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泰州市中考作文述评

2016-04-11 20:30王小东
初中生世界 2016年19期

王小东



2015年泰州市中考作文述评

王小东

原题回放

《现代汉语词典》对“学习”这样注解:①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②效法。

请以“_______让我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为题,写一篇文章。

命题透视

首先,文题设计为半开放式,有利于增强考生在作文测试中的参与感。在空缺的横线上填写什么内容是完全自由的,充分照顾到考生不同的生活阅历及情感触发点;而填空的形式也是相当自由的,可以选用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但自由又是有底线的,既要能给读者一个颇具吸引力的题点,又要能充分地承载自己的表达意愿。

其次,文题中有着诸多内涵丰富的关键词,有利于考查考生的语言精微感。“让”突出因果,“我”明确主体,“享受”锁定体验,“学习”凸显方式,“快乐”聚焦情感,五个字词勾勒成一幅线简意深的素描,意在给考生一次过滤生活的艰涩、回味过往的甘洌的契机,引导他们找寻出平常学习生活中的闪亮处,并以文字的方式呈现自己独到而精细的理解,同时,也给阅读者一次考量考生的积累、体验与语言精微感的机会。

再次,文题的立意看似单一,实则蕴含着由一而三的思辨要求。仍然以文题中的关键词为例,如“享受”就包含着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满足,既可以是单项独存,也可以是双项俱备,这就为考生的写作提供了多种可能,而对每一种可能的选择及展开,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考生思辨能力的强弱。再如“学习”,题干提供了《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释,其中就蕴含着对“学习”一词的多元解读。如果考生思辨能力不强,或视而不见,或见而不化,只是依据自己对“学习”的感性理解或惯性体验进行写作,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将不可避免地局限于在学校里求学的狭小天空了。

评卷扫描

本次考场作文中所暴露出的主要问题与往年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相同之处有:题记与后记泛滥、小标题盛行、贴标签不衰、语言玄虚化、对事物情理的认知单一且趋同等。这些都是日常应试写作的惯性使然,需要逐步调整。至于新出现的问题,则有必要在此做一点展开。

1.只会“生孩子”,不会取名字。

本道作文题为半命题形式,考生只要补全题目即可,看似难度不大,但其中所蕴含的对能力考查的要素却是和独立拟题一样的。

从阅卷结果看,多数考生的文章内容还算差强人意,但补全题目所选用的词句却比较乏味:要么过于空泛,难以激发深刻的思考,如“生活”“赞美”“竞争”等;要么过于平常,丧失了标题作为文章“题眼”的传神功能,如“阅读”“友情”等;要么过于直白,损害了文题本应有的张力,如“老师的表扬”“梅花的坚强”等。文题关乎文章的整体美感,遗憾的是,很多考生都掉进了文秀题拙的泥淖。

2.思路多雷同,结构鲜有别。

作文阅卷关注的不仅是文章的言辞(绝不是很多考生所误认为的“辞藻华丽得高分”),更重要的还有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因为后两者是超越选材、言辞等作文表象的深层次能力的体现。但本次写作中,大多数考生行文的思路都是借助某事说明某个道理,并根据这个道理来优化自己的学习,且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其文章结构也因之而大多采用一事一议的模式。这种思路和结构上的相似,导致了他们的文章就像川剧中的“变脸”艺术,尽管面具千变万化,但这些面具后面的那个表演者并没有任何不同。从这个角度看,这些作文实际上就是一群人在进行着换汤不换药的文字游戏。

3.标点类别少,意象群聚集。

一是标点使用类别特别少。常用的标点符号共16种,分为标号9种、点号7种。然而在我们随机抽查的200篇作文中,一篇600多字的文章,考生使用的标点符号种类平均只有5.4种,且大多是常见的逗号、句号、冒号、问号、引号、感叹号,分号、括号、省略号等非常少见,更不必说破折号、连接号、间隔号等了。这表明考生的语言表达逻辑与形式比较简单,语言表达的精细化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围绕本道题的立意,考生所选取的意象过于集中,为了表现“享受”与“快乐”,他们大多使用“阳光”“微笑”“香茗”“琴声”等为数不多的意象,很少选用其他意象,创生的意象更是踪迹难寻。表达情绪体验的媒介单一,表明考生文学类作品的阅读量较小,视界比较狭窄。

迷津指点

一是读明白。

首先,要读懂文题的内涵。例如对本道作文题的解读,同学们就要像前文所述的那样,通过分析关键词及其之间的关系,把文题看立体、看辩证,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要读懂命题人的用意。文题的表意具有多维性,阅历、智力不同,读题所得亦大不同。大不同未必是坏事,但无论怎么不同,命题者的意图却是个最大公约数——回味学习的甘洌,因而,同学们在写作时不能背道而驰。

最后,要读透同窗们的心理。大家年龄相仿、阅历相似,想法上自然会有太多的雷同,因此,同学们在读题时要力求从自己的“不一般”中找到解题的“新窗口”,真正做到“领异标新二月花”。

二是想明白。

“想明白”是强调动笔前的构思要明晰。

同学们首先要想明白自己心中有什么,即要把脑中杂乱的、与文题相关的写作素材尽可能多地罗列出来,然后围绕主题优化组合。优化组合一般采用写一组排比句的方法进行,如本题可以改造为“_______,让我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在横线上填写能概括自己某段经历或体验的词句,组成分句众多的排比句(建议不少于5句),再根据文章立意筛选出最佳内容。

其次,要想明白阅卷者要什么。参与中考阅卷的多为中青年教师,他们思想认识上有高度,且有着特殊的职业习惯——对错别字、标点误用以及病句特别敏感,因此,同学们在写作时,尤其要在思想认识的表述以及行文细节方面多加留意。

再次,要想明白自己准备如何达成文章的主旨。正式动笔前,同学们需要构思好三个路线图——事件的发展、情感的发展、思想的发展,做到“胸中有丘壑”。如果同学们能在动笔前把这些事情想通透,写作时就不会“旁逸斜出”或跑题。

三是写明白。

有了前两个“明白”还不够,关键还要落实到“写”上来。

考场作文的“写明白”也是有特定规律的。一要骨架清晰。因为是电脑阅卷,因此文章的起承转合更要清晰,否则,阅卷者在作文界面不断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很容易看不清后文与前文的逻辑关联,从而影响判分。二要线条突出。考场作文被阅读的时间很短,因此,同学们不但要善于突出主题——或一字立骨,或一语立魂,而且要善于突出主线——无论叙事、抒情还是说理,都要在“曲径通幽”的行文中凸显出指向主题的表达意图,以求在短时间内给人以清晰的认知。三要篇幅合宜。从写作实际看,篇幅长短对考场作文表情达意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过短(600字以内)则容易语焉不详,过长(800字以上)又容易拖沓耗时。据统计,2015年泰州市56~60分之间的高分中考作文的平均用字量是712字,也就是说,在大多数考生表达能力相似的情况下,合宜的篇幅也是确保考场写作成功的要素之一。

例文点评

一类文:

倾听让我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陷入冗长的文字背诵中的我在不间歇的蝉鸣声中渐生烦闷,脑袋里再也装不下一个词语,于是愤懑地扔下书本离开了房间。

奶奶见我从房间出来,欣喜地拉过我的手,说道:“乖乖,累了吧?奶奶在炉子上给你熬了粥呢,快来瞧瞧。”我便坐在炉边的木凳上,炉火烧得正旺。奶奶把洁净的白米放入咕嘟冒泡的沸水中,米和水便开始陷入纠缠,激越的声音如万马奔腾,如铜管齐鸣,直叩我烦闷的内心。(人物对话简洁温暖,动作平静从容,对环境的渲染和对事情进展的表述迅捷而富有张力,颇显语言功力)

随着时间的流逝,奶奶把火调到很小,小到只保持着锅里能持续发出咕嘟的声响,米和水于是进入了另一种状态——迟缓安静。

我侧耳倾听,那均匀如呼吸般的声音让我痴迷。它融进了尘世的喧嚣,融化了彼此的抗争,咕嘟,咕嘟,咕嘟,轻轻的,柔柔的。无形之中,它又好像被一根指挥棒牵引,节奏和谐,韵律悠扬,不动声色地钻进了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然后,似爬山虎般缠裹了我的心灵,轻柔,温暖。顿时,我觉得世事都远了,心,也静了。

再次回到书桌前,熬米粥的咕嘟声回旋在我的脑海中,我学着奶奶耐心的样子,小心翼翼地熬着专属于我的“清粥”。此刻,烦躁感已消失殆尽,我气定神闲地捧读着散发着油墨香的课本。在这个阳光恣意释放光热的午后,厨房中飘散出浓郁的清香;而书房里的我,安静,愉悦。(巧用蒙太奇手法,把两幅形远理近的画面并排呈现,颇具视觉和情理冲击力)

咕嘟,咕嘟,咕嘟。(三个“咕嘟”之间的逗号运用恰当,通过间隔时间的延长,逼真地描摹出文火状态下米粥的沸腾情状)那轻柔的响声,那静心的倾听,那沉着的心灵,让我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我愿意在这纷繁的社会环境中熬制属于自己的清粥。

学习是快乐的。当你静下心来,耐心地亲近她时,你便会享受得到。

总评:本文的整体风格细腻安静,小作者既较好地体现了考场作文的特质,又巧妙而自然地展示了自己的写作才能。文章中,小作者善于化抽象为具象:将“学习”说成“冗长的文字背诵”,显得具体可感;把“沉静”下来的心理化为熬粥的“咕嘟”声、“清香”味,熟悉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等等。由“学习烦闷”到“就炉观粥”到“由躁而静”再到“烹学同理”的参悟,层次转换清晰自然。此外,小作者还巧于将事理交融:刚开始熬粥时的“如万马奔腾,如铜管齐鸣”,呼应了“我”学习时的烦躁愤懑;熬粥过程中的“迟缓安静”与粥已熬成时的轻柔“咕嘟”声,则呼应了“我”对求学和处事要从容的理解。这样的处理非常自然、成功。

二类文:

实践让我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你……你好,这是我们店的传单,有空请……”身旁的行人似乎并未注意我,头也不回地向前走去。

烈日挥舞着的剑光之刃刺痛了我的脸。我的心中五味杂陈,一股酸楚涌上心头,一滴泪悄然落下……

姐姐不知何时站在了我身后,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轻声细语道:“没关系,还有一下午。传单会发完的。”我吸吸鼻子,心中却十分抱怨自己。

是姐姐让我帮她发传单的,生性胆小的我却从未主动和陌生人说过话,导致现在一张传单也没有发出去。我讨厌极了现在的我。

姐姐仍在一旁鼓励我:“别难过啦,下午我教你如何发传单吧。”我抬起头,似乎看见了阳光,使劲地点了点头。

下午的阳光似乎更强烈了,可洒在姐姐身上的光却是那么柔和。她让我站在一旁看她如何发传单,并学习怎样与别人交流。

姐姐捧着一小堆传单,微笑着走向人群。她拦下一位中年妇女,略微弯腰,微笑着将传单递上,那位妇女竟也停下,接过传单认真地阅读起来。姐姐口齿伶俐地向她介绍传单上的内容,且始终微笑着,自信地回答那位中年妇女提出的各种疑问。(从这段文字看,姐姐发传单的技巧可以概括为:主动拦截、始终微笑、口齿伶俐地介绍以及自信地回答别人的疑问。然而在下文中,“我”发传单的进展及心得却与此没有太多的因果关系,实在可惜)

发完一堆传单后,姐姐走回来,拍拍我的肩膀,示意该我上场了。我深呼了一口气,将心底的软弱全部排尽,学着姐姐的模样,扯出一丝笑容。我拦下一位青年,说道:“你……你好,这是我们新开的补习班,有空请过来看看。”没想到,他竟然接过传单仔细地看了起来,并且问道:“这个地方在哪?”“嗯……沿着这条路左拐便到了。”我鼓起勇气说道。“好的,有空会去看看。”他说。

我愣了半晌,传单竟然发出去了!一股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我如同浸在蜜罐之中。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我信心倍增,也越来越得心应手,笑容从心底发出,不再勉强。(这里如果稍作展开并呼应一下前文跟姐姐学习发传单的内容,就会使行文充实严谨得多)

这一次,我突破了自我,学会了主动与别人交流,在学习中享受了快乐。我不再沉默寡言。(这种快乐到底是什么?是“主动与别人交流”?是“不再沉默寡言”?还是其他什么?)

一次次的实践让我从学习中享受到了快乐!

总评:就整体看,本文有情节、有波澜、有细节、有体会,可以算得上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考场作文。但稍加推敲就会发现,其中还隐含着不少问题。一是说得不透。“我”到底学到了什么?文中的表述过于宽泛,让人感到困惑。二是照应不够。例如,姐姐说“下午我教你如何发传单吧”,那她为什么让“我”一个上午一事无成地瞎忙活?后文中没有必要的交代,让人感到迷茫。三是详略失当。例如,文章前三小节主要刻画了“我”初发传单时的窘状与心理,目的是与姐姐的成功以及“我”后来的突破做对比,同时顺势交代“我”的“生性胆小”,但是后文中用来对比的内容却是异常简单,显得本末倒置。再如,全文对“发传单”的过程描述很多,等到了表述“发传单”一事给自己带来的独特体验时,却反而一笔带过。这些详略处理的失当大大降低了文章的质量。

新题预测

题一:请以“书里书外”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书写工整规范。

题二:请以“用_______看世界”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文题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书写工整规范。

王小东: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泰州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泰州市中考语文命题组组长。现为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

要求:①将补充完整后的文题抄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书写工整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