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话语的特点与效果探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

2016-04-12 08:22宁笑菲陈德祥
社科纵横 2016年4期
关键词:大众化中国梦话语

宁笑菲  陈德祥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00)

“中国梦”话语的特点与效果探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

宁笑菲陈德祥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来看,“中国梦”是个内涵丰富且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群体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现实性与历史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一致,是“中国梦”话语的鲜明特征。通俗易懂,凸显引领作用;贴近民众,洋溢生活气息;内容具体,便于群众吸收,是“中国梦”话语得以广泛传播与普遍认同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提升“中国梦”话语的传播与认同效果,需要推进传播方式生活化,尽量避免空洞说教;推进传播媒介多样化,实现传统现代相结合;推进传播主体多元化,提高从业者媒介素养;推进传播内容具象化,进一步优化叙事方式。

中国梦话语特点效果

“中国梦”是个内涵丰富且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中国梦”的提出旨在凝聚起全部中华儿女包括海外华人华侨共同的理想信念,激发全体中国人民高昂的斗志和勃发的雄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而奋斗。同时,还试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因此,在深刻领悟“中国梦”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科学分析“中国梦”的话语特点,不断提升“中国梦”的话语效果,对于“中国梦”的话语传播、大众认同及如期实现有着深远意义和重要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中国梦”的话语特点

“中国梦”话语,不仅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现着新世纪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针,且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政治智慧,堪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从理论传播与大众认同的内在逻辑而言,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追求者、承担者、践行者、共享者,“中国梦”话语只有秉承人民立场,实现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化。因此,国家发展与民众需求、历史夙愿与现实追求、民族兴旺与世界繁荣的内在结合与辩证统一,既是“中国梦”话语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梦”话语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内在根源。

1.群体性与个体性相统一

“中国梦”不仅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梦想,凝聚着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浓郁的群体特征,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能够共享的人生出彩机会,是能够不断实现个人梦想的梦想,具有鲜明的个体色彩。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在“中国梦”的话语中,国家梦与个人梦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个人梦托起国家梦,国家梦主宰个人梦。国家梦就像一条气势磅礴的大江,需要无数支流的注入才能不干涸,而个人梦就是这无数的支流,只有支流源源不断才能保证大江的奔腾不息。如果没有这样一条大江,支流也会枯竭。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国家的兴旺发达就没有人民的安居乐业,没有民族的振兴繁荣就没有人民的幸福安康。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作为人民群众中的无数个体,只有将个人理想最大限度地融入到实现“国家梦”的奋斗中,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个人梦”才能更好的实现。

2.现实性与历史性相结合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奋斗不止。面对帝国主义的铁蹄对我国大好河山的野蛮践踏,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义和团运动强力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暴行。不过,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其领导的抗日战争胜利,使近代中国开始由衰败走向振兴。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篇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近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民族繁荣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则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年奋斗铸就今日辉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由此观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的共同夙愿和热切期盼,现实性与历史性相结合是“中国梦”的重要特征。

3.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一致

“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梦想,也是全球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习近平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3]一方面,广大海外侨胞有着赤忱的爱国情怀、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智力资源、广泛的商业人脉,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中国梦”的实现,国家拥有了强大的综合国力、崇高的国际地位和深远的国际影响,为海外中华儿女的工作生活提高强大的后盾和支撑。“中国梦”虽然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但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时代潮流,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要求和共同愿望,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是世界的梦想,具有鲜明的世界性。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中国愿意同各国尤其是周边邻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4]梦想是人类共同的特征,美国有“美国梦”,欧洲有“欧洲梦”,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梦”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展现了对世界话语体系相融通的愿望,在尊重世界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又保持了自身的话语个性。中国梦对中国的发展是责任,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是机遇[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梦”的实现不仅为中华民族腾飞插上翅膀,也为世界的发展贡献力量,民族性与世界性相通。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中国梦”的话语效果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中国人的认同和践行。话语始终是连接人民群众和“中国梦”的桥梁和纽带,话语传递着“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人们都是通过各种不同的“中国梦”话语形态来认识和接受“中国梦”的。虽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中国梦”话语有着极为鲜明的时代特色。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人民群众认同和践行“中国梦”,就是把“中国梦”的思想理论交给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掌握“中国梦”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使之成为广大人民所理解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并合理运用。这一过程实际就是“中国梦”从理论到实践、从精神到物质、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化过程。通过转化,“中国梦”话语要达到以下要求,才能取得“中国梦”的话语效果,从而真正地被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

1.通俗易懂,凸显引领作用

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6]艾思奇认为,“把高深的哲学用通俗的词句以解释,这在打破从来哲学的神秘观点上,在使哲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接近,在使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也知道注意哲学思想的修养上,是有极大意义的”[7]。“中国梦”要被人民群众认同和践行,人民群众首先要能听懂“中国梦”的话语。因此,“中国梦”思想理论和精神实质的通俗化是“中国梦”大众化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中国梦”通俗化过程就是将“中国梦”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的过程,通过浅显易懂的话语使人民群众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实质。如“中国梦”本身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象表达,包含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就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形象化和通俗化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通俗易懂的话语,在传播“中国梦”的过程中不应该被抽象化或者庸俗化。首先,“中国梦”作为一种话语体系,因其含义十分丰富和广泛,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被过渡阐释、解读和联想,将“中国梦”泛化甚至扭曲。如将“中国梦”等同于“美国梦”,将“中国梦”当成“宪政梦”等。其次,在传播“中国梦”的过程中,采取不恰当的形式表现“中国梦”。如用抽象的艺术形式,如抽象画,来表现“中国梦”。这使本身比较具体的“中国梦”反而变得抽象,使人们失去了接受理解“中国梦”的兴趣。最后,“中国梦”语言的高雅化。在“中国梦”的传播过程中,有的理论工作者故弄玄虚,生造词语,排斥通俗化,认为这样很俗,达不到高雅的水平。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因此,面对人民的需求,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将“中国梦”的话语转化的通俗易懂并被人民群众理解和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2.贴近民众,洋溢生活气息

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9]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认识来自实践,梦想源于生活。“中国梦”的话语应当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出发,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贴近民众,洋溢生活气息,才会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当前,我国处于快速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问题不断出现并相互交织,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日益多元多样,迫切的需要一种具有最大公约数功能的思想理论和价值目标来规范和引领。可以说,“中国梦”就是这个最大“公约数”,凝结了广大人民的共同的愿望与要求。其中,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中国梦”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中国梦”首先聚焦于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各种生活期盼和梦想,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述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民生梦”,用“民生梦”体现“中国梦”,使“中国梦”有触手可及的感觉。正如习近平多次强调的,“中国梦”要“不断为人民造福”。只有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化。

3.内容具体,便于群众吸收

将“中国梦”大众化,就是将“中国梦”从抽象话语转化成具体话语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具体化。“具体化”要求“中国梦”的内容的层次化和目标的阶段化。一方面,要实现“中国梦”与“群体梦”、“个人梦”相结合,将“中国梦”具体化为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甚至不同个体的“梦想”,使“中国梦”可观可感,切勿空谈“民族梦”“国家梦”。一方面,要将“中国梦”的实现目标细化,并按阶段展示出来。如从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十三五”规划,最后到年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但是,在传播过程中,有的“中国梦”的宣教往往空洞无物。有的专家学者就“中国梦”讲“中国梦”,不重视“中国梦”的具体内容,只是一味的说教,有的甚至直接念宣讲稿或PPT。这种“填鸭式”的宣讲严重损害“中国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人民群众失去了接受“中国梦”的兴趣,丧失了接受理解“中国梦”的主动性。因此,不仅需要注意运用通俗的大众语言,实现“中国梦”话语从学术性的理论术语和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更需要将“中国梦”的内容具体化,使之与人民群众关心的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结合起来,从宏大的“国家梦”、“民族梦”变成具体的“群体梦”、“个人梦”,从长远的实现现代化的梦想变成近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中国梦”的话语提升

“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的热门话语,已经成为引领我国社会舆论和各种思潮的政治话语,凝聚起了最广泛共识,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是,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多元多样的声音依然此起彼伏,不时与“中国梦”话语冲撞,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国梦”的话语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中国梦”的语境,搞好“中国梦”的话语传播,进一步提升“中国梦”的话语效果,牢牢掌握“中国梦”的话语权。

1.传播方式生活化,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

“灌输”理论最早是由俄国革命家普列汉诺夫提出,而后又由列宁继承和发展。“灌输”就是输送、注入的意思。通过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向工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传播,这是党的宣传工作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方式。目前,在“中国梦”的传播过程中,也需要运用这一理论原则及其相应的方式。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灌输”理论不断受到质疑。因为,“灌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但同时却大大削弱了大众的主动性,使之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因此,在传播“中国梦”时,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传播方式要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贴近实际,要精简理论篇章,凝练理论内涵,结合人民群众需求,避免空洞的说教,从而增强人民群众接受的兴趣。有学者认为,“做好指导思想的大众普及,关键在于寻找到保持理论正确科学与实现理论简单通俗的平衡节点,有效而充分地把握信息经济时代的技术特征,结合互联网的高度渗透性特征,创造新的理论教育推广方式是其中一方面,然而在理论内容的整合、简化、精炼则是提高公众对主导思想认识程度、理解程度、欢迎程度的又一关键方面。”[11]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中国梦”的话语传播,既要“浅出”,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方式,实现传播方式的生活化;又要“深入”,要深刻理解“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不仅要言之有物,更要言之准确。

2.传播媒介多样化,实现传统现代相结合

有研究者指出,2014年中国对外传播新常态初步形成,新媒体正在成为对外传播格局中的有生力量。[12]“大众传播的发展大大扩大了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的运作范围,因为它使象征形式能传输到时间与空间上分散的、广大的潜在受众。”[13]在信息井喷的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其实人们接受信息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人们关注信息的“注意力”可能会被无限“摊薄”。[14]传统媒体以其覆盖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及时接收等特点受到人民追捧。传统的报纸杂质能够深入的传播“中国梦”,但对阅读者的文化素养要求较高,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不利于理解。而新兴的传播媒介则有信息量大、快捷实效、易于理解等优点,但信息量的增多则会混淆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在“中国梦”的传播手段上,要借助多种媒体来推进会吸引民众注意力,提高民众兴趣,实现传播效果。将传统的报纸、杂质、出板报、拉横幅、贴标语等形式同微博、QQ、动画等新兴的网络媒介相结合,共同推动“中国梦”的话语体系建设。在工作、学习各方面都会接触到“中国梦”,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提高了“中国梦”的传播效果,还提高了人民的媒体素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现代化。

3.传播主体多元化,提高从业者媒介素养

“中国梦”的传播主体非常之多,包括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不仅有理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也有普通的社会大众,他们在身份、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从传播角度而言,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直接影响“中国梦”的传播效果,而传播主体的价值观点和义务水准又决定着传播内容和方式的选取。因此,在“中国梦”的传播中,从业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善于利用各种媒介的长处,为传播“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自“中国梦”提出以来,习近平在各种场合对“中国梦”的内涵、实质、实现路径、依靠力量、现实意义等进行阐述,使“中国梦”变得丰满,逐步形成“中国梦”话语体系。党和国家从大局出发全面部署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工作,调动一切宣传力量参与“中国梦”的传播。当前,要提升“中国梦”的话语效果,牢牢掌握“中国梦”话语权,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党政宣传机关对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精神及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进行阐释和解读,将“中国梦”话语化繁为简,以利于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而且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加强理论素养,深刻领会中国梦的要义,模范带头践行中国梦,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传播中国梦。同时,还需要学校老师进一步提升宣教中国梦的本领,对学生进行“中国梦”的宣讲时,尽量多的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做到语言的生活化、通俗化,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语言。另外,广大群众要培养自己的政治意识,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将关心国家大事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随时了解国家动态,将自己的个人梦融入到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中。

4.传播内容具象化,进一步优化叙事方式

“中国梦”的实质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传播过程中要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叙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许多内涵丰富的哲学和伦理思想,这为凝练“中国梦”的话语内涵,扩大“中国梦”的话语影响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和肥沃的文化土壤。我们必须基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和个体生存境遇来叙述“中国梦”。因此,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增强“中国梦”的话语效果,提升其传播质量,就不是个别词或字换个说法的文字游戏,也不是从理论抽象到现实具体的简单举例,而是秉承传统文化,关注个人生存境遇并与时代潮流合节拍的叙事方式变革问题。一方面,要优化叙事方式,将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宏大叙事与个人生存与日常幸福的微小叙事相结合。群体与个体,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是辩证的,要两者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侧重。因此,“中国梦”的叙事方式,要更多地从“个体”角度叙述不同行业不同群体无数平凡个体的“梦想”,努力这些“个人梦”与“民族国家梦”结合起来,使社会民众切实感受到梦想成真的喜悦。另一方面,要优化叙事语言,使符合时代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不论是在基层进行考察,还是出国进行国事访问,总是喜欢用打比方、讲故事、引用古典诗词等方式进行阐述,从而拉近了与人民之间的距离。在“中国梦”的传播过程中,不仅要将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真正的主人,不讲官话空话,找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而且还要用符合时代潮流,体现时代趋势的新潮话语来叙述“中国梦”。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

[2]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01).

[3]习近平.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07(01).

[4]习近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29(01).

[5]汪青松.中国梦的“三分法”哲学思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6).

[6]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7.

[7]艾思奇.艾思奇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87.

[8]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19(01).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10]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04).

[11]许赛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探究[J].前沿,2014(3).

[12][美]詹姆斯·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

[13][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化[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5.

[14]李宏勇,任景华,刘宽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的传播学考察[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D616

A

1007-9106(2016)04-0016-05

*本文为2012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语境、话语及范式”(12YBB210);2014年吉首大学校级科研课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中国梦’话语研究”(14JDY004)。
*

宁笑菲(1989—),女,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陈德祥,男,吉首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大众化中国梦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