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现代设计发展之路对我国的启示

2016-04-04 15:35奚协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手工艺英国设计

奚协



设计艺术论坛
Design Art Forum

英国现代设计发展之路对我国的启示

奚协

作为现代设计的摇篮和教育发源地之一,21世纪初的英国走在世界创意产业的前列,其现代设计成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英国”成为当今英国的国家形象。英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经验值得注意。本文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比较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英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轨迹,从中得到了五点启示,对深入思考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设计;创意产业;国家形象

作为现代设计的摇篮和教育发源地之一,21世纪初的英国走在世界创意产业的前列,其现代设计成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英国”成为当今英国的国家形象。研究英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能够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启示。综观英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轨迹,笔者以为,以下五个方面对我国现代设计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1.充分认识现代设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英国是世界公认的现代设计的摇篮和发源地。现代设计之所以发源于英国,和英国的工业革命密切相关。机械化的批量生产促进了设计与制造的分工。当时对设计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使被誉为“现代设计先驱”的莫里斯,也只是出于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设计看作在工业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的时代背景下,可以改变机械化生产带来的产品质量的庸俗低劣之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设计无处不在,设计与广大消费者具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真正认识到设计的本质是创意、创新,则始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英国政府为振兴英国经济,明确地把设计列入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年前,美国《时代》杂志推出了一个有关“设计”的专题,探讨设计在当今的意义,几十位专家惊人一致地得出了一个结论--“设计是什么?设计是不亚于技术的竞争力,是改变世界的力量”。[1]为什么设计也是竞争力,是改变世界的力量?从19岁就开始从事设计事业、有近60年设计经验、荣获英国多项设计奖项的英国著名设计师约翰・佐雷尔爵士认为:“设计是创意产业的引擎,不仅在英国,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如此。在我看来,世界上所有大国都在寻找创新之路。为什么?因为创新使得人类与众不同,使我们能解决问题并使我们生活的世界更美好。今天,激发人的创造力更显得无比重要”[2]。从约翰・佐雷尔爵士的观点和英国现代设计发展的经验可以体会到,设计本质在于创意、创新。

我国当前正处于由制造大国的向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近几年来,我国重要报刊发表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和专题研讨会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在笔者所能见到的重要文章和专题研讨会的信息中,所谓创新讲的主要是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内涵不够清晰的文化产业创新,设计在我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过程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几乎很少有人谈到。这与当年英国政府倡导和大力扶持发展创意产业时,明确地指明创意产业包括13个行业,其中的广告、建筑、手工艺、设计、服装设计等5个行业,都可以归入广义设计的范畴。两相对照,差别十分明显。说明我国社会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到学术界,对于设计的本质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认识上还有差距。在不少人的观念中,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是最重要的,对设计的重要性往往认识不足。美国著名设计师、插画师威廉・斯莫克(William Smock)说:“我们需要更好的设计吗?还是说需要像微芯片这样的技术发明吗?还是两者都需要?当然,‘发明’比‘设计’更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每一个新的发明需要颇具灵感和想象力的设计”[3]。

2.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是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保证

设计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设计无处不在,它催生新的生活方式,关系国计民生,引领未来发展。英国现代设计发展的道路,尽管有过曲折,但政府始终给予关注和扶持。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英国政府就开始考虑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问题,为此特地从贸易部支出一大笔资金,成立了正式的官方设计机构——工业设计委员会,下设工业和信息两大部门。前者以生产部门和设计师为主要服务对象,设立设计中心。后者负责优良设计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以小商贩、学校以及一般消费群体为对象。如此由政府出面成立的设计机构,在当时世界上属于首创。二战结束后,为了树立英国民众的民族自信心、使英国设计迅速赶上国际设计的先进水平,英国政府由工业设计委员会出面于1946年和1951年,先后组织了两次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设计展览会。前者称之为“不列颠能做到”,后者称为“不列颠节日”。

1997年,英国工党领袖布莱尔执政后,为改变英国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陈旧落后的印象,提出“新英国”的构想,大力发展创意产业。英国政府将原有的国家遗产部更名为文化媒体体育部,并任命该部首长为内阁成员,主管文化、媒体、体育事务的大臣。同时成立由布莱尔亲自负责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 (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 orce,简称“CITF”),以及全国性的创意产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的创意产业发展,包括制订创意产业的各项政策、规划、创意产业的发展蓝图、制订预算和划拨创意产业资金等。各级地方政府相应成立了自己的创意产业资金,并成立了自己的创意产业组织领导机构。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政府对创意产业的支持,“政府扮演的不是‘保姆’角色,而是发挥‘助推器’作用”[4]。“注意把握好创意产业的两头:一是创意的萌芽时期,政府通过项目申报、资金支持、人员培训等办法,促使创意由个人想法形成成熟的策划文案;二是创造条件,把创意产品或创意服务尽快推向市场,为创意公司或企业降低成本、规避风险、迅速赢利争取时间”[5]。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政府在发展创意产业的过程中,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比较完善,惩戒措施十分严厉。创意成为了英国政府重点的保护的目标。

可以说,创意产业的发展没有政府切实有效的大力扶持是很难想象的。同样,作为创业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设计,理应同样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有效支持,而不是停留在号召与宣传阶段。

3.重视设计教育是现代设计发展的关键

曾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1984年在写给《设计》杂志的一篇专稿中曾经指出:“影响到所有问题的一个首要问题是教育”[6]。可贵的是,英国不仅重视培养专门设计人才的专业设计院校或设计专业的教育,而且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向广大消费者和中小学生大力普及设计教育。

从专业设计教育来讲,最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政府为促进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对培养专门设计人才的院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彻底改变了艺术与设计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各自为政的分散局面,通过资源重组与优化,打通了艺术、设计、科技、商业、传媒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多学科相交叉的运作方式,创造了适合时代要求的崭新的专业设计教育模式。

在普及设计教育方面,英国所做的很多工作是很值得借鉴的。日本老一辈设计史家胜见胜说:“设计,不仅只是对专业设计家、企业经营者有关,它和一般消费者市民的关系也很密切。因此,必须普及社会各阶层对设计问题的认识。”

中国的专业设计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不仅起步比较晚,近十年来又盲目发展,“导致今天的设计教育规模庞大而内涵粗糙,[7]”根据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课题组的调查,截止2012年11月止,全国设置设计类及其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为1917所,其中普通高等院校(含独立学院、独立办学点)966所,高职高专院校951所;这些院校招收设计类专业的人数为57.4万人。其中,本科生约30.3万人,高职高专生约27.1万人。根据国家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资料,设置有设计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全国大专院校总数的四分之三。[8]所谓“内涵粗糙”,依笔者的理解,主要是指设计教育思想和设计教育理念不清晰,课程设置缺乏科学论证,师资结构不合理等。对于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过去我们可以说:这是历史造成的。但是,中国设计教育已经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起伏跌宕,已经拥有世界最大的事业规模,已经聚集了百万学子于旗下,如果仍然不能将其推向一个更为清晰、理性、科学规划、健康发展的高度,恐怕就无法将这份责任推给历史了”[9]。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课的教学内容中,虽然也列入了设计的内容,但并没有按照科学的学习方法去进行教学,不少教师也并不太清楚列入这一教学内容的真正目的。何况,中小学美术课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不少学校往往是有名无实,形同虚设。至于向广大消费者普及设计教育,那基本上是一个空白。无怪乎连我国著名的海尔集团的企业家,在2009年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工业设计”专题节目中,都坦承自己在这以前都不知道工业设计这一名词,更不要说普通消费者了。

总之,对照英国对设计教育所做的一切,我国的设计教育从中可以得到不少借鉴。

4.努力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是现代设计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前所述,设计的本质是创意、创新。设计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设计人才。英国是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从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就形成了宽松的社会和政治环境。1726年,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伏尔泰(1694—1778),因为反对法国封建专制两次被关进巴士底狱,后不得不避居英国。他看到了作家随心所欲写作的自由,也看到了王公贵族不可以随意将人投入监狱的限制。1729年回国后发表《哲学书简》(又名《英国书简》),将英国宽松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与法国的专制政体作鲜明的对比。马克思先后遭到法国、比利时和普鲁士的驱逐,1849年来到英国伦敦,直到他1883年去世。马克思在这个老牌资本主义的心脏生活、学习和研究,完成了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巨制《资本论》。1999年,在英国“千年第一思想家”的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位居第一。这充分说明英国从18世纪开始就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特性。由于英国曾是拥有众多殖民地的大英帝国,伦敦汇聚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吸引了大批移民,自由、多元的社会文化与宽松、包容的社会环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精英人士。从2003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伦敦设计节,又一次证明了只有英国这样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善于包容的社会文化氛围,才会使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创意产业的发展上走在世界前列。英国从19世纪的“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创意中心的“创意英国”。

相比之下,在中国,尽管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扩大,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近千年来的封建文化传统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束缚并未彻底清除。曾任香港大学校长的张信刚教授多年前曾尖锐地指出:“东亚各国近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一向强调服从长辈、服从上级、服从集体。家长要孩子‘乖’,老师要学生‘听话’,政府不喜欢‘刁民’”[10]。而“创新与服从是截然相异的两种心理状态。创新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动机与长期养成的特有素质。一个社会要想同时提倡服从与创意这两个不同的特质,将是对自己文化的极大挑战”[11]。例如,在中国不少人的观念中,“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类词,都是贬义词,但在英国人看来则是一种大胆的探索和创意,由此可以看出,思想观念的解放是何等重要。为此,张信刚教授呼吁“需要建设与之适应的社会文化,并为之付出长期的努力”[12]。

5.发展现代设计要努力继承和发扬我国手工艺的优良传统

英国成为现代设计的摇篮源于19世纪下半期发生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这一运动倡导设计师与工艺师的密切合作,注重继承和发扬本国手工艺的优良传统。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手工艺复兴运动”使重视手工艺的优良传统又进入现代设计师的视野,并与当时方兴未艾的绿色生态运动相结合。这一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约翰・麦克皮斯领导了发扬手工艺优良传统的“新木工艺运动”,其秉持手工艺因材施艺、变废为宝的优良传统,将一批毁于风灾的树木设计加工成一批家具精品。英国发展现代设计一贯注重继承和发扬手工艺优良传统的经验值得我国发展现代设计借鉴。

我国传统手工艺不仅门类众多,遗产丰富,极富有民族特色,而且从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开始,就重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因材施艺、精益求精、巧夺天工,是我国传统手工艺最为突出的特点。我国正在经济建设领域中大力倡导的“工匠精神”正是传统手工艺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设计的发展同样应当倡导继承和发扬手工艺的优良传统。

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计划《英国现代设计的三次变革与国家形象的重塑》(编号:CXZZ11_0941)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李韵.“中国设计”也是竞争力[N].光明日报,2011-2-25

[2][英]约翰・佐雷尔.创意岛[M].封帆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美]威廉・斯莫克(William Smock).包豪斯理想著[M].周明瑞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163

[4]轩仁文.英国是如何发展创意产业的[N].北京日报,2008-9-27(15)

[5]同[4]

[6]朱铭.朱铭自选集[M]:上卷.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6

[7]中国高等教育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中国高等设计教育版图(2007—2012年)特集[C].129

[8]同 [7]

[9]同 [7]

[10]张信刚.从张骞通西域到“世界工厂”[J].北京大学学报,2006(4)

[11]同[10]

[12]同[10]

奚协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手工艺英国设计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英国的环保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英国圣诞节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传统手工艺融注到灯上,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