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6-04-08 05:37吕晶红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对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00-02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因素进行总结与分析。研究发现:锻炼动机、归因方式、环境因素和锻炼形式是导致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难以持续的主要因素。研究指出:激发和维持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重视归因训练、提升基础设施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以及引导和扶持体育社团的发展有益于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

关键词 大学生 锻炼坚持性 影响因素 对策

锻炼坚持性是对人们在体育锻炼参与时间方面特征的描述,说明人们是否长期坚持有规律性的体育锻炼,是衡量体育锻炼能否产生良好效果的重要中介变量[1]。大学阶段处于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接轨的重要环节。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大学生既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又要拥有强健的身体,这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这一群体的基本要求。然而,与社会期待的升高、物资丰富程度的提升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速度相悖,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正逐步下降。这种在综合国力增强背景下的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双重下降备受学术界的关注[2]。基于体育锻炼的身心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可以为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寻求更多思路。

一、内源性因素

(一)锻炼动机

锻炼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3]。它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倾向性、活动强度和坚持性有决定性的影响[4]。与中学阶段相比,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设置更为丰富,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压力源相对较少,学生在选择项目时主观意愿的体现更为明显。在自主选择体育项目、体育课时段和体育教师的“三自主”条件下,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行为与自身的身体条件、以往的运动经历、父母的运动经历和对体育锻炼价值认知的关系密切。

体育活动本身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通过其自身蕴含的参与性、竞争性、人际互动性和多样性可以帮助大学生构建丰富多元的社会网络结构,并从中获得来自多方面的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进行持续的强化,从而实现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目的。可以说,引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并影响锻炼持久性的因素是多元的,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朋辈的锻炼习惯、家庭的体育锻炼氛围以及学校体育教育都对大学生体育参与动机和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二)归因方式

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相应,体育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综合了项目技术考评、身体素质测试、早操和课外活动四个方面。同时,体育课成绩和身体素质水平也会对学生的评优和毕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高校体育考核标准的逐步提升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逐年下降的冲突情境中,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难免会出现分化的情况,面对不理想的体育成绩和身体素质水平,不同学生的认知、态度和期待都是有差异的。

韦纳在归因理论中指出,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不同归因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和期望水平,继而引发成就动机行为的变化[5]。与其他人群一样,大学生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果大学生对自己运动能力或体育成绩的高低归因为自身的素质、能力和努力程度等因素,其归因方式属于内控型的、积极的,且有利于增强体育锻炼持续性的。如果大学生把自身体育运动能力弱、体育成绩低的原因归结于考核内容复杂且难度高、考评过程过于严格,其关于失败的归因则属于外控的、被动的、消极的,进而会影响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坚持性。

二、外源性因素

(一)锻炼环境因素

大学生体育锻炼环境因素包括校园体育设施硬件建设和校园体育文化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一方面,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配备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较大的改善,锻炼辅助设施存在着不能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实际需要的客观事实,束缚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的提高,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重要因素[6]。虽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有所加强,但是大学生人均体育场馆资源水平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此外,高校体育场馆的设计理念趋于规模化、竞技化和专业化,难以切实满足普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

体育场馆基础设施建设属于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范畴,而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对大学生体育认知、情感、价值和理想方面的激发则属于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层面[7]。目前,高校大学生体育协会或其它自发组织的体育锻炼团体是大学生运动休闲的有效形式,但是,如果从满足更多大学生的不同体育兴趣的长远角度来考虑,这些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又是不够的[8]。可以说,通过构建自身独具特色的品牌体育文化可以帮助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并为其长期坚持锻炼的行为注入持续的动力。

(二)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

众所周知,长期坚持体育鍛炼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与个人锻炼相比,团队锻炼更有利于使参与者处于持续努力的状态,进而减少参与者锻炼的退出行为。团队活动对参与者锻炼坚持性的影响主要源于团队的凝聚力、团体构成、领导行为、团体规范和团体锻炼氛围等方面[9]。其中,团体凝聚力是最为重要的变量之一,在竞技体育团体领域研究发展的同时,锻炼心理学领域也逐渐关注团队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有益影响。

体育社团是高校群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学生生活与体育融合的实践方式,它为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自由发展、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丰富和基本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体育社团的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点,通过有计划、有规律和周期性的体育锻炼,在提升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和体育成绩的同时,也会促进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10]。

三、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方法

(一)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维持其体育锻炼动机的适度水平,并透过社会支持体系的发展提升其体育锻炼的坚持性。此外,通过归因训练促进大学生对体育课学习与训练中成功与失败原因的理性发展,推动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情感、期望和意向的积极性转化,继而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成就动机和体育学习成绩。

(二)强化校园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注重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提升,并通过课内集体学习与课外体育社团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大学生的锻炼行为,为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吕晶红.体育舞蹈对大学生亚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J].科教导刊.2014.2(中):191-192.

[3] 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刘丽.锻炼坚持性对大、中学生身体自尊及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1.

[5] 吴芳,殷晓旺.不同人群体育锻炼坚持性研究述评[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3):295-298.

[6] 李志刚.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3(4):38-43.

[7] 杨德银,龚德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1.8(3):86-87.

[8] 许彩明,王若光.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3):33-34.

[9] 王深,刘一平,王春发等.群体变量对成员锻炼坚持性影响的多层线性分析[J].体育学刊.2015.22(2):36-41.

[10] 王步.大学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相关性研究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1):29-33.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