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淡水鱼养殖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2016-03-28 13:34刘海林
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4期
关键词:病鱼全池鱼体

○刘海林



大宗淡水鱼养殖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刘海林

当前在大宗淡水鱼类养殖中,以草鱼为主的大宗淡水鱼类在其养殖方式上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绝大部分的养殖模式改用投喂配合饲料养殖,通过科学调整吃食性鱼(草鱼、青鱼、鲤鱼、团头舫等)和肥水性鱼(鲢鱼、鳙鱼等)混养比例是节省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水产品总量不断攀升,有些渔民亩产吃食性鱼已过吨。但是暴露出病害严重,直接关系到养殖的经济效益。很多渔民朋友在鱼病防治这方面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平时不重视预防,病急乱投医。笔者在乡镇养殖一线总结淡水鱼养殖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鲢鳙鱼白皮病

症状:通常是外伤或尾柄处出现一白色病灶,皮肤干涩即迅速向前蔓延扩大,以致背鳍与臀鳍基部全部呈现白色和溃烂,严重的病鱼,一般头部朝下,尾鳍朝上,与水面近似垂直,不久即死亡,死亡率非常高。此病在夏季最严重,而且大面积发病初期,初看成群鱼浮起,尾鳍上出现白斑,很像气泡病,一旦身上出现白斑,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的结果。

预防方法:①保持水质清新,多投喂高品质饲料;②在捕捞、运输等操作时,注意避免擦伤鱼体。

治疗方法:①用溴氯海因全池泼洒,浓度:0.3~0.4mg/L;②用五倍子(中药)全池泼洒,浓度2~4 mg/L。

2.爱德华氏菌病(红头病、暴头病)

病原:迟钝爱德华氏菌、鮰爱德华氏菌。值得注意的是,发生在苗种阶段的黄颡鱼等的红头病,通常会有车轮虫、斜管虫、半眉虫等纤毛虫类的并发感染,所以在进行诊断时一定要全面,不能漏诊。

症状:①外部症状:发病初期,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独游,但外表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病鱼头顶部出现充血点,并不断扩大,最后在两眼之间的头颅形成似“马鞍”状的病灶,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因此养殖户常称为“暴头病”“裂头病”“红头病”等。病鱼临死前失去平衡,悬垂在水中,呈“吊水”状,受到刺激时,即作螺旋状快速翻转或不规则游动,继而发生死亡。

②内部症状:解剖病鱼,常见肌肉充血、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腹水,肠胃内无食物,肠道充血、发炎,胃腔内充满气体和浅黄色水样液体。肝肿大有出血斑点,或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鳃丝淡白、失血。

预防方法:鱼苗下池第7~8天无论有无车轮虫,用防治纤毛虫的渔药杀虫1次。

治疗方法:镜检是否有纤毛虫,外用杀虫药,饲料中添加多维(维生素K3粉)+三黄散+芳草纤灭+青莲散+芳草菌尼+复方强力霉素+地锦草,每天1次连喂5天。

3.细菌性烂鳃病

症状:病鱼鳃丝腐烂,病灶是白斑块状。鳃盖骨的内表面充血有时被腐浊成一个略呈圆形的透明区,俗称“开天窗”有时鳃丝尖端组织腐烂,造成鳃丝边缘残缺不全,由于鳃丝破坏造成病鱼呼吸困难,常游近水面呈浮头状。病情控制后可见到原病灶边缘逐渐清晰,健康部分颜色复原,最后坏死部分脱落,在鳃瓣留存缺损部分,康复后可部分愈合。

预防方法:做好消毒工作,鱼种放养时用2%食盐水浸洗5分钟。

治疗方法:五倍子全池泼洒,水体浓度:2~4 mg/L。

4.肠炎病

症状:病鱼腹部膨大,体色变黑,腹部显红斑,肛门外突,红肿,剖开腹部,有很多腹腔液。病鱼失去食欲,离群缓游,不久死亡。

预防方法:①适当稀养,勤换新水。

②彻底清塘,鱼种下塘时用2%食盐水浸浴。

③不投霉变食物,活鲜动物性饲料用2%~3%的食盐水浸泡或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

④定期用药物如大蒜素、三黄粉等和微生物添加剂(主要微生物为枯草芽孢杆菌)拌饵投喂。

治疗方法:以内服和全池泼洒配合治疗。

①全池泼洒0.3mg/L的强氯精或二氧化氯或0.5mg/L的二溴海因。

②内服可采用大蒜素或鲜大蒜汁拌饵投喂;也可投喂土霉素药饵,剂量为每千克饲料拌土霉素0.05g,连用7~10天。

5.出血性水肿病

症状:病鱼体色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胶冻状物,胃肠无食,肝脏呈土黄色,脾坏死,肾脏有霉黑点。

预防方法:

①定期对鱼池进行冲水,保持正常水位,防止水质老化及水温突变。

②使用的鱼具要及时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③经常对水体消毒,预防病原体的蔓延。

④死鱼要及时处理,不要随意丢放。

治疗方法:

①水体消毒:发病初期全池泼洒1 次15~20 mg/L的生石灰,或泼洒1~2 mg/L的漂白粉均有疗效。

②内服药饵:水体消毒后第2~6天,可连续投喂药饵。投药饵时,投喂量可以比平时减半,目的是确保鱼群完全摄食以及保证有效的药物浓度。一般每千克饲料拌0.5g的盐酸吗啉胍加0.5g盐酸黄连素,疗效明显。

6.水霉病(肤霉病、白毛病)

症状:鱼体感染初期肉眼看不出异常,镜检可看到伤口粘满水霉菌。当水温在22℃以下时,水霉菌繁殖很快,两三天后即在伤口长出一丛丛白色丝状菌落,稍硬,有刺手感,菌丝很快向体外伸延,并横向扩散到全身。病鱼精神不振,运动失常,常群集浮于水面,或在水体上层缓游,动作迟钝,反应呆滞。重者病灶出血脓,肌肉腐烂,并发感染细菌性病和寄生虫病,维持一段时间后病鱼大量死亡。

发病原因:体表外伤而感染致病,水温在22℃以下,尤其在1~15℃的低温范围最易发病;水温升至22℃以上,则病鱼容易康复。此病多因拉网、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

预防方法:

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②操作力求细致,勿使鱼体受伤。③适度稀放。④不收集受了伤的鱼作亲鱼。

治疗方法:

①2%~3%食盐溶液浸浴5分钟,或以0.5%~0.6%食盐水较长时间地浸洗。

②400mg/L食盐加400mg/L小苏打或0.2~0.3mg/L亚甲基蓝或10~15 mg/L生石灰,上述药物其中一种隔天1次,连用3次,或多种轮用,配以药饵及全塘泼洒杀虫灭菌药,治愈率可达96%。

7.白点病(小瓜虫)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小瓜虫的幼虫浸入鱼体的皮肤或鳃丝组织后,吸取鱼体营养,引起组织分泌大量黏液。病鱼的体表肉眼可见一个个小白点,开始发病时,体表、鳍基部略见发红,病鱼呆滞于池底或堆积在鱼池的角落,继而白点出现,逐渐增多,严重时,体表形成一层白膜,皮肤发炎,拒食,多从鳍条边缘开始腐烂,最后导致死亡。

预防方法:

①小瓜虫适宜的水温为15~25℃,<10℃和>28℃发育停止,28℃以上时幼虫极易死亡,因此升高水温可预防小瓜虫病。小瓜虫幼虫24h找不到寄主即死亡,但目前已发现在28℃以上水温中有白点病发生。

②做好鱼池及鱼体消毒。

③防止池水过度污浊,此为白点病引发的重要原因。

治疗方法:用“纤灭”(主要成份为青蒿末)全池泼洒,或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纤灭”粉投喂,每千克体重0.3~0.4g,连用5~7天。

8.寄生虫病

症状:车轮虫等大量寄生鳃部时,引起鳃部肿胀,鳃部张开,鳃丝暗灰色,体色变黑,离群独游,不摄食,逐步消瘦。同时寄生虫不断在鳃上活动,破坏鳃丝的表皮细胞,刺激鳃细胞分泌过多的黏液,引起烂鳃,妨碍鱼的呼吸,从而影响鱼的正常代谢作用,严重时也可引起批量死亡。

预防方法:每千克体重0.3~0.4g“纤灭”(按5%投饵量计,每千克饲料拌药6.0~8.0g),连用1~2天。

治疗方法:①全池泼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浓度:0.7mg/L。

③用“纤灭”(主要成份为青蒿末)全池泼洒,或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纤灭”粉投喂,每千克体重0.3~0.4g(按5%投饵量计,每千克饲料用本品6.0~8.0g),连用5~7天。

(通联:243155,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湖阳镇农业服务中心电话:13855576501)

猜你喜欢
病鱼全池鱼体
加州鲈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三维鱼体参数化建模
轴流泵内鱼体的运动行为与撞击损伤分析
淡水鱼水平往复振动头尾定向输送方法
淡水鱼腹背定向装置设计及试验
小龙虾常见病防治措施
裂唇鱼
草鱼病防治咋用中草药
四招防止金鱼长寄生虫
常见蟹病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