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医家田宗汉及其《医寄伏阴论》述略*

2016-04-06 06:29张琳叶焦振廉
陕西中医 2016年8期
关键词:田氏刻本

张琳叶 焦振廉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西安 710003)



清末医家田宗汉及其《医寄伏阴论》述略*

张琳叶焦振廉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西安 710003)

摘要本文对田宗汉生平及《医寄伏阴论》成书、版本及内容予以介绍,并重点论述《医寄伏阴论》在中医“伏阴”病方面的贡献,认为该书虽然篇幅精简,但学术特色鲜明,以“伏阴”立论,理法方药一线贯穿,先立论而阐说,后辨证而用药,自成一体而补前贤之未备,对中医外感病学在“伏阴”病领域的缺略进行了有效补充与完善。

主题词中医文献学中医师 @田宗汉 @医寄伏阴论

田宗汉(1839-1906),字云槎,号瀛峤,汉川(今属湖北)人。清咸丰间贡生,幼时诵经史及百家言,通天星、地舆、奇门、兵家、医家之学,有志于功名,曾挟策游当路,所以评价说“田君者,盖志在医国,而不愿以术艺传也”[1]。《医寄伏阴论》邹莲舫序称田氏“少年提剑走四方,挟策谒当路,尝出奇计,以功获职舆图,要隘无不在指顾间”[1],则其于兵事多有所长,曾任职兵部职方司。但仕途不利,“三起三蹶”[2],终于不得不隐迹于医。田氏行医为业大约始于光绪九年,邹莲舫称他“癸未(清光绪九年,即1883年)归里,寄于医,数年来析微芒,决生死,罔不灵验”[1]。虽然只是“寄于医”[1],却能“析微芒,决生死”[1],可见其人精于医,而名其书为“医寄”,又表现出其人不甘于医。所撰《医寄》若干种,《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有《医寄伏阴论》《医寄痰饮治效方》[3]。后者二卷,今存清光绪汉川田氏刻本及抄本。另有《医寄温热审治》,稿成未刊,见邹莲舫序。此外,田氏家于汉江,留心其利弊,著有《汉水源委考》、《湖北汉水全图》。

1《医寄伏阴论》成书与版本《医寄伏阴论》二卷,成书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书成后田氏作了自序,并于当年请邹莲舫、卢肃卿作序,则其书完成于当年可以确定。清同治九年(1870),当地多先利后呕厥逆转筋之病,医者按霍乱治疗无效,田氏认为“霍乱初起,心腹绞痛,呕吐而利,此则先利后呕,并无腹痛,其非霍乱,已有明征。因默揣本年春霖坏麦,夏日衣绵,决其为沉阴内伏,晚发为患,此症当作伏阴治”[4],于是“略仿其法,试之辄效,随笔记录,至光绪乙酉,阅十六年矣。复历验四次,遂编校成本,命曰《伏阴论》”[4],可见其书自同治九年(庚午)至光绪十一年(乙酉)为资料收集、思考与实践的过程,凡十五年,而自光绪十一年(乙酉)至光绪十四年(戊子)为编校成书过程,凡三年。

《医寄伏阴论》刊行于清光绪十七年,即田氏自刻本,此本前有邹莲舫、卢肃卿、关棠、黄良煇、黄世崇五人的他序,书后有周宗槐作的跋,其中最晚者为黄世崇作于光绪十七年春的序文,则其书之刊行当在该年,是为初刻本。光绪三十三年(1907)丁未,江宁府署重刊,为铅印本,江宁知府许星璧作序,是为重刻本。民国间曹炳章将《伏阴论》辑入《中国医学大成》,有许星璧序,其所据应为重刊本,另有《伏阴论提要》,是为《中国医学大成》本。裘庆元将之辑入《珍本医书集成》,无许星璧序,其所据或是光绪初刻本,另有《医寄伏阴论提要》。

2《医寄伏阴论》主要内容《医寄伏阴论》二卷,卷上列时行伏阴总说、伏阴霍乱辨、原病(七条)、变症(十九条)、死候(十三条),卷下列禁令(十条)、瘥后(七条)、伤寒阴病比类、金匮阴病比类、伤寒霍乱比类、舌鉴。

时行伏阴总说、伏阴霍乱辨主要对伏阴之病进行界定,并与霍乱进行鉴别:第一,“伏阴”系春夏阳气开张之际,雨淫湿盛,致阳微寒生,寒湿相搏,结成阴霾之气,上客于肺,中客于脾,下客于肾,如不即病,则邪伏孙络,至夏秋时从阴而化,清浊升降失常,三焦表里营卫气血皆为所阻,于是诸症丛生,成伏阴之病;第二,“伏阴”之症有类霍乱,但与霍乱不同,霍乱心腹绞痛,呕利并作,伏阴则先利后呕,并无腹痛。

“原病”与“变症”仿《伤寒论》文体,以条文形式对伏阴病的常候与变症进行论述,如原病第一条“伏阴之为病,先利而后呕,脉微欲绝,甚则脉伏”[5],述伏阴脉证;原病第二条“伏阴病,胸中不乐,头微眩,四末微麻,小便不通,下利清水,嗢嗢欲呕者,苏砂平胃散主之”[5],述伏阴证治并方。条文下有详解,方下又有方解。“死候”诸条则列伏阴不治之候,如“伏阴病,朝发暮死者,其症肢厥而躁,爪甲紫黑,神识不清也”[5]。

“禁令”列伏阴治疗之禁忌,如“伏阴病,禁与清凉苦寒,与之必死”,“伏阴病,转筋疼痛,神形已夺者,不可砭针”,条下亦有详解。“瘥后”述伏阴初愈之调理,如“伏阴病新瘥,不得瞑者,宜半夏汤”,“病后声颤无力,语不接续,或懒言,或语声轻微,无气以动者,均宜独参汤”,条下列半夏汤、桔梗半夏汤、异功散、胡米煎等方[6]。

伤寒阴病比类、金匮阴病比类、伤寒霍乱比类则以《医宗金鉴》相关内容为主,兼采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等书,以印证“伏阴”病机证治,其中伤寒阴病比类、伤寒霍乱比类皆来自《医宗金鉴》,金匮阴病比类除《医宗金鉴》外,又有采自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者4条,喻嘉言《医门法律》者2条。

“舌鉴”共25式,计初病二式,易治四式,可治五式,危候七式,死症七式,绘舌图25幅,每图下有简说其诊治意义,如“初病·满灰白滑苔”[6],为“伏阴发端膜原,多见此舌,宜用温通”[6];“危候·光亮无苔”[6],为“气液两竭,宜炙甘草汤,中虚亦有此舌,宜补中”[6]。

3《医寄伏阴论》学术特色《医寄伏阴论》篇幅精简,但学术特色鲜明,其书以“伏阴”立论,理法方药一线贯穿,为中国医学史之仅见。

“伏阴”一词出于《左传》。《左传·昭公四年》载是年春天“大雨雹”,大夫季武子问申丰“雹可御乎”,申丰答语中有“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句。“冬无愆阳,夏无伏阴”两句相应,谓冬日无过盛之阳,则夏季无潜藏之阴。西晋杜预注“愆阳”为冬温,“伏阴”为夏寒,正是此义。如此阴阳和谐,于是“雷出不震,无灾霜雹,疠疾不降,民不夭札”。可知“伏阴”属阴阳失和,但杜预注“伏阴”为“夏寒”,究未说明其“寒”何来[7]。《国语·周语下》载周灵王二十二年“谷、洛(二水名)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认为不可,认为夏禹治水,“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才使得“天无伏阴,地无散阳,水无沉气,火无灾燀,神无间行,民无淫心,时无逆数,物无害生”[8]。此处“伏阴”与《左传》之义略同,但指天地阴阳而言,与人体无涉。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有“夏月伏阴在内论”,认为“夏月经满,地气溢满,入经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气在肌肉,所以表实,表实者里必虚”,因此“世言夏月伏阴在内,此阴字有虚之义,若作阴冷看,其误甚矣”[9],系将“伏阴”当作一种因季节而出现的体质状态,与《左传》、《国语》之义皆不同。真正将“伏阴”作为致病因素的,当推田宗汉。田氏所称“伏阴”与《左传》、《国语》不同,亦与朱丹溪不同。田氏首先认定“阳气升于春,浮于夏,降于秋,沉于冬,是故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为四序之常候也。四序失则寒暑愆,非其时而有其气,则为异气”,嗣后称“春夏阳气开张之际,适值阴雨不止,雨淫湿盛,则阳气自微,而寒气自生,寒湿相搏,结成一团阴霾之气”,此“阴霾之气”若当时致病,即是“寒湿”,若不即病而伏于孙络,则为“伏阴”之邪。“伏阴”之邪至夏秋从阴而化,发于膜原,壅遏气机,致使三焦表里营卫气血皆为所阻,则发为“伏阴”之病[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为“伏气”致病说之流觞,而将外感病分为“伏气”与“新感”两类,则始于宋代郭雍。明清时期温病各家竞起,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主论温热伏气,于阴寒伏气少有论及,而王孟英亦称“夏令发泄,所以伏暑之证多于伏寒也”,可知“伏阴”长期少有研究,更无体系可言。田氏认为“伏阴病,本寒湿阴邪伏藏肺脾肾三经孙络而晚发也”,鉴于前代鲜有论述,于是在《医寄伏阴论》中先立论而阐说,后辨证而用药,自成一体而补前贤之未备,既不背古训而又确有卓见,对中医外感病学在“伏阴”病领域的缺略进行了有效补充与完善。

在诊断方面,田氏注意“伏阴”与霍乱、伤寒阴病、金匮阴病的鉴别,对《医宗金鉴》有关内容进行梳理摘录,成伤寒阴病比类、金匮阴病比类、伤寒霍乱比类三篇,虽以述为主,却对“伏阴”证治意义重大。“舌鉴”部分图文相彰,对“伏阴”诊断有重要价值。

在治疗方面,田氏用方简练,且以“法”统“方”。书中“原病”用苏砂平胃散、附子理中汤、通脉四逆汤、汤熨法等4方,“变症”用养胃汤、半夏橘皮汤、橘皮汤、代赭旋覆汤、橘皮竹茹汤等17方,并将“方”与“法”关联,赋予每一首“方”以“法”的规范,如苏砂平胃散为温中通阳法,附子理中汤为复阳消阴法,通脉四逆汤为甘热回阳法,橘皮竹茹汤为清补止呃法,丁香柿蒂汤为温中降逆法,正阳丹为辟阴正阳法等。此种关联加强了“法”对“方”的指导和规范,可保障临床治疗的规范以及用药的效果。

4小结田宗汉,清末医家,精究“伏阴”理论及临床证治,著《医寄伏阴论》,对“伏阴”的病因、病机、诊治、方药进行了系统论述,并注意与霍乱等病的鉴别,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完善了中医“伏阴”病理论,丰富了中医疾病学说。

参考文献

[1]田宗汉.医寄伏阴论·邹莲芳序[M]. 1891,田氏自刻本.

[2]田宗汉.医寄伏阴论·卢肃卿序[M]. 1891,田氏自刻本.

[3]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243.

[4]田宗汉.医寄伏阴论·自序[M]. 1891,田氏自刻本.

[5]田宗汉.医寄伏阴论·卷上[M]. 1891,田氏自刻本.

[6]田宗汉.医寄伏阴论·卷下[M]. 1891,田氏自刻本.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1248.

[8]左丘明.国语[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37.

[9]朱丹溪.格致余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9.

(收稿2016-04-02;修回2016-04-20)

【中图分类号】R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8.069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SXGJ201207)

猜你喜欢
田氏刻本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非遗技艺田氏“蜂蜜‘分摇法’”
饰演昆剧《蝴蝶梦·说亲回话》中田氏一角的感悟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
关于贵州岑孔县木召古城的再认识:兼论思州田氏土司治所之变迁
记清刻本《潄石山房律赋》《诗抄》的买得
动脉内轴流泵的动物体内实验-“田氏”手术植入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