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对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影响*

2020-01-13 08:11
四川水利 2019年6期
关键词:成都平原都江堰农田

(1.四川工商学院艺术学院,成都,611745;2.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成都,610101)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的推进,成都平原地区的乡村得到了快速发展,乡村景观也在加速演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留住老百姓的乡愁记忆,则重在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地域特色的体现。为使乡村在快速的空间重构过程中保持其地域特色,延续其精神文化内涵,对乡村景观的地域文化进行追根溯源地研究十分必要。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文明形成的摇篮,是成都平原农业得以繁荣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促使成都平原形成了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天府文化,该地区的乡村景观也因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和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悠久的历史积淀而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因此,探析都江堰水利工程对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现状

都江堰水利工程初建于公元前256年,由秦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是世界最早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是延续两千多年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大型古代水利工程,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该工程在消除水患、灌溉农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变成富饶肥沃的天府之国,农业从此得到大力发展,从而影响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方方面面。历史上,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曾多次加固整修或改造,灌区范围不断扩大,至清朝末期灌溉面积已达18.67万hm2。新中国成立后,灌区得到迅速扩展,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灌溉区域已覆盖整个成都平原,随后穿越龙泉山脉向丘陵区发展,至1994年,都江堰灌区面积突破66.67万hm2[1]。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变化发展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为成都平原乃至更广袤的区域输送水源,为灌区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目前针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运行原理角度或工程哲学角度进行的认知研究,二是关于都江堰工程建造与维护的历史研究,三是都江堰灌区水文化及灌区管理的研究,四是都江堰工程的当代应用和遗产保护研究[2-6]。研究涉及面较广且较为深入,但存在研究角度重合,研究结论重复等问题。在都江堰的具体影响方面,关注较多的是其对成都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对天府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而在成都平原农业景观或乡村景观方面的研究则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川西林盘聚落空间的解读及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二是从地理学或经济学角度进行的成都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三是乡村规划设计的方法体系构建及案例研究[7-12]。其中,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较为成熟,成果丰富,研究较为深入,但存在较多的重复研究;在乡村规划设计方法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发展较为迅速,但理论探讨颇多,相较而言实践研究显得略为薄弱;此外,对川西林盘聚落空间的研究还是近十年左右的事情,研究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专门就都江堰水利工程对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影响问题进行的研究还较少,而该水利工程对成都平原影响深远,它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此中还有许多值得挖掘探究之处。

2 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总体特征

成都平原,又名川西平原、盆西平原,是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的冲积扇平原。包括四川省成都市各区县及德阳、绵阳、雅安、乐山、眉山等地的部分区域,总面积1.881万km2,平均海拔545.2m,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厚,地势平坦,地表相对高差在20m以下。其水系格局呈扇形,河流出山口后分成许多支流奔向平原,分枝交错,河渠纵横[13-14]。成都平原土壤肥沃,又有自古闻名的都江堰灌溉工程,水渠纵横,农业发达,物产富饶,是中国重要的水稻、甘蔗、蚕丝、油菜籽产区,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农耕文化底蕴深厚。

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核心是其历史悠久的农业景观,包括农业生产性景观、林盘聚落景观、宗教及习俗性景观等。其中,农田是其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而都江堰自流灌溉水系是其农业得以发展和延续的血脉,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农耕文化是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精神内核。此外,由于地势平坦房屋缺少屏障,居民于宅前屋后种植树木形成的林盘,是人为地营造的具备地域特色的居住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总体上来讲,成都平原乡村景观是以农田、水系、道路、林盘、民居为主体构成的网状松散体系,其总体特征可概括为:以农为核,以田为基,农田呈片;以水为脉,以路为骨,水路成网;以林为屏,随田散居,田林镶嵌。其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

图1 成都平原乡村景观要素叠加

3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影响机制

众所周知,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灌溉,而成都平原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泽国,水泽密布,水道乱流,虽然水资源丰富,但却时常受洪涝灾害的侵扰,自先民们进入成都平原地带起,治水活动就从未停止,可以说成都平原早期的农业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史。而先秦时期李冰父子疏浚三十六江,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其影响广泛而深远。自建成以后,都江堰水利枢纽经过多次维护、整修和变革,其灌区范围也多次扩大。其中新中国成立以后,都江堰经历了规模宏大的现代化改造,灌溉区域从成都平原向东、南扩展,跨越龙泉山脉,缓解了川中丘陵地区多年的干旱之苦。灌溉面积从清朝末年的18.67万hm2,发展至超过66.67万hm2的规模,灌溉面积居全国之冠。今日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方方面面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其影响作用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3.1 直接影响

直接影响是指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扩展而直接带来的乡村景观变化,其变化较为直观,例如通过河渠的空间划分作用而影响田间水系网络的形态、田间道路和田垄体系的组织等,以及通过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核心功能——即消除水患、提供灌溉和保障生活用水等不同方面的影响力,促进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相应演变。其中,消除水患直接促进了耕地范围的扩大,可耕种的农用地增加且耕地土壤更加稳定和肥沃,使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得以克服。同时,水害消除后,成都平原地区变得适宜生产活动,居民不用再居住于高处以避水灾,使得在平原腹地广泛地定居成为现实;此外,可调节的灌溉功能使得成都平原的农田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换季轮种,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农业生产性景观逐渐繁荣起来,同时使得农田风貌具有丰富的色块镶嵌变化和季相变化;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居民生活用水的保障功能使居民随田散居成为可能,从而缩短劳作距离,生产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生产力得到提高,并由随田散居的居住形态进一步发展出了具有川西特色的林盘聚落景观。

3.2 间接影响

间接影响是指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扩展而间接带来的乡村景观变化,其影响不直观,但较为广泛和复杂,主要通过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相应变化而间接产生影响,例如通过农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等方面的因素所带来的复杂多样的影响和变化。都江堰水利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成都平原的农业耕种条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作物稳产高收,居民生活逐渐变得富裕,经济得到发展,进而促进了农村交易集市的繁荣;成都平原各地村镇密布,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此外,物质生活的富庶带来了闲适的乡村生活方式和生活氛围,进而使居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有较高的追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和乡土艺术。加之成都平原的富饶肥沃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口迁入,带来了不少外来文化,随着历史积淀与当地文化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多元化的、包容的地域文化特色。具体影响如图2所示。

图2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影响机制

4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影响内容

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成都平原的兴衰与都江堰水利工程密不可分,它是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生命线。通过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了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许多方面。从宏观的总体景观格局到微观的农田地块形态,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景观,各个方面均不同程度地由都江堰水利工程促成或催生演化。主要影响内容可从宏观格局、农田景观、聚落景观及人文景观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4.1 宏观格局方面

位于成都平原水系上游的岷江、沱江等河流从川西高原地区携带大量泥沙石块奔涌而下,汇入成都平原时便形成冲击扇、洪积扇等扇形分布形态。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成都平原就是建立在这个扇形水网之上的,其中主要江河水系包括岷江、沱江、走马河、江安河、柏条河、清水河等,由干流、支流、支渠、斗渠、毛渠等共同构建形成一个复杂的水网体系,密布于农田之间,水系密度居全国之冠,使田间道路在宏观上亦形成扇形的复杂网状体系,构成了成都平原乡村的宏观格局。且成都平原地形西北方向略高于东南方向,形成较缓的自然坡度,水流能够沿着河道自然流淌而形成自流灌溉系统,由此对农业灌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促使居民随田散居的聚落形态形成,农业生产与生活紧密结合,使成都平原的乡村景观在总体上形成了田-水-林-宅的镶嵌景观格局。

图3 成都平原水系

4.2 农田景观方面

成都平原的农田景观在形式、色彩、季相、肌理、空间与尺度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对其所产生的影响也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成都平原的农田是“因水成田”,因此,在农田的外在形式上,形成了田间主要道路顺应水系流向,呈平行或垂直于水流的特征,由路网和水网划分出的田垄亦随水流方向倾斜、顺应自然坡度。成都平原乡村地区田垄密集,农田在形态上构成方格网状体系,但网格划分并不十分拘谨,而是随水渠、道路和局部环境条件灵活变化,有序中又体现出自然灵动之美。此外,得益于便利的灌溉条件,成都平原农田多为两季田,通常水稻、油菜、小麦等换季轮种,上半年以水稻种植为主,下半年将水田放干,种植油菜或小麦。由此,使得一年当中农田景观的色彩在不同深浅的黄、金黄、浅绿、深绿或其它色彩之间转换,表现出丰富的季相变化。且由于同一季节种植作物的不同,不同农田方块之间的色彩表现出丰富色块镶嵌性。在空间尺度方面,成都平原的农田景观在总体上是较为开阔的,但在道路和河渠的划分下,农田尺度并不像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那样广袤[15],而是中等尺度,总体感受较为亲切宜人。

4.3 乡村聚落景观方面

成都平原乡村聚落具有典型“离散型聚落”的特点。由于成都平原地区地形较为平坦,自然条件变化较少,且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地区水患得以控制之后,成都平原范围内的土地成为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促使成都平原地区的乡村聚落在移民变迁和人地关系互动中逐渐形成林盘形式的“离散型聚落”,聚落间以田、林相隔,分布较为随机和均匀,结构较为松散。由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农耕条件优越,当地居民在房屋选址和移民“插占”时可以实现自由择地,进而形成随田散居、平衡均质的分布格局。同时,受平原地理气候条件及传统风水观念的影响,人们在住宅周围栽种树木形成屏障,既发挥“挡风聚气”的风水功效,也起到防风固土、避暑御寒等作用[16]。这种离散型的居住选址和林盘聚落形态共同构成了成都平原乡村地区的聚落景观特征。

4.4 人文景观方面

古语有言:“水生民,民生文,文生万象”[17]。天府之国因水而兴,源远流长的蜀地文明与平原内广泛分布的江河渠堰相伴而行。宏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千秋,孕育了丰富多彩、地域特色鲜明的水文化。水是自然属性的,而文化是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水与文化的融合体现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关系,是“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思想的体现。水文化是成都平原人类文明的核心源头,由此衍生出了深远的农耕文明和多样的天府文化。同时,催生了多种多样的地方文化艺术,例如名扬天下的蜀锦、蜀绣、川茶文化、川酒文化等。此外,天府之国因其富庶的生活和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形成复杂多样的移民文化。古往今来,前往蜀地的人中不乏文人雅士,例如陆游、杜甫等。水文化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创作题材,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作,并在历史积淀中逐步形成了底蕴深厚的诗歌文化。可以说,由都江堰发展出的水文化以物质的、精神的不同形态,融入了成都平原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成都地区人文景观多样繁荣的根源。

5 结语

都江堰作为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且至今仍在发挥功能的水利工程,对成都平原乡村景观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且其影响作用仍在“润物细无声”地发生着。无论是宏观的景观格局,还是局部景观形态,都江堰都在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上直接或间接地发挥其影响作用。在乡村快速发展与演变的今天,要使乡村景观环境延续其核心精神价值,保持地域文化的实质与内涵,追根溯源地研究景观地域特征及文化“基因”的起源是十分必要的。充分认识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其衍生出的水文化对成都平原的意义对区域的发展及规划具有重要价值。在未来的研究中,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具体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深挖。同时,在乡村规划设计实践中,都江堰水利工程作为地域文化“源”的作用需要得到更为充分的重视。

猜你喜欢
成都平原都江堰农田
拜水都江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近十年成都平原经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2017 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将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