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忽略李冰对国家统一和发展的贡献

2022-04-29 19:32吕卫梅
文史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成都平原李冰都江堰

吕卫梅

摘   要: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蜀守冰》忽略了李冰修建都江堰的目的以及他对祖国统一和发展的贡献,这是一种遗憾。李冰在蜀地治水及修建都江堰是秦统一中国战略的需要;“行舟”败给“溉浸”造就成都平原助秦完成了统一;西汉因创建的都江堰而成功统一全国并成强盛帝国;李冰开创的富饶的蜀地是维护国家统一最重要的后方基地。四川之所以能够书写大量维护国家统一与发展的事例,首先就是因为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溉浸”以及“行舟”之功。

关键词:李冰;都江堰;秦统一战略;成都平原;后方基地

四川广播电视台最近摄制、播放了两集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蜀守冰》,分别是“治水之术”和“治世之道”,从多个角度呈现了两千多年前的蜀郡守李冰的治水与治世。因为有李冰,才产生了因水而兴的“天府之国”以及逍遥舒适的蜀人生活方式。《蜀守冰》比较真实、感人;只是忽略了李冰在蜀地治水以及修建都江堰主要是为了达成秦帝国统一中国的战略谋划,忽略了李冰对祖国统一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一、李冰在蜀地治水是秦统一中国战略的需要

李冰是秦帝国在统一古蜀后派往蜀地的郡守,他在蜀地治水以及修建都江堰的目的,《史记》和《华阳国志》均记载得十分清楚、肯定。

《史记·河渠书》说:

蜀守(李)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1]

《华阳国志·蜀志》也说:

李冰为蜀守,……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又溉灌三郡,开稻田。[2]

《史记》和《华阳国志》是研究蜀地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而两本典籍都十分肯定李冰在蜀地治水、修建都江堰首先是为了“行舟”,即交通和运输;在这之后,“有余”才“又”用于“灌溉”。

为什么李冰来蜀地后忙着解决蜀地的水路交通运输问题?

那时的蜀地,并没有后来如驰道一样的公路交通,蜀道就陆路而言较之中原地区必须翻山越岭,的确是有点“难”,所以,发展水路交通是最明智的选择。花大力气在蜀地发展水路交通,是秦统一中国战略的需要。

在秦惠文王时代(公元前337—前325年),秦国已经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如何统一中国的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秦惠文王否决了张仪出兵中原先“伐韩”的建议,采纳了司马错先统一巴蜀的建议,《战国策》对此有详细记载。[3]《华阳国志·蜀志》将秦国君臣的讨论结果归纳为:

蜀有桀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4]

即是说,制定统一中国战略应该首先取得巴蜀之地,因为巴蜀之地“富饶”,得其地后,不仅可以“广国”,实现“富民缮兵”,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军用”;有了这样的条件,就可以从巴蜀的夔门“浮大舶船”顺江而下“以东向楚”,能够较轻松地“得楚”,很有利于夺取中原。这些,都是从军事考虑的如何统一中国大战略,而在这个大战略中,巴蜀之地占有特别重要的分量。

事实证明,秦帝国关于进行中国统一的战略必须先出兵占领巴蜀的谋划是非常正确的。

按照秦统一中国的战略谋划,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马错伐蜀,灭之”[5],完成对巴蜀的征服后,即开始了顺江而下对楚地的征伐。秦昭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6];“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7];“司马错自巴涪水,取楚商於地,为黔中郡”[8]。

因为蜀地在秦的统一战略中很重要,所以秦在征服巴蜀后,即将此地纳入中原管理体制和文化范畴,进一步完成统一后的各类事项,如加强战略后方建设,置郡县,设郡守,大量移秦民入巴蜀;尤其是,从军事战略方面考虑,完成统一之战就必须大量地运兵运物资到夔门,才能顺江而下对楚国保持进攻之态;这就要求巴蜀之地的航运必须通畅,才能方便于军事需要。正是因为这种战略的需要,秦国统治者派来了“知天文、地理”[9]的李冰为蜀守,开始了对蜀地水患的治理,其中就包括了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二、“行舟”败给“溉浸”,助秦完成统一

李冰是秦国任命的地方官吏,为秦的统一战略在蜀地兴建“行舟”河道是他的本职任务;可贵的是,他在完成这一任务时,也为蜀地的经济发展尽心尽力。

虽然修建都江堰的主要目是为了完成统一中国战略中运送军队、运输物质的军事需要,但是,历史的发展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来是要在“行舟”这个主要目标完成后还“有余”的情况下才考虑农业灌溉而修建的都江堰,却在“溉浸”即它的次要目标上大放异彩,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李冰本人是“知天文、地理”的杰出科学家。为治蜀地水患,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学识,修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至今仍然在发挥作用的被称为“都江堰”的水利工程。

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这三道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的主体工程所构成。这些工程形成布局合理的既防洪又运输还灌溉的系统工程。都江堰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流量,“二江”既可“行舟”,更具有排涝作用,使原本水汪汪的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华阳国志·蜀志》对此记载说:

(都江堰)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10]

自从有了都江堰,解决了防岷江洪水问题,原来经常遭旱涝的成都平原很快就发展成为最适合耕种的良田。蜀地不仅变成了秦国经济富饶、地大物博的战略大后方,而且跃升为秦国最重要的粮仓。蜀地的改變,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实力,让过去长期并驾齐驱的秦、楚、齐三强局面发生变化。强盛的秦帝国逐渐抛下了齐、楚,独领风骚。世人都认识到,这是因为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溉浸”功绩,所以,后人对此多有赞誉,如: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说:“蜀即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东汉崔寔在《政论》中说:“蜀郡李冰凿离碓,通二江,益部至今赖之。”

晋人左思在《蜀都赋》中说:“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稉稻莫莫。指渠口以为云门,洒滮池而为陆泽。”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中说:“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

隋人虞世南在《北堂书钞》中说:“秦昭王得田广之议,伐蜀都。平之后,命李冰为守,开成都两江,兴迪溉田万顷以上。到秋收,阅数千百里。而水有神,藉为民害。冰遂刺杀江神,无复水旱之灾,岁常丰熟。”

宋人郭允蹈在《蜀鉴》中说:“秦于是灭六国而一天下,岂偶然哉,由得蜀故也。”

……

正是因为李冰在蜀地修建都江堰及其系列水利,对蜀地进行大建设,使蜀地发生大变化,成为秦实施统一天下战略最坚强的经济后盾,帮助嬴政最终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所以,《北堂书钞》说:“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立其祠也。”[11]即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认为李冰在蜀地治水,对中国统一功莫大焉。他祟敬李冰之德,思念李冰之功,故给他立祠祭祀。这是历史上的第一座李冰祠。

三、西汉因李冰创建的都江堰

而成功统一全国并成强盛帝国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中,刘邦以李冰创造的富饶的蜀地为基地,战胜项羽,重新统一中国,建立了大汉帝国。

当项羽火烧咸阳,荼毒关中,将刘邦发配到偏僻的巴蜀、汉中之地时,刘邦绝望至极。在这关键之时,萧何提出“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12]的论断,稳定了刘邦的情绪;而这个论断,也成为刘邦最后消灭项羽的理论依据。

原来,有远见卓识的萧何,早就看准了成都平原这个大粮仓。他主动请求到成都来驻守,所忙的便是安抚百姓,恢复生產,迅速整顿因秦末农民起义造成的残破局面。于是,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为刘邦建立了稳固的后方。

刘邦为汉王时,统治区域内最为富饶的地区便是李冰修建都江堰后的成都平原。刘邦接受了韩信的建议,开始着手出击“三秦”的准备工作,派出大量人马到巴蜀内地招兵买马,筹集粮食。毫无疑问,成都平原是重点,贡献最大。

蜀地米仓山、香炉山的两山环抱处有“牟阳城”,传说那是韩信的练兵处。刘邦为继秦之后再次统一天下,拜韩信为大将军。后者为避开项羽的侦查,在“牟阳城”秘密练兵。牟阳城今属四川巴中市南江县,自古就是北上中原,南下巴蜀米仓道上的重要驿站,是历代商旅云集之处、兵家必争之地。韩信短时间内于此练成了一支非常精锐的军队,成为刘邦后来统一天下最坚实的军事力量。

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当他从汉中出击“三秦”时,萧何很方便地“发蜀、汉米万船。给助军粮;收其精锐,以补伤疾”[13]。仅仅一年多,萧何就连续为刘邦提供了大批士兵、粮食,保障了前线的需要,为建立大汉帝国提供了坚强的物质支持。对此,史书记载说:“汉王引兵东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留守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14]

刘邦与项羽的楚汉战争,前期基本上都是刘邦惨败,全靠萧何不停地进行补充。公元前203年,由于连年战争,项羽陷入了兵尽粮绝的困境。而刘邦的部队,却由于萧何坐镇蜀地,不断地向前方输送粮食和兵力,形成了兵强粮多的好形势。项羽最后被逼得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

刘邦在夺得天下后,必然要分封功臣。他认为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有人提出异议,说萧何连前线都没有上过,怎么能是夺取天下的首功呢?关内侯鄂千秋却站出来大声说,是萧何确保了前线大军的后勤供应,才能使夺天下之战能够进行下去并且取得胜利,理当为“万世之功”“当第一”。[15]刘邦不仅坚持萧何“功最盛”,还力排众议,赐萧何带剑上殿,入朝不趋;封萧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食邑。[16]在萧何的功勋中,李冰创建的都江堰和成都平原贡献巨大。

总之,刘邦之所以能够在楚汉之争中最后战胜貌似强大的项羽,完成统一,建立汉朝,是因为有李冰之后的蜀地、都江堰、成都平原的充分支援,所以,司马迁在《六国年表》中评论说:“汉之兴自蜀汉。”[17]

当时及以后的学者,都看到了李冰之后的蜀地帮助刘邦重新统一中国,所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18]而这却是因为李冰惠泽的流被。

四、李冰开创的富饶的蜀地

是维护国家统一最重要的后方基地

因为李冰修建都江堰,蜀地成为秦统一全国大战略的后方基地。刘邦继秦的统一之后,再次完成全国统一。刘邦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李冰之后的蜀地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人力。所以,西汉开国后,蜀地受到重视,经济、文化、教育都有大的发展,最终取代关中成为天府之国。《汉书·食货志下》:“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19]即是说,成都已经是当时全国的“五都”之一,是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一个地区。正是因为有这样雄厚的经济文化作为铺垫,成都平原在后来的历史上多次成为国家统一的关键区域。

三国时期,主持蜀汉国军政要务的丞相诸葛亮深知都江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据《水经注·江水》记载,他派兵丁1200人守护都江堰,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20]南中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诸葛亮十分重视这一地区的稳定和开发。他运用“攻心”的方法,使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的首领心悦诚服归顺蜀汉,从而大大改善了民族关系,有利于国家统一。诸葛亮还委派少数民族地区的首领管理南中。诸葛亮在南中修筑道路,推广牛耕、铁器、织锦技术,使南中地区得到较好的开发,最终使南中地区成为蜀汉的大后方。

诸葛亮为北定中原,统一中国,五次举兵北伐。遗憾的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却未能成功。但是,他那崇高的人格,勇于献身的精神,以及他那杰出的智慧和才能,却永远使人怀念。另一方面,诸葛亮以李冰惠泽的蜀地为基地去追求统一,尽管由于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原因没能够完成,但是,蜀地人民出兵出粮支持诸葛亮的举措,则是必须肯定的。

司马炎建立的晋王朝对巴蜀之地的战略地位很重视,认为可以顺江而下攻击吴国,完成统一。《晋书·武帝纪》载: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益州刺史“王濬以舟师至于建邺之石头。孙皓大惧,面缚舆榇,降于军门”[21]。在这次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巴蜀人民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

此后,中国有许多次的统一之战,都是在践行李冰修建都江堰的主要构想——运送军队、军事物资到长江,从夔门顺江而下——这个秦帝国制定的统一战略。例如:

隋文帝杨坚为实现全国统一而伐陈。公元589年,八路大军在杨坚命令下齐出,行军元帅杨素率舟师从永安下三峡。陈将戚昕据险拦阻,杨素令士兵乘夜色“衔枚而下”,同时派步兵从南岸攻戚昕别栅,令甲骑奔袭白沙,大败戚昕。杨素率军乘势顺流而下至汉口,两湖遂平。次年,隋军攻入建康,结束了分裂、动荡已久的割据状况,全国又重新实现了统一。

公元621年,唐王朝欲灭后梁完成全国统一。李靖统军自夔州顺流东下,连克荆门、宜都,进至彝陵(今宜昌)。萧铣之军被李靖大破后,困于江陵,内外阻隔,萧铣只好投降李靖。南方州县得知萧铣投降,遂望风归顺,全国又归于统一。

……

尤其是,在近代的抗日战争那场全民族大抗战中,国家正是依靠天府之国这个大后方,以重庆代替南京,发挥着首都的作用,让整个西南地区成了支援抗戰的大后方。中国不仅有了一块指挥和支援前线的土地,最重要的是,只要这块土地存在,那就标志着中国没有灭亡,并拥有恢复国土的希望。大后方除安置国民政府和各类行政机关之外,仅四川就接纳了700多家工矿企业,10000多名工人,48所高校,保留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命脉。作为后方的四川人民,为这场反抗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之战,做出了非常大的牺牲和贡献:到抗战胜利之时,四川出兵占中国抗战军队五分之一,达350万人,伤亡64万人;总数达300万人以上的民工参加了抗战的后勤工作;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出自四川,达8000万石以上的粮食。为抗战的正面战场的需要,可以说耗尽了四川人民的血肉。四川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中共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抗战胜利之后的1945年10月8日,专门发表了《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

而四川之所以能够书写维护国家统一与发展的大量伟绩,首先就是因为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溉浸”以及“行舟”之功啊!

注释:

[1](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196页。

[2][4][7][9][10][13]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之《蜀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页,第126页,第128页,第132页,第133页,第141页。

[3]《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载《战国策·秦策一》,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5][6](汉)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48页,第152页。

[8]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之《巴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11]《风俗通义》佚文,见于《四库全书》之《北堂书钞》。转引自《都江堰文献集成·历史文献卷》,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13页。

[12](汉)班固:《汉书》卷三十九《萧何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554页。

[14](汉)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12页。

[15](汉)班固:《汉书》卷三十九《萧何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556页。

[16]据《史记》卷五十三《萧丞相世家》,第1612—1613页,《汉书》卷三十九《萧何传》,第1555—1556页。

[17](汉)司马迁:《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37页。

[18](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78页。

[19](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下》,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86页。

[20]转引自《都江堰文献集成·历史文献卷》,第31页。

[21](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武帝纪》,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7页。

作者单位:航空工业成飞离退休管理中心

猜你喜欢
成都平原李冰都江堰
李冰湜作品
拜水都江堰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近十年成都平原经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Time-Consistent Investment and Reinsurance Problems for Mean-Variance Insurers with Default Risk Under Variance Premium Principle
基于因子分析的成都平原地区大气污染压力评估
2017 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将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千古奇观——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