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进如皋市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监管模式的建议

2016-04-05 04:10展锦波
上海蔬菜 2016年2期
关键词:监管模式改进建议质量安全

展锦波

(江苏省如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测试中心,江苏如皋226500)



关于改进如皋市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监管模式的建议

展锦波

(江苏省如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测试中心,江苏如皋226500)

摘要:本文总结了如皋市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工作的成功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就改进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模式;改进建议;江苏如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蔬菜是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食用农产品之一,也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重点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2003年江苏省如皋市开始实施蔬菜农药残留例行检测制度,经过多年摸索,以蔬菜农药残留例行检测制度为核心的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监管模式已基本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如皋市蔬菜质量的安全水平。

1 如皋市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监管模式现状

1.1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化[1]

根据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的要求,2003年如皋市启动蔬菜农药残留例行检测工作,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一些有效做法。(1)为了加强监测力度,全面掌握全市蔬菜质量安全状况,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实行周检周报制度,每周定点检测蔬菜农药残留情况。(2)为保证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如皋市农委质量监管科事前制定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实施方案,并发文通知各相关部门和乡镇,明确监测工作内容和相关单位任务。(3)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采用以速测法为主、定量检测为辅的检测方式,充分发挥了速测法和定量检测的优势。

1.2检测监管体系建设网络化

如皋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工作。2003年,如皋市编委批复同意成立如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测试中心,承担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检验工作。2012年,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如皋市积极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建设,在乡镇农技站挂牌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所,同时按照有场所、有制度、有人员、有仪器的要求建设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室。此外,如皋市还积极推动城区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和全市境内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五有”标准,建设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室。乡镇检测室对所属区域内上市农产品开展检测监管,实行周检制,检测结果上报市农检中心。到目前为止,如皋市已建成市、乡、基地3级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监管体系,有效提升了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了全市蔬菜的食用安全。

1.3检测机构建设、管理规范化[2]

(1)如皋市农产品检验测试中心规范化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2012年4月,市农产品检验测试中心通过省级计量认证,获得省实验室计量认证证书;2013年12月,市农产品检验测试中心通过江苏省农产品检测机构考核。获得省计量认证和通过省农产品检测机构考核,标志着如皋市农产品检验测试中心的管理工作迈上了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实验室检测能力得到上级主管部门认可,可以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出具权威检测报告。(2)乡镇农产品检测室建设、运行规范化。2012年,如皋市农委在建设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体系时,要求按照“五有”、“五统一”标准建设各乡镇检测室。在运行管理上,明确要求镇农服中心主任为检测室规范建设和管理的第1责任人;检测人员须严格按快速检测国家标准规范化操作,并按统一规定制作检测结果记录表,详细记录检测数据,及时上报检测结果,检测室的规范化管理情况纳入年终乡镇考核内容。

1.4检测监管工作机制化[3]

(1)部门联动机制。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涉及质监科、农检中心、蔬菜办、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等单位。为充分发挥各单位的作用,加强沟通协调,形成监管合力,如皋市农委建立了蔬菜质量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安排检测监管工作。(2)目标考核机制。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公益事业,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为了落实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提升监管质量和效率,如皋市农委把检测监管工作任务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层层分解,落实监管责任,形成检测监管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 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实践,如皋市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工作已形成“四化”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截止到2014年6月,全市已建成以市农检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检测室为骨干、园区检测室为补充的3级检测监管体系。自2003年推行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制度以来,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逐年上升,特别是近两年来抽检合格率均在99%以上,至今未发生一起重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有效保障了市民的蔬菜食用安全。虽然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2.1监管模式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足

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涉及到农业行政部门内部多个单位,由于目标函数不一致,各单位的意愿也不尽相同。当前的监管体制不符合激励和约束原则,有些相关单位缺乏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动力,导致监管工作不接地气,执行不到位。

2.2监管模式管理手段落后

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涉及监管科、执法大队、蔬菜办、农检中心等单位,各单位在协调沟通时仍以会议、文件等传统手段上传下达,信息资源没有整合共享,监管效率不高。

2.3例行监测力度不够

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制度建立以来,市农检中心逐年增加监测濒次和抽样数量。目前蔬菜农药残留速测实行周检制,全市每周检测不少于1000个样品。从全市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的情况看,监测濒次和抽样数量还要进一步增加。

2.4监督检查没有有效实施

例行监测和监督检查是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措施。现行开展的例行监测任务是为了及时掌握蔬菜中农药残留状况,没有对蔬菜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的作用。

2.5乡镇检测技术力量薄弱

蔬菜质量安全检测是1项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专业技术工作。乡镇检测室刚运行不久,检测员都是由农技推广人员兼职的,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检测操作不规范、技术不熟练,与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3 当前监管模式的改进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升级,广大消费者对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为了有效提升蔬菜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必须改进当前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监管模式。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1升级监管模式管理体制[4]

充分发挥市农业部门对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主导作用,升级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1)把蔬菜质量安全状况和蔬菜安全生产发展状况作为监管工作的绩效考核内容,使各单位工作绩效与蔬菜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密切联系,形成监管模式内部激励约束机制。(2)理顺农业部门内部的蔬菜监管联动机制,探索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形成合力的监管体制。(3)强化市、镇、村、基地4级联动监管网络,市与镇、镇与村、镇与基地、村与农户,层层落实监管责任,责任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上下联动的网络化监管体系。

3.2利用信息技术转变监管方式[5]

(1)为转变监管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应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在监管服务、检测管理等方面利用计算机、通信、网格等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监管办公信息化。(2)利用信息技术升级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的管理方式。开发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在采集、统计、分析等方面的优势,在蔬菜基地环境监控、田间生产档案信息、最终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产品标识、产品质量追溯等方面进行监管,实现监管手段多样化。

3.3完善蔬菜质量安全监测制度

实行例行监测和监督检查相结合,日常监测和专项检测相结合,完善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不断增加监测频次和监测数量,制定科学的监测方案,规范监测行为,提高监测效果。

3.4加强对乡镇检测室的业务指导和培训

(1)市农检中心要定期对在岗检测技术人员进行检测技术、样品采样知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检测技术。(2)市农检中心对乡镇检测员和基地检测员实施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人员变动情况,对新任检测员要组织上岗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从事检测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莉侠.上海市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现状问题与对策[J].上海农村经济,2009(7):34~36.

[2]郭雅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商络模式”探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2):68~70.

[3]刘淑萍,贾兰英,成振华.健全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整体水平[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23(2):50~52.

[4]胡新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改革的思考[J].理论与视野,2010(6):61~62.

[5]杨光瑞,徐亚浓.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与思考[J].浙江现代农业,2012(4):33~34.

联系电话:0513-80559206。

猜你喜欢
监管模式改进建议质量安全
新媒体时代食品安全迎来智能时代
互联网时代下的金融发展和监管模式探析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混合模式研究
分享经济的价值创造模式及其影响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创新策略分析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及其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我国金融市场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的现存问题及改进建议
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