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校园欺凌现象调查

2016-04-12 03:16王献蜜刘曼怡
中国德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言语发生率

王献蜜 刘曼怡

发现一 初中校园欺凌事件中,被他人欺凌和欺凌他人的发生率,初二学生的比例要高于初一和初三的学生。

发现二 在受到欺凌伤害后,多数学生虽然感受到消极影响,但是因为害怕丢脸或担心在同学中抬不起头,并不向家长或学校报告。

发现三 校园欺凌发生后,在遭受欺凌的求助对象中,认为老师最能帮助自己的学生在调查者中占总比最高,向老师求助的学生也最多。

一、问题与方法

校园欺凌指的是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欺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英国、日本等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发现其发生率一般是从10%到37.6%[1][2][3]。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欺凌的表现形式愈加丰富起来。欺凌通常有以下四种形式:言语欺凌,指恶意地起外号、取笑对方或侮辱人格等;身体欺凌,指踢人、打人、抢劫财物等;关系欺凌,是指通过恶意造谣和社会拒斥等方式使他人处于同伴关系不利地位;所有物的损害,指未经对方允许将对方的物件据为己有或是破坏他人物品等。

欺凌的出现不是正常社会化过程中应有的内容,欺凌对欺凌者本身、被欺凌学生以及旁观者都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或是走上犯罪道路,或是被外界贴上了懦弱无能、遭人欺负的标签[4],丧失对生活和未来的信心。

因此,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进一步探讨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特点、类型等,分析校园欺凌带来的影响,并比较不同年级、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之间在欺凌倾向与行为上的差异,预防和校正青少年欺凌行为,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生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本研究对象是通过系统抽样的方法,从四川省某中学初中部三个年级中挑选出来的。我们从每个年级约560人中,每隔14个学号抽一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抽取40人,共计涉及被试120人。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以自填式问卷收集资料,资料进行审核后,采用SPSS 17.0版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整理、统计与分析。数据录入后,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洁、整理和逻辑检查,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与交互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数据的分析

1. 欺凌/被欺凌的发生情况

欺凌事件中学生的不同角色分布情况。在120名学生中,54.2%的学生与欺凌行为有关,其中27名学生属于被欺凌者,占被调查者的22.5%;29名学生属于欺凌者,占被调查者的24.2%;9名学生既属于欺凌者,又属于被欺凌者(后文叙述为欺凌/被欺凌者),占被调查者的7.5%。

欺凌/被欺凌发生的性别差异。在114名(6名缺失)应答者中,男生中的欺凌者占13.2%,女生中的欺凌者占11.4%;男生中的被欺凌者占12.3%,女生中的被欺凌者占10.5%。

欺凌/被欺凌发生的年级差异。不同年级的欺凌/被欺凌者所占比率分别为:一年级中的欺凌者的比率为5.0%,被欺凌者的比率为6.7%;二年级中的欺凌者的比率为10.8%,被欺凌者的比率为9.2%;三年级中的欺凌者的比率为8.3%,被欺凌者的比率为6.7%。

2.欺凌/被欺凌类型

不同欺凌/被欺凌类型的表现。被调查者中受过言语欺凌的比例为94.9%,受过身体欺凌的比例为17.0%,受过关系欺凌的比例为33.9%,所有物被损害过的比例为10.2%。受到言语欺凌的比例高于受到其他欺凌的比例。被调查者中,对他人实施过言语欺凌的比例为67.8%,对他人实施过身体欺凌的比例为21.2%,对他人实施过关系欺凌的比例为32.2%,损害过他人所有物的比例为5.9%。

欺凌/被欺凌类型的性别差异。在受过言语欺凌的学生中,女生的比例为47.5%,男生的比例为52.5%;在受过身体欺凌的学生中,女生的比例为46.9%,男生的比例为53.1%;在受过关系欺凌的学生中,女生的比例为46.2%,男生的比例为53.8%;在所有物受到过损害的学生中,女生的比例为33.3%,男生的比例为66.7%。在实施过言语欺凌的学生中,女生的比例为47.9%,男生的比例为52.1%;在实施过身体欺凌的学生中,女生的比例为44.6%,男生的比例为55.4%;在实施过关系欺凌的学生中,女生的比例为47.2%,男生的比例为52.1%;在损害过他人所有物的学生中,女生的比例为34.6%,男生的比例为65.4%。

不同欺凌/被欺凌类型的年级差异。受到言语欺凌的学生中,一年级学生的比例为33.6%,二年级学生的比例为32.7%,三年级学生的比例为33.7%;受到身体欺凌的学生中,一年级学生的比例为37.3%,二年级学生的比例为28.4%,三年级学生的比例为34.3%;受到关系欺凌的学生中,一年级学生的比例为30.0%,二年级学生的比例为27.5%,三年级学生的比例为42.5%;所有物被损害过的学生中,一年级学生的比例为38.6%,二年级学生的比例为27.1%,三年级学生的比例为34.3%。

3.欺凌事件的消极影响

有88.9%的遭遇过欺凌的学生认为自己受到了消极影响,其中,对于学习和心理上的影响尤为突出。

4.遭遇欺凌而不报告的主要原因

在被调查者中,认为遭遇欺凌而不报告的主要原因是“怕丢脸面,在同学中抬不起头”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52.6%,其他为“对方威胁不让报告”“觉得报告了也不能解决问题”等。

5.校方处理欺凌的方法及学生满意度

根据调查,目前校方处理欺凌事件,多采用政教处牵头、班主任和家长辅助教育的方式。而69.2%的被调查学生对于这样的处理方式不够满意,这也显示在处理欺凌事件方面,学校有相当大的改进空间。

6.遭遇欺凌后的求助对象

遭遇欺凌后,不曾选择求助的学生占总比48.9%。在有求助行为的学生中,向老师求助的学生最多,而认为老师最能帮助自己的学生也占总比最高,这说明遭遇欺凌的学生对老师有强烈的信任感,在后期介入中可以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同时,认为家长是最能帮助自己的学生只占7.4%。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坚固作用,若在学生遭遇欺凌后,不能积极发挥家长的作用而只依靠校方力量,显然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是不利的。

(二)校园欺凌的调查结论

1. 欺凌/被欺凌的发生情况

本研究中,认为校园内存在或普遍存在欺凌现象的被调查者占总比85.8%,被欺凌者、欺凌者、欺凌/被欺凌者占被调查者的比例分别为22.5%、24.2%、7.5%,与欺凌事件相关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比例达39.2%,高于张文新等学者在国内中小学进行的关于校园欺凌的大规模实证研究。这说明,在该校初中生中,欺凌现象的存在较为普遍,并且相当严重。同时,根据调查结果,有不少学生遭遇/实施过欺凌行为,但是却不把该种行为界定为欺凌行为,这一方面说明当直接问及学生是否实施或遭遇过欺凌行为时,学生会产生回避的心理,另一方面亦可见该校学生对欺凌行为没有充分、全面的认识,也说明校方、家长等方面的教育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在欺凌/被欺凌发生率的性别差异方面,男生的欺凌/被欺凌发生率都高于女生,但经过卡方检验,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不一致。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第一,可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欺凌/被欺凌事件的发生已经与性别差异没有必然联系,无论男生女生,均有可能被卷入欺凌事件当中;第二,可能是笔者所选样本量较小,结果不足以产生推论。

在欺凌/被欺凌的年级差异方面,被他人欺凌和欺凌他人的发生率,初二学生的比例要高于初一和初三的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初二学生正脱离了校园新成员的稚嫩,而离直面升学的压力又尚有时日,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在日本就有“中二病”的说法,即指孩子在中学二年级前后这个过渡期特有的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观的总称。虽还未被学界认可,但已是一种较为广泛的“社会病”。而从校方的角度,较注重初一学生的习惯养成和初三学生的升学指导,对初二学生的管理可能相对薄弱。因此,初二学生较易被卷入欺凌事件中。另外,根据笔者的切实了解,校方为了保证中考升学率,在初三之前,会强行劝退校内有过多次或有过严重欺凌行为的学生,这也可能是初三的欺凌事件发生率低于初二的原因。

2. 欺凌类型的相关情况

根据统计结果,言语欺凌的发生率最高,是欺凌的主要类型,其次是关系欺凌,然后是身体欺凌和所有物的损害。言语欺凌不易被监控,也不容易被取证,甚至有时对对方形成了言语欺凌,行为者还一无所知,因而发生率居高不下。关系欺凌在人际关系敏感的青春期也较易发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与父母关系有所疏离的独立期,开始关注与同辈的关系。正因为有强烈的寻求共同感的愿望,而当出现与自己的认知不同的情况时,便会本能地结成自己的小圈子,排斥异己,形成关系欺凌。在此次研究结果中,身体欺凌虽然不是主要类型,但所占比重仍然不小,这可能是由该校的具体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在调查中,有80.7%的被调查者认为欺凌事件多发生于校园附近的路边拐角等偏僻地段,而在离该校不足百米的地方,正有一条鲜有人经过的小巷,为各类身体欺凌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三、对策与建议

在受到欺凌伤害后,多数学生选择不报告,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消极影响,而是认为“怕丢脸面,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或是被欺凌者威胁等。同时,校方对待欺凌事件单一的处理方式,也未收获学生的好评。这说明,在欺凌事件的后续处理当中,除了转变学校发挥作用的方式之外,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欺凌行为、鼓励学生主动报告受欺凌情况等方面,家长的参与、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都有非常大的空间。据此,笔者对校园欺凌提出以下预防建议。

(一)宣传教育

在校园中开展预防欺凌的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栏、小册子、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危害及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大家携起手来一起对校园欺凌行为说“不”的重要性,遇到问题时要及时求助,否则只会助长这一行为的蔓延。

(二) 知识培训

通过讲座、专题活动等形式对教师、家长、学生进行校园欺凌相关知识的培训,在提高老师及家长的预防意识的同时,使其了解防治校园欺凌的方法,掌握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技巧,当遇到问题时知道如何寻求帮助。

(三)制度建设

建议学校设立相关部门或有关人员负责处理校园欺凌问题,使老师、学生或家长遇到此类问题时有一个申诉和求助的途径,并建立有关的处理问题的措施或制度,这一做法对于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学生来说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四)学校社会工作干预服务

建议学校引入社会工作人员,对实施校园欺凌或者受到校园欺凌伤害的学生提供个案服务,通过辅导、咨询及干预服务消除欺凌行为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通过小组工作服务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使学生们可以在小组中学习沟通及解决冲突的技巧,避免欺凌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许明.英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其解决对策[J].青年研究,2008(1):1-2.

[2]张德伟,英国学生欺侮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186):2-2.

[3]郑礼.欺侮——日本中小学教育中的顽疾[J].外国教育研究,1997(6):14-18.

[4]黄喜珊,黄俊彬.校园欺侮的现状及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06-107.

【王献蜜,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讲师;刘曼怡,中华女子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黄蜀红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言语发生率
急诊护理干预对妇科急腹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敏感性问题抽样调查方法研究
你为何不能幸福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