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唐代文学家吴少微生平探微

2016-04-08 06:10吴熙祥
志苑 2016年1期
关键词:旧唐书晋阳歙县

·吴熙祥/文



新安唐代文学家吴少微生平探微

·吴熙祥/文

吴少微是新安乃至安徽首位进士。他与富嘉谟,是唐代武后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们擅长散文,形成了独特的个性特证,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誉为“吴富体”(亦称“富吴体”)。由于历史记载的差异,吴少微籍贯、登科年份、仕途经历都相互混淆,作为新安吴少微的后裔,笔者试图从历史典籍、吴氏宗谱、当地志书的不同记载来对比梳理,以供方家指正。

籍贯争议之论

吴少微,又名远,字仲芳,又字仲材,号遽谷。关于吴少微的籍贯,历史上一直有争议。《旧唐书》《新唐书》均称其为新安人,而与吴少微同时代的韩琬作《御史台记》,则云其为渤海人,《御史台记》约宋时散轶。宋代文献《太平广记》引自《御史台记》则云:“吴少微,东海人也。”“东海”是唐时的东海郡,则在今江苏灌云县、连云港市、东海县一带。

宋代歙人罗愿在其《新安志》卷六《先达·吴御史传》称:“吴御史少微,新安人,第进士。”传后作注称:“新旧《唐书》皆称少微,新安人。惟唐《御史台记》称少微渤海人。按《祥符图经》亦载少微于歙县人物中。今从之。”

此后,《唐诗纪事》《一统志》《南畿志》《郡县志》,《全唐诗》所附小传等,均记载吴少微新安人。

新安,即新安郡。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置,郡治始新县(今浙江省淳安县西)。辖境相当今浙江淳安县,安徽歙县、徽州区、屯溪区、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大部及石台县一部和江西婺源县地。隋开皇九年(589)废。吴少微时的新安郡(因唐朝的州、郡称谓多变,也称之为歙州),领歙县、黟、休宁三县,也就是今天歙县、徽州区、屯溪区、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大部及石台县一部。

那吴少微籍贯又具体在新安郡那个县呢?(清)许承尧《歙事闲谭》载:“《郡志辨证》云:吴少微,新旧《唐书》皆以为歙人,而唐《御史台记》,则以东海人。原注:《太平广记》所引。”言下之意,吴少微是歙县籍人。翻开《歙县志》《休宁县志》《光绪淳安县志》和《淳安县志》(1990年版),发现均有其传,均称是本县人,《浙江省人物志》亦称,“吴少微,唐新安(淳安)人”。《石台县志》(1991年版)在人物表,亦将其列入石台县籍。

民国10年(1921)《林田吴氏宗谱》载:“良,为歙令,因家焉。”吴良,是吴少微的爷爷。《林田吴氏宗谱·唐御史少微传》载:“少微,歙人。徙居休宁石舌山。”《歙县志》载:吴少微之父义方,“唐贞观十四年(640)讲学歙州,贞观二十三年其父良任歙县令,父子爱歙地形胜,遂家问政山。”“其母叶太夫人葬休宁龙源,少微因守墓又自黄墩徙休宁莲塘之东石叶山(亦称石舌山)。”家谱和方志互为印证,故吴少微歙县籍是准确的,说其是休宁籍也对。其他地方想必均为其后裔迁徙之地,肯定不能说是吴少微的籍贯。

及第年份之考

再就是,吴少微科举及第的年份和仕途经历。

《旧唐书·吴少微传》称其“举进士”,《太平广记》云:“少微,进士及第。”《唐诗纪事》亦云:“进士擢第。”说明吴少微进士及第是确凿的。不过对登榜的具体年份,上述典籍均未见记载。《光绪淳安县志》称是神龙年(705—707)进士。《休宁县志》称“长安元年(701年)进士”。《歙县志》给出两个自相矛盾的答案:“总章元年(668)进士”和“长安元年(701),少微举进士”。《黄山旅游文化大辞典》称其“701年中进士”。

要弄清吴少微何时登榜进士,可从其仕途经历来印证。

从《旧唐书·吴少微传》“少微亦举进士,累授晋阳尉”之句中不难发现,其考中进士后,发迹之地在山西。故《山西通志》对他多有记载。《山西通志》卷74提到了吴少微嗣圣末晋阳尉的事迹:“吴少微,嗣圣末晋阳尉。”嗣圣末晋阳尉,约为690年至698年。按照唐代用人制度,考中进士,只是有了做官的资格,还要经吏部“选试”,选试合格,才能授予相应品级的官职。另外,进士还有个“守选”的问题,就是等待分配工作,并不是选试合格,就可以马上授官,而是要等候约三年的时间才能分配到官职(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柳宗元21岁登第,正式授官时已25岁;韩愈25岁登第,正式授官时已35岁。虽然他们身处唐中期,晚于少微,但可见唐朝“守选”之一斑。

那么,唐时进士及第能授多大的官?《旧唐书》载:“进士甲第为从九品上,乙第为从九品下。”也就是说,中甲第者授从九品上的官,中乙第者授从九品下的官。“晋阳尉”,乃晋阳县尉,是县令的辅佐官,其职责是主管全县的治安。(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西》载:“所辖诸县,谓之畿县。……尉二人,正九品下。”(清)黄本骥《历代职官表》称:“唐之县尉,……品秩虽卑,然科第出身之士人初仕仍须由此而进。”也就是说,考中进士,授官即可授县尉。

由此可见,吴少微登进士榜应在此授职之前。

那会不会是《歙县志》给出的另一个答案——总章元年(668)进士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查此说法,源于吴健琴主编的《中国吴氏通书·少微公墓志铭》。总章元年和嗣圣末,两者相差22年至30年。唐早期,考中进士后,这么长时间未授职,绝无可能。

清雍正十三年(1735)休宁县《茗洲吴氏家典》明确其是嗣圣元年(684)进士,较为可信。

仕途经历之辩

学术界对吴少微仕途经历也颇有争议。

疑惑之一,《旧唐书·吴少微传》称吴少微“累授晋阳尉”,“累授”,说明吴少微晋阳尉前,还任过他职。这个问题,在《山西通志》中可找到答案。《山西通志》卷74称:“吴少微,嗣圣末晋阳尉。”卷87又称:“长安中官晋阳尉”。吴少微两次任晋阳尉约为690—698年,701—705年。第二次任职,多了个“官”字,说明尽管都是晋阳尉,品秩比第一次任职高。其间,他和富嘉谟等47人奉武后诏被抽调修《三教珠英》(全书一千三百卷),前后任职有据可考。

晋阳县,唐时属并州(今太原市)辖县,为并州治所所在地。因是大唐皇族发祥地,故并州之地成了唐之北京。唐在此设大都督府。武则天故里也在并州之境。故武则天当上皇帝第四年,即长寿元年(692),又于此置北都。唐时诸王多于此任职,宰相在临位前也多在北京为官作为过渡。可见,吴少微举进士后即授职晋阳尉,足以说明朝廷对他的器重。

与吴少微一同授职晋阳尉的还有富嘉谟。《山西通志》卷74载:“富嘉谟,嗣圣末晋阳尉。吴少微,嗣圣末晋阳尉。谷倚,嗣圣末太原主薄。”吴富体,就是因吴少微、富嘉谟二人而得名。北京三杰,即指吴少微、富嘉谟、谷倚(亦说尹元凯)三人。

值得说明的一点,《太平广记》卷235记载了他为太原尉的事迹:“少微进士及第累授晋阳、太原尉。”这在吴氏宗谱和其他文献典籍上,未见记载。

疑惑之二,宋人罗愿《新安志》称“吴御史少微”,《旧唐书》《新唐书》《唐诗纪事》等文献也有类似的记载,说明吴少微拜御史是准确的,但拜御史的时间表述不一。《休宁县志》称开元初年,即713年。《黄山旅游文化大辞典》载:“705年,吴少微升任右台监察御史。”《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则称“唐景云年间(710—711),曾被荐为左台监察御史。”《歙县志》载“后任左台监察御史”。在吴氏支谱中,亦有称开元五年(717)擢左台御史。以上表述,要么错误,要么模棱两可。

《旧唐书·吴少微传》载:“中兴初,调于吏部,侍郎韦嗣立称荐,拜右台监察御史。”中兴初,即神龙元年(705)。《唐代墓志汇编》大历〇六二有《唐朝散大夫守汝州长史上柱国安平县开国男赠卫尉少卿崔公墓志》:“初,安平公之薨也,以神龙元年十有一月廿四日,假葬于邙山,晋阳县尉吴少微、富嘉谟同为志曰:……”知神龙元年十一月廿四日,吴少微尚在晋阳尉任。《旧唐书·韦嗣立传》载:“岁余,征为太仆少卿,兼掌吏部选事。神龙二年,为相州刺史。”故吴少微拜监察御史当在神龙元年腊月,或韦嗣立出任相州刺史之前。以公元纪年,应均在706年。

生卒年份之定

吴少微生卒年,吴氏各支宗谱和地方文献记载各异。民国十年(1921)《林田吴氏宗谱·来历歌括》载:“我祖少微公,仕唐为御史。宏道元年生,大历四年逝。寿年八七春,‘三杰,首名士。元配朱夫人,二夫人程氏。合葬凤凰山,旧名石舌易。”宏道元年和大历四年,即公元683年和769年,《休宁县志》记载与此一致。《黄山旅游文化大辞典》和《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均称“少微(659—743)”。《歙县志》载“吴少微(636—720)”。《石台县志》载“吴少微(743年在世)”。谷倚《少微公墓志铭》载:少微卒年为“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即740年。

《增订注释全唐诗》卷八三称“吴少微(?—706)”。理由是吴少微的遗作《哭富嘉谟(并序)》载:富嘉谟死于“三月癸丑”。诗句有“遘此敦牂春”,“敦牂”指太岁星在午之年,此指神龙二年(706)丙午岁。也就是说,富嘉谟死于神龙二年三月十日。《旧唐书》载:“(富嘉谟)中兴初,为左台监察御史,卒。少微……时右台监察御史,卧病,闻嘉谟死,哭而赋诗,寻亦卒。”

《唐诗纪事》亦载:“少微与嘉谟齐名,并为御史。卧疾,闻其亡,号哭赋诗,其词莫不叹美。既而病亟,叹曰:‘生死人之大分,何恨焉?然官职十分,未作其一,乃至是耶!,慷慨而终。”

说明吴少微亦卒于神龙二年(706)。

这里涉及国史与家史(谱牒)记载不一致,以谁为准的问题。通常遵循的原则:以国史为准,谱系为辅。吴少微生卒年应表述为:?—706。

猜你喜欢
旧唐书晋阳歙县
晋阳胜景
徽港
“蝶”变晋阳里振翅而来
非遗“三展”走进晋阳里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古晋阳之歌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
歙县推广烟菜连作模式成效及做法
歙县乡镇林业站管理现状与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