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乡村景观地域特征浅析

2019-08-08 02:39朱晓敏
现代园艺 2019年13期
关键词:成都平原平原农田

樊 丽 ,朱晓敏 ,张 颖 ,张 鸿

(1四川工商学院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1745;2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成都平原农业发达,农耕文明历史悠久,乡村景观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条件以及悠久的历史文明而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但是随着城乡统筹的推进,乡村快速发展,乡村空间及景观不断演变,在这过程中乡村景观风貌的传统地域性特色面临挑战。因此进行成都乡村景观的地域特色研究,对美丽乡村建设中地域性特色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近年来,成都地区的乡村发展势头强劲,在国内颇受关注。针对成都平原乡村景观方面的研究始于2010年前后,主要围绕川西林盘的特征及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及经验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例如:2011年方志戎等人研究了川西林盘文化的历史成因;同年,西南交通大学舒波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成都平原的农业景观,并重点探讨了现象学视野下农村聚落的场所精神;随后,王玮等人从视觉感知角度,研究了成都平原农村景观的色彩意向;2017年,郭滢蔓、刘勤等人以郫县为例较为深入地研究了成都平原地区林盘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曾帆、邱建等人基于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了“成都模式”的特点[1-6]。总的来说,针对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研究虽然是近几年的事情,研究得还不够系统和深入,但已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1 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地域特征

成都平原,又名川西平原、盆西平原,是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的冲积扇平原。包括四川省成都市各区县及德阳、绵阳、雅安、乐山、眉山等地的部分区域,总面积1.881万km2,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厚,地势平坦。其水系格局呈扇形,河流出山口后分成许多支流奔向平原,分支交错,河渠纵横[7,8]。成都平原土壤肥沃,又有自古闻名的都江堰灌溉工程,水渠纵横,农业发达,物产富饶,是中国重要的水稻、甘蔗、蚕丝、油菜籽产区,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农耕文化底蕴深厚。

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核心是其历史悠久的农业景观。其中,农田是其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而都江堰自流灌溉水系是农业得以发展和延续的血脉,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农耕文化是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精神内核。此外,林盘是人为地营造的具备地域特色的居住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总体上讲,成都平原乡村景观是以农田、道路、水系、林盘、民居为主体构成的网状松散体系,其总体特征可概括为:以农为核,以田为基,农田成片;以水为脉,以路为骨,水路成网;以林为屏,随田散居,田林镶嵌。其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

图1 成都平原乡村景观要素叠加图

1.1 以农为核,以田为基,农田成片

中华文明起源于深厚的农耕文化土壤,而成都平原是我国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远离水旱灾害,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也使成都平原成为华夏大地上重要的农业耕作区,经过上千年的发展,这片土地孕育出了深厚的农耕文明,并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化特色,具有闲适性、朴实性等特征。

农田是乡村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是构成成都平原地区乡村景观的主体,在面积和功能上占据主导地位,是乡村景观的“基质”。成都平原地区的农田在总体上成片分布,在局部形态上被交通和水系分割成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块状,并随季节表现出丰富的色彩、肌理的变化,季相特点突出。

1.2 以水为脉,以路为骨,水路成网

成都平原虽地势平坦,但总体西北方向略高于东南方向,呈较缓的自然坡度,河道水系形成自流灌溉系统。成都平原水系主要来源于岷江流域,经都江堰形成扇形网状水系,由干流、支流、支渠、斗渠、毛渠等共同构建而成,同时居民常邻水建塘进行渔业养殖并起调蓄水的作用。自大禹和李冰在岷江流域治水以来,包含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内的平原水系在此地就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成都平原农业得以发展的根本和农耕文明得以繁荣的血脉,也是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特色形成的重要决定因素。

此外,随水系呈网状分布的道路系统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县道、乡道、村道等各级乡村道路共同组成了成都平原的乡村路网。由于地势平坦,修筑道路相对较易,因此交通路网发达,道路较为平直,通达性好,各级道路纵横交错。同时,基于农业灌溉的便利性,道路及田垄常与河渠相伴相随。受灌溉水系总体结构影响,道路的基本走向常顺应水流,呈近乎平行或垂直于水流方向的特征,由路网和水网划分出的农田亦具有随水流方向倾斜、顺应自然坡度的现象。

1.3 以林为屏,随田散居,田林镶嵌

林盘是广泛分布于成都平原的农村聚落单元,它是一种独特的复合生态系统,由农宅及周边林木围合成形态较规则的生产——生活——生态化空间,是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组成要素。林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景观价值,通过林盘内部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过程,为人类提供支持、供给、调节等多维度的生态服务,是人居环境质量和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9-12]。林盘的类型划分较为多样,例如农耕型、旅游休闲型、特殊产业型、新型聚居点、生态型林盘等[13-17]。依托不同类型的林盘,形成了大小不一、空间变化丰富的居住聚落。成都平原的乡村聚落在形态上属于“离散型聚落”,聚落斑块分布较为随机和均匀,民居在林盘的掩映下,散见于田园各处,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聚落景观,并在平面格局上构成“田——水——林——宅”的镶嵌型景观。

2 与四川盆周山地及川中丘陵地区乡村景观比较

成都平原处于四川盆地中心的低洼地带,西部、北部与龙门山脉相连,东南方向抵达龙泉山脉,而在盆地东部从龙泉山至大巴山之间,是广袤的川中丘陵地区。成都平原与盆周山地、川中丘陵在地形上紧紧相连却又具有明显的区别,从高山峡谷到一马平川再到浅丘起伏,形成了地域差异极大的乡村景观风貌。具体可以从农田耕地景观、居住聚落景观和人文景观3个方面进行比较。

2.1 农田耕地景观比较

盆周山地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而土壤瘠薄,耕地稀少,零星分布于路旁、宅前屋后、河谷边缘等相对平坦的地带,面积狭小,形态不规则,呈点状或线性零散分布。此外,根据盆周山地地区海拔高度的不同,在低山区、中山区和高山区形成了以种植为主的、种植和农牧相结合的、以及以畜牧业为主的不同农业景观区域;丘陵地区的耕地分布较广,常顺应地势,在山丘低洼处开凿水田或两季田,山丘中部种植玉米、油菜等旱地作物,高处退耕还林,由此形成坡底水田、坡中旱耕地、坡顶桤柏混交林的农地与林地镶嵌复合的景观格局。农田地块划分较小,形状通常不规则,分布相对散乱,结构较为破碎,但林地、农地在不同高度上的上下边界通常接近平行,形成类似等高线式分布景观结构特点;与山地地带的零星分布和丘陵地区随地形平行分布的特点不同,成都平原地区的农田较为集中,呈规模化发展,且抛荒少,耕地成片展开。农作物随季节变化充分轮作,季相变化丰富。农田中河渠纵横,田垄密集,将农田划分成大小不一、灵活多变的网状,形成了尺度亲切且环境高度和谐的农业自然景观。

2.2 居住聚落景观比较

盆周山地地区由于地形陡峭,交通不便,形成了发展相互独立、联系薄弱、规模不等的大小村寨。村寨通常分布在山脚沟谷地带较平缓的河谷滩地或冲积扇上,伴随地形、河道或道路形态呈不规则块状分布,一个聚居点少则十余户多则上百户聚集于一处,形成聚集型斑块(如图2a所示),民居通常依山临水而建,高低错落,且常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川中丘陵地区的居民为了取水和出行便利,主要将房屋修建于道路两侧,沿路呈线性带状散乱地分布,常位于山丘坡底稍高处或坡间,随丘陵的坡向变化而面向视野较开阔的方向,背山面水或背山面路(如图2b所示),宅前常有晒坝,周围种植竹类、柏木类、水果等类型的树木,形成环抱之势;而成都平原地区的居民因有都江堰水利工程保障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便形成了随耕地就近居住的民居格局,居住聚落通常是尺度较小的斑块,在平原范围内广泛、随机而零散地分布,出于藏风聚气、改善局部生态环境等原因,宅前屋后种植树木形成林盘,形成川西典型的民居聚落形态(如图2c所示)。

图2 乡村居住聚落景观示意图比较

2.3 人文景观比较

川西山地地区是彝族、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历来有“民族走廊”的说法。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就位于盆周山地中的北川、汶川、茂县等地,这一区域还有除西藏外的第二大藏族聚居区,主要集中在阿坝、甘孜等地。我国根据民族聚居的分布特点设立了北川羌族自治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若干个民族乡,众多少数民族在这些地区繁衍生息,历史悠久,形成了丰富多样且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川中丘陵区则因独特的紫色土资源与亚热带气候的最佳组合成为四川农业的主体区域之一。该区域历来人口稠密,农民需在土地上精耕细作以尽可能提高单位土地产量来满足人口需求,其农业景观具有强烈的人类活动干扰特点[18]。此外,由于地形差异,使得丘陵地区的农业耕种方式与平原地区有较大不同,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丘陵农耕文化景观;而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形成的天府文化同样具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而治水精神又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9],可以说成都平原早期的农业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的历史,由此形成了极具地域特点的水文化。另外,四川是移民大省,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徙事件,例如秦灭巴蜀后的大移民、西晋末年全国性北方人口南迁、元末明初北方移民进入四川、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等[20],由此带来了多元化的移民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已与当地融为一体,成为蜀地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

表1 成都平原与盆周山地及川中丘陵地区乡村景观特点比较

3 成都平原与我国其他平原地区乡村景观比较

同为平原且农业发达的地区,成都平原与我国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其乡村景观在地形地貌、网状格局、景观镶嵌性等方面具备一定的相似性,但从总体上来看,成都平原在景观尺度、结构、肌理及视觉意向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

3.1 景观尺度差异

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形成了大尺度的农田景观网络,农田方块长边的边长大都在500m以上,一块农田的面积达到几万平方米甚至几十万平方米的情形十分常见。而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农田尺度虽略小于东北平原地区,但总体来说要比成都平原地区大得多,成都平原地区的农田被道路、田垄或沟渠划分成了较小的田块,较少有1块农田面积超过1万m2。此外,从村落斑块上看,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村庄尺度较大,一个村庄通常百余户甚至几百户人聚居一处。相对而言,成都平原的居住聚落斑块尺度要小得多。一个林盘聚落少则两三户,多则十几户,中间由农田和树林分隔,属于小尺度规模的居住景观单元。

3.2 景观结构及肌理的差异

相较之下,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田划分、建筑布局均较为规整,景观斑块及廊道的形态相对规则,原生林退化,其景观镶嵌结构相对简单。东北平原地区的农田在田块的形态上形成长远大于宽的长条形,并由无数条长条形的田垄聚集形成平行景观肌理,见图3a所示;而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田景观主要是较为规则的方格网状景观结构和较为均匀的景观肌理,见图3b所示,同时这2个地区人口稠密,居住聚落斑块规模较大且分布密集,居住景观在面积上占据了比成都平原和东北平原更多的比例;相对而言成都平原农田网络划分更加灵活多变,见图3c所示,居住聚落斑块小且分布零散,景观形态更为随意,廊道更为曲折而富于变化,景观肌理更为丰富,景观镶嵌结构更为复杂,景观异质性较高。

图3 卫星影像图中的景观肌理对比

3.3 视觉意向差异

由于气候、土壤等基础条件的不同,各地区在土地利用方式及种植农作物的种类上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景观尺度、结构和肌理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各地在景观视觉意向上给人的感受有明显的区别。东北平原及华北平原以规模化、机械化的作物种植方式为主,农田呈大尺度的同色斑块或较长的平行色条,景观视觉意向恢弘大气;长江中下游平原则水网密布,建筑古朴,总体感受温婉雅致;而成都平原由于景观网络曲折复杂,且作物能够充分换季轮种,农作物种类丰富并相互套嵌插种,使得总体视觉意向色彩丰富,变化多端,尺度亲切,氛围安闲惬意。

4 总结

乡村生命力的延续离不开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地域特色的呈现。成都平原地区乡村景观在多方面具有突出的地域特征,在今后的乡村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地域特色的价值,深入研究乡村的内涵十分必要。在乡村空间重塑与更新过程中,要保持乡村长久的生命力,唤起大众的乡愁记忆,就需要把握乡村景观本质,抓住景观核心地域特征,注重特色景观风貌的塑造,在乡村发展的大浪潮中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

猜你喜欢
成都平原平原农田
那一片平原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近十年成都平原经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古蜀先民以何为食以何为居
平原的草
浪起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