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时性的成都平原农业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1-03-25 07:41王华涌郑梦伊
乡村科技 2021年32期
关键词:成都平原历时农耕

王华涌郑梦伊

(1.四川旅游学院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2.中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218)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农业景观又重新焕发活力。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农业耕作区,蜀地先民千年来在成都平原上孕育形成了以林盘聚落与网络状水系交织为核心,并独具地域特色的农业景观。但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业景观风貌受城市化影响而发生变化,传统的农业也面临着市场的严峻挑战。随着近年来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公园城市进程的推进,人们更加关注农业景观的发展。目前,对于农业景观,学者们以景观格局演变为中心,围绕农业景观的概念、分类、演变、效应、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做了大量有益探索,而对其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层积研究较为缺乏[1]。因此,笔者从历时性角度出发,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对成都平原农业景观进行研究,以期为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建议。

1 历时性研究在农业景观研究中的意义

冯娴慧等[2]认为,农业景观可以看作是以乡村聚落及其周边自然环境为背景,以农业活动(耕作、畜牧等)为本底,由历史、人文等因素构建的农业土地景观形态。与工业景观和城市景观等相比,农业景观具有自身的特质性,这种特质性是农耕活动千百年历史演变积累而形成的,与乡村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高度契合,呈现出各具地域特色的农业景观格局。

瑞士语言学家菲尔迪南·德·索绪尔[3]从时空观的哲学视角提出“共时性”与“历时性”语言学分析方法,其中,历时性是指联系各个不为同一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连续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共时性是指联系各同时存在且构成系统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可以简单理解为,共时性是在同一时期内存在的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历时性是一个系统发展的历史性变化情况(一个要素被另一个要素取代的过程)[4]。

目前,历时性和共时性概念已被引入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研究领域。崔柳等[5]通过对历时性和共时性概念的剖析,将其联系到具有流动性空间本质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并指出建立当代风景园林时空观的重要意义。曹永茂等[6]将该概念引入历史城镇保护中,指出应从时间维度挖掘历史层积及空间维度识别景观特征,并分层次地对历史景观进行保护延续。汪耀龙等[7]将这一概念用于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历时性问题,指出通过历时性时间轴的梳理,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保护与继承古典园林。傅凡等[8]将该概念引入文化景观研究,从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维度分析香山遗产价值构成,能为未来香山的保护提供参考。成都平原的农耕文明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数千年依旧焕发出勃勃生机,其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农业景观特征具有极高的历时研究价值。但目前从“历时性”角度对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特征的研究未见报道。笔者从“历时性”的视角来审视农业景观,可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成都平原的农业景观特征,对于弘扬和传承成都平原农耕文明,保护传统农业景观,协调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2 成都平原历时性的农业景观文化层积研究

成都平原因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经蜀地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林盘、水系、道路、农业用地、植被共同构建出的成都平原农业景观格局,富有地域特色[9]。但城镇化迅速发展不断改变着农业景观格局,新农村建设使得许多居住聚落有从“小散居”向“大聚居”发展的趋势,且住宅分布井然有序,具有城镇住宅小区分布的相关特征,乡村景观风貌城镇化趋向明显[10]。林盘“老龄林盘”和“空心林盘”等一系列问题日益严重[11]。这些现状都不利于川西林盘的传承和发展。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明,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也重申乡村文脉不能断。这为研究和保护传统农业景观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笔者研究的是狭义上的成都平原,即川西平原的主体部分——岷江和沱江冲积平原,是川西极为重要的农业耕作区。这一地带气候适宜,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自然生态环境优渥。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川西平原受自然与文化的共同演绎,加之四川省特有的移民文化背景,逐渐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林盘聚落,林盘与周围的农田、绕林而过的河流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农业景观。

成都平原农耕历史悠久,内容极为丰富,笔者仅以林盘的聚落、水网和农田为线索,结合史料和文献,对成都平原的农业景观特征进行简要总结。成都平原农业景观历史演进情况见图1。

图1 成都平原农业景观历史演进图

古蜀时期,经杜宇氏“教民务农”和开明氏治水后,成都平原呈现出两江分流格局,人民得以“陆处”,农业得到初步发展,并逐渐使农耕文明取代了渔猎文明。在这一时期还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蜀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如三星堆古城遗址、十二桥文化的干栏式建筑,以及金沙遗址出土的各类生产生活器具和鳖灵治水、望帝化鹃等神话故事。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当今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意,对其进行合理应用,可使得设计更能体现出文化特色和在地性。

秦汉时期,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分流岷江,使得成都平原呈现出两江环抱的格局,并扩大了灌区,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这一时期的林盘格局发生相应的变化,形成以地主庄园为主的农业聚落,并形成了如今林盘聚落的基本结构。此外,都江堰的修建孕育出成都平原源远流长的水文化。这对于今天成都平原区域发展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都有着重要意义,但需要进一步挖掘其作为地域文化“源”的作用。

唐宋时期,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岷江与沱江流域河渠密布,并逐渐融合,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为大面积的水田成片出现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灌区结构的完善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大便利,使得农业聚落“随田散布”格局初步形成,促进了林盘聚落进一步发展。此外,在成都平原边缘的山地、丘陵地区兴起了畬田和梯田等山地农田开发形式,出现了垂直农业景观,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缓解了人口增加带来的土地压力,使居民的生活逐渐富裕。发达的农耕文明和优美的自然文化更是吸引了杜甫、李白等大量的文人墨客前往蜀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其描述的意境对于景观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元明清时期,两次“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使水系网络结构进一步完善。此外,移民带来了新的生产技术和新作物,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大量移民的涌入猛烈地冲击了经历战争后成都平原脆弱的社会结构,外来移民大多沿迁徙路线落户,为方便农业生产和管理多选择随田散居的林盘聚落。至此,以林盘聚落为核心的农业景观格局发育成熟并延续至今,对于成都平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 基于历时性的成都平原农业景观保护与发展建议

以林盘聚落与网络状水系交织为核心的成都平原农业景观是在蜀地先民与自然环境的制约、社会形态更替、生产力发展和战争破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蜀地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有助于加强对林盘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弘扬农耕文明,并能在极大程度上保留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的乡土特色,维系地域情感;与乡村旅游等多种产业模式相结合,将为林盘的当代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因此,可通过历史视角对成都平原农业景观进行深入挖掘,主要是对按时间分段挖掘的文化的传承延续,分为物质、非物质两大类文化要素。其中,物质类文化要素主要有古城遗址、干栏式建筑、各式各样的农业生产器具与作物等,对其加以保护可以使人们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的历史演进和经久不衰的农耕文化。基于此,将其落位到当今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需结合历时演进中形成的各类物质文化要素,更加注重对其农耕文化的体现与演绎,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发展。非物质文化要素主要有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移民文化、水文化和诗歌文化等。从非物质文化的挖掘中可进一步感受到古蜀先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可以进一步提炼和重组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元素,并结合现代化技术与材料,将其应用于乡村景观小品及相关文创产品的设计中,使原始的文化元素重获生命力,结合乡村田园风光,更能体现出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擦亮乡村靓丽底色,留住乡愁。

4 川西林盘保护与发展讨论

成都平原的传统农业景观自古蜀时期开始形成,至元明清时期发育成熟,历经数千年,其中每个时期都各具特征,对于当今成都平原上乡村的发展与建设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尤其是对于新农村建设和传统林盘保护更具参考价值。如果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一味大规模拆迁、模仿重建,会导致多样性缺乏和生态环境退化。部分乡村新建建筑时,一味地追求建设和模仿城市,忽略了在地文化的融入,导致乡村特色逐渐丧失。如何将成都平原深厚的农耕文化融入新农村的公共空间建设中,活化乡村的灰空间,使其具有乡土特色,唤起人们对乡村的记忆,离不开从历时性角度对川西林盘的进一步研究。另外,虽然成都市计划在2022年完成对1 000个林盘的保护修复目标,但成都平原仍有大量的中小型林盘有待修复,传统的林盘聚落格局及建筑对于林盘的修复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仍有待大家进一步挖掘。传统的林盘聚落因其产业模式较为落后,难以满足居住在林盘中居民的经济需求,大量居民选择外出务工,导致林盘日渐“空心化”和“老龄化”。在乡村旅游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为林盘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使林盘“有人耕、有景赏、有客来、有钱挣”是林盘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让传统林盘聚落的优点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仍需不断探索。虽然城镇化是无法阻挡的社会发展趋势,但通过历时性深入挖掘农业景观的文化层积并创造性地应运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有助于形成富有当地文化特色、充满活力的乡村景观。

猜你喜欢
成都平原历时农耕
农耕旧事十二韵
近十年成都平原经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古蜀先民以何为食以何为居
量词“只”的形成及其历时演变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对《红楼梦》中“不好死了”与“……好的”的历时考察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成都平原地区土豆早熟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历时九年的星际穿越
老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