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渤海高公夫人王氏墓志考辨

2016-03-27 11:10张志云
北方文物 2016年4期
关键词:节度使墓志渤海

张志云



五代渤海高公夫人王氏墓志考辨

张志云

五代 渤海高公 高氏家族

比对五代渤海高公夫人王氏墓志与现存相关文献,墓志中“怀迁”当为王夫人之祖,与五代延州高万兴之父高怀迁并非同一人,仅同名而已。墓志中“思殷”为王夫人之父,与高万兴兄弟并无关联。墓主王夫人之夫高某为高万兴家族之成员,与高允韬、高允权为同辈。墓志中“渤海公”并非爵号,应为“渤海高公”之简称。墓志中仍然有诸多信息无法从现有文献中给予印证。

2009年9月陕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延安普查二队于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樊庄发现五代渤海高公夫人王氏墓志,该墓志现存于延安市宝塔区文物管理所①。志盖盝形,盖顶篆书阴刻“琅琊县君”四字,刹边下四周断面阴刻八卦图案,一角已残。志石、志盖均为砂石质,呈正方形,边长75、厚11厘米。志文楷中带行,阴刻,共34行,满行41字,约1300余字,镌刻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未具撰书者姓名。墓志详细记述了高公夫人王氏家世、渤海公生平事迹及履历官职、王氏生卒年月等情况及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蜀之间的频繁战乱。该墓志的发现对研究高氏家族史及五代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学界仅有学者段双印对此有过研究。关于该墓志志主王氏及丈夫渤海高公的身份,段双印先生的研究结论为:一、志主王氏为“高思殷”③夫人;二、“高思殷”为五代时期高万金之子、高万兴之侄;三、“高思殷”所担任虢、德州刺史为死后追赠④。笔者通过对墓志和相关文献的考证后认为,上述问题尚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必要。

为便于分析,将墓志移录于下(其中无法识别处以“□”标示,行末以“//”标示):

□晋竭忠建荣兴复功臣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徒使持节开州诸军事守开州刺史渤海高公夫人琅琊郡//县君王氏墓志铭并序

夫人乃琅琊之大族,祖弥因官徙家北门,今为延安人也。乃周太子//之苗裔、秦将军之源流。或以体貌堂堂,入汉家之廊厝;或以风神穆穆,掌晋室之钧衡。文章则四//子驰名,贵盛则五侯出郡。若兹华族,诇可殚论?

曾祖讳□,皇任卫国军右都押衙、检校司空。王父讳//怀迁,皇任卫国军左都押衙、检校司空、累赠太尉。烈考讳思殷,皇任虢、德州剌史、检校司徒。或声气如锺、//或须髯似戟,振骁雄于鹰塞,遗轨范于侯藩。乃父则时属梁太祖,大启霸图,广罗英物,属鞬麾下,请命//辕门。自黑槊以知名,运长矛而入敌,屡彰殊绩,频命剖符。陷阵摧坚,已播开张之勇;观民设教,复闻廉范之能。//既怀庆善之心,果诞优柔之女。

夫人即先司徒之爱女也。生而聪惠,长而淳和。抱涧中挺秀之姿,有雪后不凋之//操。蔼然四德,彰乎九宗。年十三,渤海公以健羡名家,欣崇淑质,毕备委禽之礼,精行奠雁之仪,爰//自亲迎。及于厝见,舅姑皆忻于援室,乡间尽质于宜家。

渤海公即故雕阴之帅一毛、延安王之犹//子。枝分于炎帝,脉散于太公。洎秦汉巳来,梁唐之后,朝万方者,有时亦有佐一人者,无世不无筭此华宗,本难//征引。先侍中之镇北门也,是梁国受禅,晋水起兵。九州之戈戟连天,四海之烟尘蔽地。自河中侵我,//命公统戎,大开鄜畴之疆,屡破蒲津之众,以功奏授禧州剌史。碧紬红旆,已罗乃祖之门前;皂盖朱轮,又//列严君之部内。淳风大扇,赤子皆殷属。后唐庄宗皇帝诏命储君总领诸将,征兵华夏,薄伐金州,//方命公部领鄜延两道兵马,同赴剑门。既覆枭巢,却归凤阙。寻除渠州剌史,未终三载,已合一方。//其如明主之澄黄,虚谦苍生之挽邓,改授梁州剌史,仍加竭忠建荣功臣。六条布扇,万井穆清。在//官而不受馈鱼,归阙而潜令留犊。授开州剌史,方服惠化,未及浃旬,便值西川节度使孟知祥//瞰二江三峡之波涛,恃九折七盘之巘崿,大驰甲兵来取郡城。天王振旅以未遑,渠师攻围之转急。既//殚兵力,遂陷贼廷。两头之消息不通,十载之危亡莫测。圣主虽嘉于忠节,私门难遏其悲心。夫人//以公迥自成都,遂封石宛。着先妍之绣服,驾轶轧之鱼轩。

嗟夫!寿也难跻德兮,空盛未盈。知命//已梦涉洹,徒劳扁鹊之医,不起晋侯之疾。以天福七年终于延安之私第,享年四十有六,即//以其年冬十月有一月,葬于延州肤施县三交乡盘龙里祖陵之侧,礼也。俭无迪下,奢不伤生。//满野乡人,执绋者兼邻五十;四方会事,送葬者何啻十旬。秋风飒飒以添悲,流水呜呜而似咽。有子四人://长曰绍岳,次曰绍嵩,未盈壮室,欹叹逝川;次曰绍广,次曰绍纶,皆骥子龙驹,龟文凤质。元昆以往,寻//慈父直造绵江;仲弟以稚,有奇才曾栖玉帐。犹以空苞纯孝,未展怒飞。方求井里之鱼,满袖江南之橘。//未报劬劳之力,俄踵风树之悲。于戏!夫人始自力御轮,建于属纩。妇节而得堪比玉,夫贤而不假镶金。四邻//皆羡于齐眉,九族不闻其反目。暨渤海公西川出守,十载未归,用严肃以御家,以猜嫌而约已,奉//姑以恭敬,教子以义方,直饶孟母之贤,曾家之法,授之懿德,彼有腆颜。深虞日月摧移,山河改变,恐馨//香之坠也,命濡染以纪之。谨为铭曰:

粤有大姓,出自宗周。秦朝将相,江左风流,时分业土,//伐袭弓囊。果生淑女,归我通侯。其一

百两陈庭,三星在户。方寸恬和,性灵廉素。舅姑钟爱,//宗亲景慕。玉映水清,规行矩步。其二

夫凭熊轼,妇驾鱼轩。政事简要,歌咏喧繁。开江剖竹,惠养黎元,今行数日,//人已怀恩。其三

贼臣举兵,攻我速甚。王师未来,边城遂覆。佳音不还,闺门搏兰。霜后见松,火中知玉。其四

修知有数,//□智难逃。庭生骥子,真得凤毛。云霄呈远,乡曲琴高。缘浆攀慕,呕血哀号。其五

地契牛眠,祥符龙耳。奢异伤生,//□乎天礼。飒飒悲风,呜呜流水。勒石纪之,后天不己。其六

天福七年岁次壬寅十一月辛己朔四月甲申记⑤

一、墓志中的王氏家世与文献中的高万兴家世

墓志载“曾祖讳□,皇任卫国军右都押衙、检校司空。王父讳怀迁,皇任卫国军左都押衙、检校司空、累赠太尉。烈考讳思殷,皇任虢、德州剌使、检校司徒。”段双印先生认为该文字所述为高氏上三代家世、职官⑥。其依据为《旧五代史》记载,“高万兴,河西人。祖君佐,鄜延节度判官。父怀迁,都押衙。万兴与弟万金俱有武干,效用于本军⑦”;“高允权,延州人。祖怀迁,本郡牙将,生二子。长曰万兴,次曰万金,梁、唐之间为延州节度使,卒于镇。允权即万金子也”⑧。《旧五代史》和墓志的确均记载了名“怀迁”者曾任“都押衙”一职,段先生由此便认为二者为同一人、墓志所载世系为高氏家世,笔者认为似有不妥。理由有三:其一,志文中三代人为“曾祖□、王父怀迁、烈考思殷”,“怀迁”之子为“思殷”;而《旧五代史》记载高氏世系为“祖高君佐、父高怀迁、子高万兴及高万金”,“高怀迁”二子为“万兴与万金”,假使志文中“怀迁”与《旧五代史》中“高怀迁”为同一人,为何《旧五代史》并未提及高怀迁另有一子名“思殷”呢?因此两处同名“怀迁”仅为巧合而已。其二,押衙为武职名,也作“押牙”⑨,为地方州郡或藩镇属官。即使铭文与《旧五代史》均记载“怀迁”任职都押衙,然其上辈任职不同,墓志中“怀迁”之父职任右都押衙,而《旧五代史》载高君佐职任鄜延节度判官,五代时期的都押衙与节度判官显然是不同官职⑩。其三,墓志中有“夫人即先司徒之爱女也”,对照前面的烈考“思殷”获赠官检校司徒,可推断墓志所载世系为王氏家族世系,即渤海公夫人王氏为王思殷之女。

五代时期高万兴家族是以军功起家。高万兴与其弟高万金先为岐王李茂贞之部将胡敬璋的骑将,屡有战功。胡敬璋死后,李茂贞假子李继徽(按:本名杨崇本)以其爱将刘万子为鄜延主帅,因刘万子性格凶暴而失人心,高万兴兄弟领兵杀刘万子,投奔梁太祖朱温。梁太祖封高万兴为鄜延招抚使,与刘知俊合兵收取鄜、坊、丹、延等州,梁太祖封高万兴为延州刺史、忠义军节度使,高万金为保大军节度使。贞明四年高万金卒,高万兴为鄜延节度使,累迁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延安郡王、北平王。后唐庄宗即位,高万兴来朝,仍授予旧爵,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卒于任上。高万兴子高允韬初仕梁朝,授同州别驾,后充保大军内外马步军指挥使。后唐一朝先后任保大军两使留后、延州节度使、右龙武统军、滑州节度使,清泰二年(935年)八月卒于任上。

高万金之子高允权不娴武艺,初为义川主薄,历任肤施县令,后罢秩在家。后晋开运末年(946年),延州士兵乘契丹侵犯后晋之机发动兵变,延州刺史周密退守东城。叛兵群龙无首,便拥立高允权为帅,居于西城,与周密相拒数日。其时后晋将亡,高允权遂派李彬到太原归附刘知远,周密弃东城而去。刘知远建立后汉,加封高允权为检校太傅并授以旌钺。后汉隐帝即位,先后加封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检校太师。郭威建立后周,又加封高允权侍中。广顺三年(953年)春,高允权死于延州。其子延州衙内指挥使高绍基秘不发丧,擅主军政大权,谋袭父职。周太祖闻知命供奉官张仁谦前往巡查,迫使高绍基为父发丧;又命静难军节度使折从阮分兵屯延州。高绍基畏惧,多次向朝廷呈献贡物。周太祖又命供奉官张怀贞率领禁兵两指挥屯鄜、延,高绍基才以军府事授予副使张匡图。之后朝廷命客省使向训权知延州,从此结束了高氏家族五代时期在延州的统治。

反观墓志所载渤海高公与妻子王氏所生四子:“长曰绍岳,次曰绍嵩,未盈壮室,欹叹逝川;次曰绍广,次曰绍纶,皆骥子龙驹,龟文凤质。”其中次子绍嵩年未及三十而早亡。检诸传世文献,均无此高姓四子的相关记载。然而此四兄弟与高允权子高绍基名字排行均有一“绍”字,又且墓志时间在天福七年(942年),高绍基任延州衙内指挥使在广顺三年,时间段亦相当,因疑高姓四子与高绍基当为同辈。

依据文献史料分析和墓志所载,笔者将五代高万兴家族和王氏家族世系排列如下:

比对上文排列的两个家族世系,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墓志中 “怀迁”为王夫人之祖,与高怀迁并非同一人,仅同名而已。其二,墓志中“思殷”为王夫人之父,非王夫人之夫,与高氏并无关联。其三,墓主王夫人之夫渤海公高某与高允韬、高允权当为同一辈人。

二、墓志中渤海高公与高万兴家族关系

关于渤海高公的身份,墓志中有详细记载:“渤海公即故雕阴之帅一毛、延安王之犹子”。墓志中“渤海高公”出现1次,“渤海公”出现3次。但笔者认为此处“渤海公”不是封爵,而是“渤海高公”的简称。理由如下:其一,检索五代文献,被封渤海郡王或渤海王的有高万兴、高季昌、高季兴,却从未有封渤海公的记载。其二,假使志主王氏之夫果真授封渤海公爵号,为何墓志首题未出现“渤海公”而仅为“渤海高公”?雕阴为古地名,战国时魏始置,秦灭六国后,沿置雕阴县,隶上郡;西汉在上郡下设雕阴县及雕阴道,东汉沿置。史载雕阴之西南有雕山,故得此名。秦汉时期雕阴的地理位置在洛水上游,据方志记载,其方位在今陕西省富县之北、甘泉县之南。雕阴地名未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然隋大业初年置雕阴郡,统县十一,其治所地理位置在今陕西省绥德县。综上,雕阴在秦汉为上郡所辖的县(道),在隋大业年间为郡,且其地理位置亦不同。前文已论及五代后梁时高万兴任保大节度使,治鄜州,而鄜州在秦汉正为上郡雕阴。因此墓志“故雕阴之帅”极有可能为高万金。此外,高万金之兄高万兴在贞明六年夏四月被封过延安王,故而墓志“故雕阴之帅一毛,延安王之犹子”身份的渤海高公应该是高万金的直属后人、高万兴的侄儿,与高允韬、高允权为同一辈人。

此外,墓志记载渤海高公夫人王氏之安葬地点与方志能相互印证。墓志载“(王夫人)葬于延州肤施县三交乡盘龙里祖陵之侧”。《延安府志》记载“后梁高刺史万金墓在府城南八十里盘龙村 ”。里是古代地方行政组织。自周始,后代多因之,其制不一。唐代百户为一里,《旧唐书》载,“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故盘龙里与盘龙村可视为同一指称。可以看出,王夫人安葬于祖陵之侧,与高万金墓在同一地点。似乎可以推断,渤海高公是高万金家族成员。

三、墓志中渤海高公的生平考辨

(一)渤海高公的婚配时间

墓志载“(夫人)年十三,渤海公以健羡名家……爰自亲迎”,“(夫人) 以天福七年终于延安之私第,享年四十有六”。天福七年为公元942年,王夫人享年46岁,则当生于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十三岁时为后梁开平三年(909年),渤海高公在这一年成婚。

(二)渤海高公的征伐生涯

墓志载曰:“先侍中之镇北门也,是梁国受禅,晋水起兵……自河中侵我,命公统戎,大开鄜畴之疆,屡破蒲津之众,以功奏授禧州剌史。”段双印先生认为“先侍中”即为“王夫人之父,曾任侍中之职”。 笔者对此持疑,因为墓志中王夫人之父王思殷只授予“虢、德州剌史、检校司徒”,并未任“侍中”一职。至于这位镇守北门的先侍中为何人,尚待进一步研究,而仅从文字的叙述关系推理,极可能是渤海高公的父祖辈。通过这段文字可知渤海高公在后梁领兵进行开疆拓土的战争中,先后领兵攻占鄜城、蒲津之地,并以军功授禧州刺史。

公元923年,晋王李存勖攻灭后梁,建立后唐。李存勖即为庄宗。墓志载“后唐庄宗……方命公部领鄜延两道兵马,同赴剑门……寻除渠州剌史……改授梁州剌史……授开州剌史”。这段文字记载渤海高公率领鄜延兵马参与了后唐灭前蜀的战争,且先后除授渠州、梁州、开州刺史。关于后唐灭前蜀,《旧五代史》记载非常详尽。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九月庚子,是日(庄宗)命大举伐蜀”,九月戊申,“魏王(李)继岌、枢密使、侍中郭崇韬进发西征”,前蜀将领纷纷投降。“同光三年冬十月己丑,魏王(李)继岌至兴州,伪东川节度使宋光葆以梓、绵、剑、龙、普五州来降,武定军使王承肇以洋、蓬、璧三州来降,兴元节度使王宗威以梁、开、通、渠、麟五州来降,阶州刺史王承岳纳符印请命,秦州节度使王承休弃城自扶州路奔于西川”。“是年十一月丙辰,蜀主王衍出降。”此外,《旧五代史》记载这次跟随魏王李继岌及郭崇韬远赴西川征伐前蜀的将领有梁汉颙、张廷蕴、牛景章、沈斌、卓環、王贄、李从袭等人,充当魏王府衙参谋的有李廷安,吕知柔、任圜、李愚等。然而,并未有高姓将领参与这次军事行动。

(三)渤海高公最终死于战乱

墓志记载:“(渤海高公)授开州剌史……便值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大驰甲兵来取郡城。天王振旅以未遑,梁师攻围转急。既殚兵力,遂陷贼廷。两头之消息不通,十载之危亡莫测。圣主虽嘉于忠节,私门难遏其悲心。”可见渤海高公死于孟知祥的叛乱。前蜀亡后,蜀地为董璋和孟知祥占据,二人常相互攻伐且先后叛于后唐。“长兴元年(930年)九月壬戌,东川节度使董璋反。冬十月乙巳,孟知祥反。”

面对董璋与孟知祥的反叛,后唐也做了一些反制措施,先于长兴元年(930年)十一月乙亥,“制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削夺官爵,以其同董璋叛也”。接着在“长兴元年冬,唐军伐蜀,至剑门。二年(931年),以遂、阆既陷,又运粮不济,乃班师”,可见后唐并未平定蜀地之叛。此后,孟知祥吞并东川后称帝。史载“长兴三年(932年),知祥又破董璋,乃自领东西川节度使。应顺元年(934年),以剑南东西川节度使、蜀王称帝于蜀,改元明德。七月卒,年六十一”。有关后唐末年与蜀军交战的史料还有如下数条:

清泰元年(934年)五月癸亥,秦州奏,西川孟知祥迫陷成州(今甘肃成县)。

清泰二年(935年),西京弓弩指挥使任汉权奏,六月二十一日与川军战于金州之汉阴,王师不利。其部下士兵除伤痍外,已至凤翔。先是周至镇将刘赟引军入川界,为蜀将全师郁所败,金州都监崔处讷重伤,诸州屯兵溃散。金州防御使马全节收合州兵,固守获全。

汉水去州城(按:指金州,今安康)百步。五代唐置水寨于此,以备蜀。清泰初,蜀将全师郁寇金州,拔水寨。防御使马全节拒却之。

以上史料可见,后唐自蜀地董璋、孟知祥叛乱之后,于长兴元年(930年)冬派兵征讨,直到清泰二年(935年)六月兵败退至凤翔。墓志中渤海高公任开州刺史是后唐末年,也正是唐蜀交恶时期,而开州地处交战前线。据墓志载可知,担任开州刺史的渤海高公遭遇孟知祥率兵围攻,在兵力不足、缺乏外援的处境下,兵败被俘,最终遇难。

以上将墓志与文献加以详细比对,可以推论墓志中的渤海高公为五代延州高万兴家族成员,然而墓志中仍然有诸多信息无法从文献中找到史料支持。如王夫人之父王思殷任虢州、德州刺史,渤海高公先后任禧州、梁州、渠州、开州刺史以及渤海高公“部领鄜延两道兵马”参与伐蜀战争等,均无法在文献中找到依据。既然渤海高公为高万兴家族成员,在后梁、后唐时期帅军作战、屡立战功,最终兵败遇难,为何在传世文献中未见载记,这些疑问或许还有待新史料的发现方能予以澄清。

本文承蒙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周晓薇教授的悉心修改,谨致谢忱!

注 释:

① 参见《西安晚报》2009年9月22日第16版《南泥湾发现五代墓志》;汉唐网文物普查栏《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简报(26期)》亦有相关记载。

② 段双印:《延州高氏军事集团镇鄜延》,《延安古代纪闻》,三秦出版社2010年,下同,第143页;《文物普查发现的延州高氏家族墓志》,《后晋渤海高公夫人琅琊县君王氏墓志铭初识》,《后晋渤海高公夫人琅琊县君王氏墓志研究》,汉唐网汉唐论坛。

③ 笔者论证认为思殷乃王氏家族成员,与高氏家族无涉,故给“高思殷”标注引号。

④ 参见段双印:《后晋渤海高公夫人琅琊县君王氏墓志铭初识》。笔者认为,尽管古代确有死后追赠刺史的事例,如唐初张伦死后被追赠幽州刺史、武则天在垂拱三年(687年)下诏追赠其堂兄武思元为汝州刺史等,然而在没有文献资料的支持下,不可以凭猜测来断定墓志中思殷所担任虢、德州刺史为死后所追贈。

⑤ 该墓志参考段双印:《后晋渤海高公夫人琅琊县君王氏墓志铭初识》,笔者作了少处校改。在此向段先生表示感谢。

⑨ 押衙职掌古人表述不一。唐人李匡文认为“押衙”为武职名,宜作“押牙”,非押其衙府,盖押牙旗者,与押节者相类。(〔唐〕李匡文:《资暇集》卷中,中华书局2012年,第178页;胡三省认为押衙(牙)掌管节度使衙(牙)内之事。(《资治通鉴》卷216胡注,中华书局1956年,下同,第6887页);《十国百官表》又载,五代节度使或自辟牙职,有称左、右都押衙或都押衙者。(〔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114《十国百官表》,中华书局1983年,第1660页)。

⑩ 《文献通考》之“总论州佐”记载,隋大业年间元藏几任“过海使判官”,此使府判官之始。唐景云之后,有节度使判官,为节度使属官;至五代,始参领州郡府职事。北宋沿置,但冒称节度、观察诸使判官之名,实与节度、观察使无关,止为州郡属官而已(〔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62《职官考十六》,中华书局2011年,下同,第1880页)。胡三省则认为,“唐诸使之属,判官位次副使,尽总府事”。 (《资治通鉴》卷216胡注,第6888页)。以上可以看出唐五代时期节度判官与都押衙都是地方使府属官,但前者位次要高于后者。

〔编辑、校对 阴美琳〕

张志云,男,1975年生,延安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邮编716000。

K246

A

1001-0483(2016)04-0066-06

本研究受陕西省教育厅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五代延州高氏家族研究(16JZ091)”、延安市社会科学专项基金2016年度规划项目“南泥湾新发现五代王氏墓志研究(16LK31Z)”、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成果培育项目“宋代官方礼制研究”(A-6001-15-001455)资助。

猜你喜欢
节度使墓志渤海
渤海大学作品精选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烈焰”,在渤海边燃烧
唐末五代宋初定难军节度使王爵研究
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承袭制度研究(上)——张氏归义军节度使的承袭引发的有关问题
辽代“斡鲁朵”内的渤海人移民
唐末至宋初定难军节度使及其僚属的兼官与带职
赋与唐代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