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集素对1例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影响分析

2016-04-11 06:45盛大专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凝集素水浴冷凝



·个案与短篇·

冷凝集素对1例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影响分析

盛大专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浙江杭州 310009)

血常规由于检查方便、快捷是住院患者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之一,也是临床医师最先获得的患者检查资料,需要检验人员的规范操作和经验积累。但是,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某些因素可能会干扰血细胞的检测,从而使细胞计数出现异常和错误结果。现报道本科室最近发现的1例患者冷凝集素对末梢血血常规测定产生的影响,以提醒同行在日常工作中予以注意。

1病例资料

患者女,21岁,2014年11月5日因反复咳嗽、胸闷3 d入院,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入院前门诊检查:白细胞(WBC)8.7×109/L,红细胞(RBC)3.46×1012/L,血红蛋白(Hb)125 g/L,血小板(PLT)275×109/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97.4 fL。入院后检查:结核抗体阴性,肝功能正常,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正常,类风湿因子正常,红细胞沉降率53 mm/h,抗核抗体阴性,血气pH7.47,超敏C反应蛋白69 mg/L,冷凝集1∶128。

2血常规检测方法

采用日本希森美康生产的XS-800i血球仪器进行检测,稀释液配套且都在保质期内。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1]进行操作。2 mL的空白塑料试管内加入稀释液0.25 mL,再加入40 μL患者末梢血(手指血)混匀,上机按稀释模式测定。检测项目包括:WBC、RBC、Hb、血细胞比容(Hct)、MCV、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2结果

检测后发现本次血常规检测结果与入院前检测结果相差较大,尤其是RBC计数与Hb水平不吻合,并有多项指标出现明显异常。咨询临床主管医师得知该患者无特殊情况及症状,肉眼观察塑料管内稀释的血液标本呈红色细小颗粒,显微镜下红细胞聚集成团块状,考虑有冷凝集素影响,于是在37 ℃水浴箱中放置10 min后复测,结果与入院前检测结果比较吻合。见表1。且显微镜下RBC均匀散开,随着时间延长又逐渐冷却,RBC慢慢聚集,最后形成大的团块。

表1  患者入院前后血常规检测结果

3讨论

冷凝集素是一种自身抗体,主要是免疫球蛋白M(IgM)完全抗体,少数为免疫球蛋白G(IgG)或免疫球蛋白A(IgA)。IgM冷凝集素在低温时(0~5 ℃),容易结合于RBC上,促使RBC发生可逆性凝集,阻塞微循环而使患者出现发绀,严重者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当升温至37 ℃时,凝集消失。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冷凝集素的效价可异常增高而引起比较严重的临床症状,称为冷凝集素综合征。主要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如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骨髓瘤等。该病多见于女性,无遗传因素,多数患者在冷环境中表现鼻尖、口唇、耳廓、手指及足趾发绀,加温后消失,可出现雷诺现象。对血常规的影响表现为:(1)RBC与Hb水平相差悬殊(正常人Hb/RBC约为30∶1);(2)MCV升高,MCH与MCHC测定值与真值极度偏离[2-4]。健康人体血清几乎都有低度的冷凝集存在,当其效价在1∶16以下时对血常规的影响很不明显,即其效价越高,影响越明显。由于本例患者在未知冷凝集素结果的情况下进行检测并发现了血液标本的异常现象,第2天冷凝集报告为1∶128,呈阳性(<1∶32为阴性),从而验证了标本可能出现了冷凝集自身抗体的判断。

分析造成检验结果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时值冬季,患者施行的是床前末梢血采集,工作人员从住院部采集后再送到本科室检测,路途中标本在冷空气中暴露时间较长,激活了冷凝集素自身抗体,RBC发生了可逆性凝集。但入院前血常规检测未发现此种情况,血常规结果基本正常,可能是因为患者在检验科门诊窗口采集静脉血,室温由中央空调控制在25 ℃左右,且采集后立刻上机检测。通过对比观察表1结果,从MCH和MCHC的检测结果中可以反映出,入院前检测时已少量凝集存在。由于PLT的体积比RBC小,Hb经溶解RBC后用比色方法检测,所以冷凝集素对PLT和Hb的影响不明显,水浴前后结果影响不大。

冷凝集素的存在常会导致血液标本血常规测定出现异常。孙宝旗等[5]报道2例患者测定血常规时发现RBC计数与Hb水平明显不符,Hct、MCH和MCHC均表现异常,经37 ℃水浴30 min后重新测定,结果正常,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吴颖涛等[6]在临床操作中也遇到1例冷凝集患者,加之科室内空调未开,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郜红琴等[7]建议轻度冷凝集标本可采用热水浴的方法,高度冷凝集标本可采用双重加温法和血浆置换法。但后两种方法都比较繁琐,本文建议采用稀释水浴法纠正,即全血标本可以采用微量吸管吸取少许血液按仪器预稀释模式37 ℃水浴后检测,因为稀释的同时既降低了标本的凝集效价,又增加了细胞间的距离,降低了细胞表面电荷的作用,减少了细胞的聚集,降低了冷凝集素的干扰[8-9]。之前大量报道冷凝集素的影响都是全血,本研究发现末梢血出现冷凝现象,提醒检验工作者应予以重视。

总之,无论是全血还是末梢血,若发现RBC计数和Hb检测结果不一致,最简单的办法是首先涂片显微镜下检查,观察RBC是否有凝集出现,若有凝集出现或随着时间的延长凝集现象越来越明显,可在37 ℃水浴箱中放置10 min后立即测定,从而排除冷凝集素对血常规检测的干扰,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检测结果。

参考文献

[1]尚红,王毓三,申子瑜,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林粤,宋凯杰,黎文彬.高效价冷凝集素导致检验结果失真原因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3,41(11):1179-1180.

[3]胡志勇,童燕.高效价冷凝集素致血常规检测多项参数失真1例[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2012,25(2):259.

[4]王欣,唐燕平,张丽萍,等.冷凝集素致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误差的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12):3479-3480.

[5]孙宝旗,张庆.冷凝集素对2例血常规检测多项参数干扰分析[J].河北医药,2010,32(15):2109-2110.

[6]吴颖涛,容东宁,刘勇.冷凝集现象对血液分析仪细胞计数的影响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55-56.

[7]郜红琴,闫华,苗慧丽.红细胞冷凝集现象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几种消除方法比较[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4,28(6):453-455.

[8]张丽霞,张杰,陆琳,等.温育加稀释法可解除冷凝集素对血常规检测的干扰[J].临床检验杂志,2011,29(4):317-318.

[9]王励,黄瑞英.生理盐水置换等量血浆并温育法可消除冷凝集素对血常规检验的影响[J].临床检验杂志,2014,32(8):637.

(收稿日期:2015-09-26)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6.05.06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4130(2016)05-0718-02

猜你喜欢
凝集素水浴冷凝
气雾剂产品生产过程中水浴参数的设定
洗脱苯粗苯冷凝冷却器优化改造
冰水浴
基于STM32的恒温水浴温度检测与控制系统设计
半乳糖凝集素-3与心力衰竭相关性
半乳糖凝集素-1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LNG接收站BOG再冷凝系统操作参数优化
脱硫罐排放汽无压冷凝净化装置使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水浴回流与超声波辅助回流提取百合皂苷工艺比较研究
为什么血型不同就无法输血给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