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2016-04-06 04:37冉少伟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观念历史教学新课改

冉少伟

摘要:随着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作为历史教师也要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所谓新课程就是指一种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也就是说这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新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296-01

随着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作为历史教师也要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所谓新课程就是指一种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也就是说这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传统的观念已把教师的职责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它内含着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在培养目标上,它指向的是"学"而不是"做",它缺乏着一种创新意识,在深化教育的今天,这种观念已越来越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悖了。在实施新型教育中,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行为进行授课活动的教师们将面临着时代发展的严峻挑战,所以对过去的常规的课程进行深刻的变革的新课程出现了。那么,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面对这次教学改革的洗礼,走进新课程呢?

1.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前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按照一般的传统理解,课程内容规定了"教什么",教学活动则主要解决"怎样教",两者楚河汉界壁垒分明。多年来教师只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严格按照课程规定,亦步亦趋,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学生则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胜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拼命地在适应"课程要求"中挣扎,而学习效果则事倍功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人士开始对"教学大纲"所带来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最终要以"课程标准"来代替"教学大纲",这也就迫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脉搏。在"统"字模式下,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一是应该对众多的教学材料进行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更适合本学校学生学习和资源利用;二是教师不应再去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教师即要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对教科书,进行重新认识。三是教法上,教师不能再单一地讲授,而是要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对于教材,教师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学习的材料。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领域,可增删教科书,也可以增补课外知识,以补充教材内容,同时也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内容和方法上有所改进。总之,此次课改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那就是要变"以传授知识为核心"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变"教师本位"为"学生本位";变"权威的传授者"为"平等中的首席者",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

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1 创设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认为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要让学生接受我,自然而然就接受了我的教学,并能主动的参与,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中学生已经形成较为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所以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觉得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把完成美术作业看成一项艰巨任务.教师应该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分子,和学生一起参与作品的完成和讨论,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情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把他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体现出来。

2.2 丰富教学内容。中学学生的课业重,课余时间有限.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学习兴趣高.要从课堂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历史等各方面的兴趣,就必须让精彩纷呈的历史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多开展实物写生和户外写生采风,同样对提高学生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其实,新教材中有许多的地方"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所以,我们不能象以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将课堂变为"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

3.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培养中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

3.1 角度创新。对历史教科书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绝对不能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应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去看待某一历史现象,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3.2 理论创新。如果我们的学生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那么这样的学生就是具有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因此,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是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结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

4.培养师范生拥有现代的教学理念与意识

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仅需要具有渊博的学科知识、广阔的学科研究背景和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常识,还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同传授历史知识一样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点。历史思维是从人的现实存在出发,实现人的自我理解,因而是一种自我反思性的思维方式。历史思维是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嗍。如何使其渗透、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好方式。

历史教师要确立当代教学意识,体现时代特征。如果在教学中单单从"历史"的视角、传统的遗产,着眼于"过去性"显然不够。"教育应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应遵循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历史知识目标的建构也必须体现史学研究的新动态,才能充分体现时代性特征。新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历史知识目标的建构除了以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基础外,也吸收借鉴了一些新的史学观点,像近年来兴起的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的影响,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性。三种史观都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若想对学生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教师的史学观念必须更新,要从全球的角度和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宏观把握教学。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出路在于改革,素质教育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只要广大历史教师在新课改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适合学生的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值、学有所用等方面找出素质教育,从而体现历史教学的特色性和时代性。

猜你喜欢
新观念历史教学新课改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企业财务管理新观念 开拓财务管理新思路
解放思想与全面深化改革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