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别角色研究述评

2016-04-12 10:02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大学生

王 珮 羽

(河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大学生性别角色研究述评

王 珮 羽

(河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24)

摘要:性别角色是指在社会进程中,个体经由模仿学习逐步形成的与本身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性别角色研究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近年来国外对性别角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比例上主要显示了未分化与双性化比例增多,研究界一般认为双性化是当代大学生最为理想的人格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未分化

性别角色是指在社会化过程当中,个体经由模仿学习逐步形成的与本身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1]。20世纪70年代的相关研究大多认为个体的性别角色应该处于一个持续体的某一个段点上,而男性化和女性化分别位于这个持续体的两个极点上。这种模式把个体局限在单性角色上,限制了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罗西最先提出了“双性化”(Androgyny)这一概念,该概念称“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有的人格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2]205-225。美国心理学家贝姆以“双性化”假设为基础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Bem’s Sex Role Inventory,BSRI),将性别角色分成四种类型: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以及未分化。双性化类型个体同时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两种性别的特质,而且这两种特质的积极性较强,而男性化类型的个体男性特质较强,女性化类型的个体女性特质较强,但未分化的个体其男性化、女性化特质都较为偏弱[3]。近年来,我国对于大学生性别角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最近十年,在我国的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中典型性性别角色类型比例逐渐减少,而非典型性性别角色类型比例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一、大学生性别角色研究的理论基础

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基础,不同的心理学派持有不同观点。

(一)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泰斗——弗洛伊德从人的性本能和无意识的角度对性别角色进行了研究。把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在口唇期和肛门期这两个阶段,不同性别的小孩的心理发展方式是相同的,但从第三个阶段——性器期开始,性别开始分化。在此期间,男孩形成“恋母情结”,这种情结也称为“俄狄浦斯情结”或“伊底帕斯情结”,其名称来源于希腊神话,神话中一个叫俄狄浦斯(Oedipus)的王子违反意愿,无意中杀了父亲娶了母亲,指的是男孩具有亲母反父的复杂情结。而此阶段的女孩形成“恋父情结”,又称“厄勒克特拉情结”或“爱列屈拉情结”。这两种情结本质上是类似的,都是相似与互补。“恋母情结”是男孩对母亲产生爱恋,想占据父亲的位置但由于幼小,无法与父亲抗衡,于是转而向自己的父亲学习男性的行为模式来吸引进而获得母亲的爱,这是男孩在这个阶段重要的心理发展,在这种心理过程中,男孩开始表现出男性行为模式;而女孩则是向母亲学习来吸引父亲的爱,在此过程中,女孩开始表现出了女性行为模式[4]。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它强调了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以及这种依恋的转化过程,但是其理论具有局限性且没有实验数据支持。

(二)认知发展理论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对性别角色的发展进行研究,他从认知发展理论的角度对性别角色进行了阐述,该理论认为性是个体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Slaby和Frey把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性别认同阶段,儿童2~3岁时首先形成性别认同,具有识别自己性别和他人性别的能力;第二个阶段是性别稳定阶段,儿童4岁时开始认识到,人们的性别是稳定不变的;第三个阶段是性别一致阶段,儿童5~7岁时开始认识到性别不会因为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研究显示,儿童性别获得的一致性意味着儿童完全获得了性别恒常性。而且儿童在获得性别恒常性后,才会注意和模仿同性别行为模式,儿童才会主动去寻找与性别相应的信息来强化与自己性别相符的活动[5]。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杜拉在研究中发现性别角色可以通过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这两种方式获得。直接学习指通过直接强化和惩罚的形式来塑造行为,个体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在后天的经验环境的直接强化下,按社会期望的性别角色规范行为方式,从而获得性别角色;间接学习指对同性别行为进行观察然后进行模仿。个体会对成人社会中不同性别的角色行为方式进行自主的观察和模仿学习。他还认为,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间接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照顾儿童的角色都是女性,按照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他们所观察的女性榜样而获得女性行为,但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6]。

二、研究情况综述与分析

(一)国外研究

1936年,Terman和Miles提出了两个相对立的人格特征词——男性化和女性化。这对人格特征研究具有普遍意义,被认为男性与女性的个体具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性。Terman和Miles还编制了第一个“男性化——女性化量表”。但是早期的研究都是基于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对立,而且两种特质是位于同一纬度的两个极端,两个特质是相互排斥远离的关系[7]。

罗西最先提出了“双性化”(Androgyny)这一概念,该概念称“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有的人格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2]210-224。贝姆对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75名大学生使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进行测试,其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为双性化24.5%,未分化27.9%,男性化23.8%,女性化23.9%[3],研究还发现,双性化的人更有创造力,也更独立,有更强的自尊心,自我效应更好。研究表明,双性化角色类型的个体比其他角色类型个体表现得更出色。因为在面对不同的事物时,需要表现出男性化情境下他们会表现男性化特质,而在需要表现出女性化情境下他们又会表现出女性化特质。Sperce研究表明双性化角色类型的青少年和女大学生比典型性性别角色类型者的自我评价更高,适应力更强[8]。

(二)国内研究

1.主要研究成果

近年来,我国加快对性别角色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1998年,李少梅采用BSRI量表对319名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性别特质进行研究,各种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分别是:双性化19.4%,未分化5.95%,男性化22.5%,女性化52.9%。双性化特质类型在四种类型中最优秀最健康,比其他类型具有更高的自尊心,更积极的自我评价,双性化是大学生人格发展及适应的理想性别角色模式,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最差[9]。李少梅的研究开启了国内对性别角色研究的序章。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钱铭怡、张光健等人对BSRI量表提出质疑,认为BSRI量表项目主要为正性词,很大程度上会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而且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差异,因此根据Bem和Spence的方法,制定了适合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Sex Role Inventory for College Students, CSRI),引进了负性形容词,取得了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其研究结果支持了性别图式的双维理论[10]。他们的研究为国内的性别角色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张莉对昆明市5所高校共计976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双性化个体既具有男性化的领导性,也具有女性化的人际取向能力,而且双性化与其他三种类型相比最为健康[11]。

2004年,卢勤、苏彦捷对成都和重庆的4所大学共计6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使用修订的BSRI量表测得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为双性化31.7%,未分化29.7%,男性化18.7%,女性化19.8%,此研究要对中国人基本人格维度和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关系进行探索。结果表明男性化与外向性、能力、态度有很高的相关性;女性化与善良、人际关系有很高的相关性。但是男性化女性化得分与情绪性维度相关不大,不能对该维度作出预测[12],这一结果与西方研究结果有一定差异。

刘电芝、黄会欣等人基于性别角色领域既需要一个对时代发展变化敏感的有效测量工具,又需要对我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倾向的变化进行新的考察,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I)词汇基础上,加入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中的词汇,并研究中国人人格形容词汇新编量表CSRI-50,且取得了很好的信效度[13]。刘电芝、徐振华等人使用CSRI-50量表对500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各种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为双性化30.3%,未分化33.3%,男性化18.5%,女性化18.3%。此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双性化、未分化和单性化各约占三分之一,分化较为均匀,理想的双性化与最差的未分化同步增长,传统性别角色的影响在减弱但是依然存在[14]。

黄会欣、余新年等人采用BSRI对苏州3所大学444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大学生中具有男性特质的男性大学生与具有女性特质的女大学生的比例大幅度减少,未分化大学生比例大幅增加,而其中男性的男性化类型向未分化偏移,女性更多的是向未分化和双性化转变[15]。

陈羿君、刘电芝等人侧重研究大陆与台湾大学生的区别,其研究发现台湾与大陆的大学生男性特质性别差异明显,男性特质低于女性特质且台湾低于大陆。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中典型性性别角色已成少数,未分化性别角色类型成为主流趋势。大陆性别角色发展优于台湾,两岸不同背景下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差异显著[16]。

大学是性别角色发展变化的关键期,是未分化和双性化出现的拐点,若得不到重视,会影响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基于此原因,陈姗姗、李益等人[17]对杭州师范大学50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双性化与未分化个体比例与其他研究相比有所增加,专业、发育年龄、交往伴侣、外貌满意度、遇到挫折的解决方式、穿着习惯是可能影响性别角色类型的因素。

为了研究大学生性别角色的现状,林俊杰[18]采用性别角色量表(BSRI)对江西师范大学的126位大学生进行测试,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在性别角色的分布出现明显差异,其中双性化大学生在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中占较大比例,而且双性化男生比例高于双性化女生。双性化性别角色拥有更健康的人际交往水平,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性别角色。

2.简要分析

与国内最早的研究结果相比,男性化、女性化比例逐年降低,双性化和未分化性别角色比例逐年增高,说明中国的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观念逐渐淡化。而与国外最早的贝姆的研究结果相比,非典型性性别角色类型比例也提高了,从研究结果来说,这种趋势相对普遍。

基于社会发展对个体发展的要求,不仅促进个体发展也对个体发展起一定限制作用,这也是近年来未分化与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比例增长较快,甚至超过了男性化、女性化性别角色类型比例的原因。

国内的研究都倾向于双性化模式,即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是个体较为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双性化的大学生在个体发展及适应水平都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双性化个体兼顾男性化和女性化性别角色的优势,是当代大学生的最为理想的人格模式。

结语

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主要以双性化和未分化为主,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双性化性别角色容易让大众混淆,不像典型性别角色一样,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也不具有否定意味的“不男不女”的含义。许多研究表明,双性化比其他性别角色类型更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强的自尊心,还有更好的心理素质。许多注重个人培养的大学生都将双性化作为自己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都在朝着双性化做积极的转变。

从社会的需求角度看,双性化对于大学生来说是理想的性别角色建构类型,从近年来的研究情况看,双性化比例的增多让人欣喜,而未分化的比例的增多,男性化女性化的比例减少也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PlECK J H.The theory of male role identity:Its rise and fall,1936 to the present[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4:205-225.

[2]ASHMORE D,SEWELL D.Sex,gender and the individual[M].New York:Springer US,1998.

[3]BEM S L.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4(2):155-162.

[4]百度百科.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说[EB/OL].(2015-05-31)[2015-12-07].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LQEOwL703Am2J3oirwpwdqHs_Bgpmp6L-fy_14bxi74plyY0fuhZgiCU0wKHGQo6cejIRRTzUSflyyGa_YHFd9pYwRKdd6jzdEoBHxf5lLp8LBvnd3arTwp7jjBx2FFc-s9sEOaXJSJ82F1_sde6ncCUbOKniTrLMbyBXBXbgTmSlseZK1j40h9VXRWaS3MvlimWQAeuHHlQKgmIM4UZa.

[5]百度百科.性别认同[EB/OL].(2014-06-06)[2015-12-07].http://baike.baidu.com/link?url=5aUnF-jSzXQ_ZBzS6QQOE5JIh3PeXLFKbp8ZddowV3qihaR_n2fRIT2at9kwXraphE9t2rkNinpM58RpvRatpa.

[6]徐巍.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综述[J].科技信息,2006(S4):117-118.

[7]杨雪燕,李树茁.西方社会性别概念及其测量的回顾与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6(4):60-66.

[8]申继亮.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236.

[9]李少梅.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149-153.

[10]钱铭怡,张光健,罗珊红,等.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0(1):99-104.

[11]张莉.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3.

[12]卢勤,苏彦捷.性别角色与基本人格维度的相关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642-651.

[13]刘电芝,黄会欣,贾凤芹,等.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揭示性别角色变迁[J].心理学报,2011(6):639-649.

[14]刘电芝,徐振华,刘金光,等.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09(12):41-46.

[15]黄会欣,余新年,席斌,等.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性别角色观调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 :40-44.

[16]陈羿君,刘电芝,朱江容.两岸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对比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6):62-69.

[17]陈珊珊,李益,罗榕,等.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87-89.

[18]林俊杰.大学生性别角色的现状研究[J].科教导刊,2015(2):181-182.

责任编辑:张文革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sex roles of college students

WANG Pei-Yu

(School of Educa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China)

Abstract:Sex role refers to that individuals gradually form behavior norms in the social process through imitation, which conform to their sexes.The researches are based on Freud’s psychoanalysis, Kohlberg’s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ies.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proportion of sex role typ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mainly shows the increase of proportion of undifferentiated and androgyny, an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androgynous is the most ideal.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sex role; androgyny; undifferenti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873(2016)01-0070-04

作者简介:王珮羽(1990-),男,满族,辽宁朝阳人,河北师范大学2014级应用心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格心理与咨询.

收稿日期:2015-09-26

猜你喜欢
双性化性别角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感、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之歌
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小学男性音乐教师走向成功的双性化人格分析——以A学校音乐教育名师陈老师为例
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
中国儿童性别角色观念及其性别差异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