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的渊源、发展与影响

2016-04-02 05:14施雪华
文史哲 2016年2期
关键词:激进主义新自由主义政治思想

施雪华



论新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的渊源、发展与影响

施雪华

摘要: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保守主义从自由主义阵营中分裂出来,并于80年代初在西方国家形成与新自由主义相区别的政治思潮。新保守主义虽名曰“保守”,最初却脱胎于自由主义,这种“出身”背景决定了它兼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思想成分。新保守主义比之传统保守主义显得“左”,而与自由主义相比却又显得“右”。鉴于新保守主义思想和政策的这种独特性源于其产生的特殊历史环境,我们必须从历史传统和历史变迁这一角度,看待保守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发展演变,唯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新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的精髓及其实践影响。

关键词:政治思想;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

A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New Conservatism

Shi Xuehua

New Conservatism separated from liberalism and became a political thought distinguished with new liberalism in the end of 1960s and early 1970s. New Conservatism originated from liberalism although it was titled “conservatism”. Its special “birth” decided the combination of its thoughts between liberalism and conservatism. New Conservatism looks like more “left” than traditional conservatism, more “right” than liberalism. Because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oughts and the policies of new conservatism was originated from its special historic circumstances, we should examine the laws of the 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onservatism from the view of historic tradition and historic change. Like that we can understand better the core values and the practical influences of conservative political thoughts.

一、保守主义之主张

关于保守主义的话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确,保守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抑或在不同的语境中都存在不同的解读,从而使得学界及政治家对保守主义的理解莫衷一是。保守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强调既有价值的政治哲学。大多数学者认为,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相对,与进步则无必然的冲突。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因而,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休·塞西尔的《保守主义》一书在一定意义上可看作一部保守主义思想史。书中描述了保守主义的发展历程,详细论述了英国近代保守主义的三个主要来源,即人类天生的守旧倾向、王党主义和帝国主义*[英]休·塞西尔:《保守主义》,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译者的话”。。然而,塞西尔远非最早阐述保守主义的理论家。许多学者认为,保守主义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的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氏的理论观点带有明显的“右倾主义”倾向,即他对当时希腊的暴民政体持明确的否定态度;把立宪国家视为常态国家,把专制国家看作变态国家,并极力为秩序、传统、家庭和社群进行辩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古罗马时期,保守主义得以延续,最著名的代表性学者是西塞罗,他主张自然法理念,坚持罗马共和体制传统,并反对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的专制体制。中世纪的阿奎那作为基督教自由传统的奠基人,也为保守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强调因为人性的不完善,不可能创造出完美的政府,任何来自凡人的使人间变成天堂的努力,都是对上帝的冒犯*《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从上述对保守主义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保守主义认为人性天生是有缺陷的,因而,社会弊端只能减缓而难以根除;保守主义强调地位和财产不平等是自然形成的,社会的领导权应属于素质优秀的贤人而非群众领袖;保守主义反对一切激进的革命,而主张渐进式或费边式的改革,以维持制度运转;保守主义强调国家是一个有机体,局部不能离开整体而独立存在;保守主义强调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法律和秩序,从而,维护传统社会纽带诸如家庭、伦理、宗教等。

二、从保守主义到新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联系相当紧密,要理解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是一个不可规避的话题。

“自由主义”一词最早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其主要内容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阐发的自然权利学说及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论述的自由市场经济学说。这两种理论在经济上主张自由放任,在政治上强调宽容异己,尊重个人权利,限制政府权力。这些思想家阐述的自由主义就是后来人们常常提到的古典自由主义。美国自建国伊始一直奉行古典自由主义的原则,即在经济上信奉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政治上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约;文化和社会生活上坚守把维护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视为高于一切的神圣使命。在这样一个国家里,人们习惯于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观念,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深厚的传统,已经成为美国价值的精髓并转化为美国人共同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由主义观念经过社会民主主义、凯恩斯主义等发展阶段之后,获得了新的意义。与此相对应,那些真正坚持古典自由主义原则的自由主义者却被冠之以“保守主义”的称号。因此,与欧洲相比,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在美国互易其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虽以自由主义立国,但也存在着保守主义的传统。美国传统保守主义有两个思想渊源,一方面,如前所述,它以古典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深受18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埃德蒙德·柏克的影响。柏克式保守主义所关注的重点不是个人,而是社会共同体,它不主张个人通过追逐私利的各种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相反,它强调社会整体性,注重于社会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基于这种以共同体利益为出发点的观念,这类保守主义认为,国家领袖的主要责任,不是帮助人们寻求个人利益或由少数人临时形成的团体利益,而是根据传统观念和自然法则及公共利益去引领社会,带领民众追求崇高的共同体利益。这种保守主义被称作“有机保守主义”,即关注整个社会有机体的保守主义。有机保守主义者认为,正是道德价值和宗教伦理才使社会得以维护其秩序,并使得人们的生活具有意义。

面对经济危机的巨大挑战,大多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开始放弃自由放任这一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转向主张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早在1926年就发表了《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一书,表明自己开始摒弃自由放任原则。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后,凯恩斯以罗斯福“新政”为先导,于1936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了系统的就业理论和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系列政策主张,同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彻底决裂,这场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变革被称为“凯恩斯革命”。这样,大萧条、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三者结合的结果是,凯恩斯所倡导的政府干预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思潮,同时也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的全面勃兴。

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欧美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各个领域遭遇一系列挫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具体到美国,以下这些主要因素加速了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首先,经济危机不断发生,以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已经失灵。其次,由于侵朝、侵越战争,与苏联的军备竞赛,庞大的社会福利计划以及政府机构的不断扩大,使得政府支出大大超过收入。政府的财政危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减缓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再次,经济危机促发了思想文化危机。广大人民对政府及其上层统治集团失去了原有的信任,对现有的社会经济制度、政策提出了怀疑,尤其是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西方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存在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为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出现的“新左派”运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武器。一些持保守主义观点的学者把“新左派”运动和“敌对文化”的出现也归咎于自由主义政策。最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矛盾日益尖锐,联邦政府的权限过于膨胀,干预了一向属于州政府管辖的事务,从而引起地方保守势力的极度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保守势力抬头,新保守主义逐渐取得优势。

新保守派在许多方面都继承了传统保守主义的立场,首先,新保守主义继承了传统保守主义中的悲观主义成分。悲观主义是传统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之一,它以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原罪说为哲学基础。据此,传统保守主义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人性是恶的,有缺陷的,并且人性的缺陷无法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根据这种悲观主义思想,普通民众因变化无常而难以令人信任,因此,政府有责任根据公共利益制定政策,确保社会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仍保持其基本价值观和优秀传统。与传统保守主义一样,新保守主义也具有悲观主义色彩。由于新保守主义者大多出身犹太移民家庭,犹太民族所经历的深重的历史灾难和流亡世界各地的苦难历程,造就了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特别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更使他们相信人性的缺陷。因此,新保守主义与传统保守主义在悲观主义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李强:《美国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比较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页。。

其次,新保守主义继承了传统保守主义的怀疑主义。怀疑主义是传统保守主义看待社会和新生事物所具有的普遍态度。保守主义不相信“未来”,他们只看重“过去”和“现在”,因为他们认为“世界上的问题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任何进步都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有代价的。人世间永远不可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刘军宁:《保守主义》,第201页。。因此,他们对社会进步和改革持有审慎的怀疑态度。新保守主义也是如此,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由主义激进社会改革面前,他们所持的正是怀疑主义的态度。在黑人问题上,他们的怀疑不是旨在反对改善黑人社会地位和消除导致黑人贫困的政策,而是表现在怀疑这类政策不是“太昂贵”就是“过于雄心勃勃”,以至于无法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相反,它们引发了通货膨胀,加深了种族矛盾,滋生了种种其他问题*Robert Muccigrosso, Basic History of American Conservatism (Florida: 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2001), 105.。

再次,新保守主义继承了传统保守主义的社会有机体说,强调通过维护传统、历史连续性和稳定性来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传统保守主义者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人、传统价值、道德观念和宗教团体等构成的有机的整体,它“不仅仅是相互之间构成契约关系的个人的结合,而且是忠诚和情感连接起来的社群……稳定的有组织的社会是漫长积累的产物,是各种制度、习惯和有机结合和历史延续”,它“在构成上是有机的,是在自然演进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新保守主义者所一再强调的诸多观点,如敬重权威、社会秩序、遵循传统方式和尊重道德、宗教、精神价值观等,都与“有机保守主义”思想观念如出一辙。他们否认社会是由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所组成的,认为生活在社会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应该关心社会秩序、关注社会的连续性发展、关爱共同体的福祉。基于这一认识,新保守主义者看待问题始终倾向于强调事物的连贯性和有机整体性。在经济发展问题上,新保守主义强调,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价值观的支撑,任何缺少伦理道德观念基础的经济体制都将注定失败,因为前者一旦失去后者的精神支持就难以维系。事实上,对任何有可能改变现状的措施,新保守主义者都主张采取有助于维持现状、尊重传统的办法,而不是像20世纪60年代反正统文化、新左派和女权运动等那样采取颠覆乃至破坏性的手段。当然,新保守主义并非简单地继承了传统保守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而是在此基础上有其创新之处。

新保守主义在继承传统保守主义基本思想的同时,在内政与外交两个方面与之还有重要区别。

从内政角度来说,第一,新保守主义与传统保守主义的区别在于,传统保守主义反对一切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强调要让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新保守主义虽然不支持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过多干预,但并不是盲目地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管理行为,而是认为,这种干预应该是有限度的,不能不加区别地对所有的市场行为进行干预。在新保守主义看来,“新政”进行的国家干预和社会福利体制是必要的、适当的,而西欧的国有化和福利国家政策则是过度的,不符合人的本性,因而是错误的。他们之所以反对美国的“伟大社会计划”,就是因为他们认为美国正在朝着西欧式的错误方向前进。第二,新保守主义不像传统保守主义那样反对劳工运动和民权运动。新保守主义分子大多出身于中下层,其中的犹太知识分子还饱受种族歧视之苦,因此,对劳工运动和民权运动有着先天的同情,再有就是美国劳工的强烈反对共产主义的立场与新保守派的观点是相一致的。第三,新保守派与传统保守派对待共产主义的态度是不同的。二者的反共立场是一致的,但传统保守派认为共产主义威胁主要来自美国国内,而对于共产主义国家,则应该考虑到美国具体的国家利益,如商业利益,与其进行交易,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妥协。新保守派则与之不同。他们认为,世界上主要的共产主义威胁来自国外,而不是国内,因此,他们坚决反对与共产主义国家进行妥协和发展贸易关系。

在外交方面,新保守派与传统保守派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新保守派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传统保守派则看重具体的国家利益。新保守派认为,国家利益的界定不应该只看到现实的具体利益,如商业利益等,更应该注重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应该用更宽泛的字眼来定义国家利益。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新保守主义者反对一切形式的与共产主义国家的妥协和共处:从冷战时期与苏联的缓和与裁军,到后来美国奉行的与中国进行接触的政策。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决定了这类国家不可能像正常国家那样处理国家关系”*任晓、沈丁立:《保守主义理念与美国外交政策》,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9页。。传统保守派却认为,只要是有利于美国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谈,这充分体现了美国意识形态中的“实用主义色彩”。新保守派支持美国在海外进行军事干预的目的也是出于意识形态原因,如民主与人道主义。正如克里斯托尔所说:“如果可能的话,美国有义务保卫一个民主国家不受一个非民主国家的武力进攻。在这种场合,进行地缘政治方面的国家利益评估是没有必要的。”*Doyle McManus,“Bush Pulls Neocons’Out of the Shadows,” Los Angeles Times, January 22,2005.传统保守派则认为,为了民主与人道目的出兵,是过度扩张,有损美国国家利益*杨子辉:《美国新保守主义与布什外交战略》,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第40页。。

除了具体政策上的区别,新保守主义与传统保守主义在“政治哲学和政治风格”上也是有区别的。首先,新保守主义对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导和正当性的意识形态十分重视,传统保守主义则对抽象的概念不感兴趣;新保守主义对宣传自己的理念倾尽全力,传统保守主义则认为宣传是只有自由派才需要的蛊惑人心的手段,保守主义的真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自明之理,若将其逻辑化、意识形态化而大加宣传,就会破坏其玄妙精神,使它等同于它所反对的理性主义。其次,新保守主义是世界社会向善论者,因此,与传统保守主义相比,他们更乐观、更积极,更倾向于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更乐意创新而不是守旧;他们不像传统保守主义那样总爱对看不惯的事物说“不”,而是提倡该对什么说“是”,体现在具体政策当中,他们不像传统保守主义那样总是否定他人的政策提案,而是积极地拿出自己的提案并促使其通过。新保守主义的政治风格是积极进取型,而不同于传统保守主义的被动防守型*杨子辉:《美国新保守主义与布什外交战略》,第41页。。

三、新保守主义之发展及其观点

新保守主义自产生后几经沉浮,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与新自由主义一起,周期性地影响着美国政治决策。新保守主义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二战”前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为新保守主义的初创期。这一时期,也是新自由主义的盛行时期。与此相应,正是新保守主义潜心研究、酝酿和提出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构建理论体系的时期。当代许多新保守主义者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观点、崭露头角的。由于部分欧洲保守分子曾同情、支持甚至参加法西斯运动,保守派在战后声名狼藉,以至于除英国之外的其他欧洲保守主义党派均被迫改换了招牌。与此同时,“福利国家”运动横扫西方世界,保守派为大势所驱,在福利建设方面与左翼进行竞争,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哈罗德·麦克米伦的“中间道路”。这种思想现实可行并有所建树,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却丧失了独立价值。在此期间,美国涌现出一批以欧文·克里斯托尔和丹尼尔·贝尔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者”,预示着保守主义的复苏。然而,其思想并未完全越出“中间道路”的轨道,因而,尚不具备改变政局的力量。

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遭受严峻挑战以及西方国家面临的社会困境,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保守派开始接连赢得选举,新保守主义思潮也迅速蔓延,成为80年代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既是对福利国家的挑战,也是对保守主义中间道路的反省,但已不是传统或古典的保守主义,而是吸收部分自由主义成分的保守主义,即把古典自由主义同保守主义结合在一起,反对新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因此,研究西方政治思潮的人们通常把他们称之为自由保守主义者,西方经济学界则多把他们称为新自由主义者。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现象,即作为自由主义传统的美国正式取代英国而成为西方保守主义的中心。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哈耶克、弗里德曼、诺齐克及布坎南等。

新保守主义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思想流派,也不是一种精心构造的意识形态,而是对现实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所作出的反应。因而,不同时期的新保守主义者甚至同一时期的新保守主义者之间,在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地方,相反,他们对于国内外很多重大问题的看法存在着一致性,正是这种一致性,使得他们共享着“新保守主义”这一称号。归纳起来,新保守主义主要有以下基本观点:

(一)依靠市场调节,减少国家干预,实行有限的社会福利政策

新保守派认为,“过去40年的经验表明,自由主义解决问题的标准办法——扩大政府干预、加强管制、增加开支——所产生的问题,通常比其已经解决的问题更多”*Irving L.Horowitz and Seymour Martin Lipset, Dialogues on American Poli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46.。他们指责“伟大社会”浪费惊人,收效甚微,非但没有消除社会弊端,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因此,新保守派主张尽量减少政府干预,更多地依靠市场调节。市场既能保证个人自由,又能有效地分配资源,是民主制度的先决条件。即使有必要干预市场活动,新保守主义也“宁愿通过‘操纵’市场、甚至创造市场来实现这些目标,而不愿依靠官僚机构的直接控制”*Irving Kristol,“What Is a Neoconservative?” News Week, January 19,1976, 87.。为了更好地维持市场的良性循环,新保守派赞成供应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保护自由企业,降低纳税标准,减少福利开支。不过,新保守派并非毫无保留地拥护市场机制。他们反对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但也认识到自由放任主义的弱点和弊端,认为适度的政府调节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他们不赞成社会主义式的社会福利政策,但提倡建立“保守的福利国家”或“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事实上,绝大多数新保守派仍然“忠于罗斯福新政的精神”,只是在如何实行福利政策方面变得比较保守。从60年代开始,新保守派对联邦政府在实行福利政策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他们呼吁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原因在于,美国的许多福利政策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后果,尤其是助长了人们对社会和政府的依赖,使很多人失去了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新保守派告诫政府在制订社会政策时应谨慎小心,对问题的复杂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新保守主义重申了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原则,认为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处境负完全的责任。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必须以不损害个人主义为前提,否则就会在客观上奖懒罚勤*王联合:《美国新保守主义及其对布什外交政策的影响》,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6页。。

(二)提倡机会均等,拒斥结果平等

20世纪6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和公众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追求“平等主义”。1965年6月,约翰逊总统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宣布,“我们追求的不仅是自由,而且是机会,不仅是法律上的平等,而且是人的能力(的平等),不仅是权利和理论的平等,而且是事实和结果的公平”*华涛:《约翰逊总统与美国“肯定性行动”的确立》,《世界历史》1999年第4期。。新保守派对平等主义在美国社会的发展深感不安。他们认为,自由和平等是美国民主制度的两个理想,二者既相互适应又相互矛盾。平等意味着机会平等,即人人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天赋,追求个人幸福。由于机会不一定能产生平等,竞争又难免要分胜负,所以,机会平等通常意味着结果不平等。“历史上任何社会都未曾在个人或阶级之间实行过严格的平等。才能、抱负和勤奋程度上的实际差别必然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由于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和自由性,没有一个公正和自由的制度能够保证结果平等。”*Michael Novak, The Spirit of Democratic Capitalism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82), 15.因此,“在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不平等现象必定都是不可缺少的,……不平等必然是正当的”*Irving Kristol, Two Cheers for Capitalis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8), 65.。基于这种理解,新保守派反对追求结果平等、彻底改造社会的任何企图,声称“没有止境的平等革命”势必构成对“个人自由和社会创造力的最大威胁”,最终必将导致“新专制”。他们一再强调,机会平等原则是唯一现实可行且对社会有益的原则,人为地实行事实平等、结果平等只会损害个人自由和能者统治,使社会失去进步的动力。

(三)排斥“新左派”的文化革命,主张维护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古德曼、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等为代表的美国“新左派”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传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的道德和文化在本质上是压抑人性的,应该在社会上倡导一种以个人主义为导向、以追求快乐为目的的新文化运动。“新左派”的这种文化观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追求个性解放和感官快乐,崇尚标新立异和离经叛道的生活方式,成为青年人的一种时尚。新保守主义认为,这种所谓的文化革命实际上是一种反文化的革命,它所倡导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和蔑视社会权威的无政府主义,一旦在社会上蔓延开来,就会对美国社会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危及社会的稳定。新保守主义积极捍卫美国的基本道德和文化,捍卫美国的基本制度和价值观,强调权威的重要性及对传统的高度认同,尊重道德、宗教和精神的价值,要求人们重建对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信仰,承担起自己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同时,它还要求家庭、社区、学校、教会等社会组织,发挥在维护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方面的积极作用,共同抵制“新左派”的文化革命。

(四)坚持西方价值观念,反对共产主义

四、新保守主义理论对西方政府改革实践的影响

新保守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方主要国家的“福利国家”政策陷入困境,经济出现滞胀甚至萧条,同时,政府机构膨胀,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这表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方式发生了新变化。新保守主义的出现对英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国家纷纷采取新保守主义的政策,大力推行以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政策为主的一系列新政策。

(一)英国的政府改革

20世纪70年代末撒切尔夫人上台之初,立即对英国基础设施产业的政府管制体制进行了初步改革。主要是采取了一些自由化政策:

1.逐渐控制财政资助,实现国有企业自主经营。

撒切尔政府对亏损或低利润国有企业的财政资助进行严格控制,计划到1984年完全停止对国有企业的财政补助,迫使其实现财政自给。但由于受到国内外经济衰退的影响,撒切尔政府的预定目标没有实现。1985年,包括借款和赠与在内,政府对国有企业实际资助额仍高达21.9亿英镑。政府在大量削减国有企业借款限额的同时,还迫使企业减产裁员,这遭到工人和工会的强烈反对。如1980年初,钢铁工人就因反对政府要求英国钢铁公司缩减三分之一的职工和产量而爆发了有15万工人参加的大罢工。

2.打破国有企业垄断,允许私营企业参与竞争。

1981年,在基斯·约瑟夫的倡议下,英国颁布“英国电信法”(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 Act)。根据这一法律,英国电信公司从英国邮政局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法人企业,并废除英国电信公司的垄断地位,允许“信使”电信公司参与长途电话服务业务*Financial Time, August 23, 1987.。1982年,颁布“石油和煤气法”(Oil and Gas Act),明确宣布放松对煤气产业的集中管制,允许其他企业使用英国煤气公司的管道系统。1983年,政府颁布“能源法”(Energy Act),取消中央电力生产局以前所拥有的法定垄断权,欢迎其他企业进入电力行业参与竞争。但是,由于相应的配套政策不完善,这些自由化措施在促进基础设施产业加强竞争方面效果并不明显。如英国煤气公司可以通过提高煤气运输管道使用费来阻碍其他企业进入市场;英国电信公司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采取内部价格交叉补贴、故意降低长途通讯费用而抬高国内固定电话费用的办法,排挤竞争对手在长途通讯服务方面的竞争。

对国有企业放松管制的效果不理想,使撒切尔政府把希望放在私有化政策上,即出售国有资产。既然原有的管制体制存在如此多的缺陷,又是如此地难以纠正,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而私有化被认为是实现这种改变的最直接的办法*王俊豪:《英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73页。,私有化于是成为改革政府管制体制的前提。推行私有化政策的一个中心目标是培育市场竞争,以提高经济效率。但在撒切尔夫人的第一个任期里,私有化的企业基本上是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小型企业,市场竞争问题还很少引起人们注意。直到1984年,英国电信公司私有化之后,私有化扩展到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基础设施产业时,政府才开始相应地制定了企业改制后政府管制体制的总体框架*毛锐:《私有化与撒切尔时期的政府管制体制改革》,《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二)美国的政府改革

1.里根时期的政府改革。

除了减税之外,里根政府还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了改革。1981年至1982年,政府共削减了486亿美元不必要支出,其中主要是社会福利开支。1983年,里根政府又抛出了一些改革方案,在不彻底改变原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削减了一些保障项目。联邦政府还减少了对州的医疗补贴,1982年及1984年分别减少了3%和4.5%。同时还把原来联邦政府承担的某些责任转移给州和地方政府,推行新联邦主义,并且促进私营福利事业的发展。在缩减福利开支的同时,里根政府大幅度地增加军事开支。以1983年为例,国防开支占总开支的26.4%,大大高于发动侵朝和侵越战争时期的比重。

此外,里根的振兴经济计划还采用了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学派的理论。该理论强调,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增加过速的结果,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减少政府干预,实行“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提倡自由效率,反对福利主义。据此,里根在《经济复兴计划》中提出:“制定一项全国性的货币政策,不允许货币量的增长速度持续地超过商品和劳务的增长速度。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我们需要减慢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在里根开始执政的1981年到1982年,联邦储备委员会严格控制货币供应的增长量,预定年增长3.6%,而实际上只增长了2.1%。同时,商业银行实行优惠利率,1981年最高达18.875%。通过这些措施以紧缩货币的流通,抑制通货膨胀*韩捷:《评里根的经济政策》,《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克林顿时期的政府改革。

1993年3月,克林顿决定对现行政府进行重新设计与再造,组织“再造小组”,启动对联邦政府的绩效评估计划。1998年,美国“国家绩效评估”改称“国家再造政府伙伴关系(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Reinventing Government)”,简称NPR。NPR的目的在于转换传统行政模式,逐步确立企业型政府的新模式,而且强调摆脱先前行政改革进程中只说不落实的缺陷。从1993年3月开始实施到1998年3月止,美国政府围绕NPR提出了至少10份绩效评估报告(即所谓《戈尔报告》)。此外,美国国会和政府还就政府采购、信息运用、电子合同体系、奖励等事务作了具体规定。美国国会通过克林顿签署的有关NPR的政策法规前后共计83项。克林顿时期的政府改革具体内容有如下五个方面:

(1)顾客导向,民众优先。从1993年到1998年的五年间,联邦机构为570多个组织和服务项目发布了至少4000项服务民众的标准。这是美国NPR计划与以往改革所明显不同的新举措,为政府改革创造了一种新的典范。

(2)放松规制,简化程序。到1998年3月,美国各联邦机构删除了大约64万页的内部规则,删除了大量联邦规制,简化了许多行政许可审批程序。规制放松的重点在于过时规制的废除以及预算体制、采购体制和人事体制的改革。

(3)授权员工,注重结果。放手促进员工自主管理,成立了850个以上的“劳工管理委员会”和340个“再造实验室”,以此引领疏离传统官僚体制、倡导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改革风尚。

(4)多方互动,合作竞争。政府一般公共服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企业成为政府提供某些公共物品的现实或潜在竞争实体。在平等竞争的前提下,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发展,共同推进政府事务。譬如,联邦政府的“环保署”、“食品药物管理局”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都与企业界形成合作伙伴关系。政府与社区之间也逐步形成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基层领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5)降低成本,提高绩效。美国NPR计划强调“创造更高成效更低成本的政府”,在降低政府成本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截至1998年3月,美国各联邦机构相对节省政府开支约1370亿美元;精简联邦政府雇员超过35万人,约占联邦政府雇员总数的16.7%;裁并了大约250个机构或项目组织。同时,联邦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够使更多的民众感到满意*王世雄:《克林顿治下美国联邦政府改革述评》,《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上述两个较为典型的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的实例足以说明,新保守主义在思想上和理论上对政府改革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主张限制过分膨胀的政府权力,尤其是反对国家对社会经济事务的过分干预。然而,实践中政府对于社会经济事务的严重干预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象,对此,新保守主义者不得不加以正视。他们并不一概反对国家干预,而是认为,适当的国家干预是必要的,但是国家干预本身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正是针对国家干预的机制缺陷,新保守主义提出了许多补救措施,如抑制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克服无政府状态等。这些对策曾有助于发达国家渡过许多危机。

五、结语

新保守主义学说虽然起源于西方国家,但不乏可资发展中国家借鉴的合理成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能够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观点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对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二是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压缩政府开支,对于我国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改革,提高政府效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三是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理论,对我国确立合理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四是尊重人权与人的自由发展的观点,对于我国更好地保障人权与自由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充分借鉴新保守主义的合理成分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新保守主义的局限性。新保守主义作为国际垄断资本的思想理论体系,从本质上说,是维护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因此,其理论体系中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应持批判态度:1.政治化扩张。新保守主义不是一般地鼓吹经济全球化,而是着力强调要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2.绝对自由化。新保守主义所主张的自由化,主要是指金融、贸易、投资自由化等,这实际上是对经济弱势国家的经济主权的弱化。对此,我们既要遵守WTO的规则和我国的有关承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地防范风险,特别是对金融自由化持谨慎态度,保留国家对金融强有力的监管和调控能力,以维护国家的经济独立和安全。3.全面私有化。这一点,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也是无法实现的,它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流通,不可能建立在纯粹的私有制基础上,有些必须建立在公有制(国有制)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不可能全盘私有化,必须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私营经济。4.全面市场化,反对政府干预。实践证明,即使资本主义经济运作,也不可能全面市场化,不要政府干预。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必须利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以及指导性发展规划等措施,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5.全球一体化。新保守主义的全球一体化,是国际垄断资本统一全球的制度安排。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要高度警惕“全盘西化”,以免落入“全球一体化”陷阱*孟大志:《试论保守的自由主义》,《天府新论》2006年第6期。。

[责任编辑刘京希]

《文史哲》英文版JournalofChineseHumanities第2卷第1期目录

郭延礼《女性小说书写中的“以译代作”——兼论中西文化交流早期的一个倾向性问题》

Guo Yanli, “‘Creation Through Transla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Women’s Fiction: On a Literary Trend in the Initial Stages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1

陈文新、高添璧《明末清初“士人”与“优伶”关系新探——以〈陶庵梦忆〉为中心》

Chen Wenxin and Gao Tianbi, “Relations Between Actors and Scholars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as Seen inTao’anMengyi”18

程国赋《明清通俗小说凡例研究》

Cheng Guofu, “Research on Reader’s Guides to Ming and Qing Popular Novels”31

朱万曙《明清文学中的徽州图景》

Zhu Wanshu, “Scenic Depictions of Huizhou in Ming-Qing Literature”55

郝稷《两种〈西游记〉英文译本比较研究:〈猴〉和〈猴与僧〉》

Hao Ji,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Major English Translations ofTheJourneytotheWest:MonkeyandTheMonkeyandtheMonk”77

商伟《〈儒林外史〉叙述形态考论》

Shang Wei, “Examining Narrative Form inTheScholars”98

陈丹丹《“江南”北移:清初北京文化中的南方因素》

Chen Dandan, “The Drifting of the ‘South’ to Beijing: The Southern Factor in Beijing Culture of the Early Qing”120

书评:汪大昌《北京方言与文化》

Wang Dachang,Beijing:LanguageandCulture(Reviewed by Ronald Suleski)141

书评: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Zhang Dainian and Cheng Yishan,TheSpiritofChineseCulture

(Reviewed by 张引 Zhang Yin)144

欢迎关注本刊网站 http://www.journalofchinesehumanities.com

订阅本刊,请访问 http://www.brill.com/cn/products/journal/journal-chinese-humanities

投稿或问询,请E-mail至 joch@sdu.edu.cn

作者简介:施雪华,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 100875)。

猜你喜欢
激进主义新自由主义政治思想
“现代性”思想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起源
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形成的原因分析
西方新自由主义与高等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批判者的立场
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文化信仰的影响分析
新自由主义对我国大学生思想的不良影响及对策分析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西方的激进主义
中国传统的乌托邦思想对激进主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