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实践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2016-03-28 06:09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实践论科学性马克思主义

杨 伟

(汕头大学 社科部,广东 汕头 515063)



毛泽东的《实践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杨伟

(汕头大学 社科部,广东 汕头515063)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答人民群众,特别是高校青年学生普遍存在的3个疑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科学吗?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有什么价值和有什么用?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使理论更有说服力,必须正本清源。以马克主义的实践论,尤以毛泽东的《实践论》为指导,对这3个问题一一作出明确回答。由此,也就凸显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论》;毛泽东;科学性;价值性

本文引用格式:杨伟.毛泽东的《实践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J].重庆与世界,2016(7):28-34.

《实践论》中明确指出:“马克思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1]284前一个特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性,即以无产阶级事业为使命,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和价值立场。后一个特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理论)和发展真理(理论),达到为实践服务的目的。因此,科学性与价值性也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和生命力所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时刻把握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决不可偏执一端,而走向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如以“泛意识形态论”代替“唯意识形态论”、以“唯价值论”代替“唯科学论”、以“唯具体个性论”代替“唯抽象集体论”、以“唯实践论”代替“唯灌输论”[2]。我们认为,解决以上思想政治教育误区的根本方法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指导下,坚持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同时,把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必然性所在。至于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3种方法可供参考。

一、《实践论》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一)《实践论》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科学性

理论基础是一门科学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必须具有科学性。“科学的实践论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质的规定性,使马克思主义凝结为有机整体,使马克思主义充满活力。因此,科学的实践论当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它也自然成为思想教育学的理论基础”[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和最具革命性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之一。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就明确指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实践观点的重要性:“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础的观点。”[1]284此外,在被恩格斯称为“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开篇言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4]133对此,“对象、现实、感性”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与“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和实践去理解最大的不同点表现在:一方面,对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以前的唯物主义以物为中心为研究对象,完全脱离现实社会的人,更不用说人的实践了,费尔巴哈主张也把人作为感性对象,但是对人和自然只是从直观上、感觉上去理解。新的唯物主义继承了费尔巴哈把人和自然作为研究的对象,同时注重以实践为内核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另一方面,哲学前提和立足点不同。以前的唯物主义多是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建立在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经验主义的基础之上,走出了纯粹唯物主义的羁绊,但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因为他仅仅抓住了人的类本质,即把人的本质的理解“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4]135,脱离了人的社会性,更无法深入到社会关系和生产实践本身,对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意识的阶段,没有完成向实践的跨步,是不全面的认识。而新唯物主义以实践为核心,以“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为抓手,从人的社会性和主体的实践、劳动和生产方面对自然、历史、社会、人的思维的真理性、宗教、人的本质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完成了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如列宁所言:“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无产阶级。”[5]311毛泽东也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他在《实践论》中明确指出:“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科学,这只是伴随巨大的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1]283-284无独有偶,毛泽东在总结和批判党内长期存在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时,在《实践论》开篇就展开了对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的批判,并明确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依赖关系。”[1]282这一段可以说是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继承与发展,《实践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新的理论概括与总结,具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同时,这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科学性,规定了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也是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实践论》的指导下进行和开展。

按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的观点:“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1]284检验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科学性必须回到实践、回到现实中去。事实也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是科学的,理所应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就国外而言,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思想指导下,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通过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1917年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俄国人民甚至是全世界人民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如《实践论》中所说:“地球上已经有部分实行了这种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以及二者关系的改造),这就是苏联。他们还正在促进这种改造活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也都在或将要通过这样的改造过程。”[1]296就我国而言,1937年的《实践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积极指导作用,“在当时大大地提高了全党的理论水平,为1942年开展的整风运动奠定了基础。它还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思想武器”[6]621。为此,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指导下的毛泽东《实践论》同样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也就必然具有科学性,应当而且必须运用到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二)《实践论》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的科学性

1.《实践论》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1]283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由生产活动决定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随着生产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深化和发展的过程;第二,人们会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获得全面而深化的认识。用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话来说,人类社会存在两大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其中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身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在生产方式不断发生变革的同时,必须调整上层建筑以主动适应新的变革情况,上层建筑的变革就意味着会调整意识形态的教化活动。因此,具有意识形态教化功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或先或后地发生改变,社会实践与人的认识走的是同一条道路——无穷之路。正如《实践论》中指出的:“一切客观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社会实践的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也是无穷的。”[1]295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适应和调整的过程,也就自然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反之,则必将为时代所淘汰。

2.《实践论》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1]283因此,同一社会中不同阶级必然产生不同的理论和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具有意识形态教化功能可以教育和团结带领一些阶级来反对另外一些阶级。因此,要达到自己政治和革命目的就必须让所属阶级,甚至是敌对阶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直到达到思想政治教化的目的为止。所谓“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1]296就是这个道理。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就阐述了无产阶级正是运用这一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原理实现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转变的。他指出:“由于实践,由于长期斗争,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用科学的方法把这种经验总结起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以教育无产阶级,这样就使无产阶级理解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这时他们就变成了一个‘自为的阶级’。”[1]288-289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马克主义理论是经过长期实践经验(实践)——总结科学的方法并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教育无产阶级(实践)——无产阶级理解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这就是人类(包括无产阶级)认识的规律,而作为人类认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而且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也要遵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1]296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规律。同时,也不难看出“教育无产阶级”成为“自为阶级”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价值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内在统一,二者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科学逻辑和价值逻辑)和必然性所在。 二者绝不是所谓的一对悖论,“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7]

二、《实践论》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

(一)《实践论》规定了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的价值性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1]284。因此,为无产阶级服务这种阶级性也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个根本特性,实质上也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即凸显其关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一终极价值。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这种阶级性、价值性又是同一的,二者在实践中相互激荡,而彻底的价值性是最根本的。因为从本质来讲,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一开始就凸显了自身的“主体”和“主体性”,其中“主体”凸显其阶级性,具体不是指单个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社会中的无产阶级,“主体性”凸显其价值性,具体是指无产阶级要发挥能动的无产阶级革命用以推翻资产阶级,实现自身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一终极价值。这就是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乌托邦主义之不同的关键所在。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所讲的那样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4]133。其意义就在于:第一,从主体方面理解实际上讲的就是人如何生存的更好,也就说人首先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这个事实具有必然性,因此人必须要依靠自身的劳动获得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而后才能从事和满足精神方面的高级需要。马克思讲:“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8]11也就是“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8]23。第二,实质上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也就是从人的实践上去理解,这个好处就是可以从各种实践活动形式和交往方式中去理解、认识和改造人自身、社会和自然界,因为实践是社会、人、历史乃至世界发展的根本动力。“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9]92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136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力图对现实世界进行彻底改造的哲学使命、决心和气魄。第三,马克思形成了正确的哲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实践观、人性观正是在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此,马克思以实践为内核的实践观得以形成,其实践观的内涵也就自然表现在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上。就立场而言就直接涵涉其价值性,马克思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4]136可见,马克思旨在阐明他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摒弃了那种站在市民社会的资产阶级立场,以图个人享受、自私自利的资产阶级思想。马克思始终坚定地站在“人类社会”的立场上,一生苦苦追求的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其价值指向直指受剥削受压迫的贫苦大众早日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其视野和胸怀让资产阶级及其统治者望尘莫及。因此,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为理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也具有这种价值性。

正是这种无产阶级立场和改造世界的急迫性,让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这种“革命性”“实践性”的活动才更有意义。因此,革命性和实践性也就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根本特性。同时,细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我们会发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还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性,这主要表现在观点和方法上:一是就观点而言,如关于自然的观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性真理的观点、关于环境和教育其改变作用的观点、宗教及宗教异化的观点、人的本质的观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哲学的功能与使命的观点等。二是就方法而言,如就唯物论而言,有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法等;就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而言,有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的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方法等。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10]13。为此,坚持马克主义的实践论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就是实现了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因此,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理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二)《实践论》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的价值性

无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上讲,还是从它的终极价值上讲,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存在的价值。主要突出在3点上。

1.就被教育者而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弥补被教育者获取知识途径上的短板

从知识来源上讲,我们多数的知识都需要靠间接获得。《实践论》就指出:“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1]288如何获得间接经验?最有效最科学最系统的办法就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只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其科学的实践论指导下,才能提高实践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预见性以减少盲目性、无效性,才能更好地认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法制观念等指导思想和观念,才能更好地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满足和丰富受教育者除物质需求而外的精神需求。《实践论》就指出:“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践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1]283人民群众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可见,人们的需求是全面的,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何况只有参与政治生活、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政治素质才能更好维护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根本利益,获得精神上的成就感、满足感和获得感。毕竟“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85。因此,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就必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学生经常会问:“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有什么用?”其实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衡量人是否为人才,其标准是多维的,而政治素养则均为其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维度。尽管国外政治是相对多元的,但都需要站队,都是有政治立场的,都是要进行政治斗争的。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1]283。“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4]409。在西方,也要学习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论,不过他们名称不一样,方式很灵活,主要通过社会参与来习得。而我们以课堂面授为主,这就可能造成当下思政教育的困境:知道的多做得太少,实践能力不够。但这与要不要学习思政理论是两回事,西方的“思政教育”往往冠之以“自由民主”“国民教育”的口号,有意掩盖淡化意识形态性,加之形式上的灵活性,自然让人觉得学习它有用。中国的政治生态决定了我们必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因为在中国,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要是站错了队,即站在与党和人民为敌的对立面,将是灾难性的,即使你再有钱再有地位再有名气,也不会有好下场,此等事例不一而足,如央视著名主持人毕福剑就是一例。因为我们把政治素质(如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看作人才最重要的标准和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就特别重视青年的政治素质,他强调指出:“广大青年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把握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对党的领导的信念,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2]50-51如果站对了队你就可以得到党和人民的支持,就会有更多成就感和获得感。而怎么才能站对队呢?在中国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党性和人民性,接受党性教育和接受思政教育,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2.就国家和社会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教化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因此,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13]95以维护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发展,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在“四唯论”,即如前所述的“泛意识形态论”“唯价值论”“唯具体个性论”和“唯实践论”的错误理论驱使下,普世价值、意识形态终结论、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也伺机泛起。对此,我们必须认清“四唯论”的实质“其实是与西方制度模式接轨,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14]。因此,要抓紧“改造一些反对改造的人们,他们的被改造,需要通过强迫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入自觉的阶段”[1]296。时不我待,必须从严从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习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等都构成了新时期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的光辉典范。

3.《实践论》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符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价值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毛泽东在《实践论》指出:“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践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程度上,知道人与人的各种关系。”[1]283如前所述,人的需要是全面的。也就决定把“具有尽可能多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交往关系等关系)的总和。因此,要实现对人的本质的全面认识和满足人的全面需要和全面发展就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如革命战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等)。如何让这些实践活动更有效?简言之,要有“彻底说服人的理论”。所谓实践未动,理论先行。“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1]11

如前所述,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为理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科学性,但同时它还具有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最高价值: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因为: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奠基者,一直在寻求“彻底说服人的理论”,他在考察和总结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后,运用哲学的批判逻辑在全面异化理论(宗教异化、哲学异化、政治异化、经济异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生产理论,而后又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其实质是也就是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生产扬弃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最终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终极价值。因此,马克思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给整个人类打开了通往理想大门的方向,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4]422,“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9]93。《实践论》又给我们提供了打开理想大门的科学之钥,即:“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以及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1]296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指导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必然同时具备这种完备的终极价值性和与时俱进的科学性。由此,再一次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内在统一。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类由“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价值。黑格尔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如何实现这种认识和改造,实现共产主义?“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1]296如何实现这种“自觉”,就无数历史经验及我国具体国情而言,仅仅停留在理想的“自发”状态是不行的,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依靠从严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如列宁所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5]70但是,“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的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15]85。

三、结束语

总之,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说服被教育者的奠基石。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上述四大理论误区,我们认为,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指导下,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必然性所在。至于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也就是说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法是什么,在这里提供以下几点供参考:

第一,从思想政治理论理教育的方法性来看,理论教育上的方法性是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措施,如运用说服教育与利益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深入调查和向被教育者学习等方法,必须注重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第二,从教育者本人角度看,教育者本人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的关键,必须注意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第三,从个人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个人个性与符合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的统一,集中体现了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科学性的统一,科学逻辑与价值逻辑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内在逻辑。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华章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破解的几个理论误区[J].学术论坛,2014(8):158-161.

[3]段思聪.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是思想政治学的理论基础[J].延边党校学报,2014,30(5):7-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李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分歧探源[J].思想政治研究,2011(7):11-16.

[8]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秋实.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J].求是,2009(6):13-16.

[15]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周江川)

Peaceful Development: Responsibility, Challenge,Measure and Wisdom

YANG Wei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515063, 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answer the people, especially generally three questions exists among young university student: Do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cientific theoretical basi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self scientific? What is the value and what’s the use of lear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How to realize the integrity of science and valu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grasp the initia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must make the theory more convincing and radically reform. In Marxism theory, especially in MAO Zedong’sOnPractice, they make clear answer about the three questions one by one. As a result, it also highlights the meaning of MAO Zedong’sOnPractice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OnPractice; MAO Zedong; scientificity; value

杨伟(198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哲学。

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07.007

format:YANG Wei.Peaceful Development: Responsibility, Challenge, Measure and Wisdom[J].The World and Chongqing, 2016(7):28-34.

A841;G641

A

1007-7111(2016)07-0028-07

猜你喜欢
实践论科学性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实践论(节选)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实践论》的时代价值刍议——学习毛泽东实践观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