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见到周总理

2016-04-02 00:22口述高冬梅整理危春勇
老友 2016年10期
关键词:江西省委九江周总理

口述 高冬梅 整理 危春勇

50年前见到周总理

口述 高冬梅 整理 危春勇

1966年1月,当时在九江县江洲镇江洲公社棉丰大队担任党支部书记、妇女主任的我和九江县委书记左凤岗、主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黄问隆等九江地区的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棉花生产会议。那年我才23岁,是首次来到向往已久的首都北京。

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7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粮棉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大事,周恩来总理历来高度重视。从1962年开始,国务院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全国性的棉花会议,了解棉花生产方面的情况,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会议中的一天我接到通知,和另外一名江西代表参加周总理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一个小型座谈会。能够与总理坐在一起开会,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谈,我既兴奋又紧张。

参加座谈会的有二十几人,都是产棉区单位的代表:农业和供销部门的领导干部、植棉能手和科技人员等。周总理身着深灰色中山装,笑容满面健步走过来。我坐在总理的斜对面。周总理用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亲切地注视着每一位代表,并一一询问每人的情况。当总理问到我时,我赶紧回答:“我是江西九江的,家在长江中间的一个小岛上,叫江洲公社。”

看到我有些紧张,周总理微微一笑,像拉家常一样随和而爽朗地说:“我一看你,就知道你是个南方姑娘!”我笑着连连点头,紧张的情绪随之烟消云散。

总理又特别关切地询问:“小姑娘,你那里棉花生产怎样?”我向总理汇报说:“我们一批回乡知识青年组织了一个大队,一方面培育棉花良种,另一方面种植棉花。”在听了我的介绍后,总理紧接着又问道:“你们那里青年多,晚婚的多不多呀? ”

我没想到总理会问这样的问题,但由于对自己所在大队的情况比较熟悉,便向总理报告说:“现在青年结婚的年龄比原来要晚一些。”总理听后高兴地笑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没想到总理日理万机,对方方面面的工作竟问得这样认真、这样仔细。

在1月15日的闭幕会上,周总理向代表们作报告时,从棉花生产的角度讲了备战、备荒、为人民三个问题。令我万万想不到的是,就在自己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地听着总理作报告的时候,突然听见总理说道:“江西九江有个小姑娘,她们那里的青年比较集中,现在结婚比以前晚些,这就很好。我们既要抓棉花生产,也要抓人口生产。”只在前天的座谈会上和周总理简短地交流过,他老人家就记住了,并在大会上向全体与会者作介绍,这让我惊讶不已也深受鼓舞。我不仅亲身感受到了周总理惊人的记忆力,更为总理如此关心和重视来自基层的农民群众感到无比激动,一股幸福的暖流长久地荡漾在心头。

岁月如流,多少往事随风飘散,但受到敬爱的周总理接见并谈话的那一幕幕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每当回想起来,周总理那亲切的眼神,那爽朗的笑声,那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作风,便一一浮现于脑海,就像一张久存的照片,一段记忆的显影,被岁月冲刷得愈发清晰如初,愈益亲切如故。

周总理的这次接见和谈话,成为我一生难忘的珍贵记忆和锐意进取、奋发工作的精神动力。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我先后在团省委、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省妇联、省直机关工委和省人大法制委员会等多个部门工作,还担任过共青团江西省委副书记、江西省妇联副主任、江西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书记和江西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多个职务。每当我在工作和事业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就会想起周总理的教诲。正是周总理的鼓励和教导,使我始终坚定着共产主义信念,满腔热情地为党工作,奉行“清清白白做人,尽职尽责做事”的准则,认认真真、脚踏实地走好人生每一步,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为人民服务,做一个合格的人民公仆。

责编/沐云

猜你喜欢
江西省委九江周总理
九江学院建筑设计作品选登
长干曲四首(其二)
江西万年青水泥公司3 名员工荣获“江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谢德强任江西高速集团总经理
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江西集中示范活动启动
转场
1958年我在应城见到周总理
鹭鸟如诗
永远跟党走
周总理的标准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