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皆因“痰”作祟

2016-04-13 05:31郭昕
饮食保健 2016年1期
关键词:百病化生痰饮

文/郭昕



百病皆因“痰”作祟

文/郭昕

“痰”在医生和患者中间都是最常说到的一个词。痰的产生多由外感六淫、饮食所伤及内伤七情等,引起肺、脾、肾各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

善养生者,对“痰”应有高度的警惕性,做到无痰应预防,有痰早治疗,防病祛病,延年益寿。

清稀稠黏皆为痰饮

在中医学中,“痰”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泛指停于体内任何部位,如脏腑、肌腠、四肢、经络等处,无形可见,但临床有“痰”症的表现者。像头晕目眩、呕恶、癫狂昏不识人,或生于体表无名肿物等,认为皆因痰作祟。狭义是指贮于肺,咳之能出,有形有物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的痰。稠黏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形态不同,但实质相同,所以通称为痰饮。

痰由于生成原因不同,有寒痰、热痰、湿痰、风痰、郁痰、顽痰之异。痰热互结,则为热痰;寒痰互凝,则为寒痰;痰兼湿象,则为湿痰;痰兼燥象,则为燥痰。

饮的形成,多由脾肾阳气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欲之伤,以致脏腑功能失调,水液在体内不得输化,停聚或流注于某一部位所致。饮停胃肠者为痰饮,水流胁下者为悬饮,淫溢肢体者为溢饮,侵犯胸肺者为支饮。其病机性质总属阳虚阴盛。溢饮与水肿、支饮与哮喘有关联。

痰饮与三脏的功能失常有关

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有关。如肺主通调水道,输布津液,如果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便可停聚而为痰饮;脾主运化水湿,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水湿停聚,也可化生痰饮;肾主蒸化水气,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液内停,也可上泛而化生痰饮。此外,痰饮的形成,有时还与某些外感或内伤的因素直接相关。例如,感受热邪,可以化火炼液生痰;感受湿邪,留滞体内,可化生痰饮;过食肥甘厚味,湿浊内生化为痰;饮食积滞生痰;血瘀内停,水液运行不利化为痰,等等。

痰饮一旦形成,便可随气流窜全身,外至皮肉筋骨,内至五脏六腑,无处不到,从而产生不同的病变。所以古人有“痰为诸症之侣”“顽痰生怪病”“百病皆因痰作祟”的说法。

痰饮致病变化多端

痰饮致病的特点大致可归纳为:

阻滞气血运行。痰饮一旦流滞在某一脏腑或某处组织,就会阻滞气机,妨碍血行,甚至产生瘀血,故有“痰必兼瘀”之说。如某些脏器或器官形成的囊肿,往往是痰瘀互结的结果。又如痰饮流注于经络筋骨,可使气机阻滞,气血不畅,将引起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或形成痰核、瘰疬、阴疽(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等症。若痰饮阻肺,肺气不得宣降,可见胸闷气喘、咳嗽咯痰;痰饮在胃,则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痞满不舒;痰阻心脉,可见胸闷心悸、胸痛;痰气结于咽喉,可致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感。

易于蒙蔽心神。痰浊随气升降,“上至巅顶,下至涌泉”。若痰随气上,则易蒙蔽清窍,扰动心神,从而出现头晕目眩、精神不振;或痰与火结,上蒙心窍,神明被扰,可出现神昏谵语,或引起癫、狂、痫等疾病。

致病广泛,病证多端。因为痰饮能随气流动,无处不到,流注到不同的部位,即发生不同的病证。加之痰饮还可以挟风、挟热、兼瘀、兼滞,故其在临床所表现的症状纷纭复杂,变化多端,病种甚广,有不少属于疑难病证,因此,中医有“怪病多痰”之说。

猜你喜欢
百病化生痰饮
“包”治百病
多喝水能治百病?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幽门螺杆菌对肠化生胃黏膜Cd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的影响
气足百病消
泡脚驱寒消百病
美蓝染色联合放大胃镜技术对不同类型胃黏膜肠化生的诊断作用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