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困境的对策研究

2016-04-04 23:53张俊飚张亚如丰军辉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食药用菌 2016年4期
关键词:发展现状困境对策

李 鑫 张俊飚 张亚如 丰军辉(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 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困境的对策研究

李鑫张俊飚张亚如丰军辉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 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业已成为世界上食用菌生产第一大国。存在诸多问题,如生产规模化小,机械化程度低;资源培育、环境保护与品种结构不相协调;缺乏具有自主产权能满足工厂化生产的菌种;产业链条的横向与纵向延伸严重不足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食用菌产业发展困境的对策建议为:通过加大人才引进,政府财政、政策扶持,产业疏导,加强科技研发,构建产业化模式和市场运作机制等措施,促进我国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困境;对策

自我国加入WTO之后,食用菌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中国农业经济中仅次于粮、菜、果之后的第四大产业。食用菌产业的品种审定也已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构建了多功能产业发展研究创新平台和完善的人才教育体系。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食用菌产业已发展为中国农村和农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我国的食用菌产业能取得如此成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国幅员辽阔,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不仅适宜各种食用菌的生长,而且为食用菌反季节生产提供了便利。其次,我国食用菌品种众多,产销规模大,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据统计,目前我国拥有野生食用菌2 000多种,驯化栽培食用菌100余种,商品化食用菌约60种,除香菇、木耳、平菇、双孢蘑菇、草菇、金针菇等常见品种外,一系列的珍稀品种也相继驯化栽培成功,杏鲍菇、白灵菇、真姬菇、蛹虫草、茶树菇、灰树花等均已实现广泛的人工栽培,羊肚菌的栽培技术也日趋成熟,极大地丰富了国内国际食用菌市场。中国堪称世界上菌种资源最丰富、食用菌栽培种类最多的国家。

但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我国虽然是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却并非生产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分析我国食用菌发展现状,厘清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针对性的战略建议,对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提升产业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1食用菌生产的发展现状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食用菌产量居世界第一。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优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生产原料和菌种资源、较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等,实现了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1978年,我国食用菌产量不足10万吨,产值不及1亿元。到2009年,食用菌产量已达到2 020万吨,是1978年的200多倍,总产值已逾1 200亿元。其中出口71.47万吨,分别占亚洲和全球出口总量的80%和40%。其中干香菇已占据东南亚、欧美等约80个主要香菇消费国市场。经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2009年我国食用菌产量和产值依然居世界首位,国内市场供需两旺,国外市场需求逐步恢复,出口额稳步上升。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创汇14.2亿美元。国家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出口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香菇共出口35 981.7吨,平均每吨价格为8 854.4美元,创汇31 859.8万美元,同比数量增长44.2%,平均单价上升36.7%,金额增长97.2%。201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达到世界生产总量的75%以上;2013年中国食用菌产销再创新高,产量达到3 169.7万吨,产值达到2 017.9亿元,出口量达到134.1万吨,出口创汇31.3亿美元。自1988年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着世界食用菌第一生产大国的地位,但尚未跻身生产强国之列。

1.2食用菌品种结构及特征

我国食用菌种质资源丰富,目前,中国人工栽培的食用菌有 60多种,如双孢蘑菇、香菇、金针菇、平菇、滑菇、黑木耳、猴头菌、杏鲍菇、白灵菇、灰树花、长根菇以及真姬菇等,其中香菇、双孢蘑菇等年产量均达到百万吨以上。同时,还发展了以灵芝、冬虫夏草、茯苓等为代表的药用菌和以松茸、牛肝菌、块菌、羊肚菌等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重点产区为福建、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和四川等省。其中,闽浙两省为食用菌出口老产区,河南、湖北、河北和山东为食用菌出口新区,云南、四川则为野生菌出口区,这几大产区占中国食用菌出口总额的75%以上。当前我国的食用菌品种结构主要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大宗品种仍占据主导地位,其他食用菌品种逐步发展,但规模较小;二是我国食用菌的种植方式导致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1.3食用菌出口贸易现状

我国食用菌出口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食用菌产品出口结构较为单一,以鲜菇、食用菇为主,而对食用菌特殊食用价值的研究不足,产品出口受到极大限制;二是干香菇的出口市场集中在亚洲地区,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长远发展,值得我们探究解决。由于这种相对单一的出口结构和较为集中的出口市场,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极易受到国际市场上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国际竞争力较传统食用菌出口强国仍有一定的差距。荷兰和波兰虽在产量上不具优势,但却成为全球出口强国,其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2.1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受传统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食用菌生产仍以家庭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限制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食用菌家庭作坊生产经营模式粗放,且种植主体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先进生产技术的接受能力较低,不仅限制了种植规模,而且其对于市场变动和发展前景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同时以木腐菌为主的品种结构与保护森林资源形成矛盾。现阶段,食用菌工厂化企业虽然已有了快速发展,但具有规模效益和品牌意识的尚属少数,因而产业规模化发展受到阻碍。

2.2资源培育、环境保护与品种结构不相协调

我国的食用菌生产品种以木腐菌为主,草腐菌为辅,故而对木材资源需求较大,其中最适宜种植食用菌的木材又是生长周期较长、培育较为困难的阔叶树,这就严重阻碍了食用菌生产的发展。据估算,消耗70立方米的阔叶树仅能生产1吨的段木香菇,而要生产1吨出口菇则需要消耗180立方米的阔叶树[5]。木腐菌生产周期短的特点造成了阔叶树大量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林木资源快速损耗导致生态的失衡,对菌种资源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一定的破坏,致使某些珍稀菌种的种质资源濒临灭绝。

2.3缺乏自主研发产品

由于缺乏技术和财政支持,我国的食用菌科研团队在新型食用菌品种开发方面进展缓慢,难以满足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需求。具体说:一是筛选出的食用菌菌种遗传基础差,难以培植优质菌种;二是难以选育出适合规模化、工厂化发展需要的优质菌种;三是自主研发能力弱,难以研发出适合我国的具有高生产潜力的菌种资源。以双孢蘑菇为例,受菌种和栽培设施限制,我国双孢蘑菇产量每平方米仅为10~20千克,而国际平均水平为50千克以上[1]。此外,由于我国缺乏对食用菌的基础研究,优质菌种资源多依赖国外引进,而引进的菌种有一个适应性问题,应用效果往往不理想,抑制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2.4对科研团队投入不足,影响产业链条的延伸

截至目前,我国食用菌产品仍以初级加工为主,新兴品种较少。由于我国对于食用菌生产的科学研发方面重视度不足,投入短缺,科研团队很少再研发或整合研发生产,极大限制了食用菌生产与销售的渠道和方向。产品的精深加工不足,一方面受限于我国食用菌产业研发团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与我国食用菌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有关。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3 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面对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节点,如何克服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3.1促进食用菌的科学研发,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食用菌科技研发不足,对提高我国食用菌生产的国际地位非常不利,同时也阻碍了我国食用菌的规模化发展之路。由于研发投入较少致使科研团队创新不足,一方面导致我国食用菌新型品种多为外部引进,难以在国内实现适应性推广,从而影响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对食用菌技术研究力度不够,造成了精深加工道路上的阻碍。食用菌是一种生产周期短、产量大的产品,但是我国的食用菌生产仍然以初级产品为主,对其药用价值及其他价值研究不足,限制了我国食用菌的销售。食用菌的精深加工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例如:“猴头菇饼干”的问世,开拓了我国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3.2促进草腐菌的发展,调整食用菌品种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状况

食用菌生产多以木腐菌为主,但是这与注重生态保护的大环境不相符合。木腐菌生产对于阔叶树的消耗量太大,为了改善这一局面,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大对阔叶树的人工种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食用菌的品种结构,大力开发草腐菌新品种,以减少食用菌生产对林木资源的依赖与消耗。在食用菌品种研发过程中,应注重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征研发不同的品种,以免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出现资源短缺的问题。例如: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可以着重研发以农作物秸秆为材料的食用菌品种;在蚕桑养殖区着重研发以蚕桑条为材料的食用菌等。一方面达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废弃物处理的问题,同时达到了资源保护、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环境污染多种效果[5]。

3.3加大人才引进,加强对食用菌从业人员的技术指导

由于食用菌产业尚处于摸索发展期,对于不同品种食用菌的生产环境和成长方式尚在研发进行中,所以急需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而现在食用菌科研人员力量不足,实力有限。所以改善产业的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吸引专业人才投入到食用菌科技研发中去,这是推进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3.4强化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与传统农业一样,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政府要根据食用菌产业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政策。首先,是财政扶持。食用菌的研发需要大量的科研人才、设备,财政支持必不可少;规模化生产将成为食用菌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小农户缺少实现规模化生产的资金,为促其向规模化转变,财政支持也必不可少。其次,拓宽食用菌产销渠道。政府应继续实施食用菌产业“绿色通道”政策,原产地要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的作用,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供食用菌市场供求信息,鼓励和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尤其是冷链物流产业,不断加大食用菌产业的市场销售半径。第三,加强食用菌产业的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绿色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两个问题,建立完善的食品质量检测系统,对于我国食用菌产业在国际上赢得良好的声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四,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引导地方龙头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提升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构建并完善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食用菌产业的菌种不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俊飚,李鹏. 我国食用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1-7.

[2]张俊飚,李鹏,李平. 湖北省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 食药用菌,2012(3): 13-18.

[3]张俊飚. 中国食用菌产业经济发展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3.

[4]卢敏,李玉.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新趋势[J]. 安徽农业科学,2012(5): 3121-3124,3127.

[5]张俊飚,李波. 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政策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3-21.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934(2016)04-207-04

基金项目: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CARS-24)

猜你喜欢
发展现状困境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困境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