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糖画艺术中蕴含的国画艺术特征

2016-04-08 20:44刘闻捷姜语锐
国画家 2016年4期
关键词:糖稀糖画笔触

刘闻捷 姜语锐

浅析糖画艺术中蕴含的国画艺术特征

刘闻捷 姜语锐

国画艺术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我国四大国粹之一。相对于国画艺术这种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糖画融合了多种民间艺术和技艺,是一种复合型的民俗文化艺术。从糖画艺术中表现出的视觉感染力和味觉享受,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浑然天成,它把我国传统的糖食文化、国画艺术、剪纸手法、书法笔触以及雕刻技艺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糖画艺术除了在视觉和味觉上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外,还会让人在心灵深处感触到其表现出的魅力。本文着重介绍的就是糖画艺术中蕴含的国画艺术特征。

一、糖画艺术的形成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糖画形成所需的物质生活条件、获取原料的途径、消费糖画的群体、糖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宗教祭祀对糖画发展的促进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使糖画能在中国古代产生并流传至今。明代思想家宋应星在其著作《天工开物·造兽糖》中详细记载了宋人把液体糖灌入各种造型的模具中,形成各种形态的固态糖,用作祭祀用品,这是有史料记载的糖画早期发展的雏形。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三卷“石蜜”条说:“以白砂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狮象之形者为飨糖,《后汉书》注所谓猊糖是也。”这种“飨糖”(猊糖)逐渐形成以平面或立体形态为特点的“糖画”。“糖画”既是一种糖食,又是一种糖艺术品。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著作《坚瓠补集》记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即用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祭品,铸造的人物“袍笏轩昂”,都是文臣武将,称为“糖丞相”。糖画最早起源于明朝的四川,之后传播到华夏各地,清朝时期达到鼎盛。现在,糖画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糖画制作的主要材料是“糖”,其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糖画艺术的特色。此外,融化糖稀所用的炉子、铜锅,盛糖稀并充当画笔的勺子,散热、作画用的大理石,压铸和支撑用的模子、木柄和竹签,构成了糖画创作的物质基础。糖稀在糖画艺人手指间通过倒、压、掂、顿等制作手法,变换出各种各样、活灵活现的糖画艺术作品。总结起来,糖画创作过程主要包括“刷油”“熬汤”“作画”和“铲画”四个部分。简单的制作四部曲,考验了糖画艺人的艺术功底。糖画艺人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不断的积累,才能感悟糖画的制作技巧,并将熟练的技巧与形象创作巧妙结合,把对中华文化神韵的体会融入糖画制作过程中,以此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才能创作出灵动逼真的糖画艺术作品。

二、糖画艺术创作中的国画艺术

糖画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中多种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的融合,这是其他传统文化无法企及的表现形式。从糖画艺术创作过程来看,糖作画,勺为笔,运笔如同国画艺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运笔走势都颇具自然之气,流畅悠扬,绘出的图案在薄厚之间给人一种国画的感受。糖稀在大理石上流淌开来,如同国画中颜料或墨的晕染,宁静安详之感油然而生。糖画图案的疏密虚实与国画意境中的虚实相生不谋而合。

糖画艺术最具特色的地方不仅体现在变化万千的糖画形象上,而且体现在创作过程中。整个糖画的制作过程,就是糖画中蕴含的国画艺术的体现过程。国画的主要材料是墨,加水调制成浓度不一的墨汁,用焦墨、干墨、湿墨、淡墨来表现浓淡相间的绘画艺术。糖画将这种绘画艺术转到了大理石上,把白糖混入一定比例的水和辅料,小火慢熬,化为糖浆后呈半透明琥珀色,方可以勺为“笔”,以大理石为画板作“画”,伴随着勺中糖稀的滑落,在大理石上流淌开来,形成疏密虚实的图案,似断非断的笔触将糖稀凝结成灵动的图案。糖稀成股流下,如同瀑布一般舒畅;糖稀成丝流下,如织布线条一样婉转。国画中,通过握笔的力度、掌握用笔技巧,实现对画笔的完美控制,来表现山水、人物、花鸟。而糖画中,糖稀随着手的高低快慢有节奏地游走,各种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戏剧神话人物等便以各种姿态呈现在石板上,糖画欲凝未凝之时粘竹签,待其凝固便可从石板上拿起,一幅带有糖味的画便形成了,观之若画,食之有味。从糖画的创作过程可以看出,这一传统文化的艺术性并不单单是其完成的灵动食玩,而是和国画艺术一样贯穿于整个创作的过程中。

国画的一贯表现手法是用线条来表现意境,而糖画之所以打动人,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外,还因其包含了人们美好情感的寄托,蕴含了中国博大的文化底蕴,同样用线条来表现古朴之境。看似简单的线条,实际上是一种必然与偶然的碰撞。糖画的创作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以糖稀作画,但实际上要求艺人具备很深的艺术功底,国画的笔触,疏密结合、虚实相间的线条交错,似断非断的形象结构处理都要恰到好处。糖画所体现的无穷意味、幽远意境是东方气韵美的展现,同时又带有浓厚喜庆的民间生活气息,欢乐、祥和、热闹、团圆、喜庆、富足、平安、吉祥,这是中国老百姓几千年来的生活追求,将人们所追求的美好、幸福、吉祥的祝福和愿望展现出来,寄托着人们的真诚情感,也因此赋予了糖画最动人的力量。

三、糖画艺术的国画美学

糖画艺术主要通过糖画的创作过程和创作作品呈现。通过观察糖画创作过程中的技艺和欣赏惟妙惟肖的糖画艺术作品,可以感受其中蕴含的国画美学思想,这主要包括“一气呵成”和“灵动跳跃”的笔触带来的活跃气韵、疏密结合和虚实相间的表现形式呈现出的对比之美、似断非断带来的国画意蕴。

“一气呵成”和“灵动跳跃”的笔触承载着糖画所蕴含的国画美学思想的核心。笔触运用所体现的气韵可以充分展现国画的韵味,而这种气韵是“一气呵成”的笔触所呈现的独特感受;又因其灵动、快慢间歇、似断非断的节奏感,赋予了其形象跳跃、生动、鲜活的生命感:这就是国画“气韵”的完美呈现。“气韵”一词由“气”和“韵”合成,气则重指天地生生之气,凡为艺者皆以气为重;韵则是形式中所蕴之音乐感。宋范温说:“韵者,美之极也。”“所谓气韵者,乃天地间之英华也。”诠释气韵生动的要义,在糖画艺术中表达的任何对象,都是“活”物。无论看起来是“活”的,还是不“活”的,都应该是“活”物。对一个艺术作品的形容,莫过于活灵活现。而这种境界,只有在技艺纯熟的艺人手中才能展现一二,所以“气韵”是对文化艺术作品的至高评价,是文化艺术作品富有生命力的源泉。精美的糖画艺术作品之所以能给人带来视觉享受,正是因为在糖画创作过程中再现了这种灵动“气韵”。

国画中疏密结合和虚实相间的表现形式也是糖画艺术的一大特色,其中体现的“虚实之美”是指虚实相间成为整体的境界,虚与实处皆成妙境。糖画创作过程不仅要考虑作画部分的完整性,还要考虑留白处的量要与作画部分相互衬托。灵动而充满美感的糖画艺术作品,糖稀的走线和大理石板的留白比例要控制得当,即“实”与“虚”恰到好处,空白的稀疏感、满中有缺的呼吸感,才使美妙的糖画艺术作品“密”中有“疏”,从而有空灵质感,这是疏密虚实相生的最好体现。缺少灵动感的糖画,也因其虚实之美处理不当,即便留有大量空白,也难有呼吸感,难以衬托糖画的美。

“似断非断”体现的意蕴考验糖画艺人对创作形象结构的理解,类似于国画的创作。“断”处的留白,才能突出“连”处的结构和形态。换句话说,“断”与“连”是相辅相成、相互衬托的。欲凸显出整个糖画的脉动走向,以及气韵灵动之感,就要把握住“似断非断”的技巧,因为它是整个糖画艺术创作的精髓。为了确保糖画艺术创作的完整性,需要在“断”与“连”处无缝连接,把握流动感和体积感。

糖画的“一气呵成”“灵动跳跃”的笔触所带来的灵动气韵、疏密结合和虚实相间的表现形式呈现出的对比之美、“似断非断”的技巧所带来的意蕴,是糖画艺术中蕴含的国画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静动结合,快慢节奏,断处呈现连接的灵动感。

1.仓诗建,靳桂芳,李昕蓓.民俗文化之糖画形成原因浅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06:131—133.

2.宋应星.天工开物[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

3.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

4.褚人获.坚瓠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叶郎,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6.仓诗建,曹莉蕊,靳桂芳.糖画艺术在喜庆用品包装中的应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4,10:57-58.

7.朱良志.曲院风荷[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8.薛魏.浅谈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J].芒种,2014,9:229—230.

猜你喜欢
糖稀糖画笔触
糖画
Sugar Painting 糖画
艺术之春
和糖稀
糖画
拥挤豆豆林
张德娜:以细腻笔触诠释自然之美
味道
梵高:笔触与激情
卖花米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