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字的起源与演变考

2016-04-14 08:46
关键词:演变起源

曹 然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 山西 太原 030051)



【语言学】

“砖”字的起源与演变考

曹然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山西太原030051)

[摘要]查阅各朝代的字书中“砖”字的记载和历史文献中“砖”字的使用,发现现代“砖”字是起源于甲骨文的“專”(表音)和瓦当文“瓦”(表义)。晋代之后,两个独体字组合成“甎”,并延伸出另一合体字“塼”。辽宋时期后,又出现了“石”为部首的“磚”,并逐渐替代“塼、甎”字,到解放前“磚”已成为主体字形。在新中国的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中,“專”简化为“专”,正式确定了现代“砖”字。

[关键词]砖;独体字;合体字;起源;演变

对我国建筑用砖的起源,古代遗址的考古学者和古代建筑研究人员一直存有争议。“砖”字起源与演变的考证,可以为我国砖的起源与技术演化提供佐证。

“砖”(zhuān)字,繁体字为“磚”,异体字为“塼、甎”,电脑输入字库中有“磗”的字形。在现代汉语中“砖”字有两层意思:用土坯烧制而成的建筑材料,如砖坯、砖瓦、青砖等;形状像砖的东西,即较为规整的不等边直角六面体,如茶砖、冰砖。由于烧结黏土砖瓦制品毁坏耕地、破坏植被和污染空气等原因而逐渐退出建筑舞台,不但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秦砖汉瓦”制作和应用历史,而且使“砖”字的释义也越来越倾向于第二种解释,即更侧重于其形状属性而非其原料和制作工艺。

“砖”字为左右结构的合体字,部首“石”表义,说明其材质的类型或属性,声旁“专”或“専”或“專”表音,也表其形状。查阅整理我国自商至今的文献及各朝代的字书或字典,发现“砖”字的起源与演变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独体字“專”和“瓦”的分别表达时期(商~晋)

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有“專”和“叀”二字,前者释为“示以手旋转纺砖之意,为转之本字”,后者释为“象纺塼上有线穗之形”,都没有现代规整直角六面体的意思。甲骨文中未见合体字“磚、塼、甎”字的记载[1]78。“瓦”字最早是在瓦当文中出现的,[2]365如图1所示。此后,一些古代文献中出现了几个相关的文字,例如:

图1 甲骨文“專”、“叀”和瓦当文“瓦”的字形

(1)《周易》之井卦“六四,井甃,无咎”中的“甃”[3]65,《说文解字》解释为“井壁。井壁者,謂用塼爲井垣也”,即砖的砌筑体之意。[4]639

(2)《诗经·国风·陈风·防有鹊巢》“中唐有甓,邛有旨鷊”中的“甓”,《尔雅》的解释为“瓴甋谓之甓”,[5]131《说文解字》解释为“瓴甓”,而“瓴”指“瓮,似瓶也”。[4]639

从东汉时期的文字汇总文献《说文解字》对一些相关文字的解释中,可以进一步理解当时“砖”的意义和实物形态,如:

(4)瓦,土器已燒之總名。[4]638

(5)墼,瓴適也。一曰未燒也。[4]687

(6)專,六寸簿也。从寸叀聲。一曰專,紡專。[4]121

(7)坏,丘再成者也。一曰瓦未燒。[4]692

(8)摶,圜也,异体字为塼。[4]607

(9)埴,黏土也。[4]683

(10)叀,專小謹也。[4]159

可见,当时的“墼、專、坏”仅指黏土拌水成泥再经成型干燥的成品,并不经过烧制过程,而“瓦”字则与现代的陶器意义相当,有部分“砖”的意思,侧重器物的陶质而非其实物形状及作为屋脊和屋面覆盖之用途,至今北方偏远地区仍在一些日用陶器名称前冠以“瓦”字,如瓦罐、瓦盆、瓦瓮、瓦缸,[8]14而当时的“陶”字指“再成丘也,在濟陰”,不同于现代。此时,“坯、磚、塼、甎”等与现代“砖”字有关的一些文字尚未出现。

二、合体字“塼、甎”的完整表达时期(晋~辽)

虽然在战国晚期或者西汉初期的古墓发掘中就首次发现多处空心砖墓室,[10]但是,直至南北朝之后才开始出现“砖”字使用的文献记载,如:

(11)南北朝时期《颜氏家训》终制篇中“蒙诏赐银百两,已於扬州小郊北地烧塼,便值本朝沦没,流离如此,数十年间,绝无还望”。对“砖”的注释为:抱经堂本“塼”作“磚”,宋本、续家训及各本都作“塼”,今从之,下同。陈直曰:“下文亦云:‘藏内无磚。’葢自孙吴至陈隋时代,江南人士,墓葬墎内用磚,皆由自家烧造,内中有少数磚必系年月某氏墓字样,……又南北朝大贵族墓葬,在发掘情况中估计,最多者需磚三万枚,每烧窑一次至多万枚,需三次始敷用,要以前人的劳动力”。[11]598

(12)北魏《水经注》中“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塼,百步一楼”。[12]259“……檀马成林,二陵南北列,驰道迳通,皆以塼砌之,尚修整”。[12]574“……塼城二丈,上起塼墙一丈,开方隟孔”。[12]833

(13)东魏武定五年的《洛阳伽蓝记》中“本有三层浮图,用塼(甎)为之。……子休掘而验之,果得塼数十万。”[13]80

唐代字书《干禄字书》可以查到相关的“塼、甎、専、專”等四个字;[14]25宋代的书法字帖中有“甎、塼、専”字,而且草体“専”字与现代的“专”字极为相似,[15]195《营造法式》也详细给出了“塼”的制作和使用说明。[16]273可见,辽宋之前为合体字“塼”和“甎”共用,由表义的“瓦”和“土”,与表音“專”组合成,未见到用“石”表义的“磚”字。

需要指出的是在《干禄字书》中就开始出现了“專”字的另一种写法“専”。[14]

三、合体字“塼、甎、磚”的共存时期(辽~1964年)

辽代《龙龛手镜》中可以查到“瓦”、“土”和“石”为部首的“砖”字,但是三种字形的声旁都简化为“専”字,而不是此前和之后大多使用的“專”字。[17]246

清代和民国时期《校改国音字典》中均给出了“塼、磚、甎、專”四字,但是仍未见简写体“磗”。[19]14

可见从辽宋到民国时期,以“石”为偏旁的“磚”出现,使“砖”字的表义部首增加至“土、瓦、石”,同时表音偏旁“專”也出现了另一简化的形式“専”。

四、简体字“砖”的形成时期(1964年之后)

1935年8月21日(民国二十四年),王世杰颁布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向全社会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共计324个,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九条,规定:“凡小学,短期小学,民众学校各课本,儿童及民众该物均应采用部颁简体字。”并通知各印书馆,从1936年1月起,课本、读物不用简体字不予审定。但是因为争议太大,次年2月,《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第一批简体字表》中并未涉及“塼、磚、甎”等字的简化。[20]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大量刊物和宣传品曾经采用和创造了许多简体字,属于新创的简体字。这些简体字被称为“解放字”,它们曾流传到全国各地。

在上述因素的直接影响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由新华辞书社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中就已经确定了“石”为部首的“磚”字,并将“瓦”为部首的“甎”字作为异体字,“塼”字未列入字典,完成了“磚”字的部首由“土”和“瓦”向“石”的转变。[21]337

此后,根据国务院1964年2月4日颁发的《汉字简化方案》40个偏旁简化中给出的“專”→“专”,“磚”字被简化成为“砖”。[22]268而在此前195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中就已确定为“砖”,繁体字和异体字分别为“磚”和“甎”,字典中未见“塼”。[21]609

不过,“磚”的另一种写法“磗”则在后期文献和字典中均未发现,仅仅出现于电脑的字库中。

[参考文献]

[1]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2]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林之满(编).周易全书[G].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4]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郭璞(注),邢昺(疏).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吕斌(编).诗经[G]//中国国粹精华系列.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7]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湛轩业,傅善忠,梁嘉琪.中国砖瓦史话[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9]胡吉宣(校释).玉篇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0]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工作站.河南登封县肖家沟战国墓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0(4).

[11]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2]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3]杨炫之(撰),周祖谟(校译).洛阳伽蓝记校译[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4]施安昌(编).颜真卿书干禄字书[G].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

[15]东光南.宋四家书法字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16]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7]释行均(编).龙龛手镜[G].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梅膺祚(著),吴任臣(增补).字汇补[M].康熙五年影印本.

[19]教育部读音统一会.校改国音字典(卷二)[M].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年.

[20]向光忠.国语运动百年与汉字简化进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6).

[21]新华辞书社.新华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3.

[22]苏培成.汉字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字典[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冯自变】

A Research o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砖”(Zhuan)

CAO Ran

(StudentsAffairsResearchBranchofChinaHigherEducationAssociation,Taiyuan030051,China)

Abstract:By referring to the use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zhuan”(meaning brick) in the dictionaries of all dynasties and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it is found that the modern character originated in the Oracle “專”(Pronunciation) and the tile “瓦”(Meaning). After the Jin Dynasty, two single characters are combined into one character “甎”, and derived into another character “塼” with “土”(meaning soil) as radical. During the Song and Liao Dynasties, another character “磚” which took “石” as radical appeared, and gradually replace other two characters “塼、甎”,“磚” has become the main font after 1949. In the first Chinese program to simplify characters,“專” is simplified as “专”, then formally identified as“砖”.

Key words:Chinese character(Zhuan);single character;fit character;origin;evolution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2-0087-03

[中图分类号]H123;H13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曹然(1991-),女,山西盂县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助教,硕士。

[收稿日期]2015-12-09

猜你喜欢
演变起源
圣诞节的起源
奥运会的起源
你知道宇宙的 起源吗?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