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豇豆死藤的常见原因及防控方法

2016-04-05 04:10江扬先
上海蔬菜 2016年2期

江扬先 严 龙

(江苏省苏州市蔬菜研究所,江苏苏州215008)



诱发豇豆死藤的常见原因及防控方法

江扬先严龙

(江苏省苏州市蔬菜研究所,江苏苏州215008)

摘要:豇豆生产上常发生死藤现象,我们通过多年调查和分析,发现枯萎病、疫病、根腐病及涝害是导致死藤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介绍了以上几种病害的发病症状、病原及发病条件等,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控方法,为豇豆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豇豆死藤;诱发原因;防控方法

豇豆深受各地消费者喜爱,是我国主要种植的蔬菜种类之一。周年种植豇豆地块,在春夏交替时期,尤其是雨水偏多的年份,豇豆常发生死藤现象,轻则造成减产20%~30%,重则造成绝收。为保证豇豆生产获得高产稳产,满足市场消费需求,我们经多年探索,找到了豇豆死藤的常见原因及有效防控方法,现介绍如下。

1 枯萎病

1.1发病症状

枯萎病为土传病害,病菌主要在豇豆生长期间从根部伤口侵入,在维管束中产生菌丝,菌丝分泌出毒素或阻塞导管,导致植株细胞死亡或萎蔫。病株叶片自下而上变黄、易脱落,根茎部有时产生裂痕,最后全株萎蔫、枯死。剖开病株茎基部和根部,可见内部维管束组织已变褐色,严重时外部皮层变黑褐色,根部腐烂。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着生粉红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

1.2病原及发病条件

枯萎病病原菌为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tracheiphlium(E.F.Smith)Snyd.et Hans.]属于半知菌门真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等附着在病残体上遗落土表越冬。病菌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27~30℃,最高40℃、最低5℃。土壤pH值4~13均可正常生长,最适pH值为5.5~7.7,酸性条件有利于病菌分生孢子生长。连作地及土壤湿度较大的地块发病重,土壤疏松、偏碱的地块发病轻。

1.3防控方法

(1)与非豆科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选用优质抗病品种,如特早30豇豆、绿领4号豇豆、早翠豇豆、早熟5号等;种子包衣处理,每100kg种子用2.5%适乐时(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00mL进行种子包衣。(2)选择高爽地块种植,筑深沟高畦,结合整地,每667m2撒施生石灰100~150kg,与土壤混匀。(3)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选用50%氢铜·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15%噁霉灵水剂45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双效灵水剂200倍液等灌根防治,隔10d防治1次,连续2~3次,注意应早防早治。

2 疫病

2.1发病症状

疫病主要危害豇豆茎蔓,叶片和豆荚亦可被害。受害部位多在节部或节附近,尤其是近地面处易发病。初期病部呈水渍状不定形淡褐色斑,后绕茎扩展致茎蔓局部或全部呈深褐色缢缩,致病部以上叶、茎蔓萎蔫枯死,湿度大时病部皮层腐烂,表面产生白色菌丝体。叶片受害初期呈暗绿色水渍状斑点,周边不明显,后逐渐扩大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斑块,表面亦生有稀疏白霉。豆荚受害后多会腐烂。

2.2病原及发病条件

疫病病原菌为豇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vig⁃nae Purbb),属于鞭毛菌门真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助风、雨传播到豇豆上侵染危害。病部上又产生孢子囊再进行侵染危害,到豇豆生长后期,病菌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进行越冬。疫病发生轻重与温湿度密切相关,病菌生长发育适宜气温为25~28℃,最高35℃、最低13℃;连续阴雨天或雨后转晴、湿度高,该病易发生流行。地势低洼或土壤湿度大、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性不良,会加重发病。

2.3防控方法

(1)与非豆科蔬菜轮作,采用筑深沟高畦栽培,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适时整枝打顶,改善植株间通透性,防止地表湿度过大,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2)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减少病原菌基数;发病初期可选用25%烯肟菌脂乳油2000倍液、53%金雷多米尔·锰锌(甲霜灵·代森锰锌)水分散颗粒剂500倍液、72%克露(霜脲氰·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霜霉威、丙酰胺)水剂800倍液、69%安克锰锌(烯酰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注意喷雾均匀,合理轮用或混用药剂。

3 根腐病

3.1发病症状

根腐病在豇豆生长早期发病症状不明显,多在开花结荚期开始表现。感病植株较矮小,病株叶片自下而上变黄枯萎,叶片多从叶缘开始黄枯、不易脱落。病株易拔出,茎基部及根部红褐色,病部稍缢缩,有的病株皮层开裂,剖开叶柄或茎蔓可见维管束已变褐色。病株根部的侧根脱落或腐烂,也有主根腐烂的,最后致病株枯死。土壤湿度大时,病株茎基部常产生粉红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3.2病原及发病条件

病原菌为腐皮镰孢菌菜豆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sp.phaseoli(Burkh.)Snyder et Hansen],属于半知菌门真菌。病菌可在病残体或土壤及堆肥中存活多年,离开寄主可腐生10年以上。种子不带菌,初侵染源主要来自带菌的土壤或堆肥,病菌借助雨水或灌溉水及农用工具等传播蔓延流行,由伤口侵入致使皮层腐烂。发病程度与温湿度关系密切,适宜发病温度为24~28℃,最高35℃、最低13℃;适宜相对湿度为80%。土壤含水量大、土质黏性重的田块或反季节栽培时易发生流行,地势低洼、平畦种植、灌水频繁、肥力不足、管理粗放的连作地发病也较重。

3.3防控方法

(1)与叶菜类或葱蒜类蔬菜实行2年以上轮作,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或采用高畦栽培,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经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加强田间管理,严禁大水灌溉,雨后及时排渍。(2)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播种时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药、土按1∶50比例混合均匀后沟施或穴施,667m2用药量1.5kg;发病初期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5%噁霉灵水剂45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灭病威(多·硫)胶悬剂800倍液等防治,每株灌药液400mL,隔10d灌1次,连续防治2~3次。

4 涝害

4.1发病症状

豇豆植株发生涝害后,晴天中午突然出现急性凋萎症状,夜间逐渐恢复,这样反复数日后,植株不再恢复而致全株萎蔫或枯死。从外观上看不出异常,切开病茎,导管也无病变。

4.2发病原因

涝害为生理性病害。豇豆为喜温、耐热、耐旱而极不耐水渍的蔬菜,地势低洼、雨水偏多、排水不畅、田间积水或大水漫灌后,豇豆浸在水中,易导致根系供氧受到限制,不能正常呼吸,持续时间过长,植株窒息枯死;或处在嫌气条件下,土壤中产生有毒物质,使豇豆根系中毒也可引起发病,从而造成植株死亡。

4.3防控方法

选择排水良好或高燥地块采用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开好“三沟”,即围沟、腰沟、厢沟,做到沟沟互相通畅,雨后可及时排水,保障田间无积水;排除积水后,土壤耕作层稍干即进行中耕松土,以增加土壤中氧气供给量,促进根系生长正常,必要时加强肥水管理,使豇豆尽快恢复正常生长。

联系电话:0512-6535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