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宿迁市中考作文述评

2016-04-11 20:30朱晓荔
初中生世界 2016年19期
关键词:补题桂花树文题

朱晓荔



2015年宿迁市中考作文述评

朱晓荔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些事情出人意料,或与人的意愿相违背,却常常触动我们的心灵,使人思考,让人回味,给人启示……

请以“可是你没有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命题透视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既有一定的开放度,发挥空间较大,又努力贴近考生生活,鼓励他们写身边的人和事,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因而大多数考生都有话可说,容易写出真情实感。并且,这样的半命题作文也能充分考查考生对生活的积累、感悟、思考以及创意表达。

“可是”一词强调行文时必须要有转折。“你没有”意味着本来可以或应该是那样做的,而你偏偏选择了这样做,其中有应然和实然的反差,但细想起来又体现了必然和偶然的统一。考生所写之事既可以一波三折,结局出人意料;也可以似此实彼,最终给人以启迪;还可以蕴含矛盾,引人探寻本质……总之,题目中的“没有”之后所填的内容是一般的、常规的、现象的,而“没有_______”所表现的内容却是超常规的、突破一般思维范式的,但必须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这就不仅对考生的思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且对行文思路做了隐性规定。因此,较之2014年的中考作文题,这道题在审题、立意、构思等方面的要求均有所提高,既能让不同层次的考生都有表达的空间,又能让优秀考生脱颖而出。

那么,文题中的“你”具体又指谁呢?这也是考查考生的生活积累和人文素养的一个关键字眼。

考生既可以将这一第二人称代词定位为身边的某一人,以这个“你”为主人公叙述一个生活事件,或与之直接对话,或呼告式地抒情议论,这样写容易产生一定的感染力;也可以将这个“你”定位为一组人,这些人虽然面目各异,却取向相似,写作时,要注意人称上仍然用单数,主题上要能够聚拢;还可以表现自己的生活,这时,就可以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与自己对话、辩论,但要注意人称转换一定要自然,要在文章中有所交代。

另外,2015年宿迁市中考作文的分值也进行了调整,比2014年增加了5分,这增加的5分是书写分,阅卷时单独评分。这体现了一种导向,需要大家引起重视。

评卷扫描

在评卷过程中,我们发现考生的作文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人称不当,缺少“对话”。

本道作文题“可是你没有_______”中有个关键的字眼“你”,命题者希望考生在文章中表达的是:在某件事中,发现“你”没有做到什么,或没有具备什么品质,或没有认识清楚某种事物、事理。但是,不少文章通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写,全然不见“你”,不见“对话”。

2.忽略提示,立意偏离。

本道作文题的提示语“生活中,总有些事情出人意料,或与人的意愿相违背,却常常触动我们的心灵,使人思考,让人回味,给人启示……”包含这样两层意思:一是事情是出人意料的,或与人的意愿相违背;二是这件事或这种现象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或引起我们的思考,或给我们以启迪,值得我们回味。这样的提示语为考生选材、立意搭建了一个宽松的平台,有助于他们选择合适的素材。但是,不少考生恰恰忽略了提示语对审题的辅助作用,所叙之事或对事物的认识没能扣住题目中的“可是”二字,导致文章缺少“转折”,立意偏离。

3.文题陈旧,空洞无物。

写作半命题作文,除了要遵循写作的基本程序外,还要运思在先、高明地补题。半命题作文的补题看似简单,其实颇有奥妙,体现了一种高层次的构思技巧。从某种程度上说,所填文题的巧与拙,直接关系到文章品位的高与低,关系到写作的成与败。但是阅卷时我们发现,真正有创意的补题凤毛麟角,不少考生的文题陈旧老套,这些文章的内容也大多空洞无物。

4.字迹潦草,卷面不清。

字迹潦草、卷面不清是不少考生的“顽疾”,这样的现象在本次考试中依然存在。由于2015年的评分标准将5分书写分单列出来,因而不少考生在这方面吃了大亏。

迷津指点

要想高质量地完成这篇文章,建议同学们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审清题旨,巧妙补题。

审题,关键在“审”字上。同学们首先要读题,要认真地、完整地、一字不漏地把题目读完;其次要品,要理解题干中有哪些重要信息,并将之记在心间;再次,要对题目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审察,把握题目的主旨和立意的角度。审题的关键是切题,不要跑题。审题的方法包括词语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还可以抓住中心词、修饰语进行认真的分析与辨析。审题的最终目的是确定体裁、范围、中心、寓意等。对这道作文题而言,审完题后,就要巧妙地补题。补题时,最好以内容“熟”为重点,以立意“新”为前提,以“口子”小为上策。总之,要想方设法扬长避短,将半命题变成自命题,以便驾驭。

2.与时俱进,选材鲜活。

要写出好文章,选材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是要选择新颖的材料,包括富有时代精神的材料,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材料,当然,也可以旧料新用。二是要选择真实的材料,或是直接选用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或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加工,以达到艺术的真实。三是要选择典型的材料。材料不在于数量多少,关键在于是否典型。同学们既要重视那些能反映事物本质、体现时代精神的“大”材料,也要重视挖掘身边的普通人、平凡事中的带有闪光点的“小”材料,这样,你的视野就开阔了,写出来的文章就会不同于常人。

3.巧妙构思,完美布局。

布局是外表,构思是灵魂。要想在构思上与众不同,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选择巧妙的表现角度,运用独特的行文思路,设置跌宕起伏的情节,围绕中心详略分明。此外,同学们还可以根据所确定文题的需要,运用寓言、日记、书信等形式进行写作,从而给人以不一样的美感。

例文点评

一类文:

可是你没有恨

偌大的四合院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一棵孤独的桂花树挺立在那里。(开头渲染气氛,“孤独的桂花树”系感情寄托的重要载体,颇具象征意味)树下,站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微风拂过,吹动了她的三千银丝,也吹动了我的点点情思……

爷爷是个不负责任的人,这是我对他的唯一评价。每次看到奶奶孤独地倚在桂花树下,我总是莫名地感到心酸。爷爷和奶奶共生育了六个孩子,可是,就在最小的两个叔叔还没成家,在奶奶生病最需要他照顾的时候,爷爷却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去了外地谋生。他什么也没留下,只是在院子里挖了个坑,埋下了一粒种子,就匆匆地走了。人们都认为爷爷过不了两年一定会回来的,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儿女们都在奶奶的辛勤呵护下长大了,爷爷却始终没有回来。(叙事简洁,奶奶有足够的理由“恨”爷爷)

这期间,奶奶最常见的表情是微笑,但我能够感觉到,她的笑中,丝毫没有快乐。

悄悄地,又一年过去了,院子里的桂花树也开花了。我默默地站在树下,看着奶奶一起一伏的背影,实在忍不住了,跑过去,轻轻拍了拍她的背。奶奶惊讶地转过身,想竭力掩饰自己的眼泪,可我还是能明显地看到她哭红的眼眶。我问奶奶:“爷爷那么狠心地抛下你,你为什么还是想他?值吗?”(通过对话,强化爷爷之“可恨”,是为铺垫,同时衬托奶奶的“不恨”之可贵)奶奶苍白的脸扬了起来,诧异地看了看我。她攥着我的手,拉着我在树下坐下,抚摸着我,缓缓地说道:“奶奶已是个快接近天堂的人了,看到你们这些子孙后代在我身边高高兴兴地嬉戏,我真的很知足。可是啊,人越老,就越容易想念。你爷爷毕竟也曾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现在什么都不盼,就盼他能回来,大家团聚在一起,那该多好啊。”(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祖孙情深,体现了奶奶当时的心情。奶奶的话语符合其身份,质朴中自有一股感人的力量)

我仰着脑袋,又问:“那你恨爷爷吗?”奶奶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又抚摸着身后的桂花树,说道:“亲人间还谈什么恨啊。刚开始的时候,我是有些不满,但现在我老了,已不想再去恨了。至少,他留给我的还有这棵树。我无聊时,就来这里坐坐,想想他。现在,我们一大家子很热闹,可你爷爷他在外面究竟怎么样了呢?他生病时有人照顾吗?没有儿女在身边,他一个老头子该是多么孤苦伶仃啊。”(此段在揭示人物心理上又深入了一步,奶奶的宽恕之心令人动容)微风拂过,打落了树上的桂花,也打在了我的心里。(节制的描写,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当时的气氛)那天,我坐在树下,想了很久,很久。

每天夕阳西下时,桂花树下,仍是奶奶孤独的身影。

再后来,我又长大了一些,似乎也明白了当年奶奶的话。有时,我也会懵懂地觉得,奶奶就像一个圣人,在暮色四合中等待着死亡,在黎明的曙光中等待着爷爷的归来。(奶奶虽是一介农妇,其德行却几近“圣人”。小作者在此不做过多的议论,寥寥数语,四两拨千斤)

依旧是偌大的四合院,依旧是那棵孤独的桂花树。在奶奶的熏陶下,我也学会了释怀,放下了对爷爷的怨恨。夕阳的余晖落在了树下,唯一不同的是,树下不再是一位孤独的老妪,而是又多了一个我。我们一起在夕阳中向天空招手,我们一起在等待爷爷的归来!(情景交融,情感升华至新的高度)

总评:子贡问夫子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亦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恕”始终是值得人们终身追求的最大德行,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小作者从奶奶对爷爷的宽恕和思念中看到了奶奶的美好德行,并深受感染,这在立意上就高出同龄人一筹了。而在具体叙述时,小作者紧紧围绕主线,即“恨”与“不恨”展开情节,何处铺垫,何处蓄势,何处渲染,都处理得很精当。此外,小作者还善于抓住奶奶的动作、神情、语言等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贴合奶奶的身份,从而使得人物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类文:

可是你没有怨

风,猎猎的朔风咆哮而来,吹来远方的思念和那一声声低低的哀叹。百种情绪中,唯独没有怨。为何?(总起,不落俗套)

沙漠中的梅花

风沙滚滚,遮蔽了大地的伟岸身躯,徒留马蹄驼铃声。一队人马风尘仆仆而来。你一袭梅花长裙,妖娆地绽放于这金黄的沙漠中。(描写时由面到点,层层推进,将人物鲜明地带到读者眼前)风儿啊,请停住你匆匆的脚步,且听那百般不舍流连于大漠上方,且看那颗颗泪珠一滴滴落下。有人问:“昭君,你怨吗?”你果断地摇了摇头,目光坚定。

娇艳的梅花随风飘舞。前方的路途如此艰难,可是你没有怨,你的心中只有沉重无比的一个词:大汉。

清风中的苍鹰

听,琴声悠悠。举目四望,天地辽阔,却没有一处是你的归宿。

五月初五。这天清晨,清风撩拨着残雾,等待着一匹苍鹰划破黑暗的苍穹,还天空一抹蔚蓝。终于,你迈步缓缓地踏上桥,睿智的眼神有如苍鹰般犀利。(“苍鹰”的比喻与屈原的形象不符,颇为牵强)你再次回眸,望向这生你养你的土地,目光中饱含着不舍与无奈。(可再添加如下内容:“你哀叹着‘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纵身一跃。你衣袂飘飘,恍若仙人。”因为据传《怀沙》为屈原之绝笔,所以这样引用可以增加真实感和场景感。后面还可继续添加“汨罗江上回荡着你的声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可是你没有怨。(建议添加“尽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你依然如此忠贞不贰”)你的心中只有无比深情的一个词:楚国。

风雪中的巨人

几千米的高峰上,你艰难前行。猛烈的风雪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你弱小的身躯,可是你没有退缩,而是小心翼翼地将采集到的标本一一放好。你的形象有如巨人般矗立在这高峰之上,厚重挺拔。(选材由历史人物过渡到现实人物,更具时代性)

你做着如此辛苦的工作,可是你没有怨,只因你心中有国,你爱国!(这部分的叙写非常单薄,似有凑数之嫌,应增加对典型场景的刻画。而且,若结合上面两个片段,这里也应选取一个具体的人物进行描写)

风吹起如碎花般的流年,举目四望,泪光点点。尽管遭受了时代的束缚,尽管世事艰难,可是,你没有怨,你们没有怨,只因为心中那厚重无比的一个字:国!(总结全文,再次表明爱国的主题)

总评:本文之优,关键在于对文题中的“你”的把握比较到位。本次作文中,大多数考生都将这个“你”定位为身边的某个人,并围绕这个人来叙述一个生活事件;小作者却另辟蹊径,选择了历史人物王昭君、屈原以及当代的登山科考者,显现了自己丰厚的生活积累和人文素养。在行文过程中,小作者以爱国这个主题将不同时空中的“你”聚拢在一起,又以“沙漠中的梅花”“清风中的苍鹰”“风雪中的巨人”三个小标题将“你”的不同面貌展现在读者眼前,条理清晰。但文章的不足之处也颇为明显:一是第一部分的记叙、议论都较为充分,第二、三部分却显得比较单薄,比例失衡,既影响了文章的结构,也影响了内容的表达;二是用“苍鹰”比喻屈原不是很妥当,建议重新选取一个更为贴切的形象来象征屈原及其精神;三是第三部分没有选择一个具体的人物进行刻画,最好同前两部分保持一致。

新题预测

题一:请以“_______,有时要以另一种形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题二:请以“身边自有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不得抄袭、套作。

朱晓荔:宿迁市优秀教师,江苏省课题研究先进个人。曾获全国多媒体大赛一等奖,江苏省优课评比二等奖,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现为宿迁市中小学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

责任编辑:赵玮

email:czssjzw2009@126.com

本栏目稿件由睢宁县凌城中学张旋老师撰写

要求:①请先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上一个合适的词或短语,使题目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猜你喜欢
补题桂花树文题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1年第27卷文题索引
缅桂花树下的校园生活
桂花树
《天津护理》2020 年第28 卷文题索引
种桂花树
《中成药》2019年第41卷第1~12期(总第472~483期)总目次 文题分类索引
小獾的桂花树
“补”出一片精彩来
“补”出一片精彩来
《中成药》2017年第39卷第1~12期(总第448~459期)总目次文题分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