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研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

2016-04-05 05:12
四川农业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龙头企业农户农产品

陈 钰

(四川省井研县农业局,四川 井研 613100)



井研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

陈钰

(四川省井研县农业局,四川 井研 613100)

井研县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本文从井研县现代农业重点县产业体系构建实践、成效、机制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实践;成效;机制;探索;启示

井研县立足县情,突出农业产业发展,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县”,坚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农村改革,采取“政策启动,党政推动,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1 实践

1.1积极申报基地,提升产业发展

基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井研县积极申报创建各种基地县,于2008年建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推进基地县,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特色、生态、安全农产品提供保障,为创建国家级农产品企业打下良好基础。为发展规模经营,创办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产品基地,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原材料,搭建起现代生产要素,推进规模化集约经营的发展。

1.2强化基地建设,创新发展模式

生产经营主体是农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井研县在鼓励和引导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创办农产品的同时,重点扶持和培育带动能力强、研发能力强、市场营销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成功创办了蓝雁、哈哥、林翔、华象等企业,着力打造畜牧、家兔、林竹、蚕桑、大米等生产基地。以企业、基地、种养大户、农产品经销户为核心,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专业协会,着力构建“专业协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了“龙头牵农户,市场带农户,协会帮农户”的格局。目前,全县已发展农民专合社307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个,省级示范社9个,家庭农场191户,规模养殖场650个。

1.3狠抓科技创新,推进技术配套

科技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要素。我县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化的科技创新推广机制,增强了特色产业的技术配套能力。首先健全农业科技体系。搞好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和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和建设;其次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建立高效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对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紧迫问题进行攻关,建设柑橘、蔬菜、生猪三大园区。一大批特色农业技术得到创新,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5%以上;第三抓好科技服务和应用。实施专项工程,引进培育高抗、优质、专用品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每年培训农民14万多人次。

1.4全面创建品牌,推进整体效益

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是产品质量,而品牌及品牌文化则是引领产业的灵魂和旗帜。井研县深入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化生产为主导,以品牌经营为方向,打造支撑特色农业的质量保障体系。一是推标准。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主要农产品都按无公害标准组织生产。二是育品牌。鼓励农产品企业、合作社和大户注册商标,实行品牌经营。积极申报国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有26个产品分别获得产品标志。三是创名牌。将品牌融入市场,将品牌融入产品,以品牌促进产业提升,先后注册了“蓝雁”、“团山”、“林翔”、“哈哥”等商标,“蓝雁”和“哈哥”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大品牌效应,提升了产品形象。

1.5完善营销体系,建立销售网络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导向和瓶颈。井研县围绕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农产品物流,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一是注重市场建设。围绕主要农产品产地、加工企业集聚区,建设科技园区,逐步引导特色产业化、区域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快市场升级换代。二是注重销售网络建设。在全国大中城市、超市建立销售网点,销售网络向全国不断延伸。三是注重产品促销。每年组织龙头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省博览会和农产品推介会等;组织出口企业参加广交会,直接与外商交流和推介,产品出口销路进一步拓宽。

1.6政策启动扶持,推进配套管理

创建农产品企业是一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过程。井研县明确农业发展方向,认真履行职责,着力建设保障农业发展的工作体系,形成了政府管理和市场运作的良性互动。一是规划引导。井研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突出位置,紧紧“咬住”几个特色产业,不断加以培育。并制定了主导农业特色产业区域布局、科技园区建设规划,明确主导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和名牌建设四大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二是政策扶持。每年出台扶持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意见,实行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用电、用地优惠等,为创建农产品企业创造有利条件。三是执法保障。抓好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和标识的监管力度,打击违法行为,维护生产经营秩序。四是管理服务。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成立由县政府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认真落实职能分工,严格考核,有利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2 成效

2.1创建现代农业重点县

建成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建成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推进基地县;建成现代林竹产业基地1.58万hm2,实现林业产值23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1696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8.1%,绿化覆盖率52.7%。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四川省现代农业示范县,指定为四川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为农业提质增效提供发展平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开创“ 三农”工作新局面。2015年“ 三农”工作取得四川省“ 三农”工作先进县的称号。

2.2创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坚持服务三农、助农增收发展粮油、生猪、家兔、柑橘、蚕桑、林竹等,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家,市级20家,做强农业产业链。

2.3农民增收明显

全县农民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取得人平增收260元,其中:哈哥兔农户户均收入12500元,纯收入5100元,人平增收150元。解决7000农民务工,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加速了城乡经济发展。

2.4企业效益显著

蓝雁全年经营屠宰加工生猪92万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出口创汇850万美元。哈哥生产商品兔550万只,出口创汇120万美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5社会效益

蓝雁年饲养优质良种母猪6000头,年扩繁母猪6万头,优质商品仔猪20万头生产规模,带动乐山市及周边地区几十万农户生产。哈哥建成12个CIQ出口基地,年出栏商品兔550万只,带动我县及周边5市16县10多万户农户发展养兔增收。

3 机制

3.1质量增收机制

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对产前、产中、产后环节,鼓励农户和龙头企业双方共同投入,逐步形成以产权要素联接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农户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生产,龙头企业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实行优质优价的原则竞价收购,从而保证农户按质论价,增产增收。

3.2价格引导机制

蓝雁、哈哥、华象等龙头企业,根据市场行情,定期向社会公布企业收购生猪、家兔、林竹、蚕茧等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并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实行竞价收购,特别是在出口订单减少的情况下,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坚持扩大国内市场和储备生产一起抓,全方位、多渠道扩展市场,以高于市场价10%~20%价格大量收购农产品,保证农民增收和企业稳定。

3.3利益分配机制

鼓励龙头企业实行多形式、多环节的分配,让利、返利的分配机制,逐步建立以按农户交易量返还的分配机制。哈哥兔业将企业加工增值部分对农户进行“二次返利”,让农户享受到农产品加工、仓储和销售等环节的利润,几年来共计返利分红156.5万元,养兔会员户均115元。

3.4风险保障机制

规范“订单农业”,保证农产品市场。龙头企业与基地村和重点户签订订单合同,由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全程服务,农户按照合同定向生产,并向龙头企业交售农产品,全县签订订单合同10万份,合同价值6亿元,降低农户的市场风险,维护农户利益,龙头企业完善风险积累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

3.5金融服务机制

搭建融资平台,为龙头企业发展和农户营造更为宽松的金融环境,一是积极开展龙头企业担保贷款。由龙头企业出资,组建担保基金,为1280户重专户落实担保贷款8800多万元,解决了制约重专户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二是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共发放贷款78笔,金额10525万元;涉及流转土地面积1799.33hm2,撬动业主投入1.6亿元;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泉活水,促进我县优势特色产业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3.6科技进步机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和经营,积极开展院县、校企合作,促进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签订合作协议10份,建立博士后工作站1个,促进科技快速转化和应用,获得市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专利28项,形成“种(养)殖—服务—加工—营销—出口”集约化产业链,走上了一条丘区农业县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4 探索

4.1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问题

我县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除蓝雁、哈哥、华象、林翔等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带动力和竞争力外,其他企业自身规模小,带动能力比较弱。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资金积累慢、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很难形成产品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因此,政府应充分认识到龙头企业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上的重要作用,通过各项政策措施和有效的服务,促进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增强自身实力和带动力。

4.2风险保障机制问题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由于农业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并存,农业保险及品种不够完善,绝大多数企业未提取风险保障金,一旦农产品价格、销路出现问题或出现如非典、禽流感这样的疫情风险,企业自身无法抵御。虽有部分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对农户实行了多形式的分红和返利,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采取何种分配方式、如何分配,还没有明确规定。二次返利的比例,一般是企业说了算,没有进行较为科学的成本核算,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同时,目前的二次返利,对农户体现了“利益均沾”,如有风险却是“企业独担”。为此,需要抓紧探索研究怎样在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真正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4.3订单农业履约问题

由于目前部分农民法律意识、诚信意识还不强,虽然与企业签了订单,但如果出现价格波动,特别是外来收购者扰乱市场,部分农民就只顾眼前利益而毁约,使订单农业的另一方既蒙受过去开展各项服务的损失,又蒙受当前经营利益的损失,使企业经营计划和分配返利计划难以实施。为此,一方面要规范整顿市场,另一方面要规范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各类合同,监督合同的执行,提高履约率。

4.4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问题

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够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不够高,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不够强,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体制性、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导致深加工产业产量不高,品种也不多,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效益、农民增收提高缓慢。因此,要加大投入,引进先进设备的新工艺、新技术,强化市场调研,细分市场,用现代工业的理论、方式和方法指导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农产品开发及深加工能力,开拓国外国内市场。

5 启示

5.1明确产业定位,助农增产增收

当前,农产品市场总体供求平衡,竞争激烈,结构调整进入“爬坡期”,农业定位需要认真把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安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预示着农业发展新的方向。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主线,着力挖掘农民家庭经营增收潜力,着力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拓宽农民财产性增收途径;坚持“以我为主、种养平衡、科技领先、机制灵活、生态高效、循环发展”,打好自己的“特色牌”,积极开拓特色农产品新的市场领域和空间,推进产业持续扩张。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坚持存量优先和增量调整,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业组织化。

5.2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经营农业,做大做强产业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推行现代管理,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机连接的综合性农业。在寻求产业成长的过程中,根据现代农业的要求,着力推进基地、科技、质量、市场和管理的全方位配套,使特色产业在扩张中完善,在完善中提升,在提升中做强,孕育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内在动力。因此,按照“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多渠引水、一池蓄储,优化结构、集中投入,部门协同、各负其责,上下联动、全面推进”原则,培育壮大农产品企业,必须超越传统农业的概念,超越单纯的农作物面积增减、农产品产出多少的范畴,全面考虑生产、技术、加工、流通等领域,以及各类参与者的利益关系,整合资源因素和生产要素,不仅要追求短期的利益最大化,而且要实现长期的竞争力的最大化;不仅要实现某个环节的效率优化,更要在整体体系上实现全方位优化,才能构建农业的产业优势。

5.3农业发展承载着生态和社会功能,需要加大对农业扶持的力度

农业具有生产食品、提供原料、保护生态、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社会稳定等功能,是基础产业,具有很强的经济外溢性。但农业又是弱质产业,特别是在目前普遍小规模经营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水平不高,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农业地区财政状况总体不佳,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科学安排生产力布局,充分认识农业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把扶持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既为大中城市提供优质农产品,又为生态环境改善,统筹区域发展作出贡献。

5.4合理协调农产品企业与农民专合组织的关系,重视农民增收的能力建设

对传统农业区县,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农民收入不高,且来自农业的份额大。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农民收入的增加要依赖于自身在农业领域投入的增加,涉足处于相对高端的环节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门类,扩展增收新的空间。其次,农民原始积累少,难以满足农业发展大量的资金需求,必须引进外部资本,增加现代农业发展的外生变量。因此,要增加农民收入,既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业,更应支持农民通过专合组织建设农业,引导农民在劳动投入的同时,增加对特色农业的资金、技术等要素投入,帮助农民不仅通过劳动获利,还通过投资、创新获取更多收益,使农民在农业发展水平提高的同时,就业门路有所拓展,收入来源得到切实保障。

5.5稳步发展第一产业,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第一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要抓住“现代农业示范县”的契机,千方百计破瓶颈,心无旁鹜抓发展,真情实意谋民生。要实现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的发展;实现思想观念上的新引领、方法路径上的新突破、工作职能上的新转变和作风面貌上的新气象,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绿色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增强农业的综合发展的能力,努力开创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2016-7-12

陈钰,男,高级农艺师。从事领域:自然科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E-mail:jykj3198@163.com。

猜你喜欢
龙头企业农户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2016年湖南省新认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