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方:“东方文艺复兴”的苦旅者

2016-04-06 03:47
艺术品鉴证.中国艺术金融 2016年2期
关键词:艺术史特约记者艺术家

文/特约记者 朱 丽

丁方:“东方文艺复兴”的苦旅者

文/特约记者 朱 丽

艺术家简介

丁方,生于1956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意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荣誉院士,意大利达芬奇理想博物馆名誉研究员,意大利安布罗斯学院研究员,国家课题《佛教艺术图像学研究》首席专家。迄今参加、举办展览150多次,其中包括国际和国内的重要展览并多次获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丁方以其独具穿透力的绘画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艺术家,在美术史中被誉为“85美术新潮”的代表人物。长期以来丁方坚持自己学者型艺术家的道路,他的研究渗透着对艺术精神的判断和思考,他的绘画既是传统艺术范式的解构者,又是新的艺术形式的建构者。丁方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研究使他走出了民族性艺术和现代性艺术的局限,为中国油画艺术的未来走向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借鉴。在丁方的“文艺复兴在东方”大型展览即将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之际,本刊特约记者对丁院长进行了采访。

耸立的赞歌

特约记者:丁院长您好,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即享誉画坛,您的画风影响了很多人,当时美院的很多人都在模仿您的创作,而您却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特的创作之路,不断超越自己,请问您是如何思考艺术家的坚持的?

长风颂歌千里

丁方:追求超越本是人类的基因、秉性,但人也有惰性,也容易被眼前的“花花世界”蒙蔽,如何抵制负面的影响,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精神理念,理念决定行为。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勇攀人类文明高峰的精神力量促使我在艺术之路上精益求精,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已经给我们树立了楷模,例如米开朗基罗即是在“新柏拉图主义”的理念之下成就了自己的艺术追求。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艺人或者艺术传承者对技艺的坚持和精益求精,我觉得这是对我们“手艺人”一个很重要的提醒和方向指导。

特约记者:我们注意到,在您的作品中山峰的形象具有独特的风貌,您能谈谈你的这种创作主题和理念吗?

丁方:的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的创作主题从西北风景逐步开始向山峰转变,画面中的具体性和指向性模糊起来,山的精神特质和象征性逐步在加强。我在行走了很多地方,尤其是世界各地文明遗址后获得了非常重要的体会。大地丰富的语言体系促使我在对绘画创作有了更加深刻地思考。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行走”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作品中蕴含的是多年的“行走”中我对山体的理解。

特约记者:您的风景创作与您的“行走”是怎样的关系?

丁方:我所说的“行走”是要在大山大水之间跋涉,而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旅游、采风,是要在充分的学术准备后去切身体验身体与大地的“抚擦”,感受地理和地质的历史文化沧桑,从而积蓄绘画创作力量。通常,我在外面的写生都是素描,以最简易的工具最直接地捕捉感受,之后再通过对素描的整理和思绪的凝练创作大幅的作品,这时所呈现的画面很容易超越现场的写生,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图和精神内涵。

特约记者:在您的作品中,我们注意到画面的肌理效果很强,请您谈一下您在绘画材料和表现方面的想法?

丁方:材料是绘画艺术思想的重要载体。美术历史上尤其是古代的绘画大师都对材料和技法异 常重视,凡·爱克、韦登、弗朗西斯卡、达·芬奇,包括中世纪时期的宗教画家等,如果没有这些古代大师对材料的关注和研究又岂能出现绘画技法的演进?

我的风景严格的说是山水,使用了多种媒介材料,水性材料和油性材料并用,堆积、打磨、罩染和刮沥等不断反复,每幅作品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调整,甚至十几年前的作品我还会拿出来进行加工、处理,直到满意为止,所以画面所呈现的浑厚和变化是带有“光”的印迹的。

特约记者:2015中国嘉德秋拍,您的作品《悼歌》拍出1150万的高价,您是如何理解艺术市场和艺术成就的关系的呢?

丁方:从长远来说,我认为艺术市场和艺术成就是可以互成对照关系的,这方面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艺术经典的拍卖中寻找到参考,但短期内则不好轻下定论,其中的缘由也不需要我明说。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获得回报并无问题,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艺术家应该专注于思考和创作,而不应该在市场方面关注太多。例如我的作品就由他人管理,我只专注于我的分内之事。

特约记者:丁院长,听说人大艺术学院已经将文艺复兴研究作为核心的学术发展方向,两年前您又筹建成立了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请问您是出于何种考虑做这些事呢?

丁方:把文艺复兴研究和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研究作为艺术学院将来发展的主要学术导向,这样能发挥人大作为研究型综合大学的优势。

文艺复兴研究院实际上是艺术学院2011年建立的“绘画材料与修复工作室”的升级版。多年来,我一直在从事绘画材料、保存修复与文艺复兴相关的研究,当时建立绘画材料与修复工作室主要是出于学院发展新的学科的考虑,后来发现我从南京大学培养的很多学生也在做文艺复兴方面的研究,加之工作室的发展壮大,学术资源和研究队伍都在不断扩充,就觉得工作室已经不能承载文艺复兴这么庞大的研究体系了,于是就向人大校方提出了申请,所幸领导高瞻远瞩,非常理解和认同我们所做的努力,文艺复兴研究院顺利获批。

高原风景

上升的灵魂

特约记者:研究院把文艺复兴研究的重点落在技术艺术史的研究,请您谈谈技术艺术史研究的目的?

丁方:“文艺复兴技术艺术史”是一个力图打通艺术、美学、史学、国学等各门类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它也可称为技术美学,是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创立的“东方文艺复兴学派”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技术艺术史研究的目的包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深入观察,可以揭示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隐藏的技术环节,更好地理解创作艺术作品的原初意图,积极整合传统艺术史的方法和材料技术研究,使得这两方面在相互补充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崭新的艺术品保存、修复、创化、大修复的体系。

特约记者:丁院长,您能介绍一下即将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文艺复兴在东方”展览吗?

丁方:首先,我要纠正一下,这次活动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展览活动,而是以“文艺复兴在东方”为主题的一次学术研讨,作品展是配合研讨会而设置的艺术现场。

“文艺复兴在东方”国际学术研讨暨艺术现场是一项具有延续性的学术活动,此次活动是我2015年7月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宫所举办的“文艺复兴在东方”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艺术现场的有机延续,作为“东方文艺复兴”学派学理构建的物证,以作品的形态验证“文艺复兴在东方”的学术理念。本次主题展览从创作内容来讲,包含三个板块:神圣山水、文艺复兴式肖像、世界著名博物馆大师经典作品的临摹创化与写生。

特约记者:好的,我们预祝您的此次活动圆满成功,最后再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猜你喜欢
艺术史特约记者艺术家
纸的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俄演习用核弹击退入侵者
韩国要造“迷你宙斯盾舰”
本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詹德斌
为了浮雕造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