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化

  •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女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能出现个别角色双性化,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临床专业女生性别角色双性化与其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不仅可以结合研究的特点指导临床专业学生在校培养期间的心理成长与能力发展,还能增强工作后的信心和应对困难的能力,从而提高临床从医人员的整体素质[3]。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以年级为层,班级为单位,去除男生。于2021年3月抽取对本研究支持,能配合完成问卷的某医学院校在校本科1~3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女性学生,年龄>17岁。各年级选取3个班级,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6期2022-06-24

  • 固守传统性别角色,不利于婚姻幸福
    特质,成为具有双性化特质的人。“道”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本源和机理。婚姻看似简单,却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夫妻想要拥有幸福婚姻,悟道是前提。2022年,本刊邀请著名心理学家关梅林老师,为您解析婚姻之道。“男孩要有男孩样儿,女孩要有女孩样儿”,这句话大家听起来不陌生吧?这是很多父母、长辈教育孩子的重要指导方针。他们一旦发现男孩情感细腻或者女孩调皮捣蛋,马上就会开启批评、矫正模式,希望把孩子身上的异性特征全部消灭掉。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下性别角色的问题。性别角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2年9期2022-05-30

  • 双性化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
    直到1974年双性化概念的提出。心理学家贝姆认为,存在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男性化、女性化、雙性化、未分化。(知识小链接——性别角色:是指在一个特定社会中,被认为恰当的男性的和女性的行为模式,类似于一种性别的标签,比如“男主外、女主内”或者“男人刚强,女人温柔”等。性别角色因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性别角色是不同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正是我们之前普遍认可的性别观念:男性具有强壮、勇敢、主动等明显的男性化特质;女性具有柔美、温和、被动等明

    心理与健康 2022年9期2022-05-30

  •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笔下的厄勒克特拉形象
    复仇 正义 双性化古希腊三大悲剧家都写过厄勒克特拉这个形象,她分别出现在埃斯库罗斯的《奠酒人》、索福克勒斯的《厄勒克特拉》、以及欧里庇得斯的同名《厄勒克特拉》中,在埃斯库罗斯的原本中,厄勒克特拉只是在开头出现过,作者并不是要专门刻画这一形象,但后来的两位悲剧家都以此为题材,重新挖掘厄勒克特拉的形象。本文一一分析三大悲剧家笔下的厄勒克特拉形象,通过前后对比找出人物的异同。一.埃斯库罗斯笔下的厄勒克特拉形象埃斯库罗斯笔下描写厄勒克特拉主要集中在复仇三联剧的第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2期2022-02-28

  • 医学生人格双性化对人际困扰的影响
    135299)双性化(Androgyny)指个体心理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既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点,又有明显的女性的人格特点。[1]本研究调查医学生人格双性化和人际关系的现状,探索人格双性化对医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从而为医学生增强人际关系、提升沟通技巧提供一条途径。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在某医学院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1份,问卷有效率为93.6%。(二)研究工具《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em sex role

    现代交际 2021年20期2021-12-15

  • 大学生性别角色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4 年提出了“双性化”的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有的人格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适合的性别角色模式[2]. Bem[3]根据这个概念编制了测试双性化的第一个量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并把性别角色类型区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以及未分化4 种类型. 幸福感通常有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两种研究取向,以实现论为理论基础的心理幸福感研究取向则更强调人生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美国学者Ryff 基于此理论提出了心理幸福感的概念,即幸福是通过发挥自身潜能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11-26

  • 家园共育视角下的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
    的人才市场。而双性化人格教育是要塑造一种有利于社会和个人潜能充分发展的性别角色,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其中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阅读以往相关的研究中发现,从幼儿园角度提出怎样对幼儿进行双性化人格教育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是以家园共育的角度如何去培养幼儿的双性化人格的研究还比较欠缺,以期本文能对这方面研究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1.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概念界定1.1 双性化人格。“双性化人格”又称双性化、性别角色双性化、男女兼性或心理双性化

    读与写 2021年33期2021-11-22

  • 自尊心对大学生日常行为影响研究
    性别角色类型,双性化和男性化更加偏好社会型职业和现实型职业。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自我效能感越强,社会适应能力越好。还有研究显示,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有最健康的自尊,而高自尊个体充满信心,一般自我效能感也越高。因此,自尊与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都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本研究探讨自尊在性别角色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有助于通过自尊这一中介变量调整不同性别角色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而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1

    内江科技 2021年7期2021-07-28

  • 当我的男孩选择了芭比娃娃
    。有学者提倡“双性化教育”,以期给男孩搭建一处成长的避风港,可若固有的印象和逻辑不被打破,再精细的教育,恐怕也只是剥夺。过早给男孩贴上“男子汉”的标签会对他们的成长有怎样的影响?真正的“男子汉”需要具备哪些品质?史瑾:大多数家长隐约知道男子汉与坚强、力量、勇敢等词汇有关,对其内涵并不明确。有学者指出“男子汉要控制自己的感情,沉得住气”“男子汉心胸应该更开阔”“男子往往更坚韧、能吃苦”“男性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也有人提出男子汉的内涵是刚强、力量、责任、事业

    教育家 2021年23期2021-07-16

  • 双性化视角下的家庭性别教育
    〔摘要〕双性化人格对于儿童认知、情绪、能力和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双性化”或“双性化人格”成为顺应新时代性别角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家庭教育这一言传身教的主阵地中实施双性化教育更是势在必行。立于双性化视角,透视双性化教育对于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涵义和必要内容,并从打破旧有认知、树立角色榜样、创设发展环境三方面提出家庭实施双性化教育的关键思路。〔关键词〕家庭性别教育;双性化;性别角色〔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6期2021-03-15

  • 双性化双性化』教育教育让孩子更有人缘
    地对儿童进行“双性化”教育,将更有利于孩子性别意识的形成,使儿童显现出积极的性别行为。近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专家逐渐意识到“双性化”教育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智力、社会适应性发展等方面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有关学前儿童“双性化”的教育理论研究也愈发增多,值得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双性化”教育是指以个体发展为核心,在保持个体本性优秀特质的同时,发展其潜在的异性优秀特质,使男孩女孩的发展不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帮助个体塑造适宜自我发展的双性化人格。这种教育不再像

    家长 2021年31期2021-03-06

  • 幼儿园教师对双性化教育的认识偏差及对策研究
    是性别教育中的双性化教育。双性化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性别角色教育,实施双性化教育,不仅可以塑造儿童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而且能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长远来看,无论是关乎儿童自身的发展还是社会儿童的发展,都需要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人。一、双性化教育的内涵《简明不列颠全书》对双性化的解释是,“它是指一个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而作不同表现”。通俗地讲,双性化其实是一种兼具传统意义上男女两性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01-07

  • 让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培养走进家庭
    词]家园共育;双性化;幼儿性别角色教育一、研究背景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它被认为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理想的人格模式与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然而,在王见代社会的发展中,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传统的性别文化仍牢牢地束缚和限制着人的发展,这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已引起我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幼儿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双

    教育界·下旬 2020年8期2020-12-07

  • 体育训练与双性化人格的互促作用分析
    格的塑造作用与双性化人格对体育的适应性,采用调查问卷法,以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对共计305人进行测评。接受过训练的176人中,呈现双性化的有142人(P=0.8),未接受训练的129人中,呈现双性化的有79人(P=0.6),有较大差异。同时双性化的人中享受比赛乐趣的有126人(P=0.8),同样的条件下与其他人格拉开较大差距。认为适当的体育训练对双性化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双性化个体对体育竞赛的心理耐受更强,利于体育项目发展。关键词:体育训练;双性化;

    体育风尚 2020年7期2020-09-10

  • 双性化视域下小学生性别教育的现状、困境及对策
    汪杨摘要:双性化常指一个人兼备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特征,能助力小学生获得人格的健康成长和较高的社会适应水平。我国在实施小学双性化性别教育的道路上,起步较晚,还处于初始阶段,针对小学双性化性别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内部和外部的诸多困境,如理论实践研究短缺、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等问题,文章分别从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双性化性别教育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关键词:性别教育;小学;双性化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由于专业教材、专

    青年生活 2020年14期2020-08-04

  • 引导家长开展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 教育的实践研究
    蕾一、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价值(一)幼儿期是性别角色发展关键期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儿童形成性别认同,获得社会文化所认同的该性别的成员应具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根据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研究,儿童在2~7岁之间性别角色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1)性别认定——儿童开始了解自己是女孩还是男孩,同时也知道别人的性别;(2)性别稳定——儿童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不会改变,如知道现在自己是男孩,长大了就不能当妈妈,只能是一个男人;(3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0年6期2020-07-23

  • 高中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种类型,四种类型中哪种占比最大,并未得出一致结论。较多研究结果显示,双性化、未分化和单性化(典型的男性化和女性化)三足鼎立,各占约1/3。[1][2]性别角色的获得与分化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程,个体在高中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即探索“我是谁”,而其中很重要的探索就是有关性别角色的探索,高中生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和认同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既往有关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看法不一,主要有三种模式:一致性模型、双性化模型

    江苏教育 2020年32期2020-05-16

  • 双性化人格视角下初中生性别角色调查研究
    7002)一、双性化人格视角下性别教育的发展(一)双性化性别角色的概念性别角色是在特定的文化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形成的性别特征和人格特点。1970年以前,性别角色模式的研究以单维度为主,认为男女两性特征是一个连续体的两个极端。随着研究的深入与时代的发展,不少学者对两极化的性别角色提出质疑。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双性化”概念,即“对人类而言,不存在纯粹的男性或者纯粹的女性,无论是在心理学的意义上还是在生物学的意义都是找不到的”[1]。贝姆将人的性别分为双性化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2020-04-01

  • 幼儿园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现状与实施策略研究
    可替代的作用。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摒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的一种教育新理念,是指在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持有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期望, 使男女学生的发展不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 注重吸收异性的优秀特征,发展成为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人。[1]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据都支持双性化是最有利于心理适应的性别角色类型。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性别严重失衡的情况没能得到有效改善,男性化教育长期缺失的情况已经对幼儿思维方式、性别角色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教育观察 2020年28期2020-03-03

  • 从儿童绘本看中西方性别角色教育差异
    性别角色教育;双性化;儿童绘本性别角色,最早被定义为“Sex Role”,具体表现为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后来被定义为“Gender Role”(社会性别角色),指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性别角色教育则是指教育者根据自己对社会性别角色标准的理解对受教育者性别角色社会化施以影响的过程。弗洛伊德认为3-6岁是人格发展阶段的性器期,儿童在这一时期开始产生性别意识。因此3-6岁是对儿童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儿童已经

    银幕内外 2020年9期2020-02-04

  •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
    多的研究表明,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能使学生的发展不再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注重吸收异性优势特质及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意义重大。〔关键词〕人格教育;性别角色教育;双性化;青少年〔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2-0072-02随着学界普遍将双性化人格特质视作能够良好适应社会、构成理想的心理健康模式,并在不同情境中都能取得成功的理想人格特质以来,不光高校,越来越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32期2019-12-02

  • 男子汉的女孩气
    理学家提出了“双性化气质”概念,认为男女双性化气质的人,往往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心理学家还建立了一项心理测验量表,以测定男女双性化气质,对此问题做过专门研究。男女气质双性化到底好不好?研究发现,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的人在很多情况下能做得更好些,因为他们既具有女性气质又具有男性气质。就是说,男女双性化的人在性别角色心理特征上,往往占据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两个方面的优势。最近,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两千余名儿童做过调查,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

    心理与健康 2019年12期2019-04-16

  • 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教师准备
    育专业学生加强双性化教育的相应对策,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双性化人格理论的渗透,从而让其自身具备双性化人格的特征,并且能在将来从事的学前教育实践工作中,坚持双性化人格教育理念,削弱性别角色的局限性,做好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教师准备。二、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双性化人格教育的内涵(一)双性化人格理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是以一种单维两级统一体模式来表示男性和女性。对男女两性的分类基本上是以人的生理特征为依据,对不同性别的人有一套模式化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对男女两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8期2019-03-23

  • 幼儿双性化人格理论研究综述
    637009)双性化人格指在保留本性别固有优点基础上,积极学习异性同伴的性格优势,克服自身性格弱点,促进个体身心健全成长及人格完善,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国内外学者关于双性化人格的研究成果很多,虽然整体持积极态度,但也不乏对双性化人格以及双性化人格培养的质疑。一、双性化人格理论研究(一)双性化人格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古希腊时期,对双性化人格的研究就已萌芽。阿里斯托芬曾说:“第一,从前人类本来分成三种,不像现在只有两种。在男人和女人之外,还有第三种人不男不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3期2019-03-22

  • 中小学生性别角色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种类型。如第一个测量双性化特质的心理量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就把性别角色分成四种类型: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6]日常观念往往倾向于“男人要有男人的样子,女人要有女人的样子”。按照这个“常识”,男性化特质强的男性和女性化特质强的女性的心理更为健康,并有更好的适应性。但是,学术研究对这个常识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并由此提出有关性别角色的三种结论:双性化气质的适应性较好、男性化气质的适应性较好、女性化气质的适应性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5期2018-10-11

  • 试论“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方式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运用
    探究“性别角色双性化”的特点与品性,并考虑如何将“性别角色双性化”转化为教育方式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开展有效运用,以培养“准幼儿教师”的“性别双性化”特点。关键词:中职;学前专业;性别角色;双性化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241-04发展心理学认为,幼儿期是个体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在此时期,其通过认知、观察、模仿逐步认识到自己的性别,并掌握和形成属于自己性别的行为特征,如果在教育环境中,教师的性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8期2018-09-25

  • 婚姻好气场,由你来掌控!
    Bem提出的“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概念,打破传统的“男/女”一维性别角色定位。而相关统计结果显示,人们认为双性化的人比男性化、女性化及未分化的人更受欢迎、更有趣聪明,而且更成功。研究者让接受调查的人说出自己更想和什么样的人谈恋爱,结果大家都偏爱双性化的人。而相关统计结果显示,人们认为双性化的人比男性化、女性化及未分化的人更受欢迎、更有趣聪明,而且更成功。研究者让接受调查的人说出自己更想和什么样的人談恋爱,结果大家都偏爱双性化的人。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只要拥有

    好日子 2018年7期2018-07-31

  • 浅谈“双性化人格”能力训练对女性合唱指挥工作的重要性
    行分析,浅谈“双性化人格”能力训练对女性合唱指挥工作的重要性。【关键词】女性合唱指挥;两性差异;双性化;指挥特点中图分类号:J61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6-0058-02在生活中,人们会不自觉将性别差异与各事物相对应,其也体现在音乐工作中。虽然男性和女性在骨骼、力量、肌肉及空间思维能力上有明显的不同,但没有任何的资料证据说明两性的智商差异。女性擅长情绪表达,心思细腻,这也是女性从事音乐工作的一处优势。本文通过分

    戏剧之家 2018年6期2018-06-08

  • 当代独生子软性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性别角色发展的双性化趋势已是必然,然而在儿童双性化人格塑造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男女儿童的异性人格过度现象,其中男孩的女性人格过度现象称为软性化。这种现象严重影响着当代独生子的健康成长,对于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这类现象及其对策的研究相当紧迫。关键词:软性化;性别角色意识;双性化;过度1 软性化人格及其表现1.1 儿童心目中良好男性形象的软性化现今的儿童,在祖辈父辈过多的呵护下长大,生活的挫折很少,对于男人身

    科学与财富 2018年7期2018-05-21

  • 陕甘小学教师双性化人格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男女两性优点的双性化是一种优秀、理想的人格模式。[1]学校的双性化教育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双性化人格会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并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已有的研究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双性化人格的养成,[2-4]以及教学策略,[5]而较少关注到教师的双性化人格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养成和人格成长的重要时期,因此研究小学教师双性化人格对教师个人成长以及教育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小学教师双性化人格既有内在的气质特征、心理特质等心理的因素,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2018-05-14

  • 幼儿双性化人格家庭培养的思考
    适应性。本文从双性化人格研究的历史进程出发,在一些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论证出家庭中要实现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必要性,最后再给予父母在实现培养幼儿双性化人格过程中的相关建议。[关键词] 家园共育;双性化;幼儿教育[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9-0116-04[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9.023双性化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全新理论,为后来的学者们提供了性别角

    现代教育科学 2018年9期2018-05-14

  • 儿童双性化人格研究进展
    高的要求。目前双性化指的是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即协调能动性与合群性相结合。双性化人格模式是一种理想的模式,是未来发展的一种方向和趋势。创设“双性化”教育,培养双性化人格的个体,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针对双性化人格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相关研究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寻找出该研究新的领域与展望未来。1 双性化涵义目前双性化指的是男性化和女性化平衡,既包含了男孩的独立、果断等理性情感,又具有女孩的细腻、温柔等感性情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

    知识文库 2018年13期2018-05-14

  • 论中学生双性化人格与人际交往能力
    在研究中发现,双性化人格具有很多优点,双性化者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巨变的时期,是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双性化人格、发展多元性别的辅导有助于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对中学生进行双性化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努力,父母、教师应具备多元性别教育的意识,帮助孩子在性别角色模式上享有更多的灵活性。关键词:中学生;双性化;人际交往;双性化教育一、问题提出社会对男女两性的传统分类基本上是以人的生理特征为依据,对不同性别的人有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8年1期2018-05-10

  •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感、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性别角色的双性化概念最初是由桑德拉·贝姆首先提出的。她认为性别角色中所谓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是相对独立的特质,但是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是可以存在于同一个行为个体上的。这种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同时存在于同一个行为个体上的现象被称作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双性化可以直观的理解为个体兼有男性和女性较为优秀的品质。由此可见双性化者往往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是“性变态”。近年来,心理学者一直没有停歇过对性别角色的研究,国外近期就研究了性别角色对酒精依赖的影响[2],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26期2018-02-25

  • 谈西藏幼儿双性化社会性别角色教育
    以影响的过程。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是指在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持有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期望,使男女学生的发展不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注重吸收异性的优秀特征,发展成为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人。性别角色教育的缺失和单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是当前性别角色教育中存在的两种误区。学前教育开展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对培养儿童良好心理品质,塑造儿童健康人格,使儿童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一、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依据(一)性别角色理论的发展上世纪30年代,西方研

    西藏教育 2018年10期2018-02-23

  • 农村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实践
    村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实践文 王必霞“双性化”教育是基于性别角色社会化,尊重幼儿生理差异来因材施教的双性化人格构建过程。双性化教育在我国起步晚,多集中于大学生群体,对儿童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农村幼儿方面的研究更少。本文探讨了双性化教育的内涵,并从其理论基础展开分析,提出农村幼儿双性化教育的积极对策和建议。农村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对策和建议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对个体开展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完善幼儿的心理品质,增进幼儿优秀人格的塑造。传统的

    好家长 2017年7期2017-07-31

  • 师范生性别角色现状与教育建议
    :师范生群体中双性化比例逐步上升,但仍存在很大比例的未分化,传统的单性化(男性化和女性化)比例开始下降。广泛宣传双性化人格的内涵,提高教师教育者的性别教育敏感性,提倡民主、平等的家庭教养方式,正确认识自我,完善性别角色,可以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培养双性化人格特质。关键词:师范生;性别角色;双性化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3-0040-02一、性别角色相关研究概述性别角色是指每种性别在所属的社会

    高教学刊 2017年3期2017-05-30

  • 基于双性化视野下的幼儿园教学初探
    力度不断提高。双性化教育是现阶段幼儿教育中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单性化”教育的一种突破,注重对两性人格特征中优良品质集中教育。现阶段我国幼儿教育工作中常存在女性化教育情况,在实施双性化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尤其是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因此,基于双性化视野下对幼儿园教学进行初步探析,针对目前农村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开展双向化教育重要意义进行论述,并提出有效促进幼儿园双性教育的策略措施,以促进农村幼儿园双性化教育更好开展。关键词:双性化;幼儿

    新课程·小学 2017年3期2017-05-04

  • 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以幼儿园195名幼儿和42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了幼儿园幼儿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教师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和教师对双性化教育的认识及教育方式。研究表明,幼儿双性化的发展与其年龄相关;教龄越大的教师双性化教育越少;教师认可双性化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活动目标。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展的教育活动和选择的教育材料,都会对幼儿双性化的发展产生影响。 教师 幼儿 双性化发展 影响一、问题的提出性别角色发展是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6年12期2017-02-27

  • 家庭角度下开展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方法
    角度下开展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方法文 陈超在人格教育中,双性化教育已被认定是理想的性别教育的模式。在双性化的人格教育中,能够集中把男性与女性中所具有的优点更好地传给受教育者,这也能更好地与当前社会发展的步伐相适应。因为儿童早期所接触的环境主要是来自于家庭,所以在双性化的教育中,家长和家庭环境要积极承担起相关的责任。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双性化的人格教育中,家长以及家庭环境所需要做出的具体努力。家庭环境;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方法我国对于幼儿的性别角色以及模式教育

    好家长 2017年5期2017-02-26

  • 走向双性化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
    育要对孩子进行双性化的性别教育。本文首先对于性别角色和双性化教育进行了简单的界定,简单论述了幼儿双性化教育的必要性,并且结合自身实践,总结出了几条实施幼儿双性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幼儿双性化教育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关健词:幼儿 性别角色 双性化教育一.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必要性20世纪80年代,幼儿双性化教育这一理念在美国开始流行,随着研究者对双性化教育理论的完善,幼儿双性化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家庭教育理念被广大家庭接受和吸收,并逐渐被纳入幼儿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10期2016-11-21

  • 儿童双性化人格教育的理性思考
    000)儿童双性化人格教育的理性思考张玉琴(运城学院 教育与心理科学系,山西 运城 044000)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性别角色模式,也是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理想目标。科学的双性化人格教育应该转换研究思路,秉承和超越双性化人格的理念,厘清其本质内涵,建构一定的理论基础,尊重儿童的生理性别差异,发挥儿童自我教育的潜能,因性施教,为双性化人格教育的实践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策略。双性化人格;性别角色;贝姆;荣格性别角色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从自然生物人成为社会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9-21

  • 双性化视角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
    容。目前,对着双性化性别理论和思想的产生,对于幼儿性别教育也逐渐产生了双性化视角,也就是在幼儿的成长中尊重心理性别发展,开展健康的中性化教育,促进幼儿性别的健康发展。本文对双性化人格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从双性化视角分析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措施。【关键词】 双性化;幼儿性别角色教育;措施【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性别角色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自己对于性别角色的理解来对受教者进行性别角色社会化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8期2016-09-07

  • 基于家庭视角的儿童双性化人格教育研究
    家庭视角的儿童双性化人格教育研究张艳,徐东(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0)随着社会的发展,双性化人格教育已经被认定为较为理想的性别教育模式。双性化人格是一种集男性和女性优点于一身的性别模式,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家庭作为儿童早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及家庭环境对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势在必行。要求家长摆脱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因性施教,鼓励儿童向异性学习,增加父亲参与教育的时间,为儿童营造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9-05

  • 发展性别角色类型,减少人际交往障碍
    响,男性化者和双性化者的人际交往方面障碍较少,女性化和未分化的被试在人际交往问题是遇到的困难较多,且性别角色中包含男性化特征的被试在人际关系上遇到的障碍少,相同性别角色中,女生在人际关系障碍上的得分大多小于男生。本课题希望能从研究结果出发,从教育入手,指导个体的性别角色发展,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提供一些可参考依据。真正的能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关键词:教育;发展;性别角色;人际交往;双性化;医学生1.导论近几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地发展,生活水平节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2期2016-07-27

  • 双性化人格理论对师范生的意义及对策探讨
    颜雪艺摘 要:双性化人格理论是指个体同时兼具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双性化个体在自我认知方面更加完善,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培养师范生的双性化人格,对改变师范生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提升其综合素质、丰富师范生的课程体系和推进社会的性别平等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教育政策与法规保障、师资培训、课程设置和校园环境营造等方面来培养师范生的双性化人格。关键词:双性化人格;师范生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219-02师

    亚太教育 2016年25期2016-05-30

  • 大学生性别角色研究述评
    显示了未分化与双性化比例增多,研究界一般认为双性化是当代大学生最为理想的人格模式。关键词: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未分化性别角色是指在社会化过程当中,个体经由模仿学习逐步形成的与本身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1]。20世纪70年代的相关研究大多认为个体的性别角色应该处于一个持续体的某一个段点上,而男性化和女性化分别位于这个持续体的两个极点上。这种模式把个体局限在单性角色上,限制了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罗西最先提出了“双性化”(Androgyny)这一概念,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4-12

  • 走向双性化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
    吴溢洋走向双性化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吴溢洋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男女两性的社会特征越来越趋于同化,兼具了两性优点的人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这就要求教育要对孩子进行双性化的性别教育。本文首先对于性别角色和双性化教育进行了简单的界定,简单论述了幼儿双性化教育的必要性,并且结合自身实践,总结出了几条实施幼儿双性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幼儿双性化教育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幼儿 性别角色 双性化教育一.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必要性20世纪80年代,幼儿双性化教育这

    文学教育 2016年29期2016-04-03

  •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比例研究综述
    00)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比例研究综述隋长羽(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0)摘要:双性化指个体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近年来,双性化人格特质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国内的研究中关于双性化比例分布进行梳理,了解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双性化比例分布问题。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双性化比例的分析寻求相应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培养双性化人格的途径和方式。关键词:双性化大学生人格性别角色一、问题的提出双性化

    文教资料 2016年11期2016-03-16

  • 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胡寅寅(连云港市花果山幼教中心)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以幼儿园195名幼儿和42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了幼儿园幼儿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教师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和教师对双性化教育的认识及教育方式。研究表明,幼儿双性化的发展与其年龄相关;教龄越大的教师双性化教育越少;教师认可双性化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活动目标。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展的教育活动和选择的教育材料,都会对幼儿双性化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35期2016-02-16

  • 双性化视角下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
    多样化使得今天双性化人格具有更多优势。“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维早已过时,性别角色差异缩小,男女社会分工模糊,男女面对的是更为趋同的压力和挑战。双性化人格兼备的男女性格特质的优点使双性化具有更全面的能力。幼儿阶段作为性别角色培养的初期,对儿童日后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对此不应忽视,也不应小觑。二、双性化的含义传统性别意识认为,一个人拥有其本身性别特质越明显则健康水平越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性别特质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双性化人格是综合男女两性性格特质

    江西教育C 2015年10期2015-11-03

  • "90后"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调查与比较研究*
    有显著性差异,双性化的比例为75.5%,显著高于未分化、男性化和女性化.(2)男生性别角色类型在专业上有显著差异,女生无显著差异.(3)男女生的性别角色差异随年龄的变化而显著变化,女生更加男性化,朝向双性化发展;男生继续向男性化发展.基于此,应开展面向大学生的双性化教育,大学生应接受抗压训练等教育.大学生;性别角色;男性化;女性化;教育对策一、前言性别角色是社会学的概念,它是指个体依性别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的行为、思维模式.随着社会文化和男女两性社会分工的变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09-21

  • 单亲家庭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缺陷与补救
    、骄纵,不利于双性化人格的形成。(二)幼儿园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环境与内容缺失,对单亲家庭幼儿关注不够研究表明,在单亲家庭中,幼儿更多的是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在家里接触最多的也是保姆、母亲、外婆等,到了幼儿园,男性教师如同“国宝”般稀少,接触到的也多是女性教师。“据资料显示,男性幼儿教师在美国占10%,在日本占7%,在德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有一定比例,而在我国却凤毛麟角。” [3]幼儿长期处于女性化的环境中,缺乏观察与模仿的对象,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往往很可爱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2015-03-31

  • 大学生内隐双性化态度的研究
    350300)双性化人格又称两性化人格,是男女双性特点在心理层面的表现,它是指某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而作不同表现。[1][2]Bem认为,“双性化是指人们发展出一种非男性非女性的、融合传统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之优势的新的性别角色特征。”[3]结合两者的内容,本文认为双性化即指:在固有男 (女)的性别特征上也综合有异性的正性特征,即男性正性特征和女性正性特征在个人特征上的成分都高

    焦作大学学报 2014年1期2014-10-11

  • 双性化与现代社会
    叶嘉文摘 要 双性化(Androgyny)是指由生理差异造成的两性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两性化特征”。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当中,自立、乐观、精干被认为是男性的人格特征,善良、贤淑、温柔、文雅被认为是女性的人格特征。传统观念无论在哪个地区都是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发现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有了明显的变化。关于双性化研究的结果显示有更多的个体出现双性化的特征,即“又像女人又像男人”。那么,双性化的人才是否更

    科教导刊 2014年14期2014-06-20

  •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
    果 ①大学生中双性化比例为30.9%、未分化为38.3%,都显著高于男性化和女性化(ς2=12.778,P攻击行为;性别角色;双性化;未分化在学术界,关于性别的内涵有两层含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理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社会性别分为男性化和女性化。性别角色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1]。已有的关于社会性别角色的研究发现,双性化的个体具有独立、自信、豁达等品质,在生活中和工作中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各种事情,有更高的幸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12期2012-11-10

  • 关于双性化人格研究的述评
    畴上,应该是“双性化”。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而改变,原来的那种把女性局限在女性化角色上,男性局限在男性化角色上,无疑是限制了个性的发展[1],双性化已逐渐成为性别角色发展的新方向,为研究社会性别角色提供了新视角。2.双性化人格概念及其历史演变双性化人格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双性化,其英文单词Androgyny来源于希腊语的andros(男人)和gyne(女人)。[2]“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一个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2012-08-15

  •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双性化人格培养研究
    年马克思主义者双性化人格培养研究胡 杰(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其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在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双性化人格蕴涵界定的基础上,探析了其所具有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并通过采取“基础——重点——整体”工程和系统思维指导下的“‘四清’——‘三新’——‘二观’”的具体实施对策,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双性化人格的最终养成提供保障。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2012-08-15

  • 双性化现象解读及其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启示
    77年提出“向双性化”的概念。双性化是指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具有此种人格类型的人身上同时具备男女两性的能力、性格、兴趣、动机等,在心理特征上同时具备男性和女性共同优点和长处。本文将对双性化现象进行阐释,并将对由双性化现象引起的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些冲击和反思进行讨论。一、关于双性化的阐释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双性化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最早关于男女角色可塑性的报道,是美国人类学家米德于1935年对三个邻近的新几内亚部落的研究,他发现人精神上的双性化比生理上更不明显。

    群文天地 2009年1期2009-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