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与隐性教育路径探究

2016-04-03 22:31潘姗姗张美容
关键词:隐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潘姗姗,张美容

(1.闽南师范大学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2.闽南师范大学 数学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与隐性教育路径探究

潘姗姗1,张美容2

(1.闽南师范大学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2.闽南师范大学 数学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一个重要载体。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和现实需求,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色,充分构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认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认知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从倡导到践行的过程,为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品质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性教育;隐性教育;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于道德准则、价值取向、价值内涵的创新提炼,具有重要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2]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

一、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当今经济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各种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思潮和先进的文化不断浸润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性和单一性特点,导致了很多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都产生了一些抵触心理,特别是片面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很多学生对于正确的政治观、爱国情操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偏颇。[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从价值目标、道德准则和人文素养三个方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4]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现实需求,更符合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的个性特点,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

现阶段的大学生在多媒体的冲击下,他们的思维不断发生变化和发展,自我独立的个性也表现的特别明显。但是当代大学生在个性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等等,然而发展和压力不可避免地就让学生们产生了很多的不适应。因此要充分利用大学阶段把握主流价值方向,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和谐的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全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更能充分地指导学生完善自我的道德品质,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三个倡导的具体内容不仅规范了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也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导向指引,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人生问题,有利于为和谐校园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文明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高校文化环境,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人文环境。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选择: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停留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上,要充分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和现实需求,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色,充分地构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来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认同,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践行,实现从思想到行动的自觉转化。

(一) 显性教育: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认同

显性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组织实施的直接对教育对象进行公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主渠道。[5]15显性教育的教育方式具有时效性和明确性,往往针对性非常明显,例如,通过组织专题宣讲和讲座、播放专题视频、成立学习小组、编写学习读本等方式将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非常直观地让学生了解所要传授的教育内容,但是明显存在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的弊端,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对这种思想政治学习提不起充分的兴趣,无法真正认识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这种显性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调整和创新教育方式,以便这种显性教育更好地发挥它的生动性,提升教育的效果。

第一,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和主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当中,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学院和各个班级在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讲课比赛时都应该充分展示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真正地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显性作用,让全体老师和学生都成为受教育者,全范围的认识、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而言,任课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如此才能将这些内容体系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中,向学生全面清晰地讲解。其次,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更好地让学生爱上课堂、爱上课程,就必须要转化教学方式,注重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等形式多样的授课技巧,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讲活讲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在课堂上教授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内涵所在以外,还要根据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等实时进行教学方式改革,使得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针对大学生思想及生活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当前的社会现象,实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第二,注重多管齐下,努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教育最直接的途径是课堂教学,而最有效的教育平台则是宣传阵地。高校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让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遍及学生的日常生活、校园生活、课外生活。例如,在学生学习的校园、教室、宿舍等地方可以通过板报、版画、宣传栏、宣传板块、校报、刊物等各种形式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倡导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的宣传活动,可以开展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读书活动,既充分加深学生的认知,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而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是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的,这样才能充分增强宣传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注重宣传教育过程中对多媒体的使用,有效拓宽培育路径。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是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了解社会、接近社会最直接和最受欢迎的方式。伴随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站、QQ、微博、微信等各类新媒体平台的主要受众群体就是大学生们,他们很多时候获得信息、进行人际交往、享受娱乐生活都是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教育的过程中就不能忽视新媒体这个巨大的传播工具,对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些网络空间,发挥微博、微信等传播较为快速和方便的优势,逐渐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每一条信息、每一个网页、每一段视频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壮大网络主流舆论阵地,达到学生真正的认同感。

(二) 隐性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

隐性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以潜在的、较为隐蔽甚至是无意识的形式,或者通过受教育者生活的特定环境,使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让受教育者学习知识、接受某种思想、提升素质的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5]17隐性教育就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它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不仅要通过显性教育来实现,更要通过隐性教育来辅助,更好地实现由被动受教育向主动践行转化。

第一,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直接面向学生的群体,他们个人的行为修养和言行举止,不仅是学生对教师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评定标准,这些行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还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因此高校中拥有一支政治优良、道德高尚、业务精湛、博学多才的教师队伍,将对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坚力量,首先自己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及精神实质有充分的思想认同和理论认同;其次要加强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强化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严守师德,心存大爱,自觉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力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影响作用,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第二,注重辅导员与学生的日常交流。辅导员作为与学生距离最近的群体,大家经常用“良师益友”来定义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这也就意味着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成熟的个体,他们已有相对完善的想法和思考方式,辅导员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不同表达和诉求时,就必须在充分聆听学生经历和经验的基础上,全身心地关注并引导学生更好的生活与成长。因此,辅导员应该特别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特别用心于对学生每次的教育或者谈话过程,这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辅导员平日与学生的交流,乃至在班会上对学生的鼓励,都能很好地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都可能会感染学生的情绪和情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三,注重大学生日常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践行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能充分将其转化为引导和约束自身的行为准则,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6]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大学生日常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引导大学生知行合一,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引导大学生认清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做好人生规划,遵守法律法规,坚守道德底线,学会为人民服务;引导大学生遵循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养成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校园生活中,倡导大学生养成节约光荣、合理消费、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等良好行为习惯。通过一系列的日常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实现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于日常行为之中。

第四,注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隐性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环境来提升学生的认同和认知感,使之更好地渗入学生的思想。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通过开展校情校史教育、大学精神教育等,增强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开展书香校园的系列读书活动,全面覆盖宣传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讲座、歌手赛、话剧小品等全面展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涵;可以通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班会活动、社团活动、社区活动等,充分地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教育作用,为显性教育做好补充。

第五,注重学生的各种实践锻炼。大学生在学校里面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同时,所面临的各种实践锻炼机会也是自我提升和完善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7]因此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就必须将其渗透至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等显性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开展专业学习的讲座、比赛、研讨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提升专业技能,鼓励学生学有所成;通过开展结合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第二课堂活动,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力求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环节中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各种实践过程,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觉实践性。

第六,注重发挥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之一,就是通过寻找大学生身边的事例,增强理论说服性和认同性,号召大学生群体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明确前进的方向,获得动力的支撑。[8]大学生在成长阶段,朋辈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好的榜样作用能给学生带来正面积极的能量,特别是生活于他们周围当中的典型人物,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观和有效。因此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典型,对他人的美好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并积极号召向这些榜样学习,为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提供导向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三、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学生进行充分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有利于创新教育方式,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升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品质培养。因此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构建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认知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从倡导到践行、从理念到行动的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研究和努力的教育方向。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点睛之笔——中宣部副部长申维辰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12):5-7.

[2]朱玉超.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其实施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34.

[3]史蓉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17-20.

[4]王春霞. 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J].延边党校学报,2011(1):108.

[5]曾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选择——基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双重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2014(4).

[6]张誉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探析[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7]刘建军,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7(11):24.

[8]陈晓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探求[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责任编辑:魏霄)

收稿日期:2015-09-14

基金项目:2013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A类课题(JA13660S)

作者简介:潘姗姗(1983—),女,江苏盐城人,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99(2016)01-0101-04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职思想政治课隐性教育探讨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