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

  • 天府之根,神秘的宝墩
    时候在广阔的成都平原上开始生产、生活的呢?这个答案呀,得追溯到足足4500年前!当时,有一群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先民,他们不怕艰难困苦,从川西北高原翻越龙门山脉,沿着岷江河谷向广袤的成都平原行进。他们为什么要去成都平原呢?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到处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嘿哟,嘿哟!先民们到达成都平原后,开疆拓土,营建家园,浑身充满了干劲儿。在先民们的辛勤建设下,距今4500年至3700年期间,一座座气势宏伟的古城像雨后春笋一般,相继出现在成都平

    红领巾·萌芽 2023年8期2023-07-21

  • “公园城市乡村表达”视角下成都平原经济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路径
    人民政府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中着重提出,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打造,加强对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利用。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建设亟待确定新目标、提供新思路、开拓新方法。2022年,成都市委在《牢记嘱托 踔厉奋发 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报告中提出,成都平原经济区范围内的郊区新城要做优做强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该核心功能与平原经济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实践具有较强的适配性,基于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

    中国名城 2023年5期2023-05-31

  • 都江堰 ——天府之源
    写的是四川省成都平原的壮美景色。成都被誉为“天府之国”,那都江堰(图1)又有何魅力而被称为“天府之源”呢?在古代,“天府之国”是指气候宜人,水土丰润,物产丰富,国泰民安的地方。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泽国,江河横溢,水灾十分频繁,“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在李白的著名诗歌《蜀道难》中描绘的惨状就是那个时代成都平原的真实写照。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上知天文、下识地理、隐居于岷峨的李冰为四川“省长”即蜀国郡守治理蜀地。李冰上任后,决

    青春期健康 2023年4期2023-02-20

  • 1981~2018年成都平原经济区霾日变化分析
    东北城市群、成都平原城市群以及川南城市群[22]。成都平原经济区地处四川盆地中心,是四川盆地乃至中国西部人口密度最大、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其雾霾日数时空演变对当地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重大影响,但目前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利用1981~2018年成都平原经济区44个气象站点霾日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霾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旨在深刻理解区域污染天气形成机制,进而为科学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 数据与方法1.1 站点选取根据四川省人民政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2年3期2022-09-05

  • 四川盆地 ——成都平原建设用地重金属影响情况分析
    市发展战略,成都平原开启了跨越式飞速的发展,成都平原上土地利用与开发同时也进入了黄金发展期[5-8]。2001年,绕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02年,三环路建成通车。2010年天府新区成立,并于2014 年获批国家级新区,标志着成都从“单核驱动”走向“双核共兴”的城市格局。2012年成都“百里城市中轴”的宏大目标被提出,一条串联起成都平原经济区长达近百里的“巨龙”赫然展现在成都这张大“画卷”上。2017年,成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五大分区范围划定

    林业科技情报 2022年3期2022-08-23

  • 成都史前古城延续时间何以短暂?
    之前,岷江对成都平原造成的洪涝灾害也是经常性的,濒水而居的古蜀人聚居区经常被洪水冲毁,不得不迁移别处。在开成都“二江”进行排水之前,成都平原低洼潮湿的地形、膨胀松软的土质,难以建立坚固的城镇都市;即使建立了,存在的时间也有限。远古时期的古蜀人,生产力低下,没有科学技术,当地震、瘟疫与战争到来时,他们没有防卫、抵抗的能力,灭族灭城的情况恐怕并不少见。关键词:史前古城;延续时间;洪涝灾害;低洼潮湿;地震与瘟疫改革开放以后,成都平原经济发展迅猛,大建设带来了大考

    文史杂志 2022年4期2022-07-02

  • 不应忽略李冰对国家统一和发展的贡献
    “溉浸”造就成都平原助秦完成了统一;西汉因创建的都江堰而成功统一全国并成强盛帝国;李冰开创的富饶的蜀地是维护国家统一最重要的后方基地。四川之所以能够书写大量维护国家统一与发展的事例,首先就是因为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溉浸”以及“行舟”之功。关键词:李冰;都江堰;秦统一战略;成都平原;后方基地四川广播电视台最近摄制、播放了两集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蜀守冰》,分别是“治水之术”和“治世之道”,从多个角度呈现了两千多年前的蜀郡守李冰的治水与治世。因为有李冰,才产生了因水

    文史杂志 2022年3期2022-04-29

  • 都江堰工程的历史价值及现代启示
    词:都江堰;成都平原;农业;农业文化作为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文化价值已多有揭示;但以其对成都平原农业影响为切入点的文字,却未必充分。作为长期从事农业工作的研究者,笔者将自己的浅见贡献出来,以就教方家。一、变“除水害”为“兴水利”:都江堰塑造了成都平原农业的产业文化功能传说时代,世界各民族似乎大都经历了与洪水灾害斗争的历史,古蜀人也不例外。[1]《华阳国志·蜀志》言:“……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

    文史杂志 2022年2期2022-03-09

  • 谁把水稻带到成都平原
    定的,这将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从20 世纪90 年代末开始,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成都平原相继发现了宝墩古城遗址、郫县古城遗址、温江鱼凫城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双河古城遗址、崇州紫竹古城遗址、大邑盐店古城遗址、大邑高山古城遗址八座史前古城遗址。八座古城文化面貌相似,年代前后延续,学术界将该文化命名为“宝墩文化”。宝墩文化的确认将成都平原历史向前推进了800 年,将成都平原正式纳入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格局之中。宝墩人从何而来?唐淼说

    中外文摘 2022年4期2022-02-28

  • 成都平原农耕文化资源建设方案探讨 ——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11130)成都平原地处四川省的中心地带,经济发达,是中国西南部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是长江上游稻作文化的发祥地,凭借着丰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孕育出悠久发达的川西农耕文化。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一所以农业为办学特色的高职学院。学校地处成都,具有成都平原农耕文化方面丰富的资源和一手资料,学校专业设置及图书馆馆藏结构也都以农学为主。2014年,校内建成成都平原农耕文化馆。展馆以历史的脉络展示了成都平原农耕文明从远古社会始发展至今的成果及地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1期2021-12-24

  • 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建设
    改善[1]。成都平原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地形平坦,气候温和,降水量丰富,易于发展农业,再加上古蜀之地经过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现在的农耕文明。成都平原乡村景观作为一个农耕文明的有机综合体,对其进行保护和建设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作用。2 成都平原乡村景观概述乡村景观主要表现为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本研究主要归纳为乡村景观形态特征和物质空间构成形态2 个方面。2.1 乡村景观形态特征2.1.1 自然景观形态特征。地形地貌和城市乡村建设有着很大关系,不同地形地貌形成不同的

    现代园艺 2021年11期2021-12-06

  • 4 000多年前的古蜀先民以何为食?
    00多年前,成都平原的古蜀先民以何为食?这一问题有了答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 年对外公布宝墩遗址最新年度田野考古发掘成果,在该遗址内发现了距今4 000多年前的水稻田遗迹,这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得最早的水稻田,也是长江上游发现得最早的水稻田,对了解长江上游和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种植史具有重大意义。之前,通过植物考古,宝墩遗址发现了4500 年前的碳化水稻、黍、粟及其他植物遗存。根据此次对宝墩古城的考古发掘,确认了成都是长江上游和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地

    新疆农垦科技 2021年3期2021-12-03

  • 从古蜀地环境因素探讨三星堆文化消亡的原因
    原因。文章从成都平原乃至四川盆地的古气候入手,着重讨论了距今大约3000年前全国性气候剧烈变化对三星堆文明的影响,推断或是由于降温、干旱而导致气候剧烈变化,洪水频发,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由于突发性河流改道摧毁了城池,致使三星堆的居民远离原住地。关键词:三星堆;成都平原;古环境1 三星堆文化概况成都平原自古以来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们生存,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众多文化遗存共同组成了这个体量庞大的遗址群。三星堆遗址展示出了璀璨的古蜀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9期2021-11-27

  • 古蜀先民以何为食以何为居
    00多年前,成都平原的古蜀先民以何为食?这一问题有了答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公布宝墩遗址最新年度田野考古发掘成果,在该遗址内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水稻田遗迹,这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得最早的水稻田,也是长江上游发现得最早的水稻田,对了解长江上游和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种植史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此次考古发掘还首次发现了宝墩时期作为建筑构件使用的碳化竹片。这是成都平原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有机质的房屋构件,进一步证实了竹骨泥墙建筑在成都平原的久远历史。根据此

    晚晴 2021年7期2021-09-03

  • 4000多年前的古蜀先民以何为食
    田遗迹,这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水稻田,也是长江上游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对了解长江上游和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種植史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此次考古发掘还首次发现了宝墩时期作为建筑构件使用的碳化竹片。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成都平原最早有机质的房屋构件,进一步证实了竹骨泥墙建筑在成都平原的久远历史。(据新华社6.9讯)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23期2021-08-06

  • 成都平原经济区气候特征分析
    化经济区,即成都平原经济区(图1)。成都平原经济区位于28°28′~33°03′N、101°56′~106°59′E,由盆地及盆地西缘山地组成,地势从西部山地向东部平原过渡,经济区面积占四川省行政面积的17.8%,总人口占四川省人口总数的46%,2020年成都平原经济区GDP占全省GDP的60.7%。成都平原经济区无论从地理位置、人口密度还是经济体量上无疑都是四川省发展的核心,不仅能带动城市群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还可为四川以及成渝地区等周边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1年2期2021-07-05

  • 成都平原先秦时期主要考古学文化的墓葬及演变
    摘要:成都平原先秦时期主要考古学文化包括了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不同考古文化的墓葬也分别体现了成都平原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状况。不同时期的墓葬也具有独特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通过研究这一阶段葬礼的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成都平原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文化和社会的演变和变化:私有制逐渐发展、统治与被统治阶级逐步分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早期国家的逐步形成与成熟。关键词:成都平原;先秦墓葬;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成都平原从古至今一直是

    收藏与投资 2021年3期2021-07-01

  • 成都平原2020年低温干旱对马铃薯的影响及生产建议
    ,适应性强。成都平原由于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可充分利用冬闲田和秋冬的光热资源,一年种植两季马铃薯,即冬春作马铃薯(12月至翌年5月初)和秋作马铃薯(9~12月)。成都极端最低气温为-5.9℃,大部分区市县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少部分出现在1月,且冬春两季干旱少雨。因此,冬春作马铃薯生育期易受到低温霜冻和干旱天气危害,必须积极防范低温、霜冻、干旱等天气影响,才能促进成都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1 成都平原马铃薯生产现状成都平原作为我国传统农业耕作区域,形成了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4期2021-06-04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视野下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农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刘世庆提出成都平原经济区构想[1-2]以来,学术界对成都平原经济区的研究就不断进行,重点围绕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地位及前景[3]、发展路径及对策[4]、区域协作及一体化[5-10]、产业协同发展[11-14]等方面开展研究,但多是从宏观层面或者着眼二三产业的协同开展相关研究,对农业领域的协同发展研究比较少。目前已经进入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历史任务的决胜期,最大短板在“三农”[15],最大的难点在西部的“三农”,而农业又是“三农”的关键。成都作为西部地区最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1年3期2021-05-17

  • 基于历时性的成都平原农业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
    先民千年来在成都平原上孕育形成了以林盘聚落与网络状水系交织为核心,并独具地域特色的农业景观。但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业景观风貌受城市化影响而发生变化,传统的农业也面临着市场的严峻挑战。随着近年来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公园城市进程的推进,人们更加关注农业景观的发展。目前,对于农业景观,学者们以景观格局演变为中心,围绕农业景观的概念、分类、演变、效应、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做了大量有益探索,而对其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层积研究较为缺乏[1]。因此,笔者从历时

    乡村科技 2021年32期2021-03-25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成都平原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
    战略的实施。成都平原是四川省率先实行农村改革的地区,也是农业产业化起步比较早、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成都平原属于长江流域岷江沱江水系,虽然水资源禀赋良好,但存在地势差异显著、全年降水量不均衡、区域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配置性缺水等问题。成都平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近50%,因此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已成为解决缺水问题的战略选择。开展节水农业研究,是国家农业产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针对成都平原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面临的问题和解

    四川水利 2021年4期2021-01-16

  • 成都平原农耕文化档案撷珍
    系为基轴,以成都平原农耕文化为主题,结合学院特色档案资源,甄选精品,揭示其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展现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发展变迁和重要历史地位。关键词:成都平原 农耕文化  档案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即是一部农耕文化史。研究中国历史和探索未来发展,都须以农耕文化为起点和根基。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四川由海盆隆起形成内陆湖,大约在200-300万年前,三峡贯通,湖水外泄,形成盆地。长江、沱江等河流带来的泥沙淤积在龙门山地槽,形成沼泽。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沼泽以每千年1.5

    兰台内外 2020年23期2020-12-23

  • 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林盘智慧
    思维。四川省成都平原的林盘作为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景观和社会生态复合系统,以其离散型分布模式维持了千百年来在遭受外界压力和冲击时的韧性,支撑了“天府之国”的长期繁荣。本文基于对林盘空间格局和场镇作为农村传统社会服务空间节点的分析,提出了保持鄉村聚落空间间隔与发挥农村基层社区服务功能的建议,旨在推动传统知识和生态智慧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融合,提升乡村文化景观抵御外界冲击或灾害的能力,以筑牢成都平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关键词:林盘;空间格局;社会生态韧性;疫情防控

    小城镇建设 2020年6期2020-08-06

  • 简述新石器时代成都平原早期城址的城墙
    条件的不同,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早期城址的城墙在形态、修筑方法、用材选料等方面都具有其显著特点,这些特点也使它的主要功能有所不同。根据对城墙厚度和修筑方式的比较比较与分析,得出其主要功能是防洪防汛。关键词:西南地区;成都平原;早期城址;城墙早期人类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其他生物的威胁,他们一般都居住在山洞中,星罗散布于各处。当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逐渐增强,其活动范围大幅扩大,人类已经有了逐水草而居的能力与觉悟。但富饶之地毕竟是少数,再多的土地也会面临僧多粥少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4期2020-03-08

  •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影响*
    步伐的推进,成都平原地区的乡村得到了快速发展,乡村景观也在加速演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留住老百姓的乡愁记忆,则重在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地域特色的体现。为使乡村在快速的空间重构过程中保持其地域特色,延续其精神文化内涵,对乡村景观的地域文化进行追根溯源地研究十分必要。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文明形成的摇篮,是成都平原农业得以繁荣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促使成都平原形成了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天府文化,该地区的乡村景观也因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和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悠久

    四川水利 2019年6期2020-01-13

  • 成都平原农耕文化与特色农书档案库建设
    系为基轴,以成都平原主题,形成特色档案资源库建设规划,甄选、收集相关档案资源,开展主题编研,创造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的成果,传承农耕文化,发挥档案价值。关键词:成都平原;农耕文化;农书档案;建设基金项目:本文系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2019年院级课题“成都平原農耕文化档案编研研究”阶段性成果。1 成都平原农耕文化费孝通先生在他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的开篇即指出:虽然“从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但“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

    卷宗 2019年19期2019-08-22

  • 成都平原乡村景观地域特征浅析
    设计研究院)成都平原农业发达,农耕文明历史悠久,乡村景观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条件以及悠久的历史文明而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但是随着城乡统筹的推进,乡村快速发展,乡村空间及景观不断演变,在这过程中乡村景观风貌的传统地域性特色面临挑战。因此进行成都乡村景观的地域特色研究,对美丽乡村建设中地域性特色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具有一定意义。近年来,成都地区的乡村发展势头强劲,在国内颇受关注。针对成都平原乡村景观方面的研究始于2010年前后,主要围绕

    现代园艺 2019年13期2019-08-08

  • 成都平原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
    变化特征,将成都平原地下水观测点分为中部地下水浅埋区入渗—蒸发—开采型、中部平原开采型、山前侧向补给入渗—径流型、侧向补给—蒸发型4大地下水动态类型,在此基础上分别论述各类型区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提高了对成都平原地下水资源演化规律的认识,为未来布置观测孔的选址提供参考依据。Abstract: Based on the ARCGIS technology and based on the superposition of dynamic zoning map

    价值工程 2018年13期2018-05-03

  •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乡土景观研究* ——以成都平原为例
    为重点,讨论成都平原乡土景观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图1)。2 成都平原乡土景观研究2.1 成都平原的自然景观成都平原又称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东南侧为龙泉山脉,西北侧为龙门山脉,广义上包括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等5个市、29个县(市、区),总面积约为22 900 km2。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川西平原的主体部分——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图2)。相较于华北平原,成都平原规模较小,四周环布丘陵,是由岷江、沱江以及其他8条支流交替叠合形成的冲积扇平原。平原上河道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8年1期2018-03-22

  • 2017年成都平原城市群空气质量状况分析
    29000)成都平原城市群包括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遂宁市、眉山市、雅安市、资阳市以及乐山市8个城市,国土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399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3379.1亿元,占四川省的60.6%,城镇化率55.2%。根据《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成都平原城市群将形成“一核两极、一带一轴、五区”的产业空间结构,并形成装备制造、化工、高新技术、现代服务等多个产业聚集区[1-2]。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已成为成渝地区空气质量污染最严

    山东化工 2018年14期2018-03-18

  • 成都平原辣椒产业分析与发展对策思考
    细阐述了四川成都平原辣椒产业存在的利与弊,针对其优劣势提出了响应的对策,即政府扶持、企业转型、科研投入三管齐下,形成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统一,以期构成完整的辣椒产业链。关键词:成都平原;辣椒;产业中图分类号:S64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135辣椒属于茄科辣椒属的植物。15世纪被哥伦布发现并带回欧洲,明朝末年(17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至今在我国已经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1]。可以干贮或鲜食。对于湖南

    农业与技术 2018年2期2018-03-09

  • 成都平原地区土豆早熟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本文主要介绍成都平原地区土豆早熟高产栽培技术,希望能够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关键词:成都平原;土豆;早熟高产栽培引言成都平原地区属于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其具有地势平坦、山地丘陵较少等特点,比较适合进行大范围农作物种植。因为成都平原所具有的独特自然条件,使得其土豆的种植方式和北方地区有非常大的差异,而现阶段土豆种植的方式、机具、管理模式等还是以北方为主,这就影响了成都平原的土豆种植进程。而早熟马铃薯品种具有早熟、高产以及鲜食性好等方面的优点,已经成为人们

    农家科技中旬版 2017年5期2017-07-14

  • 成都平原湿地动态监测与分析
    年3个时段的成都平原湿地资源专题信息进行提取。提取的湿地资源信息包括河流、湖泊、库塘、部分水田等。1990年提取的湿地面积为322.58 km2,2000年提取的湿地面积为450.98 km2,2007年提取的湿地面积为465.67 km2。整体来看,1990—2007年成都平原湿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1990—2000年,以12.84 km2/a的速率增加,2000—2007年,以2.10 km2/a的速率增加,由此可见,研究区在2000年前生态环境较好,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34期2017-07-13

  • 成都平原更新统到全新统的古气候分析
    10059)成都平原更新统到全新统的古气候分析张露,李成绕(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本次区调在成都平原区第四系不同时代的剖面上采集了48件样品进行孢粉分析。样品均见有丰富的孢子花粉,共统计9122粒孢子花粉,平均294.2粒/样品,特别是首次在更新统网纹红土中获得了丰富的孢粉化石。利用孢粉分析并结合磁化率特征对成都平原全新世仁寿视高镇剖面、广汉剖面金堂县官仓剖面等进行分析,得出成都平原的气候变化经历了由温凉偏干与温暖潮湿的交替。古气候变

    时代农机 2017年8期2017-04-02

  • 历史上的“温郫崇新灌”
    上五县”,是成都平原上最富裕的地区,也是“富裕”的代名词。“温郫崇新灌”积淀着厚重的成都平原的历史文化。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们似乎已经是昨天的历史了。作为“天府之国”的核心区域,在曾经的辉煌基础之上,正在造就着现代化的都市繁荣。关键词:温郫崇新灌;成都平原;天府之国;都市繁荣“温郫崇新灌”“金温江,银郫县”这类词汇,老成都人都耳熟能详。他们都知道,“温郫崇新灌”又被称为成都的“上五县”,这五个县因为充分享受都江堰的“水旱从人”而“不知饥馑”,“时无荒年”,从

    文史杂志 2017年2期2017-03-18

  •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效果
    要介绍了目前成都平原秸秆还田的现状以及成都平原秸秆还田的主要方式,分析了秸秆还田对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作用及意义。【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成都平原1 引言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基础,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是直接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方法。尽管土壤有机质在土壤总量中占比极小,但它对我国农业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道路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而农作物秸秆是耕地生态循环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稀缺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

    商情 2016年8期2016-10-20

  • 成都平原典型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的生命周期评价①
    1130)成都平原典型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的生命周期评价①高雪松1, 2,邓良基1, 2,张世熔1, 2,徐安琪1, 2(1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成都611130;2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与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所,成都611130)摘要:运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成都平原典型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探讨了不同农田生产模式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特征。结果表明:“稻-(菌废料)-麦”模式(FR模式)的温室气体排放总 CO2当量为 1.44×107g CO2-e

    土壤 2016年2期2016-07-19

  • 夏商西周时期成都平原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述论
    夏商西周时期成都平原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述论于孟洲(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610064)摘要:夏商西周时期,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与中原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文章分三个阶段梳理学界对于两地存在相似形制的陶器、铜器和玉器的研究情况,以此展现出两地间的交流历程。仅从相似形制器物比较的角度开展研究有将问题简单化的倾向,更为深入的探讨应将从中原至成都平原这一广大区域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纳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07-08

  • “四川绿色发展路径样本”之成都平原的绿色之肺
    物华天宝的成都平原,自古以来便是一片充满绿意的土地。由龙门山脉和龙泉山脉天然形成的屏障,环抱着这片广袤的沃土。从岷江干流上千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到绿树掩映、白鹭齐飞、宜人宜居的城市生态绿地。近年来,成都平原经济区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将一个“绿”字贯穿发展的始终,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形成与大都市区形态相适应,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相协调的开发格局。本期“四川绿色发展路径样本”关注“成都平原的绿色之肺”,将视角转向大邑县和彭州市,挖掘两地建

    当代县域经济 2016年6期2016-06-17

  • 凉山州和成都平原冬春马铃薯低温冻害情况调查及应急管理措施
    )凉山州和成都平原冬春马铃薯低温冻害情况调查及应急管理措施沈学善1,余显荣2,桑有顺3,王平1,潘俊锋2,陈涛3,屈会娟1(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 西昌 615000;3.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摘要:马铃薯是凉山州和成都平原冬春季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冬春季低温冻害显著降低马铃薯产量。本研究在凉山州和成都平原多地调查了低温冻害下冬、春马铃薯的受害情况,并针对当前苗情状况,

    四川农业科技 2016年3期2016-04-06

  • 成都平原马铃薯机械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0066)成都平原马铃薯机械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李华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6)摘要:在成都平原推广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存在种植模式多样、土壤粘重、人多地少,田块不规则、马铃薯规模化种植少等问题,导致马铃薯机械化大规模使用较难实现。针对这些情况,四川省马铃薯创新团队经过技术攻关,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建议,包括机械改造,改革生产模式,实行新的田间操作方案等,建立有成都平原特色的马铃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推广,以

    四川农业科技 2016年1期2016-04-05

  • 成都平原天优湘99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
    8000)成都平原天优湘99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高晗1,2,周荣1,2,陈科1,2, 姜心禄1,2*(1.四川油研种业有限公司,四川 德阳618000;2.德阳市油菜专家大院,四川 德阳618000)摘要:天优湘99在成都平原表现中早熟,适宜机插。针对成都平原特点提出了配套的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关键词:天优湘99;成都平原;机插秧;栽培技术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天优湘99为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天丰A×湘恢199杂交而成,2011年

    耕作与栽培 2016年2期2016-03-11

  • 成都平原稻作区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粳稻D46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安6504)成都平原稻作区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粳稻D46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兰艳1,黄鹏1,江谷驰弘1,雷小波1,丁春邦2,李天1,3* (1.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成都611130;2.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雅安625014;3.四川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雅安625014)摘要为探明成都平原稻作区粳稻产量和品质与施氮量、栽插密度及其互作的关系,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生产.以粳稻D46为供试品种,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个氮水平(N 150、225、3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1-25

  • 成都平原的野象哪儿去了?
    000年前的成都平原。可是3000年后的今天,野象们全都不见了踪影,它们就像一群匆匆过客,从成都平原彻底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3000年前的野象乐园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部,这里气候温暖,雨水充沛,非常适合人类生存,特别是成都平原一带,更是“沃野千里、鸡犬相闻”,自古以来便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不过,这个人人向往的“天府”,在3000年前却是野生大象的乐园。事情还得从2001年2月的一天说起。这天上午,成都西郊苏坡乡金沙村一处建筑工地上,几台大型挖掘机正不

    百科知识 2015年1期2015-09-10

  • 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稻麦轮作农田系统能值分析
    11130)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稻麦轮作农田系统能值分析黄 春1,2, 邓良基1,2, 杨 娟1,2, 周 伟1,2(1.四川农业大学 资源学院, 四川 温江 611130; 2.四川省土地资源信息实验室, 四川 温江 611130)摘要:[目的] 探索成都平原高产条件下稻麦轮作农田系统适宜的秸秆还田模式,为区域秸秆资源的农业循环再利用和农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与科学依据。[方法] 在田间定位试验中,设置了常规施肥(CF)、秸秆半量还田

    水土保持通报 2015年2期2015-03-18

  • 成都平原隐伏断层氡气特征及断层活动性判别
    [2-6]。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西邻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造山带,是四川省最重要的工农业基地,同时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成都平原在汶川“5.12”地震中受到重大波及,是有历史记载以来破坏性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7]。成都平原隐伏断层的空间分布及其地震活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地质问题,前人根据对成都平原地质、物探、钻探、遥感解译等,推测成都平原存在十数条隐伏断层,其中以北东向隐伏断层为主,控制了成都平原的基本构造格架。因此,对这些隐伏断层的空间规

    四川地质学报 2013年3期2013-07-10

  • 汶川地震后成都平原地面塌陷特征及对策
    )汶川地震后成都平原地面塌陷特征及对策罗永康,李书明(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成都 610074)汶川地震后两年,成都平原多个县区出现地面塌陷。就地质环境而言,成都平原不具备自然地下空洞引发大型地面塌陷的地质条件。现有地面塌陷均为人为地下空洞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下引发。汶川地震缩短了产生地面塌陷的时间,致使成都平原在地震后两年内较高频率发生小规模地面塌陷。汶川地震;成都平原;地面塌陷;应对措施1 引言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出现不同规模的地面塌陷,如“加拿大安大略天坑”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2年2期2012-11-02

  • 成都平原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
    础上,总结了成都平原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关键农艺技术,包括培育壮秧、科学抛栽、平衡施肥、高效灌溉和病虫草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水稻的超高产栽培提供参考。关键词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成都平原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8-0135-01四川省常年种植水稻200万公顷左右,总产1 500万吨以上。水稻不仅是四川人民生活的主食,水稻主产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稻田面积减少不可逆转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8期2009-06-29

  • 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冠的意义
    了最终结果,成都平原位居榜首。“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库,指地势形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后来也指京师或天子的府库。而“天府之国”多指在被称为“天府”之地建立过政权或设为国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范围较“天府”更大一些。中国历史上有7大天府,分别是关中地区(战国至明代)、成都平原(唐代至今)、华北北部(明清时期)、江淮以南地区(北宋时期)、太原附近(五代时期)、闽中(明代)、和盛京(清代,盛京即沈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或战乱,或饥馑,或自然灾害,

    百科知识 2008年7期2008-04-14

  • 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于开红在成都平原几千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曾几何时,其先进的农耕文化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它为成都平原灿烂辉煌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发展,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在发生着变化。一、农耕文化朴实性思想的历史变迁朴实性作为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指它的内容以及研究方法都比较简单朴实,是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的简单描述,并不具备现代社会下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的试验方法,是当时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

    农业考古 2006年4期200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