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姿态

2016-04-08 19:11一考生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马寅初逆风顺风

○一考生

最美的姿态

○一考生

①柳,在柔风阵阵的时候,我们看到它纤柔的美;松,屹立于奇山怪石之间,我们看到了它苍劲的美;马,疾驰于湛蓝的天空之下,我们看到了奔腾的美。

②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姿态呢?是顺风下的娇羞,还是逆风中的刚毅?我很难为此下一个定论,但我想当一个事物以最真实的面容展现在我们面前时,该有的奔放和洒脱有了,该有的柔情似水也有了,矫揉造作与它毫不相干,那应该就是最美的姿态了吧。

③顺风之下的美,美得诗意。

④柳,顺风之姿成其柔美。风中轻摇,婀娜多姿。柳条洒脱,柳絮飘逸。托山为钵,剪水为衣,他是庄子。当大鹏图南,鲲栖天池,世俗并未忘记给他的人生加点料。妻亡,旁人皆以为是悲叹之事,庄子却道:“顺天意而行,何不乐?”于是,他顺天意,鼓盆而歌;得欢乐,曳尾于涂。(将原文中的段落进行了替换,换用了庄子的材料,这样与“柳”这一意象的内涵更为接近,便于形成类比,论证也更具表现力。)

⑤庄子,恰似那风中的一棵柳,智慧而洒脱。妻子的离世,于他,犹如“晴风吹柳絮”,给人以“长江风送客”般的诗意。他把最美的姿态留给世人。(比喻论证形象化、通俗化。)

⑥逆风之中的美,美得刚毅。

⑦松,逆风之姿成其遒劲。松柏扎根的是悬崖峭壁,成长的便是那风骨之美。如果说马寅初是松柏,那么他所面对的形势便是那悬崖峭壁。他推崇的《新人口论》,在当时不仅不被人赏识,反而遭其同事侧目,大家视他若敌寇;学子声讨他,与他不共戴天。但他依旧倔强,怀瑾握瑜,不愿随波逐流。他只为真理呐喊,不向权力让步。“固执”与坚守是他最美的姿态!(在马寅初的论据材料前面,适当地加上了“松”这一意象的形象性描述,使之与马寅初的论据形成类比。这样论证更加鲜明。)

⑧顺风不显真本事,逆风才见真性情。逆风之下屹立的生命,占足了整个世界的风光,是最美的一道风景。

⑨顺逆之中的美,刚柔相济。(增加的这一分论点,使得文章结构更完整、主题更鲜明。)

⑩登东皋仰天长啸,逆风之中见风骨之美;临清流觥筹赋诗,顺风之中显惬意之美。不同阶段,人生有不同的姿态美。(化用材料中陶渊明的诗句,将之重组成两种不同人生姿态的表述,以承接下文鲁迅这一论据材料。)

⑪鲁迅在面对敌人时严肃凌厉,怒发冲冠;面对妻子时却柔情似水,唤妻乖姑。鲁迅给了我们一个侠义柔肠形象的注解:逆风中的他,横眉冷对千夫指;顺风中的他,俯首甘为孺子牛。

⑫如同国画课的教授,我们应该知道什么姿态才是最适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之美的。其实最美的姿态也就蕴含在这一柳一松一牛一马一人当中,正可谓顺风也好,逆风也罢,我们都应还生活以美,以最美的姿态展现自己!(将原文中的第⑧段挪至此处,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材料中的几个意象,这样使文章又回归材料,起到照应前文的作用。)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如果能恰当地采用一些论证手法,不仅可以丰富文章的论证方法、强化文章的说理效果,还能使文章语言更精美、内涵更深刻。

1.比喻论证,美化语言

比喻论证,实际上就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挪用到了议论文中的一种拓展。文章因为比喻论证的使用,语言会显得越发地优美且富有画面感,如升格佳作中的第⑤段里的前两句。

2.类比论证,强化说理

类比论证的运用,会直观地提升论据的形象感与论证的说服力。如升格佳作中的第④⑦两个段落,分别从柳、松两个意象出发,去寻找与之相对应的论据材料,使两个意象与两则论据材料能形成较为严密的类比论证。当然,寻找的材料与前面既定的意象在本质上要有相似点,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3.对比论证,烘托主题

对比论证,把握较为轻松,因为只要抓住性质相反的两个事例就可以。如升格佳作中的第輥輯訛自然段。这一对比论证,不仅突出了鲁迅面对不同对象时的不同人生态度,展示了他的铮铮傲骨与似水柔情;而且使文章抽象的主题得以形象化,复杂的论证过程得以浅显化。

猜你喜欢
马寅初逆风顺风
“大同黄花”搭上公益直播“顺风车”
逆风的人
逆风中畅快凌乱的我们
爱情顺风车
蒋方舟:逆风成长
马寅初巧喻教子
马寅初三骂蒋介石
解放后,马寅初与周恩来的友谊
马寅初三骂蒋介石
梦不是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