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训练工作探析

2016-04-08 05:37周均甫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心理训练青少年

周均甫

中图分类号:G88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00-01

摘 要 为使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大赛中稳定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必须加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工作,从加强心理稳定性方面的训练开始,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赛前模拟工作、增强心理认同感,并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的自信心。

关键词 心理训练 青少年 举重

运动员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地对运动员平时及赛前赛后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为运动员争取优良成绩作好各种心理准备,从而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进而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和完成复杂的比赛任务[1]。举重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之一,在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中,我国的举重选手为国争光、屡创佳绩,一次次刷新纪录。但是也有个别平时非常优秀的选手,由于心理状态调节失衡等问题,在重大比赛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导致“折戟沉沙”,国人为之惋惜。为此,加强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训练工作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

一、加强心理稳定性方面的训练

在青少年心理训练过程中,教练员的激励必不可少,教练员时刻注意举重运动员成绩的变化,对于进步的要褒奖,成绩下滑的要查找原因,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原因,然后进行疏导或矫正,这样做有利于运动员在大赛中稳定发挥出正常水平。在心理训练方面,教练员要注重精神激励法的运用,因为人是一切因素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管理中必须充分重视人的心理因素,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训练思想,用激励机制调动广大举重运动员、教练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主抓训练队的领导应提高心理训练工作的重视程度,例如领导经常到训练现场观摩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增加对举重运动员的外界心理刺激,时间证明,这种心理上的刺激转化为生理上的兴奋,为举重运动员创造良好的训练效果的几率大增,除此之外,领导的突然视察次数增多,可以使运动员适应心理环境上的变化,历练他们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二、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要正确处理青少年举重训练中的四个关系,把训练中的技术、素质、心理因素和比赛统一起来,这也是提高训练质量的有效途径。运动员从事举重训练的动机和心理向何发展,不单纯由外因的训练方法机械决定,更不是由思想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内外因及个人的心理素質而统一决定的。可见,创新训练方法、深化器械知觉,借以克服运动员的心理障碍非常关键。通过加强技术运作,想象训练和运用肌静力紧张练习,丰富运动员的想象力,有助于运动表象的建立和激发观念运动反应,这对于运动员掌握正确技术和矫正错误动作是非常重要的。为避免超大负荷量对心理的不良影响,要做到运动量与心理状态的统一。总之,必须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此作为制定举重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三、重视赛前模拟工作

赛场成绩如何是对日常训练工作的总结与检验。可见日常训练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在赛场上拿成绩。通常在训练到一定程度时,就开始加强实战性训练,使训练条件在各方面都尽量模拟比赛实况,目的是为提高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对真实比赛环境的适应能力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包括体能方面的、心理承受、新环境适应等)。模拟方法一般在赛前运用,因为比赛中可能出现很多不可预见和控制的情况,可能导致青少年举重在比赛中产生情绪的波动或者心理的影响。通过提前的模拟训练,能增强运动员的运动体验与情感体验,通过事先演习了在干扰因素、比赛前2次的失误等情势下,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等,则有助于增加举重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模拟训练可以设置为实景模拟和表象模拟,一般青少年举重对都采用表象模拟,结合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条件、心理素质,进行实战演练模拟,以此提高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赛场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

四、增强心理认同感

通过运动队总目标的凝聚作用,能激发全体群体成员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就是一种心理认同感。在心理认同感的作用下,会启发每个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体会到自己的工作是实现整个运动队目标中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运动队全体成员对所在运动队的一种强烈向心力。在这个由职能配合和行政隶属、责任依从关系构成的运动队群体中,青少年举重运动员个体会在自己尊重自己的同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正是青少年举重运动员之间感情融合和心理协调的前提条件。总之,青少年举重运动队心理认同意识越强,运动队组织凝聚力与向心力就越强,运动队全体成员就会自觉地保持行动一致,就能做到不怕苦累、顽强拼搏,按时按量完成训练任务,大赛中就能取得应有的好战绩。

五、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正确自信心是运动员对他们能够取得成功有一个客观的期望,是他们经过认真分析而做出的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的判断。要培养运动员正确的自信心,主要靠教练员平时多接近、多观察运动员的训练情绪与态度,多了解他(她)们的家庭及家人情况,当有个别队员因干扰因素导致心境紊乱时,要及时疏导,帮他(她)们排忧解难;当他(她)们对训练前途感到迷茫时、对个人失去信心时,要及时通过榜样示范法,运用本省本队最现实的成功例子,注意对运动员自信心的正确引导,帮助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树立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胡燕.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调适[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2] 杜景强.浅谈举重运动员心理训练[J].体育世界.2012.11.

猜你喜欢
心理训练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跆拳道心理训练方法探讨
柔道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初探
体校训练中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研究
青少年女子举重训练负荷探讨
校园足球运动员赛前心理障碍成因探析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