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分析

2016-04-12 14:51邹立莉罗维有
昭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视阈网络化法治

邹立莉, 罗维有

(1. 昭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2. 楚雄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云南 楚雄 675000)

●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多重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分析

邹立莉1, 罗维有2

(1. 昭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2. 楚雄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云南 楚雄 675000)

从网络化、法治化以及生态化等多重视阈下分析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提出了网络化、法治化以及生态化等多重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和措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多重视阈;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策略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生态文明理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使得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不断的深化和拓展,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加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本文基于网络化、法治化以及生态化等多重视阈下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结合时代的要求、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提出了多重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和措施。

一、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

(一)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

掌握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按照现实环境和科学规律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并对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产生积极作用。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实施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只有保证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存在,才能充分实现各方面条件的和谐发展,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1、客观条件

完善的校园网络建设、现代化的教学配套设施以及创新的网络技术、高素质的教育团队是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实现的前提。校园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完善校园网络建设能够充分保证学生通过计算机快速实现网络互联,夯实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思维。因此高校应积极做好引导监督工作,逐步完善校园网络管理机制,将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尽可能全面的对校园网络建设作出规划,从而使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科学发展。

在完善校园网络建设的基础上,需要诸如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支持。现代化的教学配套设施能够实现硬件设施建设与软件功能开发的有效平衡,从而促进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良性运作。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与时代同步,做到制度、技术、人员的全方位发展。

高素质的教育团队是实施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不仅要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更要注重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使整个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保持科学发展态势。高校应当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以及提供晋升机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思想政治觉悟得以不断提升。使所有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都受到应有的重视,充分发挥集体凝聚力,保障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主观条件

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实施的主观条件在于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研究,不断总结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思想,根据每个学生性格方面的不同特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此外,各高校还要制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方法。当今社会,网络媒体日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信息时效性以及丰富程度上的突出优势被教育工作者普遍重视,因此高校应该在实践与创新中总结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根据教育资源属性将其分类应用,通过机制创新实现教育与管理的完美结合,建立健全网络监督机制,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安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与实际需求相适应,利用校园网络以及严格的管理制度形成稳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应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研究,要善于应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应当努力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广泛吸收信息,紧跟高新技术发展步伐,理性看待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将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感教育等融入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教师应当全方位引导学生客观看待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科学发展。

(二)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适应网络的新环境,努力探索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建立健全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1、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策略

管理策略包括政府根据新形势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以及高校制定符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策略的有效运行为教师积极有效地开展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客观依据,也对规范学生网络行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供了规范。

我国政府对网络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重视,特别是针对相关法律法规,根据网络媒体的更新情况制定和颁布了许多管理办法,以促进高校网络应用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行动效率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开展网络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系列讲话,实现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法律法规的制度化、系统化有助于统一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完善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监管体系,引导大学生网民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合理控制网络行为,在高校形成一种健康的、文明的网络环境。”[1]

2、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策略

保障策略是实现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的重要保证。作为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子系统,保障机制发挥着维护系统稳定的作用。高校师生应充分利用校园网及时了解时政热点问题以及学校的相关工作安排,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使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从而保障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思想理念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与设施保障。

(1)思想理念保障。思想理念保障是指在网络化视阈下不断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中的新情况出台新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依据丰富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2)制度保障。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有法可依,要制定符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教师进行规范化管理,有效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校风校纪建设,通过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3)技术保障。科学技术是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代化的基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鼓励学生使用网络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为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

(4)资金保障。高校的决策自由在一定意义上受制于资金保障。高校必须制定合理的收入支出计划,坚持在收支平衡基础上实现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远发展。要实现透明化管理高校财务制度,防范、杜绝挪用教育资金现象,依据教育需求合理分配教育资金,执行严格的审批报备流程,从最节约的角度优化配置教育资金,改善教学条件,从而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教育工作者只有真正意识到资金保障对于开展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影响力,才能真正将其合理利用,为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以及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5)设施保障。高校必须大力加强和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努力向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院校标准靠拢,通过硬件设施现代化的实现,进而促进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使高校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沃土,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提供必备的设施条件,推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

3、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策略

目前对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利用微信、QQ平台、ICQ平台、MSN平台、BBS平台、电子信箱、博客平台、网络专栏、手机短信等来实现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然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进行指导和监控时,往往受到经验和技术的制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对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价的结果,可以对现行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成总体的认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技术水平、使用情况作全面的了解。只有以评价的客观结果为依据,才能对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有效进行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才能对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得失成败作出全面科学的总结,并为下一步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出明确的目标与方向。

二、法治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

(一)法治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一些高校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

我党非常重视法治理念教育,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总体是不错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当前有一些高校对大学生法治教育过于重视法律知识教育,忽略了法治文化背景因素及法律与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联系,忽视能力和认同感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培养其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离;还有一些高校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认识不够,相关部门很少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进行法制教育的专门培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缺乏法律的专业背景,也没有进行系统化的法律知识的培训,在讲法律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化视阈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于统一大学生思想、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至关重要。

2、一些高校部分大学生法制意识缺失

人们只有严格遵守法律,才能维护自己的权利。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大学生对权利的认知度不断提高。但是,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仍然有待提高,虽然他们能够认识到法律在治国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们又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或是不相信法律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按正确的法治观念选择自己的行为。如在产品质量问题、权益受损问题等方面,常常委曲求全。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用,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着重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深入学习法律知识。大学生只有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较强的辨别判断能力,并用科学的法学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才能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二)法治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法治化视阈下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刚性约束和制度规范,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凝聚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法治理念,使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自己的事情,从而调动大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积极性。

2、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穿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全过程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科学原理,应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突出位置,贯穿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向前进。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受一定时期的客观条件和人的思想认识等主观条件的制约,必然会遇到一些方面的利益冲突和一定的社会矛盾。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功能能够化解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不同主体之间有争议的事情得到合理的解决,从而为建设法治国家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法治化视阈下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增强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自觉性。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强制惩戒作用

一个社会基本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弘扬离不开法律强制力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是强制性的,对于时有发生的违法乱纪现象,危及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恶性事件,就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能解决的问题,必须按相关的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对不道德却未违反法律的行为,可以在道德的范围内解决;而对不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事的惩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升华和保障。道德培养是逐渐积累的过程,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感化和引导,但要使它的建设富有成效,还必须有章可循。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法治意识要靠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社会的法治行为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所以,法治化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可以使法治思想真正内化并践行到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中,形成文明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的法律政治制度,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法治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法管理除了教育主体应具有依法管理能力外,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也需要增强自身法律素质。

(1)通过应用性法律知识学习来提高。可以通过增强法律授课教师的法律理论水平、开设法律方面的选修课,“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部门法知识,还可以举办法律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演讲赛、模拟法庭、参加法院庭审旁听等。”[2]

(2)通过理论性法律知识学习来提高。理论法律学习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关键要树立法治理念。树立法治理念,必须全面理解和掌握法治理念的本质。法治从本质讲是相对人治而言,题中应有之意是依法治理,其基本内涵是依照公平正义原则平衡各种权利义务关系、合理配置权力与权利,并将其制度化。“法治是一个保护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平的司法性、宪法性概念”。[3]法治的基本含义就是指权力的运用必须以法律为基础,并且处于法律的约束下,严格依照实体性制度及程序性制度的规定,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来保护公民的权利,免遭权力机构的任意干预。法治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就国家而言就是全面依法治国,以宪治国;就高校而言就是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法治理念就是“人们对法律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信念和观念”,有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法治活动,法治活动是内心法律素质的外在表现。

(3)通过结合点来提高。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联系普遍性的原理,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必须找准结合点,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法治教育是法治修养教一育,不是纯粹的法律知识教育和法学教育。比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修养、道德修养、法律修养的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进程中,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4]

2、养成大学生遵纪守法的习惯

“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是守法,是人人都遵守法律。”坚持教育主体依法管理与教育客体自觉守法相结合,有效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效性。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纪律和自由的对立统一关系。纪律是自由的保证,没有纪律,个人自由无法保障。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普法教育是首选,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参加法院庭审旁听、开办模拟法庭训练等法律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大力宣传加强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宣传进行民主法治教育、不断普及宪法和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2)培养大学生的纪律观念。高校应制定科学而合理的纪律,使大学生有所遵循。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认识纪律的必要性,严格遵守纪律,形成遵守纪律光荣、违反纪律可耻的意识,帮助大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提高大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促使大学生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能自觉地用纪律来规范、约束自己行为,进而塑造大学生依法自律的行为品格。大学生肩负建设祖国的重任,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应该做到:一要有法制观念,二要有全局观念,三要有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只有树立起此三种观念,才能较好地克服行为上的盲目性,提高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三、生态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

(一)生态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是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化的要求

在生产力巨大发展、高科技迅猛进步、物质财富惊人增长的同时,人们逐渐发现渴望幸福、追求美好的愿景并没有因此得到实现;相反,却被生态危机所困扰。生态观教育就是伴随生态问题的出现而确立的。在生态危机背景下,人们不得不对“片面、畸形、机械、封闭、异化、不平衡、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进行深刻反省。经济和科技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还折射出道德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作出正面回应,解答时代对其提出的新要求。

生态危机从表层看是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的被打破,实质上是人的价值观危机,也即人的生态价值观的危机。“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人类在反思生态危机及其带来的各种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必然要从根本上对其进行改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国已经意识到在发展的过程中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各种影响人们生活的环境问题不断暴露,这表明过往追求的粗放型发展、过度地榨取自然的发展方式是不可取的。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常态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绿色发展”就是着眼于发展的永续性,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要解决生态危机,关键是加强对人的生态观教育,提高人的生态素养。因此,生态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强生态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5]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2、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

大学生的生态观念及生态行为直接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态素质。“如果他们没有生态环保意识,在经济发展中不注重生态问题,生态文明不能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相协调,后果不堪设想。”[6]所以,高校生态观教育改革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把生态观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通过生态观教育的有效开展,用更加理性、自觉、系统的理论,引导大学生学会关心可能影响整个人类社会、整个自然界的深层生态问题,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这样才能自觉履行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自身由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的转变,为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3、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当代大学生既要面临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挑战,也要面临社会变革和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生态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时代的回应。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意识的一种存在形态,它也是随着不断发展的实践而向前发展的,它要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就必须对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实践问题作出回应。所以,生态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生态观教育,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二)生态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新时期加快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发展,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当今社会生态恶化,人们开始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和人类的行为及未来的发展状况进行反思。生态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推动大学生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让他们产生美的感受,懂得自然生态美的珍贵,形成热爱祖国秀丽山河之情;教育大学生正视国家环境的现实,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来保护环境、改善污染,发挥自己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开始,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7]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我们正处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各方面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帮助人们去适应这种变化和转变观念,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7]所以,生态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引导大学生正视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找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从实际出发,用生态化、科学化的思维方式来审视人类的行为,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综合素质

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素质是每个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一些高校部分学生存在生态观念淡薄、生态素质低下、生态能力欠缺等现象。因此,生态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和谐校园建设、生态环境理论课、绿色环保活动、绿色人文环境教育等途径来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认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能力等。教师不仅灌输给学生生态知识、培育学生生态能力、营造生态环境,更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强化大学生的生态综合素质。

(三)生态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策略

1、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优化校园环境。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校园环境的优劣将通过生态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打造高质量的校园环境是高校健康和谐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必然条件。

一是挖掘高校校园物质文化资源,陶冶学生的心灵。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累积、沉淀而成的外在物化成果的总和,主要体现在校园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建筑布局、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有形物态方面。它不仅是大学校园文化品位的前提和条件,更是大学精神文化赖以传承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形态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陶冶大学生的心灵,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是挖掘高校校园行为文化资源,熏陶学生的精神世界。校园行为文化是指通过全校师生的日常行为而体现的一种活的文化形态,是大学文化的总折射,主要包括师生员工的日常言行和组织的各种活动的形态。挖掘高校校园的行为文化资源,就是要注重提高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种行为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规范和文化品位,用优良的教风和作风去营造校园良好的学风,用高尚的校园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去熏陶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是挖掘高校校园制度文化资源,培育学生的精神信仰。制度文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引导和规范功能。一个大学长期积淀、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规约着人的行为、教化着人的思想,以一种有形的、程序化的刚性力量为大学生的行为设置内在的防线,并逐渐转化为一种行为习惯、一种道德信念、一种精神信仰。

四是挖掘高校校园精神文化资源,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资源的内核,是通过学校成员共同实践活动并经历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炼、发展而成的隐性知识形态。由于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内部的各种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共同构成的一种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独特的精神氛围,是学校的历史传统、个性特征、精神风貌、校园意志以及全体师生员工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的集中体现,因而也就自然地从各个方面影响、改变和塑造着学生的认识情感和行为。

(2)优化社会环境。

一是加强政治文明的建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不仅要求在党内加强党风建设,形成优良的党风,以党员的典型模范形象来影响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还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走向社会,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只有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意识提高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优化真正取得成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是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创造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思想意识领域的教育活动,需要法律健全的法治社会环境为其提供平台。因此,必须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增强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社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约束和制裁某些社会成员的不良行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实现法治与德治的有效结合。

(3)优化家庭环境。“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思想品德的培育、道德情操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美好心灵的塑造等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校门与家庭教育接轨,帮助和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可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访谈电话、微信、QQ和信件等形式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使家长认识到,教育工作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家长应在高校科学引导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积极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与技巧,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与效果。

二是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突出父母以身示范功能,形成良好的家风。家长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道德修养、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等无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子女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因此,家长要提高自身思想觉悟,严格要求自己,用良好的道德及言行影响自己的孩子,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三是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的重要内容。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不仅能帮助子女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培养子女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其心理健康发育。这就不仅要求家庭成员共同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民主和谐、互帮互敬的家庭氛围,还要求家长掌握与子女的沟通技巧与方法,学会与子女建立起和谐、平等、民主的沟通关系,培养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2、加强高校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

在开设生态道德教育公共课的基础上,切实开发好适合地域文化的高校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课程。由于生态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域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不一样的。如有的区域面临水资源匮乏的生态问题,有的地域面临森林资源被破坏的生态问题等。因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应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学校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引导大学生从所在的地域入手了解生态问题,使大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就在身边,以此强化大学生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唤起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良知,正确规范自己的行为,使高校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具实效性。

四、结语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因而也就需要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不断的深化和拓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所以从网络化、法治化以及生态化等多重视阈下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提出网络化、法治化以及生态化等多重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和措施,这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1]张光慧. 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监控管理机制[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3):66—67+69.

[2]柯武刚, 史漫飞. 制度经济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04.

[3]邹立莉. 对区域文化资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 昭通学院学报, 2014,(4):90—95.

[4]邵海萍, 吕卓超. 依法治国进程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1):60—63.

[5]胡柯. 布局“十三五”总理如是说[J]. 小康(财智), 2016,(3):52—52.

[6]孟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观教育研究[D]. 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2012.

[7]龚华琼. 高校生态德育实效性研究[D]. 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4.

Strategy Analysis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View of the Multiple Perspectives

ZOU Li-li1, LUO Wei-you2

(1.School of Marxiam, Zhaotong University, Zhaotong 657000, China;2.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675000,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condi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view of the multiple perspectives such as networking, legalization and ecologicalization, the related strategie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promoting the accept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multiple perspective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ategy analysis

2015-06-24

邹立莉(1963— ),女,云南昭通人,教授,学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G641

A

2095-7408(2016)02-0097-08

猜你喜欢
视阈网络化法治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基于OPC的网络化群梯管理系统开发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的思考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