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进程与不断变化的风险格局(上)

2016-04-11 05:45邢鹂瑞士再保险经济研究及咨询部
上海保险 2016年2期
关键词:城市化

邢鹂 瑞士再保险经济研究及咨询部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不断变化的风险格局(上)

邢鹂瑞士再保险经济研究及咨询部

中国自推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以来,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与转变,如今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出口国。然而,中国也日益承受着强大的压力,需要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将主要的增长引擎从目前的外贸依赖型转向国内消费驱动型。为实现这一目标,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主要研究在未来十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中国风险格局的影响和对保险业的意义。全文分两期刊登,下篇将重点阐述城市化对我国保险需求及分销渠道的影响。

邢鹂于2008年加入瑞士再保险,现任经济研究及咨询部高级经济分析师、副总裁,研究范围涵盖中国内地、台湾及香港地区的宏观经济、(再)保险市场分析等。此前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政策与农村发展,曾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邢鹂于2004年获得南京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并于2004—2006年期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美国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联合资助下进行博士后研究。

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中国城市化经历了四个阶段

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到1960年,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的一部分,政府鼓励农村居民迁往城市地区,于是城市化迅速推进。从1958年到1960年,政府设定了激进的微观经济目标,旨在加速经济增长并赶超西方国家。相应的强制性移民战略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率从1957年的15.4%升至1960年的19.7%。1960年,中国城市人口达到1.3073亿,并建立了33座新城市。然而,由于很多新城市是仓促建成的,难以承受自然灾害等冲击的影响。

1961年至1978年是第二阶段,由于社会政治和经济动荡,城市化基本停滞。在此期间,政策也发生转变,鼓励人口从城市向农村地区迁移。这主要是为了缓解三年困难时期缺少粮食所带来的压力。到1978年,中国共有193座城市,城市人口共计1.7亿。

随着1978年开始推行经济改革,城市化进入第三阶段,进程再次提速。1979年至1995年期间,小城镇蓬勃发展,这段时期有时也称为“城镇化”时期。政府允许农村人口相对自由地在小城镇定居,1980年至1995年期间,城市人口数量的年增长率为4.2%。

城市化发展的第四阶段也是大城市高速发展的时期,从1996年开始持续至今。为刺激经济增长,城市和中心城市被定位成投资和消费的主要推动力量。在过去将近20年的经济增长中,集中而有针对性的城市化过程起到了主要作用。截至2014年底,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4.77%。

(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因素

中心城市或城市圈的发展表明,城市化存在多个基础性的推动因素,包括自发性和强制性机制,尤其是1978年农村地区开始推行经济改革之后。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从而推动了小城镇的强劲发展。随后扩大的国际贸易促进了沿海城市的发展,并吸引内陆省份的务工人员到中心城市定居。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化的推动因素既受益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改革,也得益于中心城市的内部增长。

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提升工业结构、改革户籍制度和改善城镇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福利方面。

(三)城市化进程的地域特点

随着城市人口从2005年的5.62亿增长到2013年的7.31亿,中国大城市的数量增长较快(图2)。2012年,包括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在内的三大城市群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2.8%,人口比重占18%,却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如图3和图4所示,2005—2012年,很多省份的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具体而言,中西部(西北和西南)内陆地区省份的城市化率增速最快,高于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3%)。这种分布模式与1980—2000年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是华南和华东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最快。从中长远角度来看,中西部省份以及沿海地区的二级城市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速度可能会更快。这些地区在未来10年也将为中国经济增长起到更大的支持作用。

图1  949—2014年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四大阶段

图2 地级及以上级别的城市数量(2005年和2013年)

(四)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几个特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发展不平衡,因此,城市化质量不高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包括:

•大量农村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相对滞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内部出现了新的二元结构矛盾和社会风险隐患。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用地粗放而且低效。一些城市脱离实际情况去拓宽马路、扩建广场等,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多,而新建区的人口密度偏低,耕地减少过多过快。

•城镇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而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潜力有待挖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服务管理水平不高,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交通拥堵问题严重,食品药品等公共安全事件频发。

•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现行户籍制度、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固化并加剧了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总体上,中国的城市化势头依然强劲,以下几个突出特点值得注意:

•预计政府将进一步对城市化发展提供强劲支持。

•更加重视发展中西部地区,而不是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

•城市化战略注重建立“城市集群”,即一个中心城市通过新建的基础设施与其他城镇相连接,并得到来自后者在人力、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更加注重城市化质量,包括倡导绿色和创新城市、可持续性以及城市新移民的平等权利,如社会保障等方面。

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发改委及多部委共同编制了《城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并于2014年3月颁布实施。规划共涉及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提出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战略重点包括: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异地就业城镇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用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化网络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连接起来,促进各类城市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图3 2005-2012年不同地区城市化率年增幅

图4 2012年中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统筹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城市产业支撑,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环境,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社会服务和居住服务水平,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未来几十年,城市化将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政策制定者将城市化视作推进可持续经济增长的一个中心支柱,以帮助经济转型:即促进国内消费、调整工业结构、合理使用土地、改善社会人员流动并减少财富不均现象。

二、城市化带来的风险格局变化

(一)城市化带来的风险格局变化

1.城市化引发复杂的新风险

在农村地区,风险相对直观,并且大多具有可保性。然而,城市化带来了新的风险,这些风险至少在最初阶段都难以投保。例如,恐怖主义在过去10年已经袭击了多个主要中心城市,鉴于恐怖主义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和严重性,很难对恐怖主义风险进行投保。网络风险和个人数据风险也是与城市地区具有更大相关性的新风险。

2.规模效应与风险集中度增加

从保险角度而言,城市化的一个主要优势是经济资产集中度增加,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规模效应以较低价格提供保险。然而,与此同时,风险积累也将伴随着资产集中而加大,如果城市地处自然灾害易发地区就更是如此。

3.城市地区的产权界定更加明确

一些农村地区的财产权界定不明确,成为承保风险的一个主要挑战。例如,农具可能是集体所有,并没有正式的产权文件。而在城镇地区,产权界定一般更为明确,所有权由相关文件予以规定,并得到法律的保护。

4.有利于风险定价

农村地区的很多投保财产缺乏二级流通市场,这可能不利于承保定价。而在城市地区,有可比财产作为基准,活跃的二级市场则使定价可及时更新。

图5 2012年城市化率与乘用车保有量

图6 2010-2030年新兴市场各领域新增基础设施投资(单位:十亿美元)

(二)城市化对中国保险风险格局的影响

1.非寿险类风险

(1)汽车社会

车险占中国非寿险市场保费收入总额的大部分(2014年为73.1%)。2009年,在政府的刺激政策推动下,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乘用车销量达到1350万辆,而同年,美国的销量为1040万辆。2014年,虽然对污染和交通拥堵的顾虑有所增加,而且政府早期的激励性政策逐步退出,但是中国的汽车销量仍然进一步增至2349万辆,较上年同期增长6.9%,连续六年蝉联全球第一。另外,基础设施能否跟上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也是顾虑所在。

中国正迅速成为汽车社会(图5),但也伴随着相应问题,如交通拥堵现象恶化、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加重等。尽管市政当局已经采取措施,例如限制机动车上路数量等,但是预计需求依然强劲。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尽管汽车销量增长迅速,但相对而言,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依然较低。例如,2011年,上海每1000个居民拥有70辆私家乘用车,而在日本这一数值是466,这表明中国道路上还有很大的空间来容纳更多汽车。

(2)兴建基础设施

不断扩张的城市需要配套足够的基础设施,方可充分实现城市化带来的益处。公用设施,如电力、天然气和自来水、卫生保健和垃圾处理等等,对于成功的、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而成本高昂的基础设施,如国际机场、高速铁路和公共客运系统,只有在需求充足的地区才具有经济可行性。同样,我们可以看到,一般来说,外国直接投资集中于城市地区,原因是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较好,并可以获得技术娴熟的工人以及完善的金融和法律服务。

未来几十年,新兴市场不断扩张的城市将占据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的大部分份额。例如,2013年至2030年期间,估计全球在运输、公用事业(能源和用水)和商用建筑方面的投资将达到70万亿美元,其中61%(即43万亿美元,按2012年不变美元价值计算)将来自新兴市场,而中国将达到15.7万亿美元,占新兴市场总额的37%(图6)。

基础设施的开发包括三大步骤:规划、建设和经营维护。每个阶段都涉及投融资风险、工程风险、责任风险、财产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等在内的各种风险。

(3)工业化

伴随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工业化。自20世纪80年代经济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获得提速,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得到了海外华人的资本注入和管理支持。随着技术日益成熟、劳动力供应趋紧和工资上涨,中国正逐渐朝附加值较高的制造业转移。

由于具有相对优势,新城市集群的经济活动将朝专业化方向发展。那些可以提供大量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中心城市可能会专注于传统工业,如采矿、纺织品和制衣业。而一些成熟城市以及自然资源有限的地区可能会向附加值较高的行业发展,如半导体、医药、研发和其他电子产品。金融服务行业则可能会集中在少数特定地区,比如上海。物流服务也可能如此。

城市集群的扩张可能会将较大区域纳入同一个经济区,例如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这有助于区域进一步专业化,同时促进人才和投资流动,并支持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而这些区域中心城市可向邻近城市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金融、营销、研发)。此外,发展重点将关注提高生产率和效率(以及创新和可持续性),尤其是过去10年的过度投资使得很多行业产能过剩。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多种非寿险类的保险风险格局变化。例如:

•城市集群和经济区并不相同,具有各自独特的风险和产业特征。这将要求保险公司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因为“一刀切”的方式无法奏效。与此同时,预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区域性和省级保险公司出现,全国性保险公司将面临压力,需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来发掘新机会。

•一些城市集群的价值集中度将显著提高。例如,专注于高科技半导体行业的集群可能会给保险公司带来风险积累问题。

•此外,日益提高的专业化程度将可能增加业务中断险和供应商业务中断险的损失。这与2011年泰国水灾的情况相似,但是关注重心将更多地集中在中国国内的供应链上。当然,这将取决于企业是否购买了足够的相关保险。

•由于中国具有素质良好的劳动队伍和庞大的国内市场等优势,外国投资者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与国内企业相比,外国企业一般投保程度较高。外国企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因地区而异,通常沿海省份更为显著。随着更多外国企业到内陆地区寻求发展机会,内陆地区的投保率也可能相应改变。

(4)农业生产风险格局也将发生变化

快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将对农业同时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一方面,城市地区的扩张会使可耕土地面积减少。据联合国的数据显示,1990年至2009年期间,中国可耕土地面积减少了11%,减少至1.1亿公顷。同时,城镇地区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会吸引很多农户前往中心城市就业和生活,进而导致可耕种土地面积和劳力进一步减少,这可能会对农业生产及农业保险需求形成压力。

另一方面,城市化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提高和农产品需求增加,这可能会产生以下影响:

•城市居民肉类消费更多,这会推动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同时,城市居民对于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期望将会提高,这有利于推动产品责任险。

•城市化可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物流、仓库、运输),从而显著减少农产品浪费。支持性基础设施的发展将会增加保险需求。

•小农户的退出为农业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机会,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管理方式的应用,从而提高生产力。这将会产生新的保险需求。

▶表1 中国城市地区社会福利概览

(5)个人意外风险和各种产品责任风险增加

据联合国人口司预测,未来10年,中国每年将会新增约1000万城市消费者。与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可支配收入水平。中心城市的新居民往往会有一些特殊需求,例如向家里汇款及医疗需求增加。由于受到更好的教育,中心城市新居民的金融知识普及程度也相应提高,面对不讲道德的服务或产品提供商,更愿意维护自己的权益。为此,城市化将对如下多个风险领域产生影响:

•因产品缺陷或受损而针对商品服务提供者提起的诉讼可能会增加,尤其是在得到法律支持的情况下。企业将需要全面的责任险来保护自己,包括产品责任险、产品召回险、董事及高管责任险等。

•正规就业一般伴随着城市化出现而增加。与此同时,有关失职的争议和指责可能会增多。所以,对职业责任险的需求可能会增加,法律甚至可能要求强制投保,以作为保护消费者的一个途径。

•城市居民的不同生活方式将会产生新风险,如网络和个人数据风险增加。富裕的城市居民出行增加,这将会为旅行险和个人意外险带来机会。

(6)自然灾害风险格局发生变化

中国经常遭受自然灾害袭击,包括地震、洪水、风暴、干旱、沙尘暴和山体滑坡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是,由于保险深度较低,保险赔付金额有限,很多城市都存在相当巨大的“自然灾害保障”缺口。

全球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带来的保险损失。据统计,在中国各大工业中心,共有11000多家外资公司。而随着进一步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外资公司的数量会更大。这会影响到国内外保险公司的发展,因为外国投资者会购买保险为其在中国的资产提供保障。

瑞士再保险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探讨了中国工业基地面临风暴潮和河流泛滥等灾害的潜在保险损失,数字十分惊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风暴潮导致的重大保险损失可能会达到350亿美元,河水泛滥的保险损失为90亿美元。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资产积累进一步增加,工业集群将向内陆进一步推广,保险损失潜力势必会显著提高。

2.寿险类风险

(1)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格局变化

毋庸置疑的是,城市化将会改变中国大多数人口的生活水平。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家庭收入将会增长,正式就业和女性劳动参与水平将会提高,高附加值第三产业的就业机会将会增多,经济独立的城市女性人口数量将会上升,同时对社会保障和理财产品的需求也将会增加。这些经济推动因素对于寿险业具有以下影响:

•正式就业与农村地区的自雇或非正式就业不同,城市里大多数就业机会都是正式就业。雇员将有权享受雇主提供的团体寿险和医疗险福利。随着城市劳动队伍的不断壮大,团体业务的增长将是保险公司收入的主要新来源。与此同时,相比农业收入的较不规律,雇员拥有定期性收入,这将有助于促进投保。

•社会保障外来工作人员(包括蓝领或白领工作人员)也许还没有权利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福利。因此,雇主或雇员自身需要为其医疗和退休做好准备。这可能会提振健康和年金类保险产品的销售。当然,对于未来社会福利扩大覆盖至外来工作者,政府政策将起到很大影响。

•医疗护理医疗费用上升是很多城市初来乍到者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现金性医疗费用支出占全国医疗费用的比例很大。医疗费用上升加上缺乏综合性社会保障,将会使很多新兴城市地区的医疗险和健康险需求保持强劲。同时,也存在许多重大挑战,保险公司需要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密切合作,以便进入这一市场并了解城市居民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

•财富管理近年来理财产品取得了飞速增长,这反映出消费者的财富增加并希望追求高收益。随着都市人不断寻求更好的投资回报率,寿险公司将会面临各类竞争,投资类寿险产品的利润可能会受到更为严重的挤压,理财产品即为一个很好的例证。不过,家庭财富将会随着城市化推进而有所增加,财富管理这一细分市场也将不断增长。当然,保险公司也需要关注传统的保障型产品,因为其在这方面拥有独特的价值主张。

(2)社会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风险格局变化

从农村到城市的生活方式变化可能极大,这将对寿险和健康险的发展具有以下主要影响:

•城市健康城市生活方式可能会导致肥胖,增加心血管等疾病发生的可能。这可能会对死亡率和医疗服务具有长期影响,对于保障缺口的影响则不太明确。不过,由于城市居民的生活费用和财务杠杆一般较高,在过早死亡情况下的财务要求可能较高,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现金费用,这将取决于保险深度、政府政策和社会认知。

•流行病风险由于城市人口密度较高、地区内及国际运输更为便捷,所以流行病风险也将显著增加。自然灾害可能会威胁到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例如,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之后海啸所造成的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家庭人数较少城市家庭人数一般少于农村地区。农村地区很多年轻人会前往城市生活和工作。家庭人数减少意味着来自传统家庭纽带的支持减少,而代际支持减少使得机构介入的必要性更为迫切。例如,为医疗费用提供资金、为养老提供资金支持等。

•女性参与就业城市地区劳动队伍中的女性比例高于农村地区。很多女性经济独立,从而为保险公司创造了新的客户群。

•教育程度城市居民拥有更多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程度提高具有多重影响。作为消费群体,都市人的金融知识普及程度更高,能够理解复杂的保险产品,如投资连结型产品等。同时,他们的消费者权益意识更高,会在选择服务时货比三家。

•流动性城市居民的流动性一般更强,不论是在同一城市内,还是不同城市之间。这对于寿险公司可能具有挑战性,例如,与客户保持定期接触、确保产品的适当可转移性等方面。

(本文下篇将发布于2016年第3期《上海保险》,敬请关注。)

注释

城市化:本文中的城市化可以指“城市化”或“城镇化”。这两个中文术语可以互换,不过后者有时是指“集镇化”。

城市集群:指主要城市与其邻近城镇通过运输网络而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城市地区。城市之间互相连接可形成各类城市集群,如超大地区、城市走廊和城市地区。城市圈:指一个扩大的城镇地区,包括建筑中心区和与之连接的郊区。

猜你喜欢
城市化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以农村现代化约束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一个全面述评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对西部地区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思考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湖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浙江山区新型城市化模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