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有”良方

2016-04-12 03:22董一红
中国德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四有残疾人价值观

董一红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让教材贴近儿童生活,让真实的案例打动人心,让道德情感驱动德性的内化,这样才能为学生自觉行动打好基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品德课是育人的重要阵地,如何通过品德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东县宾山小学顾新红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在2015年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笔者曾和顾老师一起打磨该课,下面就以该课为例,谈谈品德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方。

一、有魂:深挖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品德与社会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一课的《教参》对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同情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感受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并积极主动帮助他们。教材分四个板块,分别是“假如双目失明”“身残志不残的故事”“请尊重他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仔细品读教材,这一课充满的是浓浓的关爱味儿。于是,我们把教学目标瞄准了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友善”这个词。我们这样定位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在多样的情境体验中,感受残疾人生活中的难处,体会残疾人内心的苦痛和成功的不易;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友善待人。2.在真实的故事和与人物对话中,感受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品格,获得精神感召。3.亲近传统文化,初步了解中华民族助残的传统美德,激发关爱残疾人的情感。

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在教学中,可以把体会残疾人生活之难、成功更难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把体会残疾人内心渴望得到理解、尊重,学会友善对待残疾人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像《想想他们的难处》一样可以用来进行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还有很多。以苏教版四~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为例,有的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直接联系,有的则没有直接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教师挖掘、引领。见表1。

二、有力:开发适切教材,促进

观念内化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德性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由外部规范要求到道德内化,进而内生为品德,后外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部影响需要通过学生主体内部同化为德性。这就需要我们的教材适合学生实际和需要,能唤醒他们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的实践感悟,以生成属于他们自己的价值观。

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开发适切的教材:

1. 开发身边教材,以贴近学生生活

《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中,“假如双目失明”板块介绍了无臂演员黄阳光的日常生活,展示了其开门、洗衣服、刷牙、打电话、写字等一组真实的图片,让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到残疾人生活的艰难,进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当执教者设计了让学生分组体验黄阳光打电话、写字、翻书等活动时,学生们边体验边嘻嘻哈哈,仿佛不是在体验黄阳光的生活之难,而是在快乐地游戏。究其原因,学生对黄阳光这个人一无所知,黄阳光的事迹难以激起他们感情的涟漪。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无臂残疾人的生活之难,顾老师开发了学生身边的教材,把教材中的黄阳光换成了和孩子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年龄相近的“感动南通教育人物”,全国游泳冠军,电脑达人,无臂学生张闫。当张闫娴熟地用脚写字、打电脑、飞跃入水等画面出现在屏幕上时,孩子们立刻被这个大不了几岁的同城哥哥吸引住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2. 选择真实案例,以打动学生心灵

一开始,由于执教者没有真正接触到张闫本人,而是凭着想象以张闫自述的口吻编写了《张闫的心声》:

我是个不幸的孩子,5岁那年就失去了双臂,从此做什么事情都很艰难。经过几年的努力练习,我已经学会了用脚写字、打字以及刷牙、洗脸、吃饭,生活能够自理。

现在最难的不是生活自理,而是内心常常感到被歧视。走在大街上,我最怕听到:“快看,快看,那个孩子没有手臂!”“那个孩子真可怜!”妈妈带我去游泳馆,我最怕别人异样的目光和别人的嘀咕:“没有手臂还学游泳,真是异想天开!”哎,我不希望别人把我看成一个畸形人,我虽然残疾了,但我也有自己的梦想,我真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啊!

这段录音在课堂上播放后,学生无动于衷。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段话并非张闫所说,不真实,不生动,所以显得干涩和空洞。虚假的东西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反思这段教学,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只有真实的案例才是有生命力的。怎么办?必须想方设法找到张闫,让学生听到张闫真实的声音,甚至和张闫真正对话。

再一次教学,是在镇江的比赛现场,顾老师在让学生体验单手系红领巾之难、想象张闫的生活之难之后,通过网络,让镇江学生在课堂上和南通的张闫对话:

(连线张闫,视频邀请)

小记者1:张闫哥哥你好!

张闫:你好!

小记者1:你没有双臂却取得了这么多成绩,我想你在成功的道路上一定遇到了许多困难,请你给大家简单地说一说,好吗?

张闫:好的。小时候,由于没有手臂,游泳的时候容易出危险,总需要人在旁边看着我。学会游泳以后,游泳时主要靠腿和腰用力,腿常常抽筋,腰呢容易受伤,常常很疼痛,我就咬咬牙坚持了下来。我想做个自食其力的人,就学习生存本领,用嘴咬笔杆写字,不一会儿口水就会溜下来把本子弄湿;学习电脑的时候用脚来操作鼠标和键盘,脚总是不听使唤,有时候脚也练肿了,还会磨出血泡,好在还有老师、家人和同学的帮助,我很感激他们的。

小记者2:张闫哥哥,请问你最怕面对的困难是什么?

张闫:我用脚学着生活自理,比如吃饭、刷牙、洗脸、写字,等等,生活上的困难现在大多解决了,感觉最难的是面对别人异样的目光,比如今年的儿童节,在游泳池边,有几个小朋友看到我就喊:“快看快看,这人没有手臂的样子好奇怪啊!没有手臂怎么学游泳啊?”每当听到这样的话,看到别人异样的目光,我心里就特别难受。不过,当我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尊重的时候,就觉得特别欣慰和开心。

…………

学生对远程采访张闫,现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既感到意外,又感到惊喜。在真实的对话中,孩子们被残疾人的身残志坚打动,对残疾人渴望被理解、被尊重有了深深的感悟,在他们心里种下了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并积极主动帮助他们的友善的种子。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让教材贴近儿童生活,让真实的案例打动人心,让道德情感驱动德性的内化,这样才能为学生自觉行动打好基础。

三、有径:优化学习方式,引导自我建构

成尚荣先生指出:“要探索体现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立德树人模式。”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我们是这样尝试的:

1.倡导合作探究,促进观念内生

我们知道,德性和价值观的形成,关键在学生的自我建构。优化学习方式,关键是要落实以学为核心的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顾老师在执教《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友善对残疾人的影响,她提出问题:“他是怎么成为游泳冠军的?”“连我们这些健全人都不一定能获得这么多的成绩,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张闫成功的秘籍。

师:我们来看一个短片,相信你们能发现他成功的秘诀。

(学生观看张闫学习、生活的一段视频,组内探究)

师:通过合作探究,你们找到了张闫获得成功的原因了吗?

生1:张闫哥哥有坚强的意志,每天都在练习,腰酸腿疼、溺水的危险都没有阻止他坚持锻炼,每天要游3 000多米呢。

生2:张闫哥哥有永不放弃的精神。

师:除了这种精神,他成功还有什么原因?

生3:还有身边的人给他鼓舞、给他鼓励。在视频中,我看到他的教练和同学陪伴着他,在为他加油鼓劲。

生4:老师的帮助。我看到了他的老师在教他用脚趾设计作品。

生5:全社会的关心。我看到视频中很多人在关心他。

生6:还有张闫对大家的信任。视频中张闫站在岸边练习往后倒,同学们在后面托住他,这样的一些训练没有对同学的信任、没有合作和帮助,是无法完成的。

…………

师:是啊,老师的关心,同伴的帮助,教练的付出,社会的关爱,还有他坚强的毅力,不懈的努力,对梦想的坚持,让他飞得更高!

这段教学,没有说教,没有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兴致勃勃地去探究、去判断、去发现、去感悟,既有感性的支撑又有理性的思辨,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优化学习方式,就要把学生的学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学会学习,促成观念内生和价值观的自我建构。

2.精心设计活动,感悟行为智慧

友善不仅要内化、内生为学生的价值观,还要外化为行为,这需要一定行为方法的指导,再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道德自觉和道德自为。

为达成友善行为的外化,顾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想一想、演一演。

情境:看到邻居家腿脚不好的王伯伯,拎着东西在前面走,我该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合作表演)

生1:我打算一只手帮王伯伯拎东西,一只手扶着王伯伯。

生2:我会对他说:“王伯伯,我来帮你拎东西吧,你的腿脚不方便。”

师:说“你的腿脚不方便”,同学们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略一思考,纷纷举手)

生3:这样说不合适,因为他腿脚不好,听了会心里难过的。

师:看来,讲究尊重、友善,还要注意说话的方式。

如果王伯伯说 “孩子,我不用你帮忙,我能行的”,你们怎么说?

生4:没关系,老师教育我们要乐于助人。

师:看来,你还是准备坚持帮助他。如果王伯伯觉得自己能行,你怎么办呢?

生5:我就尊重他的想法,说:“好的。”

师: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要注意说话的方式,也要尊重对方的意愿,考虑对方的感受,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平等相待。

顾老师创设的这个情境,让学生模拟实践活动,领悟到尊重有难处的人要考虑对方感受,要讲究方式方法,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真正的平等相待,一种发自我们心底的尊重、关爱、友善。

3.丰富实践活动,促进行为外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靠课堂上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将它融入以课外实践为主的品德课第二课堂。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和引导。顾老师在镇江比赛第一课时结束时设计了这样的课后实践活动:

(1)调查了解社会上有哪些关爱残疾人的举措。

(2)想一想,作为社会小公民该怎样关爱残疾人。

通过调查了解社会上有哪些关爱残疾人的举措,为第二课时“作为社会小公民该怎样关爱残疾人”生发自己的行为智慧做了铺垫。这样的课后实践活动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友善行为的外化。

四、有根:发掘传统文化资源,

充实价值认知

有学者认为:价值观形成的核心是价值认同。历史传承与价值认同有着密切的正相关性。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它能够激发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江苏省教研室鞠文灿主任在组织新一轮教材编写时,也曾反复强调,教材要有立足之根。他说:“品德教育的根是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他指出:品德教材、教学,必须凸显三千年民族精神的继承,教材要“指向根,回应根,落地生根”。

怎样让《想想他们的难处》这课的关爱残疾人这一教学目标落在传统文化这一根基上?站在中华美德体系的传承这一落脚点上?顾老师独具匠心,首先引领孩子从古人造字法上去体会:

师:孩子们,了解了张闫以及这么多残疾人成功的事迹,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1: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难,他们需要我们的鼓励。

生2:他们身残志不残,他们有时候比我们健全人还顽强。

师:我们要学习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还要关心他们,让他们更加接近成功。所有的这些凝聚成一个字,那就是“爱”。生命因爱而美丽!我们来再次欣赏米莱的这幅名画:主人公坐在草地上,什么也看不见,可从她平静的表情来看,她显得很安详,甚至很享受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

生3:那是因为她有她的伙伴,带给她安慰,带给她希望,她的伙伴就是她的眼睛。

生4:她虽然没有眼睛,但是她可以用心去感受大自然,她是那么热爱生活,那么坚强、乐观。

师:多美的画面啊!我们仿佛嗅到了生命的芳香,听到了爱的旋律。

“爱”字在简化之前曾经这样写作“愛”,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5:过去这个“愛”字比现在的“爱”字要多一颗“心”。

师:一个“爱”字就掀开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角,古人造字很用心,爱是要用“心”的!如今“爱”字虽简化了,但“心”可不能丢啊!

(教师画 )

面对残疾人,我们要用心去——

生6:想想他们的难处。

生7:理解、尊重、关心、帮助他们。

师:这样他们的生活将不再那么艰难,他们的内心也会暖暖的,他们也将离成功越来越近。

关爱残疾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记》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养疾”的制度,《后汉书》中记载了汉代的“赐谷”制度。猜猜他们是什么意思。

生8:“养疾”应该就是无论残疾人是谁,国家都要养他。“赐谷”我觉得就是给残疾人发一些粮食。

师:收养残疾人,给他们粮食,保障他们的生活,关爱残疾人的美德从古代传承至今有几千年了。

这段教学,顾老师不仅让学生从造字法体会到“愛”需要用“心”, 还从历史角度感受中华民族助残传统。这一短短的教学片段虽然很短,却使得本课的价值观教育有了历史的厚重感,有了传统文化的根与源,它必将充实学生的价值认知,培养民族自豪感,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四有残疾人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进社区 争“四有”
自我管理出“四有”孩子
我骄傲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