业围棋手

谷歌日前召开全球电话会议,旗下Deep Mind创始人戴密斯·哈萨比斯宣布了谷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进展:该公司开发出的名为AlphaGo的电脑程序战胜了围棋欧洲冠军,这是第一次有电脑程序能在不让子的情况下,在完整的围棋竞赛中击败专业选手。

虚拟现实技术有望用于抑郁症治疗

英国科学家与西班牙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2月15日报告说,小规模临床试验显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的试验性治疗有助于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症状。这种效果如能在更大规模试验中得以验证,可望开拓抑郁症治疗新思路。

5D数据存储技术能记录人类历史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科学家在延长数据存储时间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一步。该校光电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近日运用飞秒激光输入法,将纳米玻璃材料变成记录和检索五维(5D)数据的存储介质,使得存储数据在190℃环境下可保存138亿年。

神奇试衣间可为顾客挑选衣服

澳大利亚一家科技公司mPort最近设计出一款电子试衣间,系统会以顾客年龄及性别为计算基础,然后扫描身材,计算出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及大腿围等数字,存入顾客个人资料库,并为顾客筛选尺码合适的衣服。此外,系统还能计算顾客的体重指标、瘦肌肉组织及脂肪比例等健康状况。

二维半导体材料家族又添“小鲜肉”

据美国犹他大学官网消息,该校工程师不久前最新发现一种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一氧化锡(SnO),这种单层材料的厚度仅为一个原子大小,可用于制备电子设备内不可或缺的晶体管。研究人员表示,最新研究有助于科学家们研制出运行速度更快且能耗更低的计算机和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移动设备。

3D打印可制作胎儿面部模型

日前,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胎儿模型已经风靡准父母圈,这意味着当宝宝还在母亲子宫里徜徉时,准父母们已经可以先看到他(她)们的真容了。此3D技术制作宝宝脸部模型的概念由驻英国兰开夏郡的公司Baby:Boo首先提出。根据超声波扫描结果打印模型,如实刻画宝宝在子宫内的面部特征和身体姿势。一个高约20厘米的模具打印浇铸成本约合人民币1415元。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实验首获许可

2月1日,英国人工授精与胚胎学管理局首次批准了“在人类胚胎上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的实验。研究人员将能深入了解健康的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改善体外人工授精培养的胚胎的发育质量,为不孕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式启动

2月16日,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重点专项指南,这标志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式启动实施, 公众熟知的973计划、863计划等被整合纳入其中。目前,科技部网站已公布纳米科技、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和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等9个重点专项本年度的项目申报指南,近期首批启动的重点专项指南将陆续公布。

高分四号卫星首批影像图公布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月3日公布了高分四号卫星获取的首批影像图。这批图片影像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包括50米全色、50米多光谱、400米中波红外三类,观测幅宽优于400公里。

中国研发计量“神器”护航重大航天工程

通过10余年持续研究,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得天及其团队近日成功研制出载人飞船舱门快速检漏仪等计量“神器”,解决了航天、核工业等领域对微小气体流量的精确测量难题,对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转基因猴为治疗自闭症打开一扇窗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仇子龙等研究人员前不久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培育出一种转基因猴,使猴子及其后代都表现出与人类自闭症相似的行为。此研究首次建立了携带人类自闭症基因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为深入研究自闭症的病理与探索可能的治疗干预方法提供了重要基础。

国内首条LTPS液晶面板六代线试生产

国内首条采用LTPS(低温多晶硅)技术的液晶面板六代线于2月10日在武汉华星光电试生产。这标志着我国已成功攻克了第六代LTPS生产核心技术,初步具备了高端小尺寸显示屏生产能力,打破了国外产品在我国高端小尺寸显示屏市场上的垄断,对拉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重庆大学将用人脸识别技术监考

中科院重庆分院人脸识别团队与重庆大学日前合作推出人脸识别监考系统,将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强化重庆大学在监考、阅卷上的身份认证环节。该技术在上一代人脸识别算法的基础上,对亚洲人脸进行了针对性优化,在识别率、识别速度、抗干扰性、多角度等关键性能上得到大幅提升。

马铃薯加工“废水”变“肥水”

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处理技术的缺失,成为多年来影响马铃薯淀粉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经过近十年研究,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刚及其团队近日成功完成了“马铃薯淀粉工艺水提取蛋白高值化利用与废水达标排放技术装备”开发,为相关设备加工企业和马铃薯淀粉企业直接新增效益1.47亿元。

福建宁德核电站11项指标

达世界先进水平

2月2日,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发布年度生产建设情况介绍,2015年,宁德核电基地3台在运机组共计11项WANO(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10项达到世界优秀水平。

我国离岸最远的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

我国海上风电开发获重大突破,由中国广核集团自主开发建设的150兆瓦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不久前成功实现首批6台风机并网发电,这是国内第一个离岸最远的海上风电场,采用全球首创的可拆卸式稳桩平台浮吊吊打沉桩工艺,实现了国内外海上风电多个“第一”。

屠呦呦新课题瞄准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

近日,新晋诺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在青蒿素抗疟研究之后,该药治疗新适应症——红斑狼疮开展临床试验的审批有了巨大进展,按照新药审批的有关办法,扩大适应症申请已获得北京市申请号,并报送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

科学家揭鸟类早期演化复杂性

近日,我国古生物研究取得最新进展,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以及临沂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在早白垩世的热河生物群发现了一类新的基干鸟类化石,命名为“郑氏重明鸟”。它的发现揭示了鸟类早期演化的复杂性,对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早期鸟类的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科大团队实现综合性能最优单光子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近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基于半导体量子点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单光子源,综合性能达到国际最优,为实现基于固态体系的大规模光子纠缠和量子信息技术奠定了科学基础。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自然》日前介绍了该成果。

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首航南极完美收官

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2月3日从南极中山站附近冰盖机场起飞,转场离开南极。在南极的两个多月时间里,“雪鹰601”完成各项测试飞行任务,并发挥了重要的科研平台作用,首航南极完美收官。

“活体染色”蝴蝶兰烟台上市

山东省烟台市农科院花卉研究所近日推出“活体染色”蝴蝶兰,即让蝴蝶兰的根茎在生长时吸收足够多的天然色素后,花瓣呈现出各种色彩。目前,投放市场的10余种、上千株“活体染色”蝴蝶兰受到消费者青睐。

夸克星存在的重要证据被发现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团队日前通过分析最近发生的一次史上最剧烈的超新星爆发,发现了夸克星存在的重要证据。这是科学界首次发现夸克星存在的关键线索,该发现有望为人类理解物质的最深层构成以及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重要帮助,为将来观测和认证此类天体奠定了基础。一旦夸克星被正式观测到,人类对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的认识都将有重要突破。

重庆启用首个智能港口岸电系统

经过1个多月的试运行后,重庆首个智能港口岸电系统不久前在重庆朝天门港8号码头正式启用。停靠朝天门港8号码头的船舶在靠港期间的作业以后都能实现“港口岸电”替代船舶辅机燃油供电。按照测算,启用首个智能港口岸电系统的8号码头每年可替代柴油459吨,年减少碳排放量1480吨、减少燃油发电成本290余万元,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性能碳纤维产品有望替代进口

碳纤维是新材料界的宠儿,多年来我国高性能碳纤维依赖进口。如今,这一局面有望被打破。日前,由哈尔滨天顺化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承担的科技攻关重大项目“T700级碳纤维碳化中试生产线及工艺研究”,解决了国产高性能碳纤维生产成本高、质量不稳定这两个关键瓶颈问题,提高了我国碳纤维的国际竞争力,产品可替代进口。

湖南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超1500亿元

湖南省统计局日前发布消息称,2015年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152.16亿元,同比增长6.6%。实现利润1548.6亿元,同比增长0.3%,全国排名第12位。数据显示,去年,规模以上工业39个大类行业中,38个实现盈利。其中,22个大类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5个大类行业利润同比下降,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扭亏为盈,实现利润6.13亿元,拉动规模工业利润总额增长1.0个百分点。(据湖南日报)

湖南启动标准设计图集编制

湖南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开展新型城镇化标准设计图集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全面启动标准设计图集编制。《通知》要求,到2020年,要建立能满足发展需求的标准设计图集体系,涉及规划建设、房屋建筑、城市管理、能源供应、供水排水、交通运输、通信网络、环境卫生、社会事业、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水资源共13个领域,具体包括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业化建筑、绿色建筑等方面。(据湖南日报)

湖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再“终身制”

近日,《湖南省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出台。根据《方案》,湖南省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再“终身制”,而是实行动态调整,以此推动学位点建设与产业发展、社会就业需求、科技发展前沿趋势相衔接,实现研究生教育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据三湘都市报)

勘察设计“湘军”夺3个全国一等奖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作为行业最高荣誉,涵盖建筑、勘察、道路桥梁、电气、园林等众多领域。日前,2015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发布,湖南省勘察设计行业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其中,省建筑设计院杨瑛等设计的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南大学艺术楼均获得设计一等奖,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胡惠华等勘察的吉茶高速公路获得勘察一等奖。(据湖南日报)

三诺生物晋级全球第六大血糖仪企业

近日,三诺生物传感器股份有限公司在长沙成功完成对美国Trividia Health Inc公司的收购交割仪式。这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近年来海外收购最大案例之一,收购金额达27250万美元。三诺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少波介绍,并购完成后,公司将成为全球第六大血糖仪企业,向“全球血糖仪专家”的战略目标更近一步。此外,中美两地两家发展最快的血糖监测产品公司的结合,有望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创新、经济的解决方案。(据科技日报)

湘潭80万亩超级稻增产6万吨

不久前,湘潭市农业委员会通报,2015年湘潭通过创建超级稻“百千万”示范片,实施双季超级稻“种三产四”(用3亩地产出现有4亩地的粮食)粮食丰产工程项目,超级稻示范推广面积达80.27万亩,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7.55万亩。平均亩产550.39公斤,总增产6.12万吨,相当于净增面积12.9万亩,为湘潭粮食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据湘潭日报)

衡变“一带一路”收获大单

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2月9日对外宣布,该公司日前与老挝国家电力公司签署项目总承包合同,将承建万象115kV输变电项目。该项目包括新建115kV变电站、115kV输电线路及周边22kV配电线路等,资金采用中国进出口银行优惠贷款。(据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