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庭视角的儿童双性化人格教育研究

2016-09-05 01:11艳,徐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人格

张 艳,徐 东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基于家庭视角的儿童双性化人格教育研究

张艳,徐东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双性化人格教育已经被认定为较为理想的性别教育模式。双性化人格是一种集男性和女性优点于一身的性别模式,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家庭作为儿童早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及家庭环境对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势在必行。要求家长摆脱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因性施教,鼓励儿童向异性学习,增加父亲参与教育的时间,为儿童营造一个幸福平等的家庭氛围。

儿童;家庭;双性化人格;因素;策略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1.003

柏拉图曾说过,很早的时候,人都是双性人,身体像一个圆球,一半是男人,一半是女人,后来从中间被劈开了,所以,每个人都竭力找回自己的另一半,以重归完整。我们兴许觉得不可理解,但现在想来,两个孤立的性别都是有缺陷的,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健全的人性。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双性化人格教育逐渐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性别教育模式,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人格和心理特征,这是一种超越传统性别分类,更具有积极潜能的理想类型,而绝非一般带有否定和扭曲含义的所谓“不男不女”的同义语。例如,当今网络流行语“暖男”,即是对具有双性化个性的男性的评价。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后双性化家庭教育理念便已经开始流行;而我国的多数家长现在还残留着保守刻板的性别角色模式,严重阻碍了儿童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家庭作为儿童成长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父母对性别的认识偏差、父母的性别特质、父母参与教育的程度以及家庭氛围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形成。

一、对双性化人格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一)双性化人格教育的理论依据

关于双性化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近百年前。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费洛伊德首先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后来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荣格在他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中提出人类的集体潜意识,包括男性潜意识中的女性倾向——anima(阿尼玛)和女性潜意识中的男性倾向——allimus(阿尼姆斯)两个原型,说明人类天生具有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征。[1]

1964年A.S.Rossi正式提出了“双性化”概念,她指出所谓的双性化即指个体同时具备传统观念所推崇的传统男性化和传统女性化特质,并认为相对于传统的单一性别模式而言,人类可以同时拥有传统男性和传统女性的人格特征,双性化是最具社会适应特点的性别角色模式。[2]

1974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贝姆根据这个概念,提出了与传统性别角色模式截然相对的两个假设:⑴许多个体是双性化的,他们既具有男性化特质也具有女性化特质;⑵与其他类型的个体相比,双性化个体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他认为,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人格的两个独立的维度,人的性别角色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种类别。[3]然而他最大的贡献则是设计了测量双性化的心理量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这是第一个用来测量相互独立的性别角色的测验工具,为进一步的双性化人格研究提供了条件。

(二)双性化人格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在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开展双性化人格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双性化人格冲破了传统社会性别分类的枷锁,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是更有发展潜能的人类范例。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双性化个体往往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兴趣、爱好、能力、需要、性格等心理特征,尤其在气质方面具有男性和女性的优点和长处。双性化人格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单性化人格教育而言的,它摒弃单性化人格教育的种种缺陷,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它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性别教育模式,是迎合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两千多名男孩女孩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各方面往往都能处于优势地位:(1)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往往智伤和情商都较低,出现偏科现象,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2)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性格发展的更加完善,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或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往往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喜爱,而且双性化人格的儿童更加自信,性格更加活泼开朗。(3)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双性化者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者。[4]

在我国,关于双性化人格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学者多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对双性化人格进行研究,验证进行双性化人格教育的可能性,提出相关的培养策略。在李少梅的调查中,有双性化人格取向的总人数为6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9.4%(不足1/5),而美国大学生则占1/3,在我国,系统全面地开展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政策、可操作方案很少,[5]故而我国开展双性化人格教育可谓任重道远。

二、影响双性化人格形成的家庭因素

双性化人格不是儿童先天就具备的,而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形成起来的。而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儿童接触的第一环境,父母在孩子性别意识形成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中父母对性别的认识偏差、父母的性别特质、父母参与教育的程度以及家庭氛围对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父母的性别定型观念

性别定型观念也叫性别的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某一群体的特征所作的归纳、概括和总结,它是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一些固定看法。其主要特征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6]性别刻板也叫性别偏见,是人们对男女特征的固有印象,它表明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看法,人们认为勇敢、坚强、竞争属于男性;温柔、体贴、可爱是女性特征。例如,人们说他不像男孩或说她是假小子,就是用性别刻板印象来评价某个男性或女性。儿童早期性别社会化主要受家庭影响,父母会自觉不自觉的将成人世界的性别规则传递给儿童,并塑造其子女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要求,变成典型的男性化或女性化。如果父母过早的将性别特质传输给孩子,就会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由于受传统性别定型观念的影响,父母有意无意的也会对儿童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对男孩的教育大多是严厉的,对女孩的教育则偏于保护性,这就直接影响了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形成。

2.父母的性别特质

父母的性别特质是指父亲母亲所表现出的与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定义相一致的行为反应方式,是社会对男女行为的要求和期望。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学习获得的。在个体性别角色形成中,父母是子女的榜样,子女会模仿与自己同性别的父母。[7]儿童在于父母日常相处过程中,父母的形象为个体提供参考和模仿的榜样,儿童有意无意的学习父母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情感、兴趣爱好,勇敢果断的母亲以及温柔体贴的父亲这样具有双性化性别特质的父母更有利于儿童形成双性化人格。

3.父母参与教育的程度

现今我国的家庭,因长期受“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影响,父亲总是忙于工作,将教育儿童的任务交给母亲,他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忽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事实上,父亲独特的性别特征、思维方式、社会角色,以及教养方式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随着性别角色社会化程度加深,父亲身上的统治力、权威性和生存能力反过来又会帮助儿童高效掌握社会规范,获得良好的社会反馈。[8]有些父亲即使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参与的质量却不高,他们没有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和技巧,将对孩子的教育等同于简单地陪孩子玩耍和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9]孩子长期和母亲在一起,这就导致男孩过于女性化,女孩更加女性化,父亲的长期缺失,不利于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形成。

4.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其所营造出的人际交往情境和氛围,对儿童来说,家庭是其成长的首要环境因素,因此,家庭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的心理品质及人格的发展。家庭氛围包括家长的文化素养、行为习惯、生活态度、思想境界以及性格气质等,这些都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对性别角色的正确认识以及文化素养为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是更好的教育儿童的先决条件。在完整的家庭中,儿童会有自己的性别认同对象,可以从父母身上获得个体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适应的行为方式,在单亲家庭中,儿童由于缺乏完整的榜样形象,很容易在性别角色确认上出现“男性女性化”或“女性男性化”。儿童早期生活中的情感经历极为敏感,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氛围,就有什么样的儿童人格。和睦的、平等的、相互关心、相互配合的家庭氛围让儿童在无形中感受双性化人格的魅力,帮助儿童提高对双性化人格的认识。

三、家庭中双性化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摆脱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

自古以来,东西方文化中都存在着“男女有别”的观点。成人们往往把勇敢、坚强、控制欲等贴上男性标签,把温柔、善良、细心等这些性格特征贴上女性标签。其实在现实中,这些性格既可以表现在男性身上,同时也可以表现在女性身上,并没有男女之分,而且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会更受欢迎。双性化性格模式已经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性别角色发展模式,双性化个体没有严格的性别角色的限制,是儿童应该拥有的健全人格。对于儿童来说,男孩子也可以体贴、温柔、细心,女孩子也可以坚强、勇敢,所以,性格不分男女,只要是有利于儿童健全人格形成的性格特征都应该被认可。只有具备了双性化人格的女孩子将来会更加独立、知性,男孩子会更加体贴、温柔,这样的儿童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父母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应该从传统的性别角色印象中走出来,转变观念,摆脱成人世界里原有的性别框架,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形成双性化性别意识,认识到双性化教育的优越性,使每个儿童都有更加自由、广泛的的发展空间,形成健全的人格。父母应该避免把儿童培养成典型的大男子和小女子。因此,父母在对待女孩子的时候,虽然需要更加呵护,但同时也应该鼓励她要勇敢、果断,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而不是一味躲在父母身后,因为总有一天她要长大,离开父母的怀抱。父母在教育男孩子要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同时,也要鼓励他学着体贴他人,关心他人。

(二)因性施教

理想的双性化教育要在承认性别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生理因素是两性存在的物质基础,不同性别的儿童在心理上、行为上具有先天的差异,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应该尊重个体的这种先天差异,在发挥儿童自身性别优势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其人格特征。尊重这些差异实质上就是承认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些不能相互替代的独特价值。基于此的性别角色期待是对男女儿童未来发展权与选择权的平等要求。一个个体应该既具有男女之共性,又具有男女之个性,既可以摆脱性别角色的束缚,又不失性格本色。有研究表明:2岁儿童已能明确说出自己的性别,5岁对自己性别恒常性基本形成。所以,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这个阶段,首先,要引导儿童树立一个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让孩子清楚明白自己的性别,并了解相应性别应具备的一些特征。在儿童对自己性别认同并内化的基础上,对其实施双性化教育。例如,通过衣着,游戏扮演上让儿童了解自己,并让儿童参与异性的主要游戏活动,玩异性典型的玩具。[10]如果忽略了儿童的性别差异,不遵守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规律,片面要求其向异性学习,就会发生认同偏差或者性别畸形,最后适得其反。男生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女生装扮中性,言行粗犷泼辣,从而男孩不像男孩,女孩不像女孩的,这使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邯郸学步的故事:许多男孩就像那个学步的邯郸人,女性的阴柔之风学到了,而自己看家的本钱——男孩的阳刚之气却丢失了。许多女孩亦是如此。因此,因性施教是培养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基础。

(三)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

同伴的榜样作用不容忽视,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向异性同伴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男孩子有勇敢、坚强优点,女孩子有体贴、温柔的优点,如果他们之间相互学习,更加有利于双性化性格的形成。但有些家长不愿自己的孩子和异性玩耍,女孩子的家长通常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男孩子的欺负,而男孩子的父母又怕自己的儿子因为和女孩子玩耍被同化而遭到同性的排斥。其实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家长不应该为了莫须有的理由阻碍儿童人格的完善,异性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品质,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与异性玩耍,增加男孩女孩接触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然而然的接触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促进人格的完善。例如,女生可以和男生一起探险,一起参加有挑战性的活动,培养女孩勇敢坚强的个性;男孩可以和女生一起玩过家家,养成细心体贴的性格。

(四)鼓励父亲参与教育及营造幸福平等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父母应努力创造一个两性平等互助的家庭氛围,同时也应该清楚自己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参与缺一不可,长期与母亲相处,儿童更为阴柔,与父亲长时间相处,阳性特质又比较明显。据统计,现在大多数的家庭中都以母亲教育为主,但事实上,父亲参与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儿童需要同时向父母学习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父亲不应该成为儿童教育的旁观者,而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加强父亲的角色扮演,从而促进儿童正确性别角色的获得。[8]父母日常的生活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对性别角色的宏观概念,所以,父母要尽量避免过分男性化或过分女性化,发挥榜样作用。父亲也可以打扫卫生,做家务,母亲也可以出去工作,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的家庭氛围,这种家庭的内部互动让儿童在无形中感受双性化人格的魅力,有利于其双性化个性的塑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双性化教育逐渐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性别教育模式。男女作为两个不一样的性别,天生具有差别,但如果过分放大两者的差别,甚至在两性中建立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将男女限制在划定好的框框内,就会限制他们智力、能力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家庭作为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环境,父母应该多陪伴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正确引导孩子,摆脱以往陈旧的性别角色模式,转变观念,努力将子女培养成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优秀人才。但需要注意的是,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不能过头,否则就会出现“娘娘腔”和“假小子”中性化人格,这就会与双性化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1]吴卫东.双性化视角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J].教育探索,2011(6):21-22.

[2]Ashmore R D. Sex,gender,and the individual[J].Handbook of personality:Theory and research,1990(1):486-526.

[3]Bem S L.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4(42):155-162.

[4]曹海峰.论双性化理论对我国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69-171.

[5]李少梅.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4):148-152.

[6]王亚东.论双性化人格的培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142-144.

[7]王海英,崔梦舒.个体性别角色形成中家庭因素的影响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4(2):171-174.

[8]李雪平,黄鸿.父亲参与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J].教育评论,2013(2):42-44.

[9]邓亚玲.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4(10):6-8.

[10] 李西彩,付俊贤.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3):65-67.

[责任编辑沈正军]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Androgyny Personality in Family Education

ZHANGYan,XUDong

(CollegeofEducationof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 637000,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androgyny education is greatly regarded as an ideal mode of personality training. Androgyny personality is a gender pattern which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both male and female together and meets the requirement to people in modern time. Since family provides an crucial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 their early childhood,parents and family plays a central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ersonalit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necessity to carry out androgyny education in family. This requires parents to get rid of preconception and stereotype about gender, and encourage children to learn from the other sex. Father should spend more time on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family members should make efforts to create a happy and equal family atmosphere for children.

children; family; androgyny personality; factor; strategy

2015-10-13;

2015-12-23

张艳,女,河南焦作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徐东,男,四川岳池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幼儿教师教育。

■学前教育理论

G61

A

2095-770X(2016)01-0008-04

猜你喜欢
双性化性别角色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感、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小学男性音乐教师走向成功的双性化人格分析——以A学校音乐教育名师陈老师为例
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
中国儿童性别角色观念及其性别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