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课课练”微型课程子课题研究目标及设计

2016-04-08 04:31王平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课课练初中体育教学

王平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00-02

摘 要 本文从信息时代引领下学习方式与学习需求的转变,“微时代”的来临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亟待提高,课课练的提出迫在眉睫,而课课练微型课程的设计是课课练高效开展的有效手段之一等方面讲述了微型课题子课题研究的背景。通过对六合区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测定以及进行课课练干预措施,针对每年学生体质健康出现的问题提出有力和切实可行的“课课练”干预措施。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课课练” 研究目标

一、微型课题子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信息时代引领下学习方式与学习需求的转变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信息化校园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学习方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先后出现了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形式,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新的教育方式也逐渐被采纳并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学习的时间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或者一段时间内,而是以发展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的观念为主。如今终身学习是 21 世纪所提倡的主流教育理念,故要求学科教学必定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主旨,并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而微型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到落实学科教学终身学习的思想,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四能”发展,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发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的媒介有了新的改观,从传统的教室、黑板中解放出来,电脑,手机等一切移动设备进入课堂,出现了移动学习、微型课程等新的学习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的转变为微课程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空间。微型课程的出现并推广是符合信息化时代对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的转变要求的。

(二)“微时代”的來临对传统教育的冲击

微型课程是近几年随着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的理论发展而逐步受到教育学者的关注与热议,在教育教学范畴内掀起了一股对微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的热潮。微课程之所以受到追捧,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微课程具有容量小、时间短、便于传播的特点,而且由于微课程时间较短,信息含量少,学生一次记忆或者学习会非常简单,不易产生疲惫感,符合学习规律。微课程和传统的课堂实录有很大的区别:传统课堂看不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微课程的出现则可以弥补这些缺憾。微型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老师的任务,让学习者学习到相关的课程,节约了教师的时间,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亟待提高,课课练的提出迫在眉睫,而课课练微型课程的设计是课课练高效开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近年来,全国青少年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学生体能素质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亟待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在这种背景下,“课课练”再次被教育部门和学校体育工作者所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通过坚持不懈的“课课练”,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这对加深中小学体育教学“课课练”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创新“课课练”、推动体育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显出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当前,“课课练”内容以田径辅助项目为主,内容单一,枯燥无味,导致学生不喜欢甚至厌倦。为此,通过本课题在中学体育课“课课练”的创新实践,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和体育人的创新精神,创编出具有趣味性、新颖性、针对性的微型课程,能激发学生参与“课课练”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课课练”微型课程的设计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积极寻求能够增强学生体能素质的方法和手段,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为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直观、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二、子课题研究目标及设计

梳理国内学者关于“课课练”专题教材编写及教师教学的相关研究,整理归纳“课课练”专题相关知识点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制作有关课课练的系列微型课程,收集整理专题相关的练习手段并将这些素材系统化。通过对六合区中学生(13-15岁)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测定以及进行课课练干预措施,并将数据与省市均数比较,分析六合区中学生体质与省市平均总体水平差距的规律与取向,将影响因素的调查与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同步进行并多方面、准确、客观地进行研究、评价,针对每年学生体质健康出现的问题提出有力和切实可行的“课课练”干预措施。

(一)课课练微课程中有关校本教材的研发

结合初中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理念,把“课课练”引入体育课堂教学,并整合体育学科多项体育运动知识,创编教材,通过部分运动项目作为载体,充分应用运动项目的器材、场地等开展各种身体素质练习的课课练,使“课课练”走向“校本课程”,创编成“微课程”形式呈现。本课题将从足球、武术、体操等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针对教材的特点、器材、场地开展相关的“课课练”练习,并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足球课的“课课练”的成功经验,创新“课课练”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为体育课堂教学“课课练”提供教学理论和方法依据。

(二)“课课练”对体育器材的研发

体育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难以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学。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而场器材资源是体育课程资源中很重要的一大资源,对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对课程实施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构建体育新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完善体育课程的重要保障,因此其意义不言而喻。“课课练”的教学内容,明确地指向有效率的身体锻炼,操作规范,锻炼效果很好,但是比较缺乏新奇性和趣味性,一味强调负荷曲线达成的体育课堂教学让学生讨厌和反感。因此本课题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开发体育器材,利用器械等手段提高学生“课课练”的运动兴趣。主要表现之一是在“课课练”中将栏架、弹力带、软梯等器材作为课课练的练习手段,让学生在参加课堂活动中享受“学之乐”“练之乐”“玩之乐”,最后让学生在有趣、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运动技术、增强体质、塑造个性,从而培养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主动性,促进课堂的高效。

(三)“课课练”典型教学案例的设计研究

随着我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案例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多数研究主要侧重于案例教学过程、实施环节及教材分析等方面,对体育教学案例的设计研究较少。且多数案例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所有地区学生对案例多样化、本土化的需要。而体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他们最了解教学实际和学生学情,本课题基于教学一线,所搜集的有关课课练的教学案例更具有针对性,能够反应目前课课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此,子课题针对初中体育教师设计有关课课练教学案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为他们提供设计课课练教学案例的思路指导。根据南京市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计划内容,在体育常态教学实践中教师安排几分钟的“课课练”时间,并进行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课题组成员收集各类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四)“课课练”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

笔者所设计的有关“课课练”的微课程是否能够真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是否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归根结底是要看学生的体质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本课题研究目标之一就是形成“课课练”的评价机制,主要体现在分三年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几个方面)进行跟踪测试,并记录在案,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围绕“课课练”专题设计微课程,并以足球项目作为教学系统的载体展开课课练的实践研究,并辅以栏架作为课课练的器材引入教学中的设想,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各项准备活动的同时,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课课练初中体育教学
身体素质趣味课课练
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优化体能“课课练”的研究
《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结项总结报告会在京举行
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如何预防初中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发生
探究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体育“课课练”的实践与思考
理性思考规划 花式“玩转”课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