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咯血的介入栓塞治疗与单纯内科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2016-04-11 05:42潘昕毅
生物技术世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病患远端栓塞

潘昕毅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三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肺咯血的介入栓塞治疗与单纯内科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潘昕毅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三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前言

咯血是指喉部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及肺的出血经口咳出的一种临床症状[1],大咯血现如今国内外均未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但是多数学者对患者一次咯血量>100ml亦或在24小时内咯血的总量>500ml[2]的表现定义为大咯血较为赞同。咯血的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有濒死感。这类疾病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也影响着患者的生存期,同时该疾病的患者均为潜在的危险窒息情况,一旦发生窒息,其死亡率约为12-50%不等[3]。

内科药物治疗方面,现今对咯血患者大都选择应用垂体后叶素治疗,但在充分治疗病患的同时,常常出不同程度的副反应。所以近年来大部分医院主张其它多种药物进一步应用,呈现联合治疗法,这种治疗方法的应用不但提高了临床药物应用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减低了部分副反应的发生率,但这种药物治疗仅仅是起到了减轻症状的作用,患者仍然需要长期治疗,不能达到彻底止血的目的。

从20世纪中期开始,国外开始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不同程度的咯血。

为探讨介入栓塞治疗肺咯血的临床应用效果,对我院参与药物治疗的病人与介入治疗肺咯血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肺咯血患者,所有患者凝血项均正常,最大咯血量为400-600ml/天,其中男患28例,女患22例。年龄23-75岁,平均59.5岁。A组:栓塞治疗组27例,支气管扩张症16,肺结核7例,肺癌4例;B组:药物治疗组23例,支气管扩张症12,肺结核8例,肺癌3例。

1.2 介入栓塞治疗组的纳入标准

所有入组的病例患者均自愿接受介入栓塞治疗。介入术前均经完整的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与咯血症状相关的病灶。同时也接受详尽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1.3 介入栓塞及药物治疗

介入栓塞治疗的所有患者均先行支气管动脉造影术,确定病变血管位置。由于肺咯血疾病的血管常常伴有多支血管病变,故此需多根血管造影,一定要在栓塞血管前确定,病变血管非动静脉瘘和非脊髓供血动脉的变异,以防误栓塞造成不可逆后果。首先于选中的病变动脉处栓塞远端微细血管团,需要缓慢匀速注入PVA颗粒及造影剂的混悬溶液,而后造影观察远端血管,确定远端血管完全栓塞后,进一步应用混有明胶海绵大颗粒的造影剂进行血管主干部分的栓塞治疗,透视下观察,待到造影剂远端逐渐减慢呈现滞留或反流后,停止栓塞。等待栓塞剂彻底栓塞血管,再次造影观察病变血管。待所有病变血管逐一完全栓塞后,拔除导管,加压包扎返回病房。

对于B组病人,持续性进行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如:促进凝血系统功能的止血药,如维生素K、止血敏;凝血因子制剂,如凝血酶原复合物;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止血药,如氨甲苯酸;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如垂体后叶素;局部止血药,如氧化纤维素。

1.4 评价标准及不良反应

所有A组患者均严格于介入栓塞治疗术后第4周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血管病变情况,且密切关注病患体征。连续观察48周至72周。A组患者在治疗后,7例患者伴随有胸部轻微疼痛症状,9例患者伴轻度发热症状,以上患者经对症治疗后所有症状均得到缓解,余下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术后7天出院。

1.5 统计学处理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对两组患者肺咯血治愈率进行分析经χ2检验。观察项目数值P<0.05,认为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咯血患者中,A组20例达到基本治愈标准,基本治愈率74.07%(20/27),总有效率达88.89%(24/27), B组7例达到基本治愈标准,基本治愈率30.43%(7/23)总有效率52.17%(12/23)。A、B组间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介入栓塞组有3例复发,肺结核病变为2例,支气管扩张病变为1例,其中有2例病患在术后的2个月内再次复发,但咳血量不大,另外1例病人在随访期8个月复发,咳血量也不大。所有复发患者均及时到我院行再次介入栓塞治疗,DSA下可见少量病变血管,栓塞治疗后3例患者均止血。

3 讨论

大咯血的主要原因现代医学多认为其是病变的异常支气管动脉破裂出血所导致的,病变血管由于压力增高,血管壁破裂后,造成了血小板在血管内膜上的黏附聚集形成血栓止血极其困难,病变的动脉会不间断地出血。经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能直接有效的阻止破裂血管的持续出血,是控制咯血的最佳选择。本研宄中,部分患者在进行动脉栓塞治疗后出现一些并发症,但是在随访期间这些症状均未在发生,且也均未发生其他并发症。从本研究的两组病例的疗效来看,B组的基本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低于A组,复发率也较高。我们在介入栓塞过程中先应用PVA细小颗粒栓塞了病变远端多发微细血管团,后应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其较粗的供血动脉主干,这种分步骤选择的栓塞方式极其有效的防止了病变动脉血管的二次再通。

经对比研究结果证明,介入栓塞治疗肺咯血患者比药物单纯治疗患者在止血疗效上有非常显著地提高,提高所有病患生存质量的同时也明显延长了病患的生存时间。

[1]何冰峰,曹振远,陈颖,等.不同栓塞剂治疗支扩大咯血的比较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14(6):580-581.

[2]金洪,汪鸿,余福全,等.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在急性大咯血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军医杂志,2010,38(5):840-842.

[3]李彦豪,主编.实用介入诊疗技术图解[M].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9.

R56

A

1674-2060(2016)03-0127-01

潘昕毅,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三院,就职于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介入放射科。

猜你喜欢
病患远端栓塞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氨磺必利与喹硫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的诊疗效果比较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远端蒂足内侧皮瓣修复(足母)趾皮肤软组织缺损
胃小弯全切术治疗远端胃癌的随机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