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现代化为统领,高水平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

2016-04-08 08:57朱卫国
江苏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育质量教育公平

朱卫国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育质量;教育公平;依法治教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2-0010-02

“十三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胜阶段。

一、确立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三大导向

战略导向。确立基础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对人的终生发展的奠基意义,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做到发展规划优先安排基础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基础教育,公共资源优先满足基础教育。

民生导向。基础教育既是国计、也是民生,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必须把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为民生实事落实、落小、落细,以利民惠民政策保障教育公平,发展教育民生,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

问题导向。顺应人民群众期盼,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深入分析研究影响和制约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学校布局规划、教育资源配置、素质教育推进、教师队伍建设、考试招生评价、财政投入保障等方面有所突破。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择校热”“负担重”等问题。

二、坚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四大原则

坚持城乡一体。破解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发挥政府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将农村基础教育作为“十三五”工作重点,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倾斜,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间教育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坚持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尺度、人民满意的标杆。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保障教育机会公平,集中力量解决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少年、贫困家庭学生及学习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提升基础教育的公平度。

坚持依法治教。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加大依法治教力度,构建基础教育新常态。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标本兼治,狠抓落实,强化督查,严肃问责,从而构建规范办学行为的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质量为本。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创新质量提升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措施,加快观念更新,推动内涵提升,构建质量标准,优化课程教材,强化队伍建设,打造高效课堂,健全质量监测,加强教研支撑,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三、全力完成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五大重点任务

加快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优化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健全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以县为主、县乡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以县为单位制定学前教育发展专项布局规划,合理确定幼儿园布局,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学前教育投入主体责任,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完善与办学成本、物价水平、财力情况相适应的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探索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机制,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财政经费纳入统一管理,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保育教育服务。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1000所左右幼儿园,每1.5万常住人口至少设置1所幼儿园,保障幼儿就近入园。实施农村幼儿园(含办园点)标准化建设。充分考虑城镇化发展、老城区改造和人口流动的实际,建立健全新建小区幼儿园配套机制,提高城镇及城乡结合部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制定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规划,探索幼儿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生源流入地教育工作支持,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学校、群体之间的差距。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保证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严格的学区制,科学动态调整学区,坚持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民办学校免试入学制度,公办学校择校生比例控制在10%以下,低于10%的要巩固并继续缩小。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学校校舍场地、设施装备、师资队伍建设,完成薄弱学校改造任务,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优质均衡发展差异系数低于省定标准。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建立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稳定的共建机制,实行县级教育部门统一管理中小学教师制度,区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到2020年,所有县(市、区)达到省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

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加强优质高中建设,不断扩大优质资源,努力做到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实行标准班额办学,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到2020年,建成一批高品质的高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方案,鼓励学校根据高中教育性质任务、学生发展要求与教学现状,建设好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开发并提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围绕学生个性发展,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健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全面推进招考制度改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积极扶持民办普通高中发展,扩大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试点,引进一批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有条件学校招收国际学生。健全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强化政府举办普通高中的责任。

保障特殊教育优质公益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教育。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有效开展“医教结合”实验和“送教上门”服务。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创造条件举办残疾儿童学前班。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地级市特殊教育学校设置适合残疾学生的专业,基本满足辖区内残疾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切实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所有特殊教育学校达到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全面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足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员工,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提升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落实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当地普通同级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8倍以上拨付。完善残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

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构建符合江苏特色的课程体系,深入推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公告制度,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加强美育教学,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建设书香校园。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加强青少年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进一步推进全省统一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改进服务体系,探索建立符合江苏省情的教育质量标准。以推进优质均衡发展为导向,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建立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与指导服务机制;以诊断、指导和改进为目的,进一步实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以实施新方案、执行新标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为方向,探索建立普通高中课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

猜你喜欢
教育现代化教育质量教育公平
智慧教育平台助推大连教育现代化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