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建设

2021-12-06 13:04许海川
现代园艺 2021年11期
关键词:成都平原村落景观

徐 柔,许海川

(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兰州 730070)

1 研究背景

乡村景观因其复杂性一直在传统地理学研究中存在片面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乡村各不相同的地域条件、自然环境、人类活动造就了各异的乡村景观,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一直以来,乡村建设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短板,凸显了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平衡性,一方面,乡村缺乏经济基础进行景观的保护与建设;另一方面,我国城乡二元化发展带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关于乡村景观保护与建设的制度亟待改善[1]。

成都平原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地形平坦,气候温和,降水量丰富,易于发展农业,再加上古蜀之地经过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现在的农耕文明。成都平原乡村景观作为一个农耕文明的有机综合体,对其进行保护和建设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作用。

2 成都平原乡村景观概述

乡村景观主要表现为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本研究主要归纳为乡村景观形态特征和物质空间构成形态2 个方面。

2.1 乡村景观形态特征

2.1.1 自然景观形态特征。地形地貌和城市乡村建设有着很大关系,不同地形地貌形成不同的聚落分布、生活生产方式,从而形成各式各样的景观格局。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冲积平原上,平原内只有少数丘陵起伏地带,大部分地区均是平坦缓和的地区。水系影响着一个地区的肌理。成都平原西侧主要发育有沱江和岷江两大水系,其进入平原后主要呈扇状分布。渠系发达是成都平原水系分布的主要特征,平原内还包括石亭江、绵远河、江安河、青白江等其他支流。

2.1.2 农业景观形态特征。①农田:成都平原内农田主要包括水田、旱田2 种。其中水田占了农田的90%,包括大堰田、小堰田以及望天田。大堰田主要位于都江堰地区,地势坦荡,接受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灌溉系统及土质优良,一年三收;小堰田主要位于平原北部及西南部,地势均较平坦,但土质稀疏,一年两收;望天田顾名思义,年收获依靠当年降水量,主要位于成都平原浅丘顶部或山上。成都平原内旱田较少,常见于平原的边缘地区和中心的河坝区。主要种植一些花生、油菜、玉米或蔬菜,但容易歉收。②林地:成都平原内森林覆盖率较低,林地呈现零星分布的形态。低山丘陵地带成片分布,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杉木、柳杉人工林为主;河流两侧沿岸、道路两侧主要分布杨树、柳树等;乡村聚落内主要呈团状分布,以树竹为主。成都平原主要以城镇化建设为主,乡村聚落分布零散且规模较小,所以林木分布也呈现出面积小且零星分布的特征。

2.1.3 聚落景观形态特征。成都平原上乡村聚落景观整体形态是自然景观、农田景观、聚落景观的有机叠加,形成了“水系-农田-林地-住宅”的稳定景观形态。水系是宅前画轴,农田斑驳的田野景观是住宅建筑的背景,背景上加以因地而生的稀疏林木进行点缀,在蜀中地区构成了一副三维场景画。

2.2 乡村物质空间构成形态

乡村聚落中的物质空间构成形态主要是社会发展长期演进的结果,不同的聚落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民风民俗、文化理念、伦理秩序,从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乡村地域景观[2]。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我们再次将视线转移到了乡村景观上,乡村景观不仅仅体现在它的田园风光,更加深刻地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中,注重乡村景观的建设,就是在落实景观生态保护与建设。

由于成都平原内的乡村构成形态多种多样,本研究主要以新津义兴镇柏林村为例简述说明。

2.2.1 建筑。古蜀之地为了防御野兽攻击、抵御潮湿,通常采用干阑式建筑,后来大量移民的涌入,开始出现四合院式的宅院形制,再到后来由于成都平原地形气候条件的优越性,外地移民结合本地建筑特征,出现了穿斗式结构。穿斗式结构的房屋类型是西南地区房屋独有的,也是成都平原的典型建筑类型。

2.2.2 院落。成都平原乡村宅院多是坡屋顶,院落主要以曲尺形和三合院为主,中间一块空地用来连接住宅和道路,中间以墙体或栅栏隔开,这样的场地俗称院坝。院坝通常是硬质景观,用来晾晒农作物和平日里休闲娱乐,为乡村生活增添乐趣。

房屋与墙体或栅栏围合而成的院落空间,空间形态灵活多变,空间规模较四合院的天井大,较为开敞,为主人留出了活动空间。院落与外部空间相互渗透,外围通常会种一些果树或花树,一年四季有花有果实,有的同后山的竹林相互映照,仿佛宅院是被嵌进青山绿水之中。

2.2.3 栽植。成都平原除了农田耕地等大地景观外,最重要的景观就是成片的竹林。在成都平原之中通常有竹的地方必定有人家。高大的乔木和竹子不仅能给村落遮风挡雨,也能够作为生产生活材料,运用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蜀中通常有先种树再盖房的习俗,其中竹是蜀中植物的代表,院落之中多有种植,不仅广泛运用于生活用品、工具、家具的制作,甚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3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价值及现存问题

3.1 成都平原乡村景观价值

2018 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阶段性谋划,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乡村振兴落到实处。其中乡村景观作为乡村生产、生活、建设中最直观的体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景观的保护和建设有利于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成都平原的乡村景观是在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着其丰富的生产生活、生态、美学、文化价值[3]。

3.1.1 生产生活价值。乡村是村民重要的栖息场所,是进行生产生活的场地。乡村的生产和生活不同于城市有明确的划分,在村落里生产生活是交织在一起的。成都平原的乡村景观就是为了满足村民的自给自足而形成的。树木的种植、渠系的灌溉、庭院的布置都是村民智慧的产物。

3.1.2 生态价值。成都平原的乡村景观对于区域小气候的调节、生态平衡的维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成片的农作物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阻断了城市的污染物扩散;农作物、果树、竹林丰富了地区生物多样性,这些树木不仅能净化空气,还能起到涵养水源、固定土壤的作用;村落内对于树木的栽植和利用实现了可持续的循环再生。

3.1.3 美学价值。形式上,成都平原内阡陌交通的农田,弯曲的河流纵横其中,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形成了既规则又自然的大地景观。色彩上,成都平原上以绿色为基调,搭配各式各样的农作物:春天的油菜花、夏天的稻田、秋天的麦苗、冬天的梅花,明亮又鲜艳,是其乡村景观的特色所在。

3.1.4 文化价值。成都平原乡村景观不仅是物质形态,更是千年来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类文化载体。历经千年,古蜀之地承载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家文化,都江堰水利工程所体现的水文化,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自给自足、播种收获的农耕文化。乡村是受现代化建设影响较少的地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较为完善的地区,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乡村的文化。

3.2 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现存问题

成都平原村落经历新农村建设、林盘保护2 个阶段,对于乡村景观保护建设有一定作用,但是建设的同时也对乡村传统风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给乡村振兴遗留了一部分问题。

3.2.1 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的脱节。成都平原乡村景观一直以来都受到有关部门及研究人员的重视。2008 年以来,自成都市委组织各区县开展各个地区《川西林盘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各专家学者也针对川西林盘和川西民居风貌的保护、整治和建设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为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的建设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理论支撑。但在很多新建的村落中,庭院前后的竹林、生产生活的院坝、屋檐下的廊柱等乡村特征及风貌都消失或被扭曲了。理论研究中所归纳总结的关于川西乡村景观种种特征,都在实际的建设中面目全非。

3.2.2 特征符号的机械运用。在各专家学者对川西民居总结出“穿斗式、白粉墙”等特征性词语之后,村庄建设就开始滥用这些符号。许多新建的村落不顾及建筑的比例尺度以及外形特征,盲目运用穿斗式和坡屋顶,更有甚者在建筑侧面贴木条、刷白漆表示穿斗式,以此突出村落的“传统风貌”。这些特征符号的滥用使长久沉淀下来的乡村景观被无情地抹杀掉。

3.2.3 程式化景观的生搬硬套。在许多新建的村落,甚至包括一些传统风貌保存良好的村落,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政府在村落新建或在其原有基础上进行整治的过程中,必定会完善村落的基础设施,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但在完善基础设施的过程中,许多健身器材的机械搬运,铺地和景观亭的滥用,既破坏了原本的乡村景观,又使得村落出现大规模的雷同和僵化。

4 乡村景观保护与建设的建议

4.2 保护与建设措施

成都平原乡村林盘保护规划在前,更多地注重指导川西民居的保护。乡村振兴战略从理论层面和制度层面提出了对乡村景观建设发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乡村经济、生态、文化、社会4 个方面[4]。

4.2.1 乡村经济振兴。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平原乡村景观应该更加有力地同区域的特色产业相结合,结合当地“优质水稻、优质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果树花树”等,找准乡村特色,利用乡村特有资源,延长产业链,激发乡村发展活力[5]。

4.2.2 乡村生态振兴。乡村景观保护与建设首先要坚持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由强调乡村景观外在美转化为以乡村生态建设为核心的内外兼修。一是提高成都平原内村落的林木覆盖率,减少对竹、木不可持续再生地砍伐,恢复乡村景观原貌;二是将竹林利用起来,建设低碳可持续的有机村落,使“竹林深处有人家”的意境流传下去;三是让经济反哺自然,以优美的乡村景观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农耕生态效益,实现景观、经济的互利互惠。

4.2.3 乡村文化振兴。成都平原乡村文化要以古蜀文化和水文化为抓手。一是充分挖掘乡村农耕文明特质、建筑特色、宅前院后的特色,如竹在宅院的运用、穿斗式结构、都江堰的水文化等文化遗产,凸显乡土文化特色;二是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加强村民对于传统民居、乡村景观风貌的教育,提高村民乡村文化认知;三是创新乡村文化载体,塑造新的文化空间,在不破坏原有文化景观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建设,丰富成都平原乡村文化内涵。

4.2.4 乡村社会振兴。乡村振兴背景下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推进乡村社会振兴。要提高乡村景观的吸引力,发挥其经济、生态、文化复合效益,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民收入增长。

猜你喜欢
成都平原村落景观
景观别墅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近十年成都平原经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古蜀先民以何为食以何为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