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秃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2016-04-11 06:45黄晓燕唐群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局限性百分比亚群

黄晓燕,范 晴,唐群力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检验科,上海 201499)



·临床研究·

斑秃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黄晓燕,范晴,唐群力△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检验科,上海 201499)

摘要:目的分析斑秃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IL-17)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意义,以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该院确诊的斑秃患者86例,另选取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和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外周血IL-17和T淋巴细胞亚群,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局限性斑秃组CD3+T淋巴细胞与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秃、全秃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秃、全秃组CD3+T淋巴细胞与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局限性斑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40例(100.00%)IL-17百分含量均小于1%,斑秃组仅44例(51.16%)小于1%,IL-17百分含量为1%~<3%、3%~<5%、≥5%的患者分别占18.60%、12.79%、17.4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斑秃患者反映体内总淋巴水平的CD3+T淋巴细胞低于健康人群,局限性斑秃以CD4+T淋巴细胞为主,全秃、普秃由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共同作用所致。

关键词:斑秃;白细胞介素-17;T淋巴细胞亚群

斑秃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脱发,患者局部皮肤正常,无疼痛等自觉症状,为皮肤科常见疾病[1-3]。斑秃既可见于成年人群,又可见于儿童,两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少数患者可见散在的大面积脱发,当斑秃的面积达一半以上时为难治性斑秃。目前,对于斑秃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探究清楚,多认为是遗传因素、机体免疫系统平衡失调为主,同时掺杂环境因素、精神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4]。斑秃患者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和家族聚集性,在外界环境、精神刺激等多种激发刺激因素作用下,发生针对自身生长期毛囊的细胞免疫反应。本文研究斑秃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IL-17)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分析其所具有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本院确诊斑秃患者86例纳入斑秃组,男47例,女39例;年龄18~52岁,平均(28.5±2.5)岁;发病时间1周至36个月;其中活动期斑秃(皮损区周围毛发轻拉试验阳性)38例,稳定期斑秃48例。根据发病类型将患者进一步分为:局限性斑秃组(54例),普秃、全秃组(32例)。病例纳入排除标准参照文献[5-8]。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诊断标准;(2)年满17周岁的患者,性别不限;(3)入选患者至少两个月前未接受全身皮质醇类激素,以及其他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治疗,至少4周内未接受局部皮质醇类激素治疗,也没有接受其他生发类药物治疗;(4)患者积极参与和配合,有较好的依从性,便于随访和收集结果。排除标准:(1)症状相似的其他类型脱发,例如先天性脱发、假性脱发、瘢痕性脱发、头藓、盘状红斑狼疮、扁平苔藓及其他内分泌系统或免疫系统失调等导致的脱发;(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3)合并恶性进行性高血压者,心功能、肾功能、肝功能不全等严重的重要脏器器质性疾病者、恶性肿瘤者及精神或智力障碍者;(4)合并其他不能脱离皮质醇类激素治疗,以及其他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治疗疾病者;(5)局部有细菌、真菌感染或者有糜烂、渗出者。另于健康人群中选取40例作为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17~51岁,平均(29.2±3.4)岁;均无免疫相关性疾病,也无近期感染史。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9-10]

1.2.1标本采集无菌采集斑秃患者及健康人外周静脉血2 mL,添加肝素防止血液凝固,血标本应在4 h之内进行检测。

1.2.2检测方法(1)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50 μL斑秃患者外周血加入5 μL 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CD45(CD45-FITC)/藻红蛋白标记CD4(CD4-RD1)/藻红蛋白-德州红-X标记CD8(CD8-ECD)/藻红蛋白-花青苷5标记的CD3(CD3-PC5)抗体,室温避光保存15 min后,加入溶血素300 μL,继续室温避光保存15 min,再加500 mL 0.9%生理盐水,10 min后上流式细胞仪检测。每次检测前,仪器均经标准荧光微球校正,且其误差率低于2%。(2)IL-17的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操作:以纯化的人IL-17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再向微孔中依次加入IL-17,再与生物素标记的IL-17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双抗体复合物,经彻底洗涤加底物显色。最终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IL-17水平呈正相关。然后用酶标仪在450 nm波长下检测吸光度值,进而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人IL-17的浓度[11]。

1.3观察指标对比局限性斑秃组和对照组,普秃、全秃组和对照组,局限性斑秃组和普秃、全秃组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以及斑秃组和对照组外周血IL-17百分含量分布。

2结果

2.1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与对照组比较,局限性斑秃组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与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8,P=0.030;t=3.171,P=0.002),而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8,P=0.551);普秃、全秃组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76,P=0.000;t=3.713,P=0.000;t=6.823,P=0.000)。普秃、全秃组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局限性斑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5,P=0.000;t=4.863,P=0.000),而两组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3,P=0.364)。见表1。

表1  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s,%)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局限性斑秃组比较。

2.2斑秃组与对照组外周血IL-17百分含量分布比较对照组40例(100.00%)IL-17所占百分比均小于1%,而斑秃组只有44例(51.16%)小于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秃组IL-17百分含量为1%~<3%、3%~<5%、≥5%的患者分别占18.60%、12.79%、17.4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斑秃组与对照组外周血IL-17百分含量

3讨论

T淋巴细胞受体(TCR)γδT淋巴细胞是近十几年发现的免疫细胞亚群,研究发现其在斑秃患者外周血或其他相应组织的分布和数量异常。TCR由γ、δ两条链组成,两者的差异使得γδT淋巴细胞分为几个亚群。IL-17是一类T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目前已知的包括IL-17A、IL-17B、IL-17C、IL-17D、IL-17E、IL-17F 6种,具有强大的致炎作用,此外,还可以诱导某些白细胞介素类、干扰素类、反应蛋白类及前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进一步促进T淋巴细胞活化和局部头皮毛囊组织的浸润,加重自身免疫反应,扩大斑秃范围及疾病发展速度,给患者身心带来痛苦[12]。

本研究发现, 局限性斑秃组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与范晴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CD4+T淋巴细胞减少可能与局部自身免疫反应导致成熟淋巴细胞消耗、损伤、凋亡快于生成有关。首先,CD4+T淋巴细胞聚集于斑秃局部皮损处,通过分泌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抑制皮囊生长,打破免疫耐受而进行自身攻击造成CD4+T淋巴细胞的过度消耗;另一方面,外周活化的CD4+T淋巴细胞启动Fas/FasL等凋亡程序,加快自身凋亡。CD3分子与TCR以非共价键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为所有T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故CD3+T淋巴细胞水平代表了总淋巴细胞水平,CD4+T淋巴细胞减少必然会导致CD3+T淋巴细胞的减少;普秃、全秃组总淋巴细胞及各细胞亚群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王琳等[14]的报道一致。正常情况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低表达,CD8+T淋巴细胞不被激活导致自身攻击,使毛囊处于免疫豁免状态,但当生长期低位毛囊上皮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表达上调时,CD8+T淋巴细胞被活化,导致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减少。本研究还显示,普秃、全秃组CD3+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局限性斑秃组,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15-16];此外,斑秃患者IL-17百分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荆月藜[17]也有过同样的报道,表明斑秃的发生与IL-17水平升高有关,导致斑秃患者体内或局部组织内产生具有促进炎性反应的IL-17家族,IL-17介导的免疫调节作用启动,患者的头皮局部甚至大片毛囊区发生了针对自身成分的免疫攻击,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的脱发。

综上所述,斑秃发病中IL-17的炎性作用极其重要,局限性斑秃以CD4+T淋巴细胞为主,全秃、普秃患者为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共同作用所致,应针对不同发病机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柳小婧,徐峰,韩毓梅,等.斑秃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的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11):808-809.

[2]李园园,何慧英.5%米诺地尔酊治疗斑秃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4,43(10):631-632.

[3]陈伟.5%米诺地尔酊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斑秃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4,43(5):316-317.

[4]齐晋,匡玉琴.以梅花针为主的综合疗法配合专科护理治疗斑秃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20):1742-1743.

[5]张志红,钱秋芳,周景.小儿药疹173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12):1143.

[6]李正良,王新华.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预防尖锐湿疣激光治疗后创面感染的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8):647.

[7]叶超然,冉崇福,李硕,等.超激光照射疗法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9):734-735.

[8]胡青梅,冯萍,黄望强,等.308 nm准分子激光联合甘草酸苷治疗斑秃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4,43(15):2522-2523.

[9]陈萍萍,石松生,陈春美.胶质瘤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11):2577-2579.

[10]杨闯,张永川,李华国,等.射频消融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变化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6):4489-4490.

[11]朱小霞,程浩,胡勤乐,等.二期梅毒患者血清IL-17、IL-23和ROR-γt的检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12):1111-1112.

[12]孙波,宋玉国,王华,等.类风湿性关节炎IL-17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11):1797-1799.

[13]范晴,黄晓燕,沈凤,等.黄芪颗粒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斑秃疗效评价[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4,30(5):303-305.

[14]王琳,高琳,王华.斑秃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25+调节T细胞的检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22(11):647-648.

[15]汤勇军,钟卫红,罗文峰,等.肝肾不足型斑秃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2):13-14.

[16]李玲,孙吉瑞,张国强,等.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斑秃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4,54(46):33-35.

[17]荆月藜.斑秃患者外周血IL-17+T细胞水平的变化与意义[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收稿日期:2015-10-11)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6.05.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130(2016)05-0661-03

通讯作者△,E-mail:13611783597@163.com。

猜你喜欢
局限性百分比亚群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汉德公式的局限性——《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视角
自动化事实核查的前景及局限性
普通照明用自镇流LED灯闪烁百分比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在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胸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特征
趋势攻略之趋势线:百分比线
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
寿胎丸治疗反复自然流产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Th17/Treg失衡60例
乳腺癌病人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变化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