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质教育科研支撑优质基础教育

2016-04-08 08:57倪娟
江苏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十二五基础教育创新

【摘 要】“十二五”期间,江苏基础教育研究服务于“率先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科研的内容聚焦、范式转型与成果创新。在研究内容上,强化实践问题导向,服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质量内涵提升;在研究范式上,注重深度剖析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与运行特征;在研究成效上,较好地服务了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决策与教育实践创新。“十三五”期间,江苏需要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的综合科研能力,推进教育科研治理方式现代化。

【关键词】“十二五”;基础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2-0016-05

【作者简介】倪娟,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13)副所长(主持工作),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化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校外兼职博导。

教育科研肩负着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使命。“十二五”期间,我省基础教育研究紧紧围绕“率先建成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定位,着眼于我省基础教育研究水平全面提升,针对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与薄弱环节,通过研究范式转型、研究理论创新、研究能力提升、研究条件优化等策略,积极促进了我省基础教育研究的整体水平和质量。随着我省提出“教育科研工作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全省各级基础教育主管部门、各类基础教育科研机构和广大中小学凝心聚力,达成积极推进基础教育研究的共识。各方在紧紧把握教育科研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改革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的主导思想,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教育研究范式为主线,以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探索教育规律、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内涵、提高教育质量为研究重点,以我省基础教育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整体提升,引导和促进我省进入基础教育全面改革与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一、扩展内涵,积极提升我省基础教育研究能力

早在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抓住“十二五”开局的良好契机,围绕《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贯彻落实工作,召开了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十二五”期间教育科研工作的重点任务。制定并下发了《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该《意见》鲜明地提出“江苏教育科研工作既要跟踪、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前沿成果,又要结合国情省情进行大胆的试验,创造新经验、新做法和新措施;既要有效服务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也要努力探索、发现和建构新的教育规律和原理,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实施有效的服务与指导”。为贯彻落实这些指导精神,我省实施一系列重要政策和举措,积极提升基础教育研究的能力。

首先,积极拓展基础教育研究的项目份额。“十二五”期间,我省加大了基础教育研究的资源配置,在这一期间设立的近万项的各级各类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将研究基础教育的科研项目数量增至7000项,为我省探索“本土化”“原创性”特色的基础教育研究理论提供了基础性支持。如我省在深化推进《“苏派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中,积聚各种优势资源成立了“苏派教育研究中心”,为基础教育研究的平台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再如,依托《社会和谐进程中的素质教育新发展研究》的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化了我省的素质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为了调动各种研究力量和资源,深入推进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过程出现的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我们在课题申报方面除传统课题设置外,还特别设立了初中专项、体卫艺专项、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专项、考试招生改革专项、教师教育专项、学生资助专项与叶圣陶专项等课题选项,积极地促进了基础教育研究议题的拓展,研究力量的凝聚,研究能力的增强,研究质量的提升,有效地营造了良好的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术氛围和教育。比如,设立的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专项课题,能够更好地凝聚和发挥一批富有教育热情和教育专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优势,自主地就自己的领域开展不同的研究和探索,促进他们凝练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深化教育实践追求。如设立初中专项课题,有效地引导研究者聚焦初中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以理论的创新与探索为动力,理性科学地引导初中教育实践部门强化创新意识和提升发展能力,加快初中教育的内涵建设。

其次,积极聚焦基础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十二五”期间我省基础教育研究在研究议题上得到进一步扩展。从研究选题看,主要聚焦于能真正反映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问题,真正反映教育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和值得重视的潜在问题,真正反映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等相关的基础教育研究选题,注重选题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考量。从研究对象看,重点关注学校文化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学业质量、课程教学等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对学校文化发展的关注,有助于我们深入积淀学校发展的底蕴,凝练学校发展特色;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注,有助于我们从可持续的角度培养发展后劲,构建高端人才蓄水池;对学生学业质量的关注,有助于我们消除学生评价的误区,确立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综合指标,作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对课程教学的关注,则有助于我们把握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落实课程教学的校本化建设,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

再次,积极打造基础教育研究的特色品牌。“十二五”期间,以工程项目为重要抓手,省教育厅研究部署了有关教育科研的特色项目研究所、精品课题培育、基础教育教材开发基地等一系列重大创新工程,在提升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质量之外,更加鲜明地形成了我省基础教育研究的特色和品牌。在全省范围内选择有特色研究项目、有长期研究基础、在全国有比较优势和重大影响的学校或个人,建立以项目为载体的研究机构,由省教育厅命名为特色项目研究所,长期开展以特色项目为中心的研究,融研究工作、推广成果、培育队伍为一体,形成江苏教育科研的特色和品牌。江苏省第一批建成9个教育科研特色项目研究所,另外,“十二五”期间成立了20个左右的基础教育教材开发基地。以现有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的开发为基础,将教材开发与课程教学研究、课程资源开发、学习方式的转变、高水平课程实施、教师队伍培训等融为一体。

二、转型范式,不断提高我省基础教育研究质量

教育研究的历史渊源及未来走向与研究范式的变革紧密联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对教育理论的建设发展和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江苏基础教育科研坚持服务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定位,坚持聚焦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坚持服务学生发展、服务教师成长、服务学校特色建设的研究指向,主动推进教育研究范式转型,引导广大科研人员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教师与学生群体,开展深度的案例研究、实证研究、实验研究,深度展示、分析和提炼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典型经验、突出矛盾和主要特征,研究范式呈现出精致化和多元化的态势。

首先,优化科研管理机制激活科研活力。我省优化了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程管理机制,“十二五”期间在已立项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选择了选题好、基础好、前景好的课题共44个,作为精品课题培育对象进行重点跟踪管理、后期资助。同时,通过评选精品课题、表彰课题主持人、召开专题发布会等多种措施,引导课题研究提升内涵与质量,推动全省教育科研工作整体品质的提升。值得肯定的创新举措是,我们在省级层面设立精品课题管理专家组和专业指导委员会,从评审出来的精品课题中选择一部分有重大价值、有比较优势、有深厚基础的课题,免除专家评审,直接进入下一期的重点资助项目,以激励主持人着眼于长期和长线,将课题做深做透,做出特色和影响,逐步发展成为有重大影响的江苏省的教育科研品牌,比如,获得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的“为儿童的学习——情境课程的实验与建构”成果,即为李吉林老师数十年来坚持研究的结果。通过科研管理机制的优化和创新,积极地引导科研参与主体转向追求科学性与规范性的研究方法,注重结合自身学科和研究者优势开展深度研究,不断激活兴趣去研究重点问题和前沿问题。

其次,积极整合研究资源和力量以形成研究合力。近年来,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随同社会经济改革深化而进入综合改革的深水区阶段,单一的研究力量难以适应实际需要,这催生了基础教育研究领域的跨学科、多主体的合作研究和协同研究发展。通过统整多方面的研究力量,在重点研究上突破和攻关,在一般研究上深化和拓展,凝聚各种研究资源、信息、技术和力量,从而形成了较为强劲的基础教育研究合力,也较快地促进我省基础教育研究理论的发展。例如,江苏“十二五”期间的教研组织方式的重大转型,借由自主研发的“教学新时空”平台,共推出近千次的名特优教师主题课堂教学在线研讨会,集高校与中小学之合力,通过平台使得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工作者与广大基础教育一线的正高级或特级教师之间,普通教师与名特特优教师之间,线上线下的教学工作者之间都能够随时随地的对话交流,在最大范围内和最高水平层次上得到理论与实践双向经验的深层次相互促进,共同分享与提炼课堂教学经验,提升教学理论与实践素养,呈现出教学研究空前繁荣的局面,广大基础教育的教师教学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再如,以杨九俊领衔的获得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优秀成果特等奖“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获得全国第四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的“江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等项目,也同样是通过整合科研机构、高校研究团队和中小学多方资源和力量协同攻关的研究案例。

再次,创新研究方法以拓展研究领域。广大基础教育研究工作者以基础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出发点,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逐步走出一条“多元化”的基础教育研究之路。“十二五”期间,从方法论而言,实证主义、阐释主义和批判主义不同研究范式在基础教育研究得到更加多元的重视和应用。从具体的研究方法而言,虽然定性研究方法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但定量研究的分量显著提升。省、市两级教科院(所)积极搭建各类研究平台,积极鼓励基础教育研究范式转型和创新,支持和鼓励研究者们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技术与研究视角。比如,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每两年一次的研究课题评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基础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们的教学研究积极性和参与性。不少研究者立足于日常教学工作,采用不同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视角,针对学校管理、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实践教育、教育质量、学生培养、教师发展、师生关系等问题,运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从研究成果来看,我们能够欣喜地发现,我省基础教育研究,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充实到基础教育领域,基础教育的教职员工学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优化提升,中小学的教育研究能力得到较快提升。以往单一的经验总结性研究减少,理论性的研究逐步增多;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研究不断减少,而理论与实践互构性的研究不断增加;以往描述性的研究减少,探索性与批判性的研究逐渐增多。比如,以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A201101)“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为先导,通过自上而下推进和引领基地的课程建设研究为载体,实践研究从下而上主动生发。五年内,借由高中课程基地的运行,推动初中薄弱课程基地、小学特色文化课程基地、职校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基地等相继全面铺开。实践探索主体主要为基层学校,课程基地建设核心成员自身经历了对既有课程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又形成了许多从无到有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操作路径的创新设计;既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又有高度的实践创造力;同时通过加强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专家指导,从试点建设工程中及时提炼经验,加强实践研讨交流等,为更多的地区和学校提供实践策略。由此也推动了江苏基础教育研究范式的“华丽转身”,从理论对实践的单向度指导快速走向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转化。

三、把握主题,努力丰富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十二五”期间,江苏教育科研工作不断提高服务于行政决策和改革实践的效能和影响。无论是教育理论创新还是教学实践探索,无论是成果获奖数量还是获奖等级,都是江苏基础教育较为丰硕的时期。“十二五”期间江苏基础教育科研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服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决策服务取得新成绩。根据《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战略部署、战略目标和工作方针,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政策性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强化国际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以重大课题为载体吸引省外高水平专家主持决策咨询研究;在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组建决策咨询研究团队,强调整体设计和优化组合,将各方面的科研力量和资源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不同研究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攻关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培养决策咨询研究的领军人物和研究骨干,全面提升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比如,《江苏全面教育现代化核心指标的研制》重大项目研究,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制定,并运用于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完成了教育部委托的“我国部分发达地区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研究”和“我国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实践研究”等。

二是构建江苏基础教育特色理论取得新进展。“十二五”期间,江苏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连续三年总数排名第一。第四届全国教育科研成果奖江苏共获奖21项,获奖层次在各省市自治区名列第一,获奖数量名列第二。在2014年首次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在内的国家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我省特等奖、一等奖及获奖总数均位居全国第一。其中与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度相关的项目为39项,所占比例为68%;2013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387项,其中与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度相关的项目为283项,所占比例为73%。围绕“提升科研质量,强化科研特色”这一工作重心,理论创新取得新突破。一批国家(省)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等已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并顺利结题。包括:“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公平配置问题与对策研究”、“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社会和谐进程中素质教育新发展研究”、“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全面小康与基本现代化时期的教育现代化新发展研究”、“江苏省名校发展战略研究”、“教育家办学的内涵、实践与对策研究”、“江苏农村教师生存状态与专业发展研究”、“区域教育科研发展与创新的探索”、“快乐的儿童教育”等。一批教育部重点课题等取得阶段性成果。包括:“理科教育中的科学风险认知与决策能力研究”、“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定位与实践研究”等。其中“苏霍姆林斯基研究”、“江苏教学名家与教学流派研究”、“初中教育内涵发展与全面提升的整体推进研究”等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有全国影响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十二五”期间教育科研的区域特色化比较显著。苏州市区域推进教育科研文化的研究,常州市区域推进学校发展规划的研究,宿迁市区域推进教师惯习改变的研究,徐州市区域推进“讲学计划”的研究,吴江区域推进课堂观察的研究,无锡北塘区域推进学校自主发展的研究,江阴市区域推进幸福教育的研究,武进区区域推进学校特色的研究等,不仅形成了教育科研的区域联动,而且正在形成区域教育的鲜明特色。这五年江苏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斐然,研究氛围浓厚,研究成效明显,“师陶杯”等群众性教科研活动风起云涌,对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起到极大的推动与激励作用,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数在全国领先。据2014年首师大研究团队的统计,2003-2012年间江苏教师人均发表论文数为全国平均的2.22倍。

三是理论研究助推江苏基础教育实践取得新成效。这五年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基于江苏教育自身的实践积累,生动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果在全国教学成果奖获奖数量与质量方面有充分反映,形成了一些本土化原创性的实践模式。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自1996年起与华东师大课程专家团队合作,探索“校本课程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在不同层面取得了突破,并形成各有侧重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重大影响。课题探索形成的校本课程开发流程、操作规范、课程管理评价等系列文件填补了国内学校课程管理的空白,被教育部“学校课程管理指南”文件吸收,对完善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的管理体系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教育科研中的“苏派理念”“苏派特色”“苏派风格”进一步彰显,塑造了具有浓郁江苏特色的教育科研文化。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常抓不懈,监测项目跟进式研究项目方兴未艾,江苏义务教育均衡“好戏连台”,全省义务教育阶段顺利通过国家督导检查组评估认定,江苏由此成为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第一省。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资源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五年间共建894个课程基地,课程资源建设在全国独树一帜。响应省政府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在充分分析论证基础上,出台了省基础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年启动了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以教科书建设为核心的教学资源研发硕果累累,根据国家对各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的进度,协同教材出版部门适时做好19种苏版国标教材的修订送审工作。通过建立19个学科的苏版教材主编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交流教材修订情况,交流教材修订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教材修订中的问题。常规教科研活动规范有效。通过常规评比活动,鼓励、引导广大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展示我省各地中小学课程实验成果,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效率,总结、整理与推广课改经验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各类教学专题研讨会、培训会(课程标准)研修活动(教研员、名师),进一步交流探讨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经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通过举办特级教师、名师论坛、名校名师主题观摩研讨等活动,推广了特级教师、名校名师的教学成果和经验,初步形成江苏特级教师、名师论坛的特色品牌。

总体来讲,“十二五”教育科研工作进一步确立了“科研先行”“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战略地位,有效服务于教育决策,促进教育体制和政策变革;有效服务于实践创新,支撑教育方式的全面转变,促进学校教育更好地育人为本、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江苏“率先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和“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具体目标,对江苏教育科研提出了新要求与新任务。面对这一新的要求,江苏教育科研还存在着教育科研治理方式不够科学、综合实力需要提升、科研特色不够突出、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十三五”期间,我们需要在推进教育科研治理方式现代化上下功夫,需要提升全省教育科研的综合实力,全面形成教育科研的特色、优势和品牌,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构建“以优质教育科研支撑优质基础教育”的基础教育科研“新常态”,为江苏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江苏教育现代化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十二五基础教育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