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马铃薯机械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2016-04-05 05:02李华鹏
四川农业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成都平原马铃薯建议

李华鹏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6)



成都平原马铃薯机械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李华鹏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6)

摘要:在成都平原推广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存在种植模式多样、土壤粘重、人多地少,田块不规则、马铃薯规模化种植少等问题,导致马铃薯机械化大规模使用较难实现。针对这些情况,四川省马铃薯创新团队经过技术攻关,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建议,包括机械改造,改革生产模式,实行新的田间操作方案等,建立有成都平原特色的马铃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推广,以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户收益,推进四川省机械化生产体系发展。

关键词:马铃薯;成都平原;机械化生产;建议

成都平原是我国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地势平整,无山地丘陵,天然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随着现在农村人口减少,劳动力成本上涨,在成都平原地区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

由于本地区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马铃薯种植模式与北方差异很大,而目前马铃薯种植、收获的农机具主要来自北方,在引进北方马铃薯机具进行推广、应用中,存在一些与当地生产不相符合的情况,影响了成都平原马铃薯机械化进程。为此,四川省马铃薯创新团队针对本地马铃薯机械化生产中的一些问题,经过技术攻关,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建议,包括机械改造,改革生产模式,实行新的田间操作方案等,建立了成都平原本地特色的马铃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体系,并在成都平原进行了多次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展示和推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独特地区气候导致的生育期适应问题

因成都平原的特殊气候,马铃薯的生长季节分别是9~12月和12月至翌年5月,分为秋薯和冬薯。对这两季的马铃薯种植来说,生长季节短,因此,在品种选择上,就必需选用生育期短的中早熟类型。而中早熟类型的马铃薯品种,因生育期短,植株个体发育不强,在传统栽培上,为弥补这一缺陷,通常采用密植手段,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种植密度来提高产量,使单产能达到较高的水平。目前本地区的马铃薯种植中,一般采用6000~7000株/667m2的密度,甚至有达到8000株/667m2的情况。但目前引进的大规模机械,多是针对北方田地气候设计,种植密度为4000~5000株/667m2左右,在实际生产中,出现了机械化生产远不如人力生产的单产高的现象。以实际使用大型机械生产的双流某农机社为例,其冬播密度仅有5000株/667m2左右,单产在2000~2500kg/667m2之间。而对比黄龙溪等地,人工种植密度达到8000株,单产在3000kg/667m2以上,效益远远大于机械化生产。

大型机械在生产中具有显著的优势,除了降低人工以外,大型机械进行的深翻深耕,能有效改善耕层土壤结构,利于根系发育,降低虫害、草害的影响,提高薯块的品质。因而,对大型机械的适应性改造是必需的。应通过对机具选择与改进,调整垄距和株距等试验方案,找出适宜成都周边地区马铃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艺配套措施。

2成都平原的土壤特性导致的问题

成都平原大部分土壤较黏,土壤板结易形成土块,同时也易粘在机械上。在机械化生产实践中,无论是小型的覆土机械,还是大型的播种一体化机械及大型收获机,都面临着这一问题,即播种过程无法实现起垄、施肥、播种、覆膜一次作业,且覆土不严;收获过程泥土粘在收获的薯块上不易分离,导致收获产物不宜收净、易损伤、品质变差等。针对这些问题,生产作业时应根据天气和土壤状况,选择天气晴朗,土壤含水量适宜时进行田间作业。

对于播种一体化机械,生产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是土壤易粘在覆土旋盘上,导致无法起垄或起垄不完全。对此,在实践中可采用播种与起垄分离,多次起垄的方法来解决。但解决方案并不完善,还应从起垄方式上着手,根据本地土质设计新的起垄装置。

对于收获机的泥土黏在薯块上的问题,要选择晴天先杀秧晾田,待土壤水分小的情况下再挖土收获,这样黏土才容易从薯块上分离。

3现阶段成都平原农村土地现状导致机械化生产效能发挥水平低

成都平原人口众多,人多地少,土地零散。但大多数农户希望有更大规模集中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1]。而目前大力推广的土地流转,将田地集中到大户生产,在实际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农民权益的侵害时有发生,农民在流转出去的土地中获利较低。同时,还有许多农民存在“惜地”心理,不愿意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导致了许多矛盾的产生。对此,建议在成都平原地区试推行“联耕联种”模式[2],以利于机械化生产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同时充分保障农民的收益。

“联耕联种”模式是由江苏射阳探索出的一种规模化经营的新路子:即各家农户分散的土地,拆除田埂后连接起来,联合进行大农机作业,各家土地和产出仍归各家自己。这种模式让农民既可以不流转土地,又可以分享规模化经营的利益。

在目前应用的土地流转的各种模式中,因为很多农民的惜地心理,且加上土地流转中的一些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存在,导致有些地区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和集中的意愿不高。而“联耕联种”模式则避免了上述情况的发生,保证了农民有较高的收益。同时,“联耕联种”模式既可以培养农机合作社和种田技术人员,又可以作为以后土地集中流转的中间阶段。随着农业人口的下降,土地集中使用,提升技术水平是必然的趋势。利用“联耕联种”模式,可以是土地集中使用和现代化种田先在农村广泛开展,为未来的进一步集中土地做好准备。

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先天具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可行性。四川省马铃薯创新团队在成都周边各县市推广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多年,深深感受到农民群众对机械化生产的热情和需求。尽管本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实施较多的北方平原地区不同,不能直接将原地区的经验用在成都本地,但进行相应的本地化研究和实践后,在成都本地的马铃薯生产中大规模应用机械化生产,将大大提升本地的生产技术水平,降低人工消耗,增加生产效益,使成都地区的马铃薯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促进四川省马铃薯产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平,邓立.成都平原耕地抛荒情况的调研和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2015,10:5-7.

[2] 申琳.联耕联种能否推动中国农业新飞跃.人民日报,2015,10.30:17版.

收稿日期:2015-12-3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薯类创新团队项目(川农业函[2014]91号)

作者简介:李华鹏,男,主要从事作物栽培相关工作。

猜你喜欢
成都平原马铃薯建议
马铃薯有功劳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近十年成都平原经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春栽马铃薯种植技术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基于因子分析的成都平原地区大气污染压力评估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2017 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将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定边马铃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