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旅游后刷朋友圈的11种姿势

2016-04-12 06:50邓江华
青年文学家 2016年7期
关键词:旅游

邓江华

最近看到朋友圈里到处是旅游照片,文字,小视频,甚至有专门的假装在欧洲在美国旅行的照片,以及如何假装旅游的拍照、接电话等攻略,觉得旅游事业大有可为,心下甚慰。有感于此,聊作一文说说中国古代人旅游过程中和旅游回来之后的13种刷朋友圈的方式。

1、写游记

道神嫘祖的游记、先秦庄子的《逍遥游》、郦道元的《水经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唐玄奘弟子为其记录的《大唐西域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等。

2、写诗词

《诗经》里的《周南》、《东山》、《关雎》、《采薇》……楚辞里的《涉江》……宋问的《秋赋》一路下来,中国旅游诗词曲赋洋洋大观,其中以陶渊明、谢灵运、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马远等文人骚客的旅游诗词在朋友圈刷得最火爆。

3、写铭文

刘禹锡的一篇《陋室铭》,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其实唐代还有个叫元结的,铭文写得最多,他效仿先秦时代的铭文样式,大力拓展旅游铭文,《阳华志铭》、《五如石铭》、《浯溪铭》……

4、写书信

南梁吴均一封《与朱元思书》,用骈文写得摇曳多姿: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唐代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也是一首诗歌体书信: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千载之下,读来仍让人感伤不已……

5、写地理博物志

先秦的地理书籍有《禹贡》、《山海经》(这个告诉你一些危险的动植物和地壳活动,具备攻略性质哦)、《穆天子传》、《周礼·职方》、《尔雅·释地》、《管子》“地员”、“度地”“地图”“地数”等,《汉书·地理志》作为第一本正式的地理志,开拓了中国断代史地理志的先河,其后有《元和郡县图志》、《括地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大元一统志》、《圣朝混一方舆胜览》、《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有专业的水文地理《水经注》《西域水道记》等,有区域与边疆地理著作:《诸蕃志》等,有经济地理《史记·货殖列传》、《天下郡国利病书》 、《洛阳伽蓝记》、《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其他还有《读史方舆纪要》、《武经总要》等不一而足。

6、画壁画

壁画应该是最早记录旅游的方式,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崖壁上和洞壁内,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动物等图像,较为知名的有花山壁画、红崖天书等,敦煌壁画虽然是佛教壁画,但也展现了奇风异俗和异域文化。

7、画山水画

山水画的鼻祖据说是东晋的顾恺之,也有说是六朝到隋朝时期的展子虔,不过我觉得最早的山水画应该是黄帝的大臣史皇,黄帝利用他所绘制的物像图,将蚩尤擒杀于冀州之野。吴道子、王维、董源、郭熙、马远、黄公望……一路下来,汗牛充栋,特别是晋代顾恺之的《庐山图》,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五代董源的《潇湘图》,荆浩的《匡庐图》,关仝的《关山行旅图》、《山溪待渡图》,赵干的《江行初雪图》,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北宋范宽的《山水图》、《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李成的 《无题》,南宋马远的 《梅石溪凫图》、《寒江独钓图》,吴镇的《渔父图》,刘松年的《雪山行旅图》,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古木幽篁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溪山雨意图》, 陆广的《仙山楼观图》,明代戴进的《风雨归舟图》,董其昌的《高逸图》,仇英的《吹箫引凤》,王鉴的《烟浮远岫图》,石涛的《山水清音图》、《仿梅道人山水》,一直到现代的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吴冠中、傅抱石等人,更是为人耳熟能详。

值得一提的是,周庄因旅美画家陈逸飞的一幅画作《故乡的回忆》名噪一时,成为中国最早火爆起来的旅游古镇。是画因景名,还是景因画兴?颇为值得回味。

8、画地图

前面讲到画山水画始于军事需要,但画画和画地图最开始应该属于采集狩猎需要,到后来才是军事需要,因此画地图的历史应该比文字记录的历史更为久远,但画旅游地图的出现,据可考的有先秦的天水放马木板地图。其后有马王堆汉墓驻军图,《海内华夷图》、《地理图》,郑和的航海图等。

9、山川石壁上秀书法文采

中国人老喜欢在石头,树木上、厕所门板上刻下“xxx到此一游”,对旅游景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种陋习由来已久,好比古代人也喜欢到处乱写乱画,从古代原始的岩石壁画,到后来的许多书法家、文学家,都喜欢在岩石上弄上一句两句诗词歌赋,赞美这地方好啊,要是当时的守山人不给他刻,会比死都难受,这不,现在国人这种陋习和风气已经带去国外了,为了显示牛逼,某中国人开始在泰姬陵、金字塔上刻字。

10、现场唱和比拼文采

古代文人雅士还喜欢凑到一起去旅游,这种方式我觉得最早应该是始于渔猎时代,比如先秦无名氏的《弹歌》里就这么写着:“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又比如孔子时代曾皙喜欢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钟子期和俞伯牙的高尚流水弹奏也算是经典案例。

据《世说新语》记载,大将军谢安也喜欢与家人吟诗作对,有一天下大雪,谢安立马出题,“白雪纷纷何所似?”,他侄子谢朗接咏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这时,他才气逼人的侄女谢道韫接道,“未若柳絮因风起。”高下立判。王羲之他们也喜欢群贤毕至聚于兰亭,曲水流觞诗词唱和。唐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上演的旗亭画壁更是经典,这三个失意诗人居然借喝酒抒情,在各作诗一首,让梨园伶人唱来供听众赏评,以一较高下。苏轼也喜欢玩这种游戏,曾经和苏小妹(传为杜撰)、秦观、佛印(了元)等一众即兴比拼,不过文话传下来的,大文豪经常比不过其妹和最善禅机禅偈的云门宗大师佛印。

古代唱和更是寻常见,《尚书》里的《虞书》就记载了舜和皋陶的唱和,古诗里到处可见的赠、答、次韵、步韵、赓和、依韵不一而足,并因此留下非常多的《唱和集》。

《红楼梦》里关于这种现场比拼酬唱的诗词对联更是俯拾皆是,兹不赘述。

11、做微缩版的别业园林

园林之始,可能是商纣王的“酒池肉林”,想到这番景象都让人骂其荒唐,心道为何不让我去体验一番?西周的灵囿便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帝王园林了,它专门集合了山形地势,花草树木,供帝王和贵族进行狩猎、游乐。后来的帝王就更喜欢集合异地的山川形胜,微缩后放到自己的园林里以供游赏。比如圆明园、颐和园就是典型的江南风景微缩版。详情可酌参本人的《徘徊于林泉之间——浅论古代文人和别业之关系》,兹不赘述。

猜你喜欢
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小A去旅游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