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

  • 基于《四圣心源》浅谈血瘀、痰饮
    心源》中血瘀篇、痰饮篇,并结合“一气周流”的理论模型,认为“肾寒脾湿,肝血不升,木陷而血瘀”是血瘀根原,“燥土温水清木”是其治则。“阳衰土湿,金水堙郁,气滞津凝”是痰饮根原,治则为“燥土泻湿,利气行郁”。并在“一气周流”的理论指导下,结合图文形式以浅析破瘀汤和姜苓半夏汤,以解析其方理。【关键词】 黄元御;《四圣心源》;一气周流;血瘀;痰饮【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04-0001-03Di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3年2期2023-06-27

  • 以“痰饮”英译为例探讨中医术语之信达雅实现
    式,就中医术语“痰饮”“痰”“饮”英译名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旨在寻求其贴切译法,并以此为例尝试归纳和总结中医术语实现信达雅普遍规律性的方式。关键词:痰饮英译;中医术语英译;信达雅中图分类号:H315.9;H0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3.02.012Discussion on Appropriate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Medicine Terms Bas

    中国科技术语 2023年2期2023-06-26

  • 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及其临床运用
    223800)痰饮乃是由于阳气不足,水饮运化迟滞,停积于脏腑肌肤之间为患[1]。中医基础理论认为,痰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分,“无形之痰”包括痰核、瘰疬等停滞在脏腑经络中之病理产物。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称为饮,饮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如“饮发于中”“民病饮积心痛”[2]及“饮发中满,食减”[3]。饮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金匮要略》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之分。水液在体内循环流转,需要依靠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及三焦通调水道功能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1期2023-03-12

  • 中医内科学痰饮教学要点简述
    250014)痰饮的病名,《黄帝内经》即有记载,《金匮要略》列有专篇,其后历代医家多有研究,记述丰富。证之临床,其为病仍多,其方药仍效。中医内科学痰饮一节,集前贤学术之精髓,又尊崇仲景本意为先,堪称佳作。但限于教科书的体例要求,并未充分展开论述,初学者在理解接受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故需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进行分析。现简介如下。1 痰饮含义的变化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痰饮归属于病因中病理产物一节。大学的课程设置中,本科一年级即开始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学生的第一印象较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期2023-02-10

  • 再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330006)痰饮病是临床较为多见的一类疾病,《黄帝内经》中尚无关于痰饮的完整记载,直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专门对痰饮做了详细论述,且为后世创立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法则和方药。他提出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被后世尊为治疗痰饮病的准则,其典型代表方剂有苓桂术甘汤等。但后世对该条文解读莫衷一是,对痰饮广义与狭义之分、痰饮实质、“温药和之”等内容存在不同见解。笔者追根溯源,在此陈述以下观点,谬误之处敬请同道斧正。1 张仲景之痰饮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2期2022-12-29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脏腑相关病机及证治探讨
    主要属于中医学“痰饮”范畴,肺、脾、肾三脏失调为基础病机,肝失疏泄是重要环节,心气亏虚、瘀血阻滞亦为常见病机,辨证治疗以清肺化痰、温肺化饮、益气健脾、补肾纳气为主,疏肝理气运脾、益气活血化痰为辅;再结合辨证论治加以针灸推拿、拔罐、穴位贴敷等治疗手段。基于脏腑相关病机理论对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进行证治探讨,希望获得更多的思路和方法,丰富中医治疗该病的学术内涵。关键词 气道黏液高分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饮;脏腑相关;肺脾肾三脏失调;肝失疏泄;中医治疗Dis

    世界中医药 2022年9期2022-06-06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类证治裁》中治疗痰饮的用药规律
    330004)痰饮主要由于中阳虚弱,复感寒湿,或饮食、劳欲所伤,使脾、肺、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司,体内水液运化失常、津液不得输化而停留或渗注形成的一类病症,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正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常将痰饮并用。痰饮之名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言道:“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留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3期2022-04-01

  • 泽泻汤在眩晕症的体会
    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苦冒眩,其中苦字,突出了患者莫能言状、持续而强烈的痛苦,为“冒眩”不适所苦。冒,为帽的古字,有戴、覆、盖、罩等意义,冒眩,即头晕目眩,如觉有帽在头,有重压感,沉重感,也有如物蒙罩,眼前发黑等。凡饮邪所至的头痛,头沉,耳鸣,呕吐等都可以用。【关键词】痰饮;脾虚饮逆证;处方;泽泻;白术【组成用法】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上二味药,水煮去渣,分二次温服)。【方证】1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1年11期2021-01-13

  • 痰饮理论的沿革及代表方的演变
    承 张硕 潘彦舒痰饮不仅是机体内水液代谢异常的病理产物,同时也可以作为致病因素而变生他病。痰饮学说有着深厚的理论源流,本文将从痰饮病的历史沿革入手,对其代表性方药进行探析,溯本求源,以期为痰饮病的诊治开拓思路。1 宋代以前偏重于饮宋代以前,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理论的指导下,痰饮病在病因病机的认识上主要偏重于饮,并影响着治法方药的具体使用,开创了痰饮病治疗的先河。1.1 以饮为主的理论源流和历史沿革1.1.1 饮之为病,源深流长 《黄帝内经》(

    环球中医药 2021年10期2021-01-05

  •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化不畅,容易导致痰饮的产生。“脾为生痰之源”表明了脾胃在痰饮的生成中具有关键地位,而痰饮的产生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变化复杂,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饮停滞也会导致多种脾胃疾病的发生。从古至今,有关痰饮与脾胃疾病的论述非常丰富,其中东汉的《金匮要略》中所述的狭义痰饮病是这方面的滥觞,此后随着认识的深入,经历了宋代医学的一次大发展以后,关于痰饮与脾胃病的认识也出现了一个飞跃,认识到痰饮在多种脾胃疾病中都具有重要地位。目前,临床可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与痰饮

    中医研究 2021年4期2021-01-04

  • 探析痰饮在过敏性鼻炎中的致病作用
    病机,笔者试从“痰饮”探析鼻鼽的发病,对此的整理叙述如下。1 何谓痰饮痰饮学说初形成于《黄帝内经》,虽无直接记录,其中描述水的澹澹流行,具有流动性特征的水饮、积饮,实则即指痰饮[1]。《素问·经脉别论》记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济生方·痰饮》亦载:“肾能摄水,肾水温和,则水液运下。”由此可见,水液运输转化依赖于肺脾肾功能的正常,而痰饮是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所形成的产物。关于痰饮的认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6期2020-12-29

  •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刍议
    治。《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提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大法。历代医家对其中“痰饮”的定义、“温药”及“和之”的理解均是大不相同。痰饮证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得到了一个总体阐述,后世医家治疗痰饮的总则也是来源于此。此总则是否真可以作为治疗“痰饮”之全法,能否治疗一切的“病痰饮”者,仲景之本意是否如此,都难以肯定。现笔者结合古今医家之言与《金匮》原文条文进行浅析,论述如下。1 病痰饮者1.1 痰饮应为饮首先,此条文所局限的论域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8期2020-12-23

  • 从心脾肾浅谈《伤寒论》论治痰饮
    为水饮流动之象。痰饮病为临床常见的水液代谢疾病,其病机主要与肺脾肾密切相关。痰饮之邪变动不居,如《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云:“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因此笔者结合《伤寒论》的原文浅谈从心脾肾三脏论治痰饮病。1 心阳亏虚,水邪上泛心为君主之官,五行属火,具有温煦之功。心为阳位似天空,心居于上焦,可震摄中下焦水饮之邪上冲。若心阳亏虚,震摄失司,水邪上泛。《伤寒论》第67条曰:“伤寒若吐若下……茯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0年5期2020-12-10

  • 痰饮治则“温药和之”中“和”字发音商榷
    《金匮要略》中,痰饮病的治疗总则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笔者认为,“和”字发音应为hè,即扶正与祛邪、治本之药与温药一唱一和,或可帮助学生理清痰饮病用方遣药的思路,并把握痰饮病证全程的治疗法则。关键词:《金匮要略》;痰饮;治则;温药;和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0)05-0055-03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0.05.013Abstract: In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20年5期2020-11-02

  • 五苓散合小柴胡汤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在“痰饮致哮”理论指导下使用五苓散合小柴胡汤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85例就诊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患者随机分对照组(n=42)及治疗组(n=43),对照组依据病情按哮喘指南分级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五苓散合小柴胡汤,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FEV1、PEF)、ACT评分、平均每日使用SABA次数及中医证候临床疗效。结果:在肺功能改善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关键词:哮喘;痰饮;五苓散;小柴胡汤;水蛋白通道中图分类

    甘肃科技纵横 2020年7期2020-09-10

  • 从心脾肾浅谈《伤寒论》论治痰饮
    病多因痰作祟”,痰饮为临床多种常见病、疑难病的病因、病理因素。痰饮之邪变动不居,流动周身,易变生咳嗽、胸痹等诸多病症。水饮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心阳的震摄,脾阳的运化,肾阳的蒸腾。若心脾肾气化失司,则水液代谢失常,酿生痰浊水饮之邪。本文结合《伤寒论》原文,浅谈从心脾肾论治痰饮,为临床治疗痰饮病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关键词】痰饮;心虚;脾虚;肾虚【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5..02《说文解字》[1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年5期2020-06-08

  • 泽漆汤临证辨治思路初探
    泛应用于虚实夹杂痰饮病患。关键词:金匮要略;泽漆汤;痰饮;治疗法则【中图分类号】R3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12-198-01《金匮要略·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中曰:“脉沉者,泽漆汤主之。泽漆汤方:半夏半升,紫参五两,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三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桂枝三两。上九味,哎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1以方药测病证:“脉沉者”,承上条“咳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0年12期2020-03-08

  • 葛正行教授从痰饮论治肺胀经验撷菁
    心得。葛教授认为痰饮是肺胀的起始及病情进展的关键因素,并贯穿疾病始终,治法应以化痰利饮为纲,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谢教授临证经验归纳整理如下。1 辨病论治痰饮与肺胀肺胀是由诸多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病久缠绵不愈,致痰饮溜潴肺间,肺失敛降,肺气胀满的一种病证[1]。本病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灵枢·胀论》篇言:“肺胀者,虚满而喘咳”[2],言简意赅地指出其病因病机及证候表现。病性多为本虚标实,肺虚为先,继而累积脾肾二脏。葛教授认为痰饮是本病的关键因素,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5期2020-02-16

  • 叶天士论治痰饮病特色探析
    230038)痰饮病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1]。中医对痰饮病的记载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至清代,叶天士不囿祖述,在先贤的基础上,对痰饮病的病机治法又有发挥。本文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著作中叶天士辨治痰饮病的医案,浅析其辨治痰饮病的特色并总结如下。1 历代研究先秦时期的医籍中即有关于痰饮病的记载,为后世相关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东汉,张仲景正式提出痰饮病名并将温通确立为治疗原则。从魏晋至元明,历代医家不断丰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6期2020-02-11

  • 张仲景治疗痰饮水气病用药规律探析
    405)仲景治疗痰饮水气病之方药用于临床疗效甚佳,其治疗方法亦灵活多样。痰饮病与水气病二者名称虽不同,但皆为水津运化及气化失常的病变,痰饮与水气在本质上为同一病邪,只是病邪表现形式不同。痰饮病与水气病病因病机及症状上有较多相似的地方。历代医家认为,仲景所论之痰饮是“饮”而非“痰”,丹波元坚在《杂病广要》中曰:“痰,本作淡,淡、澹通,澹,水动也,故水走肠间,名为淡饮。今之痰者,古之云涕云唾云涎云沫是也”[1]。徐忠可在《金匮要略论注》中提到:“饮非痰,实乃有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7期2019-07-12

  • 汉代以来著名医家治疗痰饮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100029)“痰饮”概念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痰饮既是病理产物,也是很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存在于多个疾病的核心证候中,在人体生理、病理中占有重要位置,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临床从痰饮论治多获良效。但由于痰饮致病的复杂性和相兼性,古代医家对其治疗认识不一,各有侧重,自仲景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指导总则后,不断有医家在此基础上创新完善,延伸出解表蠲饮、利水除饮、活血利水、实脾燥湿、滋肾化源等施治细则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年12期2019-04-20

  • 浅析“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50122)“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语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此乃张仲景提出的痰饮病的治疗大法。然而对其中“痰饮”的定义、“温药和之”的理解,历代医家则见解不一。痰饮作为病理产物可存在各种疾病中,包括外感或者内伤,甚至现代医学中的肿瘤,临床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痰饮参与其中。现笔者就自己的理解浅谈如下:1 痰饮的涵义及病因病机《内经》对痰饮病的论述归为“饮”“湿”病类范畴,认为发生的病因病机与外邪及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有关[1]。 《素问

    福建中医药 2019年2期2019-03-26

  • 痰饮六经辨治初探
    六经辨治视角,以痰饮辨治为例,初步诠释了痰饮六经辨治的思路,以飨同道。1 痰饮的六经辨治痰饮是由机体水液代谢失常引起的局部水邪停留的一种病变。人体水液代谢内因多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肺为华盖,通调水道,宣发肃降,输津液于皮毛。肺主气,其合皮毛,失通调水道之职,可致饮停于四肢肌表;脾为土脏而制水,居中焦,能运化水液。若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则痰湿内生,形成水肿;肾主水,能气化而司开阖。若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水停下焦。外因为风寒湿侵袭肌表,留而发病。《素问·痿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1期2019-02-16

  •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经义浅论※
    《金匮要略方论·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一语道破痰饮之病因病机和治则,为后世医家治疗痰饮病的总则。但后世对此条文理解多有不同。其分歧点主要有三:其一,对“痰饮”的定义存在差异。其二,在用药方面对何为“温药”有不同认识。其三,对治法“和之”存在不同理解。笔者就其经义浅述如下。1 痰饮的概念及分类在《黄帝内经》并无“痰饮”这个病名。《黄帝内经》中“饮”与“痰”就是两个概念。“饮”病被称为:“饮”“水饮”“溢饮”“饮发”“饮积”;而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21期2019-01-29

  •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教学体会
    匮要略》课程中,痰饮咳嗽病篇是本科教学中的重点篇章之一。笔者在从事《金匮要略》教学的过程中,对痰饮咳嗽病篇的教学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现浅述如下。1 梳理痰饮相关概念、分类本篇有关痰饮的名词较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梳理,有利于学生掌握。1.1 关于篇名中的概念 在汉晋唐时期, “痰” 与“淡”、“澹”相通,《金匮要略》作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其成书年代在东汉末年,所以《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的“痰饮”实为“淡饮”、“澹饮”之意,就是清稀的会流动的饮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11期2019-01-09

  • 刘敏教授应用经方从痰饮论治Barrett食管
    刘敏【摘 要】从痰饮角度分析Barrett食管的病机,认为本病属于外邪侵犯,或素体脾胃虚弱,导致脾胃升降失职,水湿内停,痰饮由生,停积为有形积块,而产生本病。故以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健脾、温中、化痰饮,加用白花蛇舌草、皂刺、莪术、生薏苡仁等药物,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或健脾化湿论治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关键词】Barrett食管;痰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Abstract:AnalyzingthepathogenesisofBarrettesophagus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1期2019-01-07

  •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不仅仅在张仲景痰饮学说的基础上补充了辨治饮病的方药,更明确提出了辨治痰病的方药[1-2]。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及王焘《外台秘要方》皆是百科全书式的中医学著作,囊括汉、魏、晋、隋、唐的著名医家的医学实践,代表了唐代的医学成就。《千金方》《外台秘要方》丰富了治疗痰饮的方药[3-4],这都是对仲景痰饮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张仲景为痰饮的辨治开创了详尽的理法方药体系。对于痰饮的认识,并不能仅局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而应该从《千金方》与《外台秘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4期2019-01-06

  •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病因病机及“痰饮”浅析
    而不呕”的类似于痰饮内停的描述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文章通过分析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并且参考临床典型议案,总结本方证的病因病机,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中有关痰饮的描述做进一步分析,探讨此“痰饮”的现代医学解释,对应现代医学中的病理产物,以明确其在临床应用的某些具体疗效。【关键词】 柴胡桂枝干姜汤;病因病机;痰饮;血吸虫【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14-0006-02Abstract:Chaihu Gu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8年7期2018-09-19

  • 治哮病从痰论药
    【关键词】哮病;痰饮;病案举隅【中图分类号】R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6.17..021 哮病病因病机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中医药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发展中,为哮病的诊治留下了珍贵的宝库。《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喘鸣”、“够贻”之类的记载。汉《金匮要略》中“咳而上气,喉中作水鸡声”等症。再到隋朝《诸病源候论》中“呷嗽”,病理为痰气交结,应兼顾去痰饮为之法。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提出痰为主要病机,进一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17期2018-09-12

  • 历代医家论“痰”
    于琳一、痰饮起源研究痰饮,是在疾病过程中由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同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它又可以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即痰饮滞留体内而引起各种新的病理变化,导致新的病癥。本文以时间为轴进行,从先秦至近代整理了历代医家对“痰饮”的理论研究,运用文献挖掘的研究方法,明晰“痰饮”发展形成的脉络,厘清“痰饮”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的演变。(一)《黄帝内经》论饮。《黄帝内经》中未出现“痰”字,但有“饮”、“积饮”等记载,如《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中提到“岁土太过,雨

    办公室业务 2018年5期2018-07-12

  • 浅谈《金匮要略》对眩晕病的诊治及运用举隅
    匮要略》;眩晕;痰饮1 理论探讨1.1 阳虚水停,上泛清窍《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第25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第30条“卒呕吐……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中第5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仲景多以心下多指代胃,此3条皆为胃中虚寒,不能化水,水饮上冲,则头目眩晕,第16条重用茯苓四两为君,《世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8年2期2018-06-17

  • 张锡纯治痰饮病学术思想探讨
    独到的见解。其在痰饮病的诊治方面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兹作探讨如下:1 痰饮溯源痰饮病是人体内的水液代谢发生了障碍,水液的输布、运化失于正常,水湿停聚于身体的某些部位而发生的一系列病证。痰饮与宿食、瘀血一样,既是由于人体内的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病理产物,也是疾病的发病原因。在《内经》里,虽然“痰”字相关的记载未能找到,但已能够见到痰饮病相关的论述。“痰饮”的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在《金匮要略》中,饮、湿、水实际上为一物,只是在停留的部位上以及临床证候上有所

    江苏中医药 2018年4期2018-04-20

  • 浅析“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与肾性水肿相关性探讨
    常艳微摘要:“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金匮要略》提出的痰饮病治疗大法。通过从痰饮病成因,痰饮与水饮的相关性,温药和之的含义与肾性水肿的关系及其具体临床运用为出发点对“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进行理论探讨。痰饮为患,应用温运、温化之类的药物温阳行水。临床中应根据痰饮部位、轻重等因素制定具体治法,辨证施治。关键词:痰饮;温药和之;慢性肾脏病中图分类号:R25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1-0015-021从病机角度阐释痰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年1期2018-01-31

  • 《金匮要略》麦门冬汤治疗阴虚痰饮咳喘探析
    210023)痰饮咳喘多因阳虚、津液气化失司、为痰为饮、阻塞清道、气逆而为咳喘。《金匮》治痰饮咳喘擅“以温药和之”,用温肺通阳、化饮降气之方,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然临床因阴虚而致痰饮咳喘者亦不少见,若临证不识而以温阳法治,多难取效甚至加重病情。阴液亏耗为阴虚,津液积聚为痰饮,两者似为相反的病理状态。治疗中,滋阴易助痰,祛痰恐伤阴。历代医家对此类病证所述不多,至明清时期才偶有阴虚痰嗽、阴虚痰饮的相关论述,王旭高、陈修园、程门雪等名医多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3期2018-01-22

  • 基于现代名老中医经验的痰饮悬饮病因病机及证素规律研究*
    代名老中医经验的痰饮悬饮病因病机及证素规律研究*春 柳,王至婉,马锦地, 李建生,李庆磊,蔡永敏,孙曙明(河南中医药大学呼吸疾病诊疗与新药研发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目的:研究痰饮悬饮的病因病机与证素分布规律,为丰富痰饮悬饮病因病机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已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痰饮悬饮文献研究数据库》,运用频数描述对文献数据库进行挖掘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中医研究 2017年5期2017-07-24

  • 浅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李 军▲浅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晏和国1杨 博1侯建婷1李 军2▲“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治疗痰饮病的基本原则。若用该理论指导临床,首先必须辨清“痰”与“饮”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深刻理解“温药和之”;最后在临床治疗痰饮的过程中,准确全面掌握“温药和之”治则,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具体分析。痰饮 温药 和之痰饮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虽有“积饮”“水饮”“溢饮”的相关记载,但未提及“痰”字。直至汉代张仲景首次提出“痰饮”病名。“病痰饮者,当

    中医药通报 2017年1期2017-01-14

  • 论张仲景攻邪法治痰饮
    论张仲景攻邪法治痰饮曾启宇,张 毅,李金田,李 娟,刘 涛(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甘肃 兰州730020)归纳并探讨了汗、吐、下三法在《伤寒杂病论》痰饮病中的应用。对张仲景遣方用药规律做整理分析,探明了痰饮病治疗之精髓在于给邪以出路,即通过发汗、通利二便、涌吐痰涎之法,促进水液代谢,消除痰饮,饮邪祛则疾病向愈,为临床治疗痰饮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张仲景;痰饮病;汗法;吐法;下法张仲景于《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痰饮”病名,并详细论述了其类别、证候及治法方药

    中医研究 2017年2期2017-01-14

  • 水湿痰饮为何引起代谢障碍
    结论往往是湿重、痰饮。现在发病较多的高血压、高血脂,都是痰湿之邪引起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水湿痰饮?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水湿痰饮主要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也包括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正常进入人体的水液,被转化利用的部分称之为津液,如果津液的传输有障碍,得不到正常的运送,在人体内的环流缓慢,或是停滞于体内某一局部,就会导致湿从内生,或酿为痰,或成饮,或水泛为肿。正如《医学入门》所说:“痰饮……皆因饮水及茶酒停蓄不散耳,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成痰。”

    决策探索 2016年11期2016-09-10

  • 老年人应谨防痰作怪
    相同,所以通称为痰饮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有关,有时还与某些外感或内伤的因素直接相关,如感受热邪、湿邪,过食肥甘厚味或血淤内停等。痰饮一旦形成,可随气血流窜全身,外而皮肉筋骨,内而五脏六腑,从而产生不同的病变。痰饮致病可阻滞气血运行,易蒙蔽心神,致病广泛,病证多端。善防病保健者,对痰应有高度的警惕,宜做到无痰应预防,有痰必治疗,以起到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保健作用。1.避外邪杜绝诱发痰饮之源人体与自然息息相关,风雨寒湿等气候变化对痰的形成亦有影响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6年8期2016-05-14

  • 百病皆因“痰”作祟
    寿。清稀稠黏皆为痰饮在中医学中,“痰”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泛指停于体内任何部位,如脏腑、肌腠、四肢、经络等处,无形可见,但临床有“痰”症的表现者。像头晕目眩、呕恶、癫狂昏不识人,或生于体表无名肿物等,认为皆因痰作祟。狭义是指贮于肺,咳之能出,有形有物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的痰。稠黏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形态不同,但实质相同,所以通称为痰饮。痰由于生成原因不同,有寒痰、热痰、湿痰、风痰、郁痰、顽痰之异。痰热互结,则为热痰;寒痰互凝,则为寒

    饮食保健 2016年1期2016-04-13

  • 浅议“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的泛化与再释义
    8300浅议“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的泛化与再释义姜寅光东港市中医院专科专病单元,辽宁 东港 118300“以温药和之”为偏正词组,释义只能是“以温药”修饰说明“和之”,而不能相反。文中根据语法规范及张介宾“和”之义,提出痰饮病治疗以“和之”为原则,”温药”只是”和之”方法之一,且意在提示通阳。治疗痰饮,重在通阳,不惟用温,温药温法不宜泛化;汗、利、下等法皆可辨证施用,祛邪而阳通。痰饮;温药和之;释义;通阳“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是仲景为痰饮病所设,本科教材等

    新中医 2016年12期2016-02-21

  • 《金匮要略》痰饮水气辨析※
    9)《金匮要略》痰饮水气辨析※张晓雷1,2马家驹1蔡永登1,2王玉光1*(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北京10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北京100029)《金匮要略》中的痰饮与水气病均属于津液代谢障碍之病,二者之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对于二者的异同,尚未形成统一观点,笔者通过反复研读条文,将自己对二者异同的认识进行探讨如下:痰饮与水气病均属于水液代谢障碍,并无本质区别,二者鉴别的关键点为是否存在水肿。按照部位来分类,痰饮可分为:在表之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17期2016-02-14

  • 谈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痰”与“饮”、“肺痿”与“肺胀”的废与存
    咳嗽、上气”及“痰饮咳嗽”两篇。自1979-1997年中首先出现痰饮分篇,继则恢复原态,再而把痰饮和肺痿均删除。之后1999-2012年分合八九次。2011年黄吉赓《肺病临证经验集》将“肺痿”、“肺胀”合为一篇,提出肺源性心脏病的本虚证阶段归属“肺痿”,而标实证阶段属于“肺胀”,这样更符合中医经典、基础理论、辨证论治的规律。痰饮 肺痿 肺胀 肺源性心脏病香山第548次中医理论研讨会认为:“在当今以还原论为主流的学术环境下,中医学发展出现两个不适应:一是中医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5期2016-01-27

  • 从影像学探讨中医之痰饮—组织脏器渗注篇
    影像学探讨中医之痰饮—组织脏器渗注篇张闽光1a,耿坚2,沈睿1b,邢东炜1a,虞坚尔1c[关键词]痰饮;中医学;组织脏器渗注;诊断显像痰饮是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1],是津液不化的病理产物[2]。《诸病源候论》创造性地将痰和饮分别加以论述,为中医痰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3]。虽然痰饮之病机为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但一般说来,痰多为阳邪煎熬而成,炼液为痰,浓度较大,其质稠黏;饮多由阴气凝聚而成,聚水为饮,浓度较小,其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6年1期2016-01-24

  • 痰饮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
    机尚未完全明确,痰饮是哮喘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笔者主要查阅近几年的相关文献,论述痰饮与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关键词】哮喘;痰饮;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志码】A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1]。在中医学中,哮喘多属于“哮病”、“喘证”等范畴。痰饮伏肺是哮喘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宿根之一。本文主要从痰饮与哮喘发病、痰饮与哮喘治疗、哮喘临床观察三个方面,论述痰饮与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痰饮与哮喘发病《素问·太阴阳明论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年8期2015-07-20

  • 以肾为生痰之本论治化疗后呕吐
    生等关键词:肾;痰饮;脑;胃为肾之关;化疗后呕吐中图分类号:R25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6-0018-03化疗药作用机理是干扰细胞代谢、抑制DNA复制、抑制有丝分裂等均是耗能过程而被认为性属寒凉,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疗程使用化疗药物容易克伐肾阳导致多种毒副反应,恶心呕吐是化疗最常见的副反应之一。据统计,如果没有镇吐治疗,有70%~80%接受化疗的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反应[1]。古代文献没有化疗后呕吐之病名,中医根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6期2015-06-30

  • 化饮消水方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30例
    ;恶性胸腔积液;痰饮恶性胸腔积液是恶性肿瘤中晚期的常见并发症,全身化疗效果差,且毒副反应多而重。中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可减轻化疗毒副反应,且痛苦小,服用方便,病人耐受性好。本课题选取河南省中医院肿瘤科收治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60例,采用化饮消水方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河南省中医院肿瘤科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预计生存期>3个月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18期2015-04-22

  • 旴江医家论痰饮
    旴江医家论痰饮摘要:“百病多由痰作祟”,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众多病证的致病因素。旴江医学著作宏富,内容丰厚,其中包括许多关于痰饮的精辟论述。对旴江主要医家有关痰饮病因、病机、辨证及防治的论述进行总结。关键词:旴江医家;痰饮;病因病机;临床辨证;治法方药痰饮既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也是导致许多病证的致病因素。痰饮作为病名出现始于《金匮要略》,张仲景将其列为专篇,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详细论述,为后世医家奠定了理论和临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2期2015-04-14

  • 论《金匮要略》中痰饮病的证治
    论《金匮要略》中痰饮病的证治高怡婷 周迎春△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州510515)目的:探究《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对痰饮病的治疗及其中方药的现代临床应用及研究。方法:以《金匮要略》痰饮病的理论及治疗原则为依据,对痰饮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进行分析。结论:张仲景对痰饮病的论述为后世痰饮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痰饮病篇的经方,临床运用广泛,疗效肯定。痰饮病是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水液输布、运化失常,致水湿停聚于身体某一部位的病证。痰饮与宿食、瘀血一样,既是人体脏腑

    陕西中医 2015年3期2015-04-04

  •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再识
    23000)“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再识陈延江 张连娣(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阜新123000)痰饮;温药;和之“痰饮”始见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专篇加以论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并指出“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本文就痰饮病的形成、痰饮的病理特性、痰饮的治疗原则、痰饮的治法选方进行分析研究。1 痰饮病的形成《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5期2014-02-05

  • 喻昌痰饮病证治特色浅析
    30100)喻昌痰饮病证治特色浅析刘晓根(江西省新建县中医院,新建330100)痰饮;喻昌;证治喻昌(1585-1664),字嘉言,江西新建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潜心《枢灵》、《素问》,考究仲景,辩论诸家,集众家之长而自成一家,著有《医门法律》、《寓意草》、《尚论篇》等三书。其通晓临床各科,尤擅疑难杂证。其中对痰饮病论治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医门法律》[1]一书中,该书卷五“痰饮门”先列“论”,分析每一病证的病因病机,次为“法”,再为“律”。其内容详实,论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5期2013-08-15

  • 《金匮要略》中“痰饮”实为“水饮”的几点证据分析
    510405)“痰饮”之名,始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下称该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然此处之痰饮与后世所指的痰饮有别,当前大多数医家都认为仲景所论之痰饮实质为水饮病。归纳几点证据如下。1 《金匮要略》中“痰饮”实为“水饮”的证据分析1.1 从病名的来源分析痰饮的理论,源于《内经》,但《内经》中并无“痰”字,只有“水饮” 、“积饮”、“饮发” 、“溢饮”等“饮”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中“痰”“饮”之名虽均已出现。如巴豆条下述,主治留

    亚太传统医药 2011年9期2011-12-09

  • 苓桂术甘汤治疗哮喘1例
    弦而滑。诊断为“痰饮上雍之哮喘症”。余用“温药和之”。以苓桂术甘汤加五味子、米壳治之。茯苓24 g,桂枝10 g,白术10 g,炙甘草10 g,五味子10 g,米壳10 g水煎服,两次服。服后安卧熟睡通宵,醒来天明,周身轻快,亦不喘息,因见效即依方每天一剂,住院1个月余,未犯,痊愈出院。2 讨论过敏性哮喘;相当于祖国医学里的哮吼,一般称为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疾病,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为特征,哮多兼喘,故多称哮喘。《诸病源候论》谓:“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34期2011-08-15

  • 费伯雄论治痰饮病特色浅析
    [摘要]费伯雄对痰饮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经验。费氏在《医醇剩义》中,创六首新方,立法严谨,体现费氏和缓思想,本文引摘主症原文,并略加方解。[关键词]痰饮;中医药疗法;费伯雄[中图分类号]R255.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c)-158-01费伯雄,清代著名医家,其医学思想以“醇正”、“和缓”为特色。用药以轻灵见长。费氏学术源于历代各家学术,取各家之长以补偏救弊。善于化裁前人方剂,临床见解独到。笔者试就费氏对痰饮的病因病

    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6期200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