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视角的高校本科生诚信教育研究

2016-04-03 22:31勇,秦
关键词:教育体系诚信教育

隋 勇,秦 波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美术系,重庆 400067)



基于就业视角的高校本科生诚信教育研究

隋勇,秦波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美术系,重庆 400067)

摘要: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其中大学生的诚信遭到企业质疑成为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提高大学生就业诚信对解决当今社会就业难,实现当代大学生自身的价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对于高校诚信教育方向的正确把握,应以诚信环境氛围营造为入手点,通过构建充满信任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实现对高校大学生诚信行为的有效引导;在营造诚信氛围的基础上,以学生个人价值提升为最终目标,以诚信标准构建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诚信行为的最终形成为诚信教育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

关键词:诚信教育;就业视角;高校本科生; 教育体系

在当今社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其中因为诚信遭到企业质疑不乏为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之一[1]。因此,探寻本科大学生目前缺乏可信度的种种表现及其背后的引致因素,在提升就业方面尤其重要。早在2010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出席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就已经指出,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从大学生自我发展来看,其正处于自我知识积累和个性培养的关键时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直接关系着自身未来的发展。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机构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使其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的正确诚信观念,这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

一、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表现及影响

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尤其是近十年来大学整体就业率不足的社会现象更加剧了公众对该问题的关注度,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中越来越突出的重大问题之一。

(一)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具体表现

理论界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从不同视角进行过相关研究,喻名峰等研究者就指出,看似单一的“就业难”问题背后所反映出的却是大学生专业教育、就业诚信教育以及就业指导教育等多方面的缺失。[2]尤其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诚信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其就业质量与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而言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诚信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虚构求职材料,以弄虚作假的形式填补个人能力的缺失。自步入高校求学开始,学生们就希望通过四年的学习实现自我的良好就业,但在求学过程中却可能因为个人的懒惰、厌学等原因而无法获得预期的成绩,而这些成绩往往正是就业过程中为企业所重视的个人能力的有力证明材料,这就导致学生在求职时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充实自我的个人简历。例如,为显示自我的领导才能,在未担当学生领导的情况下依然冒充班干部或学生会干部;为显示自我良好的学习能力,虽然未取得优异的课业成绩依然填写虚假的专业课程分数;为显示自我的实践能力,在未参加社会实习实践的情况下填写虚假的实习经历;更有甚者为了获取某些高收入的职位,增加自我竞争的实力而伪造获奖证书、职业资格证书;[3]至于自我推荐书更是充满矫饰浮夸不实之词。

二是签约行为随意,以不负责任的心态在签约后随意毁约。由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高校本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希望获得最优的职位,但又担心在选择的过程中可能导致对原本能获得的、次优职位的错失,因此毕业生们往往为了“保底”,常常是先签一个单位,等找到更满意的单位后“及时”更换新雇主,即偏好于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方式,而这所带来的就是签约后的迅速毁约。伴随毕业生这种随意毁约行为和不诚信现象的日益频繁,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市场的恶性循环。不少用人单位目前最担心的问题已不再是无法招聘到优秀的毕业生,而是毕业生们在签约后的迅速毁约行为导致用人单位必须投入新的更大的成本重新招聘,基于这种对毕业生诚信的怀疑,会迫使招聘方在进行初次招聘时不得不逐步提高考核的标准,进而导致高校毕业生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大学本科生诚信教育缺失的影响

事实上,高校毕业生作为求职者,自身所提供的简历首选必须是真实客观的,而不能诈骗、刻意美化和造假。试图使用与自己实际情况不符的某些材料来打动雇主的毕业生,最终也会因能力描述和业绩的名不副实而被发现和淘汰,而且因这种诚信问题而被解雇的毕业生,未来所能获取的就业就会将更少。

一方面,有才无德,其行不远。对于学生本人而言,这种谎言行为造成的影响不仅仅使当时签订的合同无效,更为严重的是将影响毕业生未来就业与职业生涯。[4]对于自我诚信管理的忽视,其本质是行为者个人品德的欠缺,即并未将诚实、守信视为做人做事的重要准则,在面临行为选择时很容易因为短暂的个人利益而舍弃社会利益、团体利益,长此以往将很难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认可。即使就毕业时的就业问题来看,反复违约下的择业、就业不仅将增加就业签约学生自我未来的再就业困难,还会在同学中形成不守信的不良形象,进而影响彼此间的信任与情感;而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与同事、客户的接触若仍然表现出诚信道德缺失,也将无法赢得他人的信任而影响自我工作的正常开展。总之,诚信缺乏将对个人的性格和未来的整体性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另一方面,对他人信任的轻视将造成社会更多财力、人力与机会的浪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随意毁约行为其实质是对招聘单位信任的轻视,这将造成社会更多的成本投入[5]。事实上,招聘单位在招聘行为实施前和实施中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是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可忽略的成本投入,尤其对处于发展期的招聘单位而言,每年因安排招聘工作均会投入大量的成本。但是,由于毕业生的诚信度缺失将导致部分公司的招聘失败,不仅对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造成较大影响,导致其错过了一个很好的人才招聘机会,影响到用人单位开展工作,还迫使其必须重新开展招聘,而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同时,其他更需要工作机会的就业者,由于这些诚信缺失同学的不良竞争将丧失更多应聘机会。

可见,现代社会中诚信是一种美德,是社会的进步必不可少的无形资本,是每个人的个性声誉和立足社会的基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巩固其信用基础。

二、加强大学本科生诚信教育的基本路径

结合诚信教育的含义来看,其隶属道德教育的范畴,强调通过适当的行为引导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讲真话,说到做到”道德品质的教育,其主要目标就是希望通过高校专门的道德品德教育行为实现对大学生诚信认知的提升,最终陶冶学生的诚信情感,锻炼学生的诚信意志,训练学生的诚信行为。基于此,对于高校诚信教育方向的正确把握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以诚信环境氛围营造为入手点,通过构建充满信任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实现对高校大学生诚信行为的有效引导。诚信是一种个人道德品质,它所影响的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信任关系,且诚信与信任间表现出相互递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即对于具备诚信品质的人们往往很容易给予其起码的信任,相反对于那些缺乏诚信之人,往往会引致周边人群对其相关或后续行为的怀疑和不信任。这也就意味着诚信与信任是在不同特征的联系中相互推升(或相互削减),即良好的诚信环境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而这种信任度的深化又会对诚信环境的维护产生持续效应,减少诚信因个人虚假行为而减弱或消失的风险。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就应当首先通过对施教者行为的规范而使学生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信任,以此为诚信教育的重要起点,逐步实现对学生行为的道德引导,通过对校园诚信环境的营造和改善使学生意识到获取信任的利益何在,进而自发地形成对自我诚信行为的有效管理。在诚信环境氛围的营造过程中需要专门强调的是,施教者首先的行为表率效用,即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者必须置于主导地位,率先营造和建立值得学生信任的教育和生活环境,这是诚信道德引导行为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保障,自古以来的教育实践也已经反复证明,教育者作为施教主体其自身在教育组织和实施教育行为过程中,所展现的非信任和非诚信的行为,是对诚信教育最大的伤害。

二是在营造诚信氛围的基础上,以学生个人价值提升为最终目标,以诚信标准构建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诚信行为的最终形成作为诚信教育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出,诚信与信任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真实互利的原则,诚信氛围的最终形成将有助于社会有序、健康和持久的运行。也正是基于此,自古以来我国一直强调诚信教育的必要性,一直将其视为社会所积极倡导的主流道德规范和指导社会各个方面健康运行的普遍原则。具体到对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上,则要求学生首先对诚信的价值要有准确、全面的理解,即不仅要理解诚信的理论含义还要深刻领会诚信对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价值所在,在此基础上将自身对诚信理念的认知与诚信价值的领会体现于日常的生活、学习事件中,即以充满信任和诚信的方式实现自我行为的有效规范,并通过该行为结果充分展现出诚信的价值;其次,对于高校教育者来说,要意识到诚信标准教育不同于一般理论教育,无法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某种专门的考核方式,迅速实现对相关认知理念的掌握,它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是一种长期且艰巨的教育工作。从世界道德教育实践来看,其教育方式和过程虽然表现出多样性但在教育理念上却具有一致性,即均认为诚信教育不是局限于现成道德结论普及的简单教学,而注重对学生进行内在价值评价标准完善的行为改良过程,即主张借助先进的道德教育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实施道德判断和行动,这与我国目前部分教育者所认为的直接给予结论的道德教育方式有着质的差异。最后,对于高校而言,在其教育过程中应使学生意识到“诚信”教育不能停留于言论的说教,还要贯彻于具体行为的动态过程,即实现诚信教育的真正价值必须包含“判断→承诺”和“承诺→践行”两个步骤;对于受教者——高校大学生而言,在接受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对于诚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只是完成了其中的一个环节,还必须将自己已经形成的诚信行为认知体现于自我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中,完成最终的行为延伸环节,避免诚信教育止于说理的误区。

三、理论建议

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其教育成效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就业,还影响着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以至于国家未来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借鉴世界先进的道德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未来应在“对他”和“对己”两个范畴内逐步构建我国高校大学生诚信内在评价标准的一般模式,以此为基础,正确制定高校诚信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式。

(一)加强和规范诚信教育,健全诚信教育系统

诚信教育是提升社会成员道德素养、引领社会成员诚信自律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目前的就业诚信形势不容乐观,缺乏完整性诚信成了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问题。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乃至打造一套完整、合理、科学的教育层次体系,营造高等教育过程中诚信教育的新局面,这里的高等教育不仅包括本科以上学历,而且包含大专学历在内的整个高等教育体系。[6]另一方面,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让诚信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素养,自觉地遵守诚信准则,学校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运用整个学校已有的各种力量,调动全校上下的积极性,组织相关活动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和规范行为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真正成为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迫切需要建立的今天,将诚信教育纳入高校课程教育体系,进而培育学生诚实守信意识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在学校阶段,课程是最好的载体。近年来,教育部通过思政课改革将诚信教育融入课程大纲等方式,使得学生将诚信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根据高校的基本诚信和道德教育实践,建立以教育记录、评价、反馈和再教育为一体的基本完整的高校诚信教育机制,[7]是发展先进文化具体功能、实现诚信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是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补充方式,是限制和规范大学生诚信行为,实现诚信教育制度化、标准化的重要途径。

(二)构建和完善诚信系统,完善诚信监督体系

诚信是人们在交往中获得的信任,因诚而信,它存在于人的精神层面,可以形成价值理念,是交易往来可持续进行的主观决定条件。有必要建立一整套管理与监督制度,以保证学生行为规范的完整性。[8]首先,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当积极鼓励学生时刻反省和注意自我日常的行为,以便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无论做什么事都应以诚信为基本行为准则,信任别人,同时让自我被信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声誉和社会地位。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培养诚信品质,单靠诚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诚信评估加以补充。再次,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对于应遭受惩罚的失信行为,决不能姑息,一定要奖惩分明,以此实现警示他人的作用。学校和社会务必要制定相应的奖惩标准和相关制度,通过奖惩进一步鼓励和督促人们去遵守诚信规范,以便形成一种守信受奖、失信受惩的良好社会氛围,进而促进全社会诚信风气的形成。

构建一个良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诚信管理体系,促进相关诚信规范的积极有效实施,使得毕业生就业市场能够积极、有序、合理地运作,这不仅需要在保障各方切实利益方面建立一套合理的法律体系,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监督和监管机制。除此之外,群众的舆论监督、社会层面的诚信奖惩制度、相对合理地约束机制都在诚信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9]。具体而言,第一,合理的公正制度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频率。第二,进一步实现监督和监控机制的完善,可以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使就业市场保持健康的活力。第三,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方法,加强学生、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使得诚信记录可以在三者之间形成互动。总而言之,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诚信教育和诚信监督,加强相关法律建设和奖惩制度的完善,通过社会舆论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并形成积极的社会影响,就可以有效抑制毕业生的不良信誉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海涛,黄鑫.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及其归因分析[J].黑河学刊,2010(1):137-138.

[2]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J].高等教育研究,2012(2):24-29.

[3]刘茂松,刘果.结构型教育过度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2):1-5.

[4]游艳玲.大学生就业危机及原因探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311-315.

[5]张玲.诚信缺失,就业市场谁受伤?[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4):15-18.

[6]田爱民.新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自我调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6-40.

[7]廖志诚,林似非.论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治理[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60-64.

[8]黄蓉生,白显良.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体系构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4-58.

[9]潘秀山.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J].高教论坛,2004(1):7-9.

(责任编辑:魏霄)

收稿日期:2015-09-14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择优资助项目(fdyzy2015009)

作者简介:隋勇(1986—),男,山东烟台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秦波(1982—),男,重庆璧山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99(2016)01-0109-04

猜你喜欢
教育体系诚信教育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高校诚信教育及诚信体制建设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乌克兰高等音乐院校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探究
浅谈大学生诚信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